<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爷爷的六十年代初期童年</b></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初期,新中国刚刚经历了十年的建设时期,物质仍然匮乏,但人们充满了奋斗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我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那时候,他们的房子大多是简陋的土坯房,一家人挤在一个不大的空间里,房间阴暗潮湿。家具也非常简单,几张自制的木凳和一张破旧的木桌几乎就是家里的全部家具。</p><p class="ql-block"> 生活条件很艰苦。每天的食物以粗粮为主,红薯、红薯丝饭是主食,能吃上一顿白米饭就像过节一样。蔬菜也很有限,基本上是自家地里种的应季蔬菜,如萝卜、白菜。肉更是难得一见的美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可能有一小盘猪肉。</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有一次,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妈妈就带着兄弟姐妹们去山上挖野菜。他们在山上寻找着各种可以吃的野菜,运气好的话还能挖到一些野蘑菇。回到家后,妈妈把野菜和野蘑菇做成了一锅简单的汤,虽然没有什么油水,但大家依然吃得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 我和其他的兄弟姐妹们每天都要去地里干活,帮忙播种、除草、收割。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哥哥姐姐穿不下的衣服传给弟弟妹妹。</p><p class="ql-block"> 在学习方面,那个年代的教育资源稀缺。公社里有一个的学校,一个老师要教好几门课程。教学设备简陋,没有多少课本之外的学习资料。</p><p class="ql-block"> 我上学时,有一次下着大雨,道路泥泞难行。我穿着破旧的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学校赶。到了学校,浑身湿透的他被老师安排在角落里烘干衣服,然后赶紧拿出书本开始上课。学校的桌椅也是破旧的,教室的墙壁上刷着简单的标语,黑板是用黑炭涂成的。我上学时,课本比较少,有时大家轮流着阅读、做笔记。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板书,有时候粉笔不够用,就直接沾着锅底灰在黑板上写字,即使这样,他们依然全神贯注地听着老师讲解识字、算术等基础知识,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知识充满了敬畏。很多孩子放学后还要帮家里干活,学习时间很有限,但依然珍惜每一刻在教室的时光。晚上回到家里,没有电灯,就借着微弱的煤油灯的光亮,在粗糙的纸张上做练习,因为用眼过度,眼睛常常布满血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儿子辈八十年代末期童年</b></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社会开始逐渐变得活跃起来。</p><p class="ql-block"> 儿辈们生活在城镇里的单元楼中,居住条件比父辈那时候有了很大的改善。房子虽然不大,但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家具也丰富了一些,有收音机、缝纫机等电器。屋子里有了简单的装饰,并且有了电力供应,夜晚不再像父辈那时候一样一盏煤油灯照明。</p><p class="ql-block"> 生活上,食物种类开始增多,大米、白面成为主食,市场上有各种各样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也经常能吃上,家庭主妇们开始研究一些新的菜谱。</p><p class="ql-block"> 儿子回忆说,有一次家里买了一条新鲜的鱼,这在当时可是大餐。妈妈精心准备,做了红烧鱼和鱼汤。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看着那色泽诱人的鱼肉,别提多开心了。衣服开始追求款式,喇叭裤、蝙蝠衫等时尚的服饰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家庭交通工具也有了一些发展,自行车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很多富裕的家庭开始买摩托车。</p><p class="ql-block"> 在学习方面,学校有了较为完善的设施。每一间教室有了黑板和粉笔之外的教学工具,比如投影仪开始在一些学校出现。课本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有了更多的科普知识、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 父亲那代人的学习环境相对爷爷那时候要轻松一些,他们可以专注于学业,不需要每天干大量的农活。不过,虽然教育资源比以前好了很多,但竞争依然激烈。升学考试的竞争压力从小学就开始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形容当时考上大学的不易。</p><p class="ql-block"> 儿子还记得小学毕业考试前,全家人都非常重视。我专门给他买了一本《新华字典》,还准备了各种营养品,每天晚上陪着他复习到很晚。儿子经常在学校上晚自习,课后还要找老师辅导。课外辅导资料逐渐丰富起来,文具也不再只有简单的铅笔、橡皮。</p><p class="ql-block"> 在课堂上,老师会用投影仪展示一些教学图片,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同学们认真地做着笔记,教室里弥漫着紧张而有序的学习氛围。每当老师布置了作业,放学后,大家都会在自己的小书桌前认真完成,书桌上的文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完成作业后,有些同学还会拿出课外书阅读,探索更多的知识海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二十一世纪孙辈的童年</b></p><p class="ql-block">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科技日新月异。</p><p class="ql-block"> 孙辈们居住的环境宽敞明亮,很多家庭住着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房间里装修精美,配备了各种智能设备,如钢琴、电脑、智能电视等。智能家居系统让生活更加便捷舒适。</p><p class="ql-block"> 生活条件极为优越。美食丰富多样,国内外各地的特色美食都能很容易地买到。孩子们有各种营养丰富的零食,新鲜的水果可以随时享用。在穿着方面,时尚潮流不断更新,孩子们可以穿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品牌服装。</p><p class="ql-block"> 孙儿致远是一个典型的二十一世纪的孩子。有一次,他参加了学校的科技节活动,他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了一个小型的太阳能风扇。他们通过在网上查阅资料,反复实验,最终成功地制作出了这个小风扇。这次活动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科学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p><p class="ql-block"> 在学习上,现在的小朋友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优质的教育。学校有着现代化的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应俱全。除了主科之外,还有各种兴趣课程,如舞蹈、绘画、音乐、编程等。网络资源的普及让孩子们可以接触到海量的学习资料,无论是在线课程还是电子书籍。</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的教室里,智能黑板可以播放精彩的视频、展示丰富的图片,老师们使用电子教具进行教学,课堂氛围生动有趣。同学们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可以随时记录笔记、查阅资料。课间休息时,有些同学还会利用平板继续学习编程、绘画等技能。</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图书馆宽敞明亮,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喜爱的读物。在艺术课上,孩子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用画笔描绘出五彩斑斓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三代人童年的比较与感悟</b></p><p class="ql-block"> 爷爷、父亲和孙辈三代的童年,反映了新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巨大跨越。我们那一代童年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求生存,通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奋斗为国家的基础建设贡献力量;儿辈那一代童年开始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努力在学业上拼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孙辈这一代在富足的环境里茁壮成长,在丰富的资源面前追逐梦想。</p><p class="ql-block"> 尽管三代人童年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情况有天壤之别,但都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和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每一代的童年都是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缩影,见证着时代的进步与变革。</p><p class="ql-block">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并且不断传承前辈们吃苦耐劳、努力奋斗的品质,在不同的时代使命下,不断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