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读书人

美友17655254

<p class="ql-block"> 晚年讀書人</p><p class="ql-block"> A Scholar in His Later Years</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和孔老先生相比,我慚愧萬分。我在四十歲的時候,不但達不到不惑,而且惑得厲害,直到五十歲,我還處於惑的狀態,更談不上知天命了。我的“惑”表現出許多“不成熟狀態”:愚昧無知、淺薄、迷信、荒唐、輕信、以及非理性的東西,缺乏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更談不上精神的自覺性,有一種強烈的精神上的危機感和心靈上的荒漠感,這讓我覺得很不自由。反思以往,我會十分惱怒自己,我常在燈火通明處迷路,在尋找好生活的過程中處處上當受騙,幾乎一生都在錯誤中彷徨。</p><p class="ql-block"> 在朦朧之中,我似乎有一種期待:不想帶著愚昧離開這個世界。休謨說,人應該生活在一個除魅的世界裏。赫胥黎在《美麗的新世界》中,給野蠻人提供了“第三個選擇”的可能性,那就是“清醒”。 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都是講人不能糊裏糊塗地活著。以賽亞.伯林也曾經說過,作為人,人們應該理解自身,讓自己在陽光下生活,而不是在黑暗中掙紮。克爾凱廓爾說過同樣的話,他說:“在認識任何別的事物之前,人必須認識他自己。這樣,只有在內在地理解自己、從而看清自己的道路之後,人的生命才能獲得平安和意義。”</p><p class="ql-block"> 心靈的極度饑渴,就像沙漠中迷失了方向、既無幹糧又無飲水的跋涉者。我需要讀書,唯有讀書,唯有自我啟蒙,唯有思想除魅,才能自救。蘇格拉底說,要認識自己,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p><p class="ql-block"> 康德說: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要脫離自己不成熟的“幼稚”狀態。要敢於認識!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什麼是幼稚狀態呢?幼稚狀態是指在沒有其他人指導的情況下,一個人就不能利用自己的判斷力。對康德而言,啟蒙即意味著理性的自由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他說:“要敢於去發現,毫無拘束地行使批判的權利,要甘於自主自立的寂寞”。“人要求把自己當作一個成人,一個能夠承擔責任的人”。</p><p class="ql-block"> 作為人,我們應該具備自治的能力和責任感的觀念。讓“思想的閃電”射入靈魂的深處,去沖擊那“自由的無限人格”。人,何時成其為人?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先生回答說:“只要是一個人,沉思反省,可以上達千古之邊界,那裏,人成其為人。沉思和反省可以通達之處,則為人文。”朱先生告訴我們,人與物質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具有人文精神。只有當你具備人文精神的時候,你才可以成其為人。什麼是人文精神呢?那就是“沉思反省”的精神。當你“沉思和反省可以通達之處”,你便具備了人文精神。這就是說,我們僅僅讀書還不夠,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沉思和反省。人文精神就是一種文明精神,文明精神需要不斷地沉思和反省,當沉思和反省可以通達之處,我們對文明便會生發新的感悟。20世紀幾次大的災難,人們曆經生死存亡,無數人消失在晦暗的斷裂中,更多不合時宜的事實經過篩選淬煉,重組為我們所知的曆史。克萊夫.詹姆斯在他的《文化失憶》中提醒人們,使文明成其為文明的人文主義若要在新世紀得以留存,繼承者們就不能放棄對過去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出於解惑與自我啟蒙的初衷,我開啟了讀書與思考的生活。誰知這一讀便不可收拾,越讀問題越多,越讀越感覺到自己的無知,而且書海無涯,不知道先讀什麼後讀什麼。於是,我靜下心來思考,覺得不能這樣泛泛地讀書,應該以問題為導向,以自己最關切的問題為重點,有計劃的讀書。平時,我對人類曆史和人類文明比較感興趣,圍繞這方面問題,從遙遠的軸心時代到近現代賢哲們的書我都讀,人類文明的精神傳統、理性傳統和政治傳統,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在文明思想的海洋中徜徉,感受到的是一種“共同的人性起源”。看看眼前的世界危機,新冠肺炎病毒全球肆虐蔓延;自由、民主的衰落;中美關系以及中國和西方的關系全面惡化;中東戰火不熄,伊斯蘭國極端恐怖組織哈馬斯襲擊以色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所引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機,等等。這一切危機,都是人性的危機,都是思想的危機,都是文明的危機。面臨這些危機,我們應該做點什麼?不能因為危機,我們就懷疑人類文明的智慧和傳統,我們需要做一些保存人類文明傳統的事情。“在人類這個物種中,沒有什麼要比代代遺傳的思維根基更加穩固的。”我們需要傳遞文明的火種,需要黑夜的燃燈者。即便是最黑暗的時代,也要讓人們看到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只有在行動中才可以看到。這個世界越是有危機,我們就越需要堅定篤行。羅素.柯克說,人性和智慧的緣起就是尊重創造和存在的秩序。</p><p class="ql-block"> 在此基礎上,我擬定了“重啟現代文明思考”的研究提綱,特別是關於人類文明中的價值體系和政治秩序問題。我遊走在漫漫的讀書路上,尋尋覓覓,且讀且思考,經過沉思和反省,便有了下面的這些文字——《重啟現代文明的思考》。這是一部讀書的思考,這些文字大多是閱讀經典的筆記,或是近代名人的高論,算是學習與傳承;有些是自己的思考,頗為粗淺,並不成熟,算是探討。重啟現代文明的思考,不是要重新設計和創造新的文明,我只想在現代的語境下,重溫人類已有的文明智慧,把人們拋棄和忘掉的文明傳統重新撿回來,傳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人類文明的智慧及傳統涵蓋了所有的社會科學,浩如煙海,僅僅杜蘭特一部《文明的故事》就有11卷15冊,我沒有能力全部涉獵,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我在思考中所涉及的,僅僅是一些傳統、故事和常識,它們只不過是文明長河中幾朵小小的浪花。我明白,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重溫現代文明中那些人們普遍關注的理念、傳統和故事,將這些人類智慧延續下去,不讓它們失傳。在我內心一直藏著一個秘密:我想在文明深處“探觸到人性共通的水源”,我想尋找人類共性的東西,尋找那永恒的價值和愛的力量。在對現代文明的思考中,有些問題始終縈繞在我的心頭,比如:人性的光輝、生命的永恒、權力的運作、財富的興衰、戰爭以及世界秩序的變化;又比如:人類個體生活與工作、社會中各種組織機構的運轉、價值觀與國家興衰之間的必然聯系等等。這些原則背後,存在著現代文明與古代文明的某種因果關系,存在著文明基因永恒的力量,存在著人類智慧永恒的普適規律和價值體系。現代文明就是遵循著這些原則,通過曆史生命的周期,隨著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的過渡而逐步演進的。我想通過重啟現代文明的思考,“來探尋曆史必須回答的問題:什麼是人性,什麼是人類行為的本質,以及人類的前途究竟會如何?”</p><p class="ql-block"> 新的研究表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意識有可能是永生的。當生命結束之後,意識會化為量子形式延續,意識的量子會在幽暗中點亮一盞燈,引導眾人思索。人這一生,總想留下一點什麼似乎才對得起自己。到底應該留下什麼呢?是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呢?《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談到了這個問題,耶穌說:“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p><p class="ql-block"> 我想,那些積攢在“天上的財寶”,絕非是物質的財寶,那一定是意識智慧的財寶,是精神靈魂的財寶,是信仰和價值的財寶。我迷戀文字,迷戀思考,更迷戀文明,我有一個美妙的願望,我想把現代文明的財寶積攢在天上,讓它永不失傳,讓它的光輝永遠普照人類大地。</p><p class="ql-block"> 也許我是一個愚蠢的人,試圖把100多個世紀的曆史濃縮到一本書裏,還想找出不可靠的規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還是想試一試,能做多少算多少,不求功名,但求心中的坦然與快樂。</p><p class="ql-block"> 杜蘭特說:文明不是自生的,更不是永不朽滅的,它必須經由每一世代的不斷更新,如在其進程中遭遇了任何財政上或傳遞上的中斷,皆可導致其滅亡。人類與獸類的分別僅在於教育,教育也可視為文明傳導的技術。文明是世世代代種族的靈魂。如家族的形成與持續和文字的記載,使代代相傳,再將衰亡之道傳給後代,如此銘記與交流,再通過各種渠道多加聯系,致使文明結合,以之作為我們今後有利於世代因襲的全部文化。如果一個人很幸運,在我們行將離世之前,搜集我們的遺產而傳諸後人。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文明是養育我們的母親,是我們永恒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重啟現代文明的思考,我想在人類價值理性的天地之中,為靈魂尋覓一席之地。也許今天的我,就是這樣一個幸運之人。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想為我的人生劃上一個句號。正如豆豆在她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中所說:“你的生命需要一個讓你的人性本能可以接受的句號。”這個句號就是靈魂的歸屬感。身為凡夫俗子,我既無意進“窄門”,也無緣進佛門,只想尋找一塊幹淨的地方安放靈魂,算是終極高遠的夙願。</p><p class="ql-block"> 有大把的時間自由閱讀與思考,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亞裏士多德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他還說,幸福是把靈魂安放在最適當的位置。克爾凱廓爾認為:“愜意的生活關鍵不在於別人的贊賞和認同,而在於不斷地認識自己,不斷地努力去發現自己能夠變好。”的確如此,在讀書與思考中操練思想,抵禦淺薄,陶冶情操,滋養靈魂,這不僅解決了我的“老年危機”與“靈魂饑渴”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給了我懺悔的理由,我深深地覺察到自己的無知與淺薄,產生了學習與提升的緊迫感。讀書讓我從無知到有知,從知識的碎片化到知識的系統化,然後,慢慢走上覺醒之路。我很慶幸,在我走向遲暮之年的日子裏,終於找到了令自己滿意的生活方式,築建了我的精神家園。借用《暮色將盡》的作者黛安娜.阿西爾的話說:“荷爾蒙退潮讓思想更清晰”。“我在一生中,從未像現在這樣舒服地、長久地享受過自己。”</p><p class="ql-block"> 布裏安娜.威斯特(Brianna Wiest)說:“我相信人類進步的根本,就是學習如何思考。由此,我們學會了如何去愛、分享、共存、包容、給予、創造以及其他各種美好的品質。我們首要也是最重要的責任,就是發揮我們與生俱來的潛能,為了自己,也為了這個世界。” “如果你想獲得幸福,不如用一生時間去追求知識,鍛煉清晰思考和多維度看待事物的能力。”這也正是伯特蘭.羅素所贊賞的那種生活:“在這種精神境界中生活,即生活在寧願創造、不欲占有的情懷之下,生命就會擁有一種本質意義上的幸福。”克爾鎧廓爾說道:“人必須敢於成為個體的人,只有這樣,人才可能過上有意義的生活。”人生高級的快樂是靈魂的快樂,那是一種信仰,是奉獻、是付出、是他人因為你的存在而快樂。</p><p class="ql-block"> 我是晚年讀書人。在追逐快樂的生活中,我想走出精神危機,我想開墾心靈的荒漠,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情,把自己活成一道光,活出人性的道義,讓生命擁有本質意義上的幸福。我願像蒙田那樣:“投入智慧女神的懷抱,在平安寧靜中度過有生之年”。</p><p class="ql-block"> 此刻,臺灣詩人周夢蝶的詩恰好表達了我的心情:</p><p class="ql-block">燃燈人,當你手摩</p><p class="ql-block">我頂</p><p class="ql-block">靜似奔雷,一只蝴蝶正為我</p><p class="ql-block">預言一個石頭也會開花的世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寫於2021/08/26,</p><p class="ql-block">改於2025/1/16 12:0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