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和神奇的希腊(3) - 空中的修道院

茹月

<p class="ql-block">离开德尔斐不久,旅行社的大巴把我们带到了卡拉巴卡(Kalambaka)小城。这座小城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公元1000年左右就有人在此建立宗教神庙。但是直到今天,在城里大概只有8000多居民。小镇的房屋质量很好。经过了雅典和德尔斐以后,这里的气候简直太好了。空气湿润,很舒适。</p><p class="ql-block">在夜空里,隐隐约约地看到天空上几座巨型岩石的山影,有一种我从来没有过的神秘感觉。在酒店入住以后,还有一点时间,我们决定去小城里走走。</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我所见过的最温馨,最舒适的小城。在城中心那个最主要的十字路口,摆满了餐桌,坐满了食客。与我去过的许多城市最不同的是,这么多客人看起来并不是外来的游客,更像是城里的居民。似乎所有的城里人到了晚上,都会在街上的小饭馆里吃饭,聊天,唱歌。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我家住的大院里,也有一个类似的小广场,人们每到晚上,都会去那里乘凉,聊天。直到现在,想起那里,最让我怀念的,就是那个小广场。</p><p class="ql-block">卡拉巴卡像一个世外桃源一样,人们同时拥有邻里街坊相亲相爱的紧密关系和一个小城市舒适的生活。这样的悠闲状态,真让我羡慕。我在心里问自己,现在退休了,我是不是也可以到这里来生活呢?结论是:不确定。在这样相对闭塞的地方生活,我不一定喜欢。更不确定的是,我会不会满足于每天仅仅见到同样的店铺和同样的人,而与世界的其它人和事全部分离?看来还是,自己的才是最好的。</p><p class="ql-block">到卡拉巴卡来,除了这里的地质奇观极为罕见。那建在巨石之上的修道院,也叫“迈泰奥拉(Meteora)”意为 “在空中的石头“, 也是极为特别的景点。对于我来说,自然景观可能会很有意思,但最能够引起我好奇心的,是与人类有关的景点,特别是人类与自然的互动。旅游中拜访人类的历史遗迹,总是能够让我从猜测过去的情景,想到现在发生的一切,又隐隐约约地感受着今后的未来。人类是为何会住到岩石之上?而他们在那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望着夜空里,被灯光照亮的巨大岩石山影,我对明天将要去的修道院充满了期待。</p><p class="ql-block">第二天的修道院之行,我被这些建于公元1000年,距今已经1000多年的修道院的精致和用心惊到了。看着巨石山头的险峻,我能感受那些当年修士们的艰苦和毅力。而修道院室内精致的绘画和木雕,坚固的石头房子,以及舒适和温馨的小院,似乎解释了那些崇拜苦修行的修士们,在高高的与世隔绝的云端里,所能感受的安全、解放、和无所求带给他们的幸福感觉。我不由得感叹,与当年的这些修士相比,今天的世界上,人们也许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一块清净与幸福的住所了。而从前的修士们去了何方?</p><p class="ql-block">关于迈泰奥拉的修道院,wiki是这样说的:迈泰奥拉位于希腊中部,是东正教修道院中最大、最陡峭的建築群之一,其重要性只僅次於阿索斯山[1]。它位於希腊中部色萨利平原的西北边缘,靠近皮尼奧斯河(Pineios)和品都斯山脉,最近的城镇为卡拉巴卡(Kalabaka)。共有有24座寺院全部修建于天然的砂岩顶端。目前有6座仍然可以使用,供游客参观。其中有4座為修士所居住,剩餘2座則是修女之居所。現今各修道院的居住人數均少於10名。我们参观的是瓦拉姆修道院。</p> 刚出酒店门口,就看到了在夜空里,街旁巨大的岩石闪着光亮。 向前步行不远来到了卡拉巴卡小镇的中心。夜晚街道上坐满了聚会的人们。 这里街道很干净,人们没有喧哗,是那种最理想和悠闲的生活方式。 街道两旁的居民楼,家家都有漂亮的阳台。可以想象,楼上的居民可以坐在自己的阳台上与楼下的食客们聊天。 这样的冷饮店,一群学生模样的青年坐在那里,特别靓丽。小店里橙黄色的,软软的灯光,营造的是那种自然而然的氛围,完全没有故作姿态的装修风格。 烤肉和炸鸡店里,人头攒动,家庭气氛满满。 <p class="ql-block">这三个看着菜谱的中学生,太有意思了。我也曾经有这样的青涩。</p> <p class="ql-block">转过头去,几乎在同一个地方,是比我还要年长的老人们,坐在长椅上,相互聊着闲话。这是我家乡父母院里的情景。不过他们的环境,没有这里舒适。</p> 我喜欢这样的卡拉巴卡的街道,像一个中国的小镇。 <p class="ql-block">离市中心稍远一点的地方,有这个好看的喷泉。</p> <p class="ql-block">晚上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神秘修士夜晚登山的画面和他们作的画。</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酒店的露台后面就是高大的巨石山峰。对于巨石的好奇,让我们无法等待。趁着活动前的一小段空闲,我们出了酒店去看看后面的山脚下还有什么?</p><p class="ql-block">其实那里什么也没有,不过是所有小镇都可能有的未完成的民居和荒草地。巨大的岩石山峰确实很美。可惜的是,那天阴天,没有看到朝阳。</p> 酒店后院的大露台就在巨石边上。 巨石上真的有房子啊。 好像也是一座修道院吧? 巨石峰变化多端,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很美。 在居民区里也有漂亮的教堂。 早晨的卡拉巴卡小镇。 在这里的人们种植的经济作物,还是橄榄。 <p class="ql-block">悬在天上的迈泰奥拉修道院,大多位于卡拉巴卡镇和卡斯特拉基村之间,位于色萨利平原西北边缘,靠近皮涅奥斯河和品都斯山脉。 迈泰奥拉建筑群因其杰出的建筑和美景以及宗教和文化意义于 1988 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早餐以后,我们开始了前往修道院的行程。这时开始下雨。在雨中,透过玻璃上的水珠,我的眼睛一时都离不开窗外犹如仙境一般的景色。手里的相机不停地拍照。盘山路在巨岩石峰里盘绕,每一个角度都出现新的宛如油画般的风景。太美了,是那种美得让我屏住呼吸的美。这样的景色值得我飞越大洋专门寻访。</p><p class="ql-block">而更值得来这里的,是那些修在岩崖之上的修道院。仅仅从外面来看,这些修在岩崖上的房子已经非常独特了。进入修道院以后才知道,这些苦行憎一样的东正教教徒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和他们创造了什么样的艺术。一种严肃、清贫、却并不荒废的生活。他们的精神力量确实很惊人。</p> <p class="ql-block">雨珠打在车窗玻璃上,透过雨珠和玻璃,窗外的山水在朦胧中显现。</p> 小一些的巨石峰,俯视着山下的平原。 <p class="ql-block">这些巨石,让我想起了中国文玩里的奇石盆景。原来真实的巨石峰,是比中国奇石盆景还要奇特,还要变化多端的巨大景观。它是要坐着汽车才能观赏的。</p> 大巴进入了巨石山区。修道院在巨石峰顶出现。这样的修道院一共有24座。这是斯德望修道院 - 這座修道院建於平原上,而非在岩柱上。此修道院建於16世紀,為修女所居。二戰時期,修道院曾被納粹軍所破壞。修女們隨後返回並完成重建的工作。 在大巴里看到的山顶上的修道院。 聖三一修道院(Holy Trinity)- 始建於1475年,是迈泰奥拉現存其中一座最古老的修道院。修道院下的懸崖高達400米(1,300英呎)。這座修道院曾被用作於占士·邦電影《最高機密》(1981年上映)的拍攝場地。 大迈泰奥拉修道院(Great Meteoron) - 這是迈泰奥拉最大的修道院,始建於14世紀中葉。此建築今日被用作供迈泰奥拉旅客遊覽的主博物館。 从另一个角度看大迈泰奥拉修道院 卢萨努-圣芭芭拉修道院/Rousanou - St. Barbara 此修道院建於16世紀中期,並於1560年完成裝飾工作。修道院現為修女所居住。 这座石崖上,留有很多人造穴坑,据说是在修道院的房子修好之前,修士们居住的地方。好艰苦啊!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了最为险峻的瓦尔拉姆(Varlaam)修道院,它是这里的第二大修道院。东正教,也称为正教,是崇尚苦修的基督教门派,他们没有教皇,目前主要在俄国和东欧国家存在,他们曾经是希腊的主要教派,在教义和信仰上,与罗马基督教有很大不同和矛盾。在卡拉巴卡附近的修道院,均为东正教。</p><p class="ql-block">大巴在岩石前的平地上停下来。我们要通过一座吊桥才能到达修道院所在的那块巨石。然后必须循着山路攀登进入修道院。在修道院里,我们看到了当初修士们将生活用品和建筑材料从山下用吊篮提到修道院里来的绞盘机。还看到了精美的绘画和雕刻。这里绘制的圣母和基督的形象与罗马基督教很不相同。还保留着早先基督教的画像风格。</p><p class="ql-block">女人们被要求在腰上围了头巾,假装穿了裙子才能进入修士们修行的地方里。</p> 通往瓦尔拉姆(Varlaam)修道院的吊桥。 上山的路地形险峻,但是现在已经修建了石阶,因此不难走。 上山的路旁,在石壁上是这样的一座供养处。 这座石头的房子很坚固,经历一千多年,仍然如新的一样。一个特点是,这所修士们修行和祈祷的房子,只开着很小,很少的窗户。这是因为,修士们在修行的时候,只希望对着自己的内心,不希望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 这所房子的门口。 石阶旁的木制扶手。 石头房子的外面,小院子里有很不错的园艺。 因为山上细雨朦朦,我们没带雨伞,只好使用了一次性的雨衣,而那雨衣在穿上的时候就解体了。头巾围在腰上算是裙子。进门的时候发的,我们参观以后要还给这里。 <p class="ql-block">修道院的小院直至悬崖边上,我们可以凭栏远眺群山。那天,的浓雾和细雨使得远眺无法实现,体验了一把生活在云雾中的感觉。院子里的这个凉亭应当是现代的物品吧。细想之下,有些画蛇添足的感觉。</p> 修士们从山下运送物资的吊篮。 沉重的吊篮,是用这个绞盘提上来的。 房屋的大门,很简单,但却有很精致的木工手艺。 石头屋子里,是这样的结构。 这幅圣母玛丽亚和耶稣的画像,应当是东正教的标志性画像。在一千年里,仍然坚守传统,说明了这个宗教的特点吧。 屋内最主要的拜堂。非常精致的绘画。 修士坐的椅子和画像。 这幅画像极为精美,金碧辉煌。看来修士们花了极大的心血和热情倾注在这幅画像上。 这种修士坐的椅子很有特点。 <p class="ql-block">画像旁的烛台,雕刻着精美,细腻的花纹和人物。</p> 尽管并不十分明白宗教程序,我们还是在这个烛台上点燃了一根蜡烛。 祷告室内的屋顶也画满了壁画。 这是一幅表现修士们的生活油画。 走出祷告和居住的石屋,在门口是这口水井和水桶。很像中国农村曾经有的辘轳。 从小院望向下面,是我们踏入瓦尔拉姆修道院的第一个场地。 <p class="ql-block">一座吊桥将瓦尔拉姆修道院与山区的主要道路链接。</p> 修道院居高临下。 修道院的院子。 这个很有特点的小院和装饰,也许并不是原来的模样,而是现代为旅游修建的。 小院里的田地。 <p class="ql-block">这个简单的十字架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东正教的形式。</p> 在小院里,我竟然看到了硕果累累的柿子树。 院墙依悬崖而建。好险! 又见到了可爱的猫咪。不过不一定是野猫吧?也许是修士们养的家猫吧? <p class="ql-block">到了下午,我们离开了修道院,返回卡拉巴卡城,参观了蘑菇博物馆,跟着狗去寻找松蘑,午餐吃了松蘑意大利面,还参观了一家葡萄酒庄,买了希腊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不过,这两瓶酒的口味与中国早先的葡萄酒差不多,更像果子酒,而不是我们现在流行的干红葡萄酒。这些日程安排花样不少,我却有些兴趣索然,感觉不如去看更多的修道院。这就是跟团的不好,不能够按照自己的口味玩,而是蜻蜓点水走一圈。</p> 蘑菇和野生动物博物馆。 在蘑菇博物馆里,有很多蘑菇的模型。 这个是我们要找的松蘑的标本。据说非常珍贵的蘑菇。 <p class="ql-block">跟着这只狗和训狗人,我们在它的带领下找到了这颗小蘑菇。今天全团20多个人吃的松蘑意大利面条,就靠这个小松蘑增加香味了。尽管后来还加了挺多普通蘑菇,我仍然没有吃出来那个小松蘑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的二楼饭厅里,我们看着这位厨师大妈,烹调松蘑意大利面午餐。</p> 这家葡萄酒窖用自己院子里的葡萄,制作了许多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 说实话,这么多葡萄酒,其实不太好喝。但是不喝哪能知道当地葡萄酒的味道呢。 <p class="ql-block">当天,我们离开了卡拉巴卡,前往下一个景点,海港城市-塞萨洛尼基(Thessaloniki)。在行程中,我们有机会看到了希腊美丽的地貌和建筑,体验真正的希腊是什么样子。(茹月2025年1月16日于宾州)</p> 高速公路两旁是丘陵地带。这样的土地耕种应当是不错的。 <p class="ql-block">路边的牛群。我曾经想象希腊应当有很多牛羊。但是在旅行中我们却很少看到牛和羊。也许是很多地方太干旱了,只有在这里,气候潮湿,才能够见到牛。</p> 路边的这座平头巨石,很独特。 路旁又见到了橄榄树农场。 <p class="ql-block">路旁的棉花田。古希腊人学会了种棉花以后,才有了他们雕塑中那些飘逸的长袍。</p> (茹月写于2025年1月16日于宾州) <p class="ql-block">更多茹月游记和文章:</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td7ykc"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在希腊废墟中寻找遥远的欧洲文明起源(1)-今天的雅典</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wfb6n2"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在希腊的废墟中寻找遥远的欧洲文化起源(2):希腊神话里的世界中心-德尔斐</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1ae4c82"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西湖,集美景和历史于一地,多去几次也无妨。</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1patmh2"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品茶不必讲究,乐在其中就好</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