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那宛如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石头部落古建景区,一百多位工匠如同勤劳的蜜蜂,每日为景区的建设默默奉献着。晨曦初露,他们便迎着朝阳起身,六点半便齐聚食堂用餐,七点整就精神抖擞地开始一天的劳作。白天,这里宛如一个热闹非凡的大舞台,人声鼎沸。砍木头的声音“咚咚咚”,似激昂的鼓点;锯木板的声音“滋滋滋”,如尖锐的哨音;开吊机的轰鸣声,抽水机的抽水声,还有鸡鸣犬吠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充满活力的劳动交响曲。工匠们就像专注于艺术创作的大师,满怀热情地投身于自己所熟悉的领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五点半下班后,辛苦了一整天的工匠们,用餐之后大多早早地返回宿舍休息。有的与工友闲聊,分享一天的趣事;有的则迫不及待地与远在家乡的孩子和家人视频聊天,享受那片刻的温馨。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选择继续加班加点,只为了让工程进度能够更快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寒冷的天气让偌大的景区更显空旷寂寥。当暮色四合,除了那隐隐约约闪烁着的霓虹夜灯,四周仿佛被静谧的幕布所笼罩,安静了下来。偶尔从远处传来的交谈聊天声,恰似梦中的呢喃细语,若有若无,更增添了几分静谧的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临水溪岸边上,有一处灯火最为明亮,宛如黑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那是为背井离乡的工匠们点亮的温暖港湾。这里就是工匠们闲暇时最爱聚集的地方——景区游客中心小卖部。小卖部虽小,却装满了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约七点左右,谢水才师傅像往常一样散完步后,踱步来到小卖部买烟。我赶忙热情地给他倒上一杯热茶,热气腾腾的茶香瞬间弥漫开来。老师傅见状,诚惶诚恐地连连道谢,那客气的模样就像一个受宠若惊的孩子。师傅说他是第一次见到我,于是我便与师傅愉快地攀谈起来。</p> <p class="ql-block">谢师傅是江西南丰人,今年已是68岁的高龄。他自幼家中有七兄妹,家境并不富裕。古人云:“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谢师傅读完小学后,15岁便毅然踏上了做学徒学木匠的道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17岁的他便出师成为一名木匠师傅。到如今,他已经在建筑营造领域辛勤耕耘了53个年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师傅擅长古建筑榫卯结构,百姓祠堂、大庙、殿宇、六角亭台的修建都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像一位全能的建筑艺术家,铺地板、泥工活等,无论是老建筑还是新建筑,房屋建造的一整套程序他都能轻松驾驭。谢师傅在景区担任画线的掌墨师傅,可他却觉得自己有些大材小用了,回忆往昔,他曾带着一帮徒弟,包工包料奔赴各个省份进行古建营造。说起那些辉煌岁月,谢师傅微微泛红的脸上仿佛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那光芒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光,耀眼而迷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师傅是什么时候来到景区的呢?那是去年立冬之后,当时隐舍民宿开始动工修建。这可是景区的第一幢民宿,开建之时还举行了隆重的上梁仪式。谢师傅沉浸在回忆之中,眼神中满是怀念:“那一天啊,楼上楼下人山人海,大家都来了。公司通知了所有人,大家都拿着手机拍照留念呢。还有那上梁喝彩,要唱得顺溜,句句都是吉利话,什么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还有考大学啦,中状元之类的。可现在的人啊,都不会这些老传统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如今谢师傅负责的这幢楼采用的是传统榫卯结构的木工活。他忧心忡忡地说:“如果我不在了,恐怕这幢房子都建不好。”话语间充满了无法推卸的责任感和急迫感。所以,从中秋节到现在,他仅仅给自己放了半天假。一幢房子需要多少木料,木料的尺寸分别是多少,榫眼该开在什么部位,这些都清清楚楚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之中。经他手的古建筑,50幢那是只多不少。八角亭和六角亭的修建对他来说都不在话下,不过六角亭的难度更大一些。谢师傅在福建修建过一个两米多高翘角的六角亭,在南丰石嘴建造过500平方的邱氏祠堂,还在广昌水南建造过杨氏祠堂。他不仅会施工,图纸也会画,每天的工作就是给木头画线。说起自己的工作,谢师傅头头是道,心中满是自豪。他说老板对他十分尊重,经常给他点赞,陈董事长和景区总设计师吴老也都很器重他,老板还在大会上号召大家向他学习。</p> <p class="ql-block">谢师傅感慨自己现在名气很大,他那功能机都没怎么用过,也不知道大家是从哪里得知他的消息,经常有人打电话邀请他出去做事。但是他觉得,自己既然在景区做事,就一定要先把这里的事情做好。他说,做古建要求极高,规矩繁多,这些规矩也叫老习惯,每一样东西的用处都大有讲究,这是风俗习惯。他还提到,浙江的风俗习惯在古建方面更为浓重,江西倒是相对还好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古建行业里,谢师傅就像一盏孤独的明灯。他无奈地感叹,自己老了,手艺却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他的儿子15岁开始学做木匠,也做了21年的木工活,最终还是改行做了其他事情。他叹息着说,做木匠这一行,需要多思考,可现在的人啊,都不愿动脑子,这古老的手艺难道就要在时代的浪潮中渐渐消逝吗?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