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藏

幽兰吐芳

<p class="ql-block">  冬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只是简单的一个词,一个概念,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包含着极深的哲理。</p><p class="ql-block"> 冬,是四季的终章,是寒冷和宁静的季节,是生命的内敛和沉淀时光。冬藏,其基本含义,冬天躲藏起来,暂时不露面;其实就是顺应冬季自然界闭藏的规律,以躲避严寒,安全过冬。</p><p class="ql-block"> 当凛冽的寒风呼啸而来,当纷飞的雪花轻盈飘落,于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大地万物都遵循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律,悄然进入了冬藏时节。</p><p class="ql-block">冬藏,是大自然蕴含的深邃智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储备,更是生命节奏的一种调整与沉淀。在这个过程中,万物顺应天时,将生机内敛,为未来的勃发积攒能量。</p><p class="ql-block"> 冬季农家的冬藏,就是把收获之物贮藏起来。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经过春种、夏耘、秋收,到了冬季,将收获的粮食、农作物等妥善保存,以备过冬和来年之需。如《墨子·三辩》中提到“农夫春耕夏耘,秋歛冬藏”;《礼记·乐记》也有“春作夏长,仁也;秋收冬藏,义也”的记载。冬藏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p><p class="ql-block"> 田野里,曾经繁茂的庄稼已被收割,冬小麦、油菜匍匐于地,似乎停止了生长,树木褪去了繁茂的枝叶,将生机蕴藏在深深的根系之中,等待来年春天的复苏,大地仿佛在沉睡。农民们将收获的粮食精心储藏,以确保在寒冷的日子里衣食无忧。那满满的粮仓,是辛勤劳作一年的成果,也是未来日子的保障。这是对生活的未雨绸缪,是对大自然恩赐的珍视与合理利用,更是对未来的一份安心和期待。</p><p class="ql-block"> 果园中,熟透的果实被摘下,精心存放。那些红润的苹果、金黄的梨子,在寒冷的冬季里,成为了甜蜜的期待。这一份收藏,不仅是果实的留存,更是对美好滋味的延续,让冬日的味蕾不至于单调。</p><p class="ql-block"> 动物们也深谙冬藏之道。初冬的松鼠在树枝间跳跃,忙碌地收集着坚果,藏在树洞的角落;田鼠在地下挖掘着洞穴,为过冬储备着充足的食物。有些鸟兽冬季迁徙或蛰伏。在冬季来临前,我们会看到大雁成群结队,浩荡长吟,迁徙南方,寻找更温暖的栖息地越冬,这是候鸟的自然迁徙。有一些动物,如蛇、蛙、蚯蚓等,会进入蛰伏或冬眠状态,通过降低身体代谢等方式度过食物短缺的冬季,抵御严寒的侵袭,等到环境适宜时再恢复正常活动。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应对大自然的考验,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机智。</p><p class="ql-block"> 对于人类来说,冬藏不仅是物质的储备,更是心灵的沉淀。从冬至之日起,进入“数九”寒冬。漫长的冬季,人们总会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消磨时光,不虚度。且看古人如何“数九”猫冬:绘制“九九消寒图”。一有,“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红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梅花通常是五瓣或五的倍数,极少出现九瓣)。二有,画纵横三栏共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九个圆,称作画铜钱,共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再有,取九个均有九笔的字,以描红的方式,每日描上一笔,描完九个字,就是寒尽春回的日子了。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描填之法为“晴为红,阴为蓝,雨为绿,风为黄,落雪为白”)......。此为古人寓教于乐,对幼童进行识字、写字、画画、文史知识和自然常识的启蒙教育,既娱乐消遣,又增加了生活情趣,原来我们的古人在熬冬盼春中,有着独特而极致的雅趣和浪漫。</p><p class="ql-block"> 现代如我们,冬季有空调或暖气,每日资讯海量,通信发达,网络牵万家,手机在手,电视在前,五湖四海,咫尺天涯,因而冬季不再漫长。村居里牌室之内,温暖如春,人们码牌逗乐;居家之人,倚桌围坐,饮茶食香,温煦和语,分享着经历的故事、过往的经验、知识见闻,凝聚着浓厚的亲情、爱情,还有深情,享受着团聚的喜悦和天伦之乐。</p><p class="ql-block"> 乡村的冬日,冬藏的多种多样,既包括食物,也包含过冬柴火。当北方人将大白菜屯满自家地窖时,南方人便开始了腌制各种腊货。这是南北方关于冬藏不同的饮食密码。我们眼里、口里的“腊货”,那是借着盐腌、挂晒、风干等多种力量的揉合干预,将原本只有一种鲜味的肉类,如猪肉、鸡、鸭、鹅、鱼等反复“蹂躏”,直至得到一种复合而神奇的味道。对于我们乡下人来说,“腊货”也象征着年味,人间浓郁烟火气息,是一年的收获与圆满。这也是我们独有的一种冬藏。</p><p class="ql-block"> 冬藏岂为农人事,常惹诗文纸上题。所以,冬藏还涵盖了养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诸多人生哲理。</p><p class="ql-block"> 于养生,冬藏强调了顺应季节调养身体的重要性。冬季阳气内敛,阴气渐盛,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对缓慢。此时,藏阳气,即人们应注重保暖;藏精神,即早睡晚起,减少外出劳作,以养护阳气、潜藏肾精;藏营养,“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补一补,来年打老虎”,增强营养,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下基础。这种养生观念体现了对生命节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p><p class="ql-block"> 冬藏还蕴含着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p><p class="ql-block"> 冬藏教会我们懂得积累和储备。就像在冬季里,人们储备食物和物资以应对寒冬,人生中我们也需要在时机合适的时候积累知识、技能、财富和经验,为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充分准备。三国时的诸葛亮,出山前在隆中呆了十年左右,隆中是诸葛亮青年时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他在此期间研读兵书古籍,精研政治、军事等学问,广交士林好友,为日后辅佐刘备奠定了坚实基础。著名的《隆中对》就是他在隆中时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战略构想。</p><p class="ql-block"> 冬藏启示我们要学会蛰伏与忍耐。冬季万物蛰伏,等待春天的复苏。在人生的低谷或困境时期,我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耐心等待时机,不急于求成,相信艰难的时光会过去,美好会和你不期而遇。</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有位皇帝,外号称“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玩起韬光养晦,连吃屎的勾践都望尘莫及。李忱历经两朝,目睹残酷的政治斗争,装傻寡言,每次政变不受牵连。蛰伏了37年,一旦登基,效仿先祖唐太宗,勤于内政,拨乱反正,抑制宦官,打击权贵外戚;对外收复被吐蕃占领的土地,打败回鹘、党项等部落。这便是“元和中兴”。 </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常说:枪打出头鸟。太张扬,必然成为众矢之的,像袁绍之辈,不足以谋大事。“忍”字头上一把刀,这恰恰体现了中华文明莫大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冬藏强调了内敛和低调的重要性。冬天是收敛的季节,我们在人生中也应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收敛锋芒,避免过度张扬,沉淀自己,反思内省,自我增值。如果三国时的杨修懂得内敛与低调,怎会落得被杀头的下场?!</p><p class="ql-block"> 冬藏让我们明白有舍有得的道理。为了更好地度过寒冬,可能需要舍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集中精力和资源保护重要的事物。在人生中,我们也要学会做出正确的取舍,专注于核心目标,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冬藏,并非是静止与沉睡,也并非是消极的隐匿,而是在寂静中孕育着希望。当大地在冰雪下休养生息,当万物在寒冷中默默等待,我们知道,那是将能量和养分悄悄积攒在土壤深处,春天的生机正悄然孕育,如同女人怀孕孕育生命一样。冬藏教会我们在喧嚣与繁华之后,懂得宁静与内敛的价值;在忙碌与奔波之余,停下脚步,审视内心,梳理内心的纷繁复杂,过滤掉浮在表面上的东西,让有营养的东西融进自己骨血里,吸收成为专属自己的一部分。相信时间的堆积之后,这些有营养的东西,让未来出色的你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冬藏,是一种等待,是一种忍耐,是生命的积累和酝酿,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更是对未来坚定的信念。在这静谧的时光里,我们期待着在严冬积攒下春天的盛大绽放,期待着生命的再次蓬勃。</p><p class="ql-block">  万物冬藏,岁月沉香。陈春杳杳,来岁昭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