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泗泾镇地处松江区东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北宋咸丰年间就有先民依四水之利,在此从事农耕和渔业,并筑屋定居,逐渐形成村落,名为会波村。由于地处外波泾、通波泾、洞泾和张泾等四条水泾之交汇处,元代中期改名为泗泾。一条泗泾塘横贯镇中,把泗泾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图为泗泾塘北岸的烟雨长廊和安方塔。</h3> <h3>泗泾属大器晚成的旅游古镇,虽然网红古镇的诸多要素一样不缺:枕河而建的老街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名人、非遗、古桥,大宅,还有好吃的粽子,2002年还根据当地传说建成了寓意确保一方平安的安方塔,然而多年来一直不温不火,缺少看点,也少有游客。图为古镇标配-文化路上的泗泾古镇景点手绘墙。</h3> <h3>2012年,笔者曾专程前往打卡。彼时的泗泾,老街两边都是些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店铺,虽然没有大拆大建,但古镇周边甚至老街的东段已是成片的新工房;幸存的大宅深院里也已是“72家房客”,年久失修、面目全非,不复当年风采。图为当时拍摄的泗泾老街入口,系使用第一代卡片机拍摄。</h3> <h3>2017年5月,泗泾镇启动了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性开发建设。风貌区占地13公顷,現有名胜古迹10处,古代石桥8座,名人遗址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图为2023年老街开街后第四天的主入口牌楼,为应对开街之初骤然而至的大客流,入口处还设置了铁马和蛇行通道。</h3> <h3>由于风貌区的古宅修复项目工程浩大,故而开街后对在建和待建项目作出了竣工一个、开放一个的安排。开街当年笔者又两度前往打卡,一次邂逅史量才故居,另一次是宝倫堂一尺花园。网传去年末,作为泗泾非遗传习基地的马泗滨堂修复开放,春暖花开时还想再去看看。下图摄于2023/8/15 13:52。</h3> <h3>摄于2023/11/10 10:27。</h3> <h3>泗泾民间素有“三弓一箭安一方”之说,“三弓”系指横跨泗泾塘的“普渡”、“福连”、“武安”这三座三孔拱形石桥。时至今日,其他两座都已改建为公路桥梁。福连桥成了镇域内唯一的石拱桥。图为泗泾江川路上横跨泗泾塘的公路桥。</h3> <h3>2012年7月,笔者登上福连桥拱顶向西眺望,老街所在的泗泾塘北岸是一片参差不齐、粉墙斑驳、违建漫延、枕河而建的老房子,令鹤立鸡群的安方塔黯然失色。</h3> <h3>向东望去,北岸的老房子和南岸的新房子泾渭分明,宛如两个世界。</h3> <h3>福连桥又称中市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四百多年来,由于战乱和自然侵蚀的因素濒临坍塌。1986年8月,当地政府在原址上重建了福连桥。福连新桥保留了原先一大二小的三拱格局,然而,原本折线状的桥身改成了马鞍形,中间窄两端宽的八字形桥面变成了全桥同宽的一字形。桥高6.9米,宽4米,全长35米,两侧共有62个台阶。图为2012年拍摄的福连桥。</h3> <h3>桥身上镌刻的《重建福连桥记》全文:福连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三百八十余年。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〇年)修。道光十年(公元一八三〇年)重修。尔后屡遭战乱,饱受沧桑,年久失修,濒临坍毁。为保存古桥风貌,由松江县人民政府拨款,于一九八六年九月初动工重建,历时五个月,花费人力一万二千工,耗资人民币十五万七千元。 松江县泗泾镇人民政府 公元一九八七年二月立</h3> <h3>泗泾老街的打卡点基本集中在开江中路两侧,从西首的安方塔起一路向东,直至东端的史量才故居。开江中路414号,安方塔。高逾35米的安方塔系钢混结构的七层八面楼阁式宝塔。地处古镇牌楼东南侧、泗泾塘北岸。塔顶七层处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塔刹中藏有金鸡和玉兔,意在保一方平安。安方塔虽非“三弓一箭安一方”中“箭”之原指,却是基于民间传说中曾经的东田寺铜塔,2002年易址新建的,取名“安方”,系呼应“安一方”之说。</h3> <h3>下图为2012年拍摄的安方塔,与上图相比较,明显的变化有三处:首先是空间净化了,原本阻挡视线的架空电缆悄然入地;其次是照明升级了,宝塔的屋檐等轮廓线处安上了景观灯;最后是外观时尚了,塔楼外圈观光步道上的木质围栏改成了玻璃围档。</h3> <h3>安方塔园。是风貌区开发建设时新建的一处地标性景观,位于下塘的核心区域。塔园的入口设置在西市桥下,古镇主入口南侧,是除此之外,游客进入风貌区的又一通道。条状的塔园北倚老街,南临泗泾塘。园区内北侧是庭院道路,南侧为临河廊道。作为泗泾塘临河长廊的起点,塔园段廊道与已经修复开放的明清“三宅又一生”段廊道相连,构成总长达千米的临河长廊。塔园的落成弥补了古镇没有庭院式公园的缺憾,也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小憩和赏景的好去处。</h3> <h3>塔园入口。</h3> <h3>园内的临河长廊,每隔一段就建有一座四面通风的廊轩。</h3> <h3>下塘的“风花雪月”指的是古镇内四个主要的文化打卡地。开江中路399号,“月栖华明”茶文化研究中心。所在店铺原系清中期古建程氏宅。古色古香的乡音茶馆以茶文化为主题,店堂内摆设有各种茶具和奇石盆景,墙上还布置有名人书画作品,是品茶、赏玩的好去处。店名源自泗泾名人、元末大儒陶宗仪的诗句:“风月沼萍云影淡,月栖径竹露华明”。</h3> <h3>“月栖华明”的庭院里抬头可见一墙之隔的安方塔。</h3> <h3>修复后的程氏宅倚街临河,环境古朴优雅,为两层三进、砖木结构的清中期建筑,建筑面积近四百平方米。虽历经四百多年,房子主梁保留完好,云间草堂艺术空间也落户此宅。</h3> <h3>开江中路377号,“南村映雪”书店。所在店铺原系明清古建“管氏宅”。南村是元代大儒陶宗仪寓居泗泾时的住所-南村草堂的堂名;映雪则取自藏书家孙道明所建之映雪斋。古朴典雅的环境和丰富多采的书籍使其成为松江最美的书店之一。书店内还设有共享空间,可以安静地阅读或观看影片。穿过中庭,便是读书区和饮品区,在这里可以静静地品茶香、闻书香,享受慵懒惬意的时光。</h3> <h3>街头小品。</h3> <h3>开江中路368号,一尺花园(宝倫堂)店。所在店铺原系清中期古建宝倫堂,由徽商汪宝林所建,俗称“汪家厅”,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宝伦堂布局清晰、格局对称、结构完整。院落占地达两千多平方米,分为东、西两轴,各阔三开间,且天井两侧均有厢房,属清中期典型的二层建筑式样,也是泗泾历史文化风貌区乃至沪上现存规模较大的古宅邸之一。宝倫堂现由“一尺花园”品牌餐饮方承租经营。</h3> <h3>宅邸西轴原为汪家的公共活动区域,西轴的进户门现用作一尺花园大门。</h3> <h3>正门与前厅之间的小花园。</h3> <h3>西轴前厅。</h3> <h3>西轴走马楼。走马楼是南方民居建筑中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周走廊互通的楼屋,夸张到可以骑马在里面畅行无阻。</h3> <h3>“瓦松林立”。瓦松是一种通常生长在屋瓦上的两年生草本植物。一尺花园的景观设计师用一摞陈年小青瓦和几片青苔为其在园艺角内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小家,并让顾客得以近距离观赏本该居高临下,在屋顶才能得见的自然景致。</h3> <h3>“蕴壁生辉”穿廊仪门。</h3> <h3>西轴的最后是上下两层的宅楼。</h3> <h3>東轴正厅。</h3> <h3>东轴的建筑风格与西轴截然不同,这里主要是汪家族人居住的地方。在设计上以功能性为主,没有太多的木雕等装饰。然而也有两个走马楼,其中一个被改造为野趣横生的“荒芜花园”。</h3> <h3>开江中路347号,“等一朵花开”漫画阅读艺术空间。所在店铺原系明清古建丁氏宅。上下两层的店铺展示了小林漫画的原作手稿、相关书籍和衍生品,并提供专业的艺术设计类书籍和茶水吧。二楼还有林帝浣先生的创作工作室,是艺术家们进行艺术创作或品茶会友的空间。</h3> <h3>梦幻展示空间。</h3> <h3>开江中路345号,清墨轩书院。一家专营少儿书画培训的机构,所在店铺原系明清古建陆氏宅。书院与古镇气息相近,建筑和装饰都充满古韵,穿过后院的润书阁是书画院的教学区域。</h3> <h3>开江中路354-358号,马相伯故居。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积850平方米,是五进四院一廊的传统院落式建筑,坐北面南,现存前、后两厅。马相伯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故居以五进为主要展示空间,四院为辅,独特的江南元素和多样的展陈形式还原了先生教育救国、波澜壮阔的一生。</h3> <h3>开江中路339号,“松风听音”。是由吴门琴派领衔打造的古琴文化艺术馆,所在店铺原系明清古建蒋氏宅。这里以古琴文化展示和教授为主营业务,结合泗泾特色,传播古琴文化,也是艺术家的驻留基地。</h3> <h3>江达北路85号,史量才故居是著名爱国报业家史量才先生的居所,是一座前面中式、后面西式,前面平房、后面楼房,中西合璧的三进两层马蹄形走马楼,故居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800平方米。1916年秋始建,1918年春竣工,1942年翻建,后又经多次修缮,是松江区保存不多的近代优秀建筑。</h3> <h3>故居现为市文保单位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展陈分为“坎坷人生、泗水情深、报业春秋、魂系中华”等四个板块,并且展出了先生使用过的部分原物。因恰逢饭点,午间休息,未能入馆一探究竟。</h3> <h3>福田净寺,是泗泾的千年古刹,前身为宋真宗年间兴建的东田禅院,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寺院占地12余亩,建筑面积5186平方米。《泗泾镇志》载:“泗泾地区自宋朝真宗年间始建东田寺起,即有佛教传播,本镇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寺庙是东田寺。”</h3> <h3>文化路25号,福田净寺东门。</h3> <h3>老街北侧的泗泾公园。</h3> <h3>泗泾公园东侧的古镇保护、建设、运营“三驾马车”机关驻地。</h3> <h3>老街东首的古玩城。</h3> <h3>谢谢观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