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罐罐酒

寻常巷陌

<p class="ql-block">  在农村的悠悠岁月里,罐罐酒宛如一颗明珠,在我驻村中,喝的最多的就是这罐罐酒了,因为这酒里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质朴的人情风味,闪耀着独特光芒。</p> <p class="ql-block">罐罐酒的酿造,是一场与时间的精妙对话。农家人选用饱满的粮食,或金黄的玉米、青馃、高梁、红谷,用莹润的高粱,红谷仔细淘洗后,让它们在清水中静静“沉睡”,吸饱水分。随后,将粮食上锅蒸煮,直至熟透,那升腾的热气裹挟着粮食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厨房。待温度稍降,拌入精心准备的酒曲,这酒曲便是开启酒香世界的钥匙。搅拌均匀后,把它们小心翼翼地装入陶罐,密封好,放置在温暖的角落,让时间施展魔法。</p> <p class="ql-block">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陶罐里悄然发生着奇妙变化。粮食在酒曲的催化下,慢慢转化为香醇的美酒。到了开罐时刻,轻轻揭开盖子,浓郁醇厚的酒香瞬间四溢开来,那股子香气,热烈又深沉,直钻心底,让人忍不住沉醉。</p> <p class="ql-block">罐罐酒的登场,往往伴随着热闹的场景。农闲时,左邻右舍聚在院子里,石桌上摆着几碟自家腌制的小菜,主角便是那装在陶罐里的酒。酒液色泽清透,微微泛黄,透着岁月沉淀的韵味。大家围坐一圈,用特制的酒提从罐中舀出酒,倒入粗瓷大碗,酒花在碗中欢快跳跃。</p> <p class="ql-block">酒过三巡,气氛愈发热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着田间的庄稼长势,分享着家里的趣事,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子上空。这罐罐酒,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邻里间的情谊紧紧缠绕,让彼此的心更近。</p> <p class="ql-block">在农村,罐罐酒还是重要场合不可或缺的角色。逢年过节,一家人团聚,桌上的罐罐酒承载着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新一年的期许。婚丧嫁娶等大事,罐罐酒更是必不可少,它见证着人生的重要时刻,传递着喜悦或哀思。</p> <p class="ql-block">罐罐酒在宕昌从下半片民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酿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周先祖时期,与华夏农耕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诗经》中的《七月》《彤弓》《鹿鸣》等篇,都记载了民间六月开始收获,十月以粟酿春酒,以供老疾、宾、祭祀之用,其所酿之酒,即今日之罐罐酒。据史料记载,它始于周代,已有近千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罐罐酒的酿造,有严格的要求和复杂的程序,首先要将晒好的红谷、青稞、高梁等粮食捡净,除去秕谷和杂物,然后放入加热的锅水中煮。这一过程要掌握火候,绝不能煮焦,煮熟后马上凉在大蒲篮里,不停地搅动散热,凉冷后,拌以酒曲。</p><p class="ql-block">酒曲也有两种,一种为山林里采摘的植物密密贯(园形小叶连成藤状),晒干后和麦麸捏成曲子,这种曲子拌酒发酵慢,称为慢曲;一种为集市购买的四川酒曲,这种曲子发酵快,称为快曲。酒曲拌好后捂上三至五天,待发热有酒味后,装入缸中,缸口用园形石板盖住,并用青土泥密封,不能透一点气。过三至六个月后(一般快曲三个月,慢曲六个月),可将发酵后的酒醅舀入煨罐,加水煮沸,插入小竹节筒饮用。</p> <p class="ql-block">罐罐酒酒色美味醇,具有滋阴壮阳、健胃消食、疏通经络等功效、除风散寒等功效,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饮品。沙湾罐罐酒传承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它承载着当地人民发展的历史痕迹,是沙湾镇各村社广为流传的消费习俗。</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说罐罐酒是酒中"活化石"呢?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饮用时向坛子中注入点水,用细竹管吸饮,男女老少轮流吸,吸完再添水至味淡后食渣,俗称此为“连渣带水,"一醉二饱”。饮时先由在场的年长者讲说四言八句合辙押韵的吉利话,作为“祝酒词”,然后按年龄长幼依次轮咂。平辈们在一起饮咂酒,可以每人插一长竹管于坛中,同时饮用。罐罐酒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宕昌人逢年过节的“团聚酒”,招待客人的“贵宾酒”,消除误会的“和睦酒”,解除疲劳的“消困酒”。人们在酿造和饮用罐罐酒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着当地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人际交往方式,体现了酒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紧密结合。罐罐酒通常使用瓦罐或瓷罐等传统容器进行酿造和储存,这些容器具有透气性好、能使酒缓慢氧化等特点,有助于酒的陈化和风味的形成。而且,这种古老的容器与古代酿酒所用的容器相似,保留了原始的酿酒工具形态,从侧面反映了古代酿酒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农村罐罐酒,它不只是一种饮品,更是农村生活的生动写照,是乡情的寄托。每一口酒中,都藏着农家人的质朴、热情与对生活的热爱 。即便岁月流转,这份独特的酒香和情谊,永远在乡村的记忆里,芬芳如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