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地处海南省海口市“海口骑楼老街”范围内,占地约8平方公里。作为海口的城市地标,主要集中在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和解放路5个街区。骑楼大都高两三层,最高不过五层。立面分三段,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楼层,上段为女儿墙,为了商住两用,多半是“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的建筑布局。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军坡节、琼剧文化、饮食文化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骑楼建筑的传播与形成,是由西方的殖民运动的带动而形成,其传播方式是利用海运贸易。最早骑楼建筑的形态在印度初步形成,后随西方殖民扩张传入马来半岛,并以马来半岛为节点沿海上三条路径向太平洋沿岸的广州、海口、台湾传播。由于海口地理位置上靠近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并有直接的商贸往来,因此海口骑楼的建筑形态与上一级的传播源相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骑楼建筑的整体风格受南洋文化的影响,建筑立面喜用支提窗和券窗,并以白色灰泥粉刷墙面。将海口骑楼与海南省文昌、儋州、三亚及周边的北海、湛江等地的骑楼作对比发现,除在建造年代、规模、尺度、形态上存在差别外,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似性。这说明商贸活动带动了建筑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使海口成为推动雷州半岛及北部湾沿海城市骑楼建筑发展的重要节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口骑楼老街的形成与初具规模与海南华侨有着直接关系,民国十三年(1924年)粤军第一军旅长兼任琼崖善后处处长的邓本殷负责海口所城扩建一事,为了搞好市政规划,他邀请了众多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南洋侨民的回归不仅带回了金融资本,也带回了西方先进的建筑文化。因此可以说南洋华侨是骑楼建筑产生和发展强大的助推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口骑楼建筑群的布局形式是线状布局和片状布局的结合体,这不仅继承中国传统的布局形式,也吸收了西方建筑物布局形式,因此是一种典型的中外融汇、取精华以为己用的创造手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口骑楼多为砖木结构,以二至三层为多,建筑立面分为三段式,造型元素多样化,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人们基本上认定这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骑楼造型丰富多样的女儿墙、窗楣、窗间墙、阳台,以及外墙纹样,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融合了西方“巴洛克”等建筑装饰风格,使得骑楼建筑群组成了多种形式的古典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据史料记载,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海口老城的四牌楼附近修建了的第一栋骑楼,随后,骑楼建筑逐渐遍布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大街。清咸丰八年(1858年),海口开埠,所城内街道扩建,由原先的两条发展到数十条,城内形成了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北门街、四牌楼街、龙牙巷等数条石板路,并出现了兴、和、福、振等一批地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民国十三年(1924年),军阀邓本殷决定拆除海口所城,划路扩街,扩大城市规模。所城拆除前的石筑长堤,就是今天的长堤路前身。石板马路改为今水泥路面,街名也改变。扩建北门外的环海路,改名为中山路;原西门外顺城墙位置的街道被扩建成今天的新华路;原城墙内的南北大街被扩建为博爱路,东西大街则被扩建为新民路。形成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新民路、得胜沙路得胜沙路、长堤路、永乐路(现名解放路)、振东街、大兴街等街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海南岛解放,海口骑楼老街被收归国有,由政府统一经营、保护、管理和维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20世纪70年代,落实房产和“侨产”政策后,政府将骑楼老街内的部分楼房退还个人、家族或侨商。其余仍然由政府统一保护和管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94年,海口市政府对中山路、解放路、博爱路、新华路、长堤路等街道进行建筑立面全面整修和刷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99年,海口市政府拨专款维修得胜沙路,主要是对街道两边楼房的立面进行原状维修,恢复清代至民国时期原状;对街道水、电、通讯线路统一整治;对排水、排污管线进行统一治理;对街道路面重新铺装(花岗岩石板)。并将得胜沙路服装一条街改为步行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02年,琼山、海口两市行政区划调整,海口市政府将骑楼老街纳入新海口发展“总规”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予以保护、管理和修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09年6月,海口骑楼老街在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获“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骑楼老街这样的保护铭牌很多,分别记录着这些骑楼建筑的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生兴(三类历史建筑)· 中山路65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兴生”商铺位于中山路65号,始建于20世纪,创始人不详,在民国时期经营百货,代理东南亚商贸生意,抗战前海口至广州、香港的海运繁忙,“兴生”商铺在广州驻有业务员,故主要经销和代理广东商品,该商铺是涉及范围比较广的百货公司,同时还是一家规模比较大的“九八”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14年4月,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综合整治项目启动示范区列入国家2014年度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16年1月,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被海南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2024年4月,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达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摘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于2006年启动,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文体厅、省非遗保护中心以及市文体局的指导下,海口市群众艺术馆(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调动了馆里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濒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摸底。在普查过程中,本市四个区文旅局(文化馆)给予了大力配合,协助普查人员深入实地调查,并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普查或提供线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至2007年8月,查范围覆盖本市23个乡镇200多个村庄,共收集到民间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戏曲、民俗、手工技艺等各类资源项目2000多条,制表400多份,文字资料15万字以上,拍摄照片1000多张,刻录光盘70多碟。较完整、系统地采录了讲述者、传承人和表演者的技艺技能和历史状况、人文背景等相关数据。随后编印了《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海口琼剧》、《海南八音器乐》、《海南斋戏》、《婆祖信俗》、《海南麒麟舞》、《土法制糖技艺》、《冼夫人连环画册》等多个项目专著及图片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前言(上图摘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华文化是世界四个古老文化体系中唯一没有中断自身传统的文化体系。这条川流不息的文化长河蕴藏着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创造过程与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在中华文明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各族人民构筑起共有的精神家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海口的灿烂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和文明,延续着民族的灵魂与血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普查的基础上,2007年申报的《琼剧》、《海南公仔戏》、《海南八音器乐》、《海南椰雕》、《府城元宵换花节》、《龙塘民间雕刻艺术》《新坡镇军坡节》七个项目,全部列入市级第一批(省级第二批)保护名录,其中,《琼剧》、《海南公仔戏》、《海南八音器乐》、《海南椰雕》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9个,分别为《海南军坡节》、《海南斋戏》、《海南黄花梨家具制作技艺》、《土法制糖技艺》、《海南粉烹调技艺》、《海南虎舞》、《海南麒麟舞》、《海南狮舞》、《海口龙舞》。这9个项目中有7项入选省第三批保护名录。2011年申报的《海口天后祀奉》、《鹿龟酒酿泡技艺》和《琼式月饼制作技艺》三个项目,《海口天后祀奉》和《鹿龟酒酿泡技艺》被列入省级名录,《琼式月饼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市级项目。2012至2014年,在原有4个国家级项目的基础上,《海南斋戏》、《海口天后祀奉》、《海南军坡节(后更名《冼夫人信俗))》先后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第三、第四批保护名录。2016年,《琼式月饼制作技艺》、《传统浅海捕捞技艺》成功申报省级名录。至目前,全市已拥有国家级项目7个;省级项目10个;市级项目2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2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7年琼剧赴北京演出,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琼剧演出后与琼剧著名演员陈华等亲切握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海口观看琼剧《红叶题诗》演出后接见琼剧剧组成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10年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曲盛瑞副司长带领督导组专家到我市督导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前往灵山镇参观我市国家级项目名录“海南八音器乐”表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海南公仔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海南龙塘雕刻拔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海南环岛游(28)-- 海口骑楼老街》完成,感谢各位农友、旅友、美友的关注,并分享、转发、点赞。谢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