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

延安黄土地摄影俱乐部

<p class="ql-block">  爷爷的旧算盘,噼里啪啦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姥姥的旧箱子,像藏满秘密的百宝箱,装满了各种小玩意儿,每次打开都有新的惊喜等着我们。那辆老自行车,可不就是我们童年的最佳玩伴嘛,老唱片里传出的歌声,悠扬的旋律一直萦绕在脑海里。老照片就像时光的切片,把过去的瞬间定格了下来。看着那些老照片,不就像重新经历了一遍那些日子吗?</p><p class="ql-block"> 延安黄土地摄影俱乐部总第一期微影《老物件》,让大家在一月中找寻久远的回忆,在回忆中找到温暖的亲情,在亲情中找到我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是时间的印章,是岁月的见证,每一刹那的定格,都承载着一段段逝去的回忆。</p><p class="ql-block">作者:崔勤元</p> <p class="ql-block">曾记否,一个窑洞七个人,煤油灯下,你我寒窗苦读,偷懒挨训的眼泪!</p><p class="ql-block">曾记否,你我上山砍柴的欢乐,挑猪食你我互相推诿,敌营十八年,索尼电视带来的欢乐!</p><p class="ql-block">作者:石鸿奎</p> <p class="ql-block">饭后之余,奶奶和孙子拿起那台泛着岁月光泽的老式相机,就在那一刹那,时光仿佛悄然停滞,悠悠的旧时光从蒙尘的记忆里款款而来。</p><p class="ql-block">作者:王永岗</p> <p class="ql-block">简朴的老物件,如同岁月的信使,传递着过往的温暖。</p><p class="ql-block">作者:高 燕</p> <p class="ql-block">沉淀在岁月长河里的老物件,是历史的物证,是历史的细节,奉物在手,我们的指纹与故人隔空相遇,一脉相连。</p><p class="ql-block">作者:刘 江</p> <p class="ql-block">交公粮原本是指农民将一部分粮食无偿上交国家,作为农业税的一种形式。直到2005年底,国家正式取消农业税,这一制度才成为历史。建国初期由于国家经济落后,农民每年需要将收获的一部分粮食上交给国家,用于供应城市居民的粮食需求。图为,1982年我用搞摄影来所使用的第一部海鸥DF一1 135相机拍的兰家坪村民常选增第一个给国家交万斤粮的照片。目前,这两副照片已被收入兰家坪村史馆。</p><p class="ql-block">作者:常启惠</p> <p class="ql-block">外婆留下的一块地毯。外爷于上世纪50年代购置,产地天津,纯毛纯手工编织。原本一直铺在土炕上,承载了几代人的温馨回忆! 那一铺舒适又充满乡土气息的毯子,仿佛带我们穿越时空。 每个夜晚,它都是温暖的港湾;每晨醒来,都是一份惊喜与期待……</p><p class="ql-block">作者:许 江</p> <p class="ql-block">过完年老父亲九十岁,大年初一拿岀来个老物件让我们看,能保存至今不易啊。</p><p class="ql-block">作者:杨雷庚</p> <p class="ql-block">我自小喜爱画画,把当一名画家当成自己的梦想,上学期间画黑板报、写美术字是我的专长,同时最酷爱画漫画,买过各种画画书籍、美术书籍,有素描,美术字,漫画等。也订阅过各种漫画杂志报刊。这个画夹是我哥哥支持我画画买的,曾传承给女儿用过。</p><p class="ql-block">作者:郭怀勋</p> <p class="ql-block">墨斗,现在很少能看的的宝贝了。24年9月份和朋友串村,遇到一位老木匠,基本还是传统手工制作,看的在木工房门口还放着这个墨斗,就拍了一张留记。</p><p class="ql-block">作者:韩生兰</p> <p class="ql-block">或重或微,每一粒浮灰都记载着一段悠重的岁史;或黑或污,每一片泥垢都渗透着父辈们一晌奔波的汗渍;或木或铁,每一块料头都解析着大自然一颗滋哺的佛心;或圆或方,每一丝弧棱都裹挟着劳动者们一缕造物的慧智。</p><p class="ql-block">青山仍郭外,故人已老离,此物最相思,撩抚凡人心</p><p class="ql-block">作者:张彩琴</p> <p class="ql-block">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p><p class="ql-block">妈妈1986年购买的燕舞牌收录机,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奢侈品了,被绣花布包着的收音机,延河牌,这不仅仅是时代的回忆,更多的是情怀。</p><p class="ql-block">作者:郭威彬</p> <p class="ql-block">一生一世的财富,蕴藏在妈妈的嫁妆之中。</p><p class="ql-block">作者;强香梅</p> <p class="ql-block">老物件,是时光的见证者,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却让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p><p class="ql-block">作者:南桂英</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老物件都有着独特的故事,等待着被人发现。足以说明,咱以前也是富二代。</p><p class="ql-block">作者:刘志军</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爸爸一辈子挣得、唯一留下的“物件”,成了我永远的情怀和不尽的追忆!</p><p class="ql-block">作者:周军祥</p> <p class="ql-block">当年姥姥的陪嫁不多,但一对樟木箱是少不了的,因年久保存不完好,那斑驳的漆面,宛如岁月的金箔,部分剥落处露出木质的原色,清晰可见,箱上的铜锁匝,虽然说再不光鲜,但还能看出当年锻造工匠的高超技术不比现在差。在樟木箱里盛装过姥姥当年的嫁妆,绣花小脚鞋和梳妆用品,如果能保存到观在,那可是无价的珍贵。</p><p class="ql-block">作者:尚 红</p> <p class="ql-block">儿时经常坐在这把落了灰尘的椅子上听奶奶讲故事,硷畔上挂着一个爷爷亲手编织的箩筐而今成了妈妈晒咸菜的工具,窑面上挂的笤帚也成了摆设,妈妈的嫁装绿色围巾也成了我现在出去拍照玩耍的道具,这一张张旧照片已经开始泛黄,这都成为往后回忆的寄托。</p><p class="ql-block">作者:高 慧</p> <p class="ql-block">三件厨房用具,陪伴我们一家走过40多年。</p><p class="ql-block">作者:乔 征</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家用的老物件,现在也只能在博物馆看到了</p><p class="ql-block">作者:白随荣</p> <p class="ql-block">周哥的二八大杠还是那么扛硬。</p><p class="ql-block">作者:文 凭</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在当时应该是非常先进的生产工具了,现在已经是历史悠久的文物了, 它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步…我家的镇宅之宝!</p><p class="ql-block">作者:白雪飞</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上小学的学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已全部进城,村上、乡镇的学校都已经没有了学生,这些学校已经破碎,但回到学校,当年上学的记忆任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作者:贺春祥</p> <p class="ql-block">铡刀,给牲口切草的铡刀。</p><p class="ql-block">作者,许国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