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之行(三)

敏格格

<p class="ql-block">  我们下一步行程是走访美丽的满族古村落瓦尔喀什寨,体验民族风情,寻觅女真人和清前期的历史踪迹。我们还游览了沈阳故宫。</p> 瓦尔喀什寨 <p class="ql-block">  瓦尔喀什寨,位于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华来镇洼子沟村北端,地处三面环山的凹部、地势开阔平坦、背风向阳、水源充足,寨石墙残垣及明代瓷器残片依稀可见,全村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瓦尔喀什寨历史非常悠久。故事也特别多。比较主要的,一是,瓦尔喀什寨是著名的萨尔虎战役东线战场。二是努尔哈赤的长女婿,清朝的开国大臣何和礼出生和成长在瓦尔喀什寨。三是,瓦尔喀什寨出土了女真人时期的文物,也有文物遗存。至于民居村寨的满族特征就不用细说了。</p> <p class="ql-block">瓦尔喀什寨</p> <p class="ql-block">村部</p> <p class="ql-block">村部</p> <p class="ql-block">满族老妈妈</p> <p class="ql-block">满族老妈妈的家</p> <p class="ql-block">民居</p> <p class="ql-block">  何和礼祖孙三代都生于瓦尔喀什寨。瓦尔喀什寨历史上就是建州女真的聚居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何和礼,董鄂氏,满洲正红旗人,努尔哈赤长婿,后金五大臣之一,清王朝奠基人之一。努尔哈赤能够统一女真,建立后金国,除了自己勇敢机智外,离不开五位重要的帮手,他们个个骁勇善战,战功赫赫,因此他们被称为后金开国五大臣。</p> <p class="ql-block">  清史料称寨沟外为瓦尔喀什旷野,是1619年3月后金与明军"萨尔浒"战役东战场决战之地,刘綎所率明军15000人、朝鲜军13000人在此全军覆没。史料记载双方参战六万多人,是桓仁县有史以来发生的最大规模战场。</p> <p class="ql-block">出土了一些女真时期的文物。还发现了女真墓葬群</p> <p class="ql-block">女真时期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寻觅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访完瓦尔喀什寨就前往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的望天洞景区跟女真人历史研究专家关先生夫妇进行研讨。虽然望天洞是特别棒的溶洞,景色极其令人惊叹。可是我们主要是参加了研讨活动。所以本组照片没有洞内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望天洞景区</p> <p class="ql-block">望天洞</p> <p class="ql-block">研讨</p> <p class="ql-block">望天洞</p> 沈阳故宫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为清朝初期的皇宫。沈阳故宫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总占地面积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它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清朝迁都北京后,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共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时期,历时158年,建筑100余座、房屋500余间。入关以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相继十次“东巡”时作为驻跸所在。</p><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中路和西路。东路包括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场所。西路则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故宫东门</p> <p class="ql-block">文德坊</p> <p class="ql-block">武功坊</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故宫正门</p> <p class="ql-block">大清门</p> <p class="ql-block">  中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于天聪元年(1627年)至天聪九年(1635年)建成,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前朝后寝的规划布局,纵向前低后高,即殿低宫高,寝宫区建于正方形高台之上,四周设围墙与更道墙围绕,形成高台“城堡式”寝区。凤凰楼为寝宫区门户,建立在中路轴线上。中路五进院落的布局均有不同的功能。第一进院落即大清门之南,为宫前引导区;第二进院落崇政殿南侧至大清门里,为前朝区;第三进院落凤凰楼下至崇政殿北侧,为朝寝的空间过渡区;第四进院落即台上五宫,为寝宫区;第五进院落,寝宫区北侧高台下,为生活服务区。</p> <p class="ql-block">故宫正门</p> <p class="ql-block">大清门</p> <p class="ql-block">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一堂;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陛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崇德元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东巡”诸帝于此举行“展谒山陵礼成”等庆贺典礼。</p><p class="ql-block"> 崇政殿室内的宝座、屏风等陈设,并非清太宗时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据皇帝的旨意重新设计制作的,堂陛之内的屏风宝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宫乾清宫所用加以缩小精心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p> <p class="ql-block">  凤凰楼坐落于沈阳故宫中路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始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年),为黄琉璃瓦绿剪边、重檐三滴水、围廊、歇山式建筑。凤凰楼共三层,其建于3.875米人工堆砌的高台上,进深面阔均为5间,整个建筑平面近乎正方形。一层楼身为砖墙围护,两侧廊下有扶手明楼梯,南侧明间辟门,下设24级台阶,里通高台,这里是后妃的寝宫区域。二三层为木围护,二层东侧廊内有楼梯可登至三层。</p><p class="ql-block"> 此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p> <p class="ql-block">凤凰楼</p> <p class="ql-block">凤凰楼</p> <p class="ql-block">凤凰楼台上</p> <p class="ql-block">凤凰楼前索伦杆~满族民居的院子里,通常竖有一根八尺高、碗口粗的神杆,杆顶端挂一个斗子,它就是“索伦杆”,为满族祭天所用,将其立于家中院内东南角的一个石墩的孔中。祭天时,锡斗里放上碎米和切碎的猪内脏,供乌鸦、喜鹊享用。在这里也有索伦杆,体现了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清宁宫为五开间前后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中宫”。室门开于东次间,屋内西侧形成“筒子房”格局,东梢间为帝后寝宫。宽大的支摘窗式样朴素,棂条皆以“码三箭”式相交,宫门亦不用隔扇式。正对宫门竖立祭天的“索伦竿”,此均为源自满族民间的传统风格。</p> <p class="ql-block">清宁宫</p> <p class="ql-block">清宁宫</p> <p class="ql-block">清宁宫~这间是卧室。</p> <p class="ql-block">  关雎宫位于帝后寝宫区域清宁宫之东,是清太宗皇太极最宠爱的宸妃所居住的寝宫,始建于天聪年间,为五开间硬山式砖木结构。沈阳故宫依据档案材料,将关雎宫辟为复原陈列展室,里间西炕设有暖阁,为宸妃居住之寝宫,并悬挂“悠车”以及各种陈设品。外间东侧也设有暖阁,为庶妃侍女居住之处,南墙设有神位,临门处设有锅灶,东西两炕放置各种炕桌、坐垫等各种器物,恢复了历史上的使用功能。</p> <p class="ql-block">关雎宫</p> <p class="ql-block">关雎宫</p> <p class="ql-block">关雎宫</p> <p class="ql-block">  麟趾宫位于沈阳故宫清宁宫西侧,亦称西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崇德元年(1636)定名麟趾,是清太宗皇太极贵妃娜木钟的寝宫,里间为起居、梳妆和日常休息之所,外间为飨客、用膳和礼佛之所。</p><p class="ql-block"> 衍庆宫又称为“次东宫”,是皇太极的淑妃巴特玛的寝宫。“衍庆”二字出自先秦,含义是福庆长久。</p> <p class="ql-block">麟趾宫</p> <p class="ql-block">麟趾宫</p> <p class="ql-block">  永福宫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庑之末,</span>序列次西宫,是孝庄文皇后(庄妃)居住、辅政和养育皇子福临的地方。永福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由一间壁墙分隔成内外两室,中间有门相通,内两间,外三间,沈阳故宫根据有关资料将永福宫复原成庄妃的寝居场所,主要包括宴饮、迎见宾客、礼佛和宫女寝居等场所,并在室内复原了万字炕及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摇车等物,使陈列场景尽量接近真实,体现皇太极时期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永福宫</p> <p class="ql-block">永福宫</p> <p class="ql-block">大烟囱~大烟囱立在地上,也是极具满族风味的。</p> <p class="ql-block">  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于天命十年(1625年)开始创建,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在建筑布局上与十大王亭组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这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具体反映。</p> <p class="ql-block">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称八角殿。始建于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内</p> <p class="ql-block">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十王亭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p> <p class="ql-block">十王亭</p> <p class="ql-block">十王亭</p> <p class="ql-block">十王亭</p> <p class="ql-block">左翼王亭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路建筑始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从南至北为扮戏房、戏台、嘉荫堂、宫门、文溯阁、仰熙斋、碑亭和九间殿等。 整个建筑设计和布局,反映了皇帝的“尊严”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p> <p class="ql-block">戏台</p> <p class="ql-block">文溯阁</p> <p class="ql-block">文溯阁</p> <p class="ql-block">文溯阁内</p> 寿芝夫妇祭祖集锦 <p class="ql-block">  寿芝夫妇因故未能与大部队同行,现把他们祭祖活动做一个小集锦,以使得祭祖之行更加完整。</p> <p class="ql-block">东京陵</p> <p class="ql-block">永陵</p> <p class="ql-block">福陵</p> <p class="ql-block">福陵</p> <p class="ql-block">福陵</p> <p class="ql-block">福陵</p> <p class="ql-block">福陵</p> <p class="ql-block">昭陵</p> <p class="ql-block">昭陵</p> <p class="ql-block">昭陵</p> <p class="ql-block">昭陵</p> <p class="ql-block">昭陵</p> <p class="ql-block">赫图阿拉城</p> <p class="ql-block">赫图阿拉城</p> 写在后边的话 <p class="ql-block">  这次我们顺利完成了祭祖之行的全部行程。首先要感谢知平大姐和几位哥哥姐姐的精心组织,也要感谢霍刚夫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衣食住行都安排的很周到,使得我们一切都非常顺利。深切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和东北人的豪爽真挚善良。还要郑重表示谢意的是关惠喜先生和霍长荣女士。他们是我们考察瓦尔喀什寨的引路人,关先生对清前期历史地区更叠的几十年的考察深入的研究,才能让我们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有了那么深的了解。关先生治学严谨认真的学者风范,让我们终生难忘。更要感谢美篇为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感谢周老师的肯定和支持。感谢各位朋友的热心陪伴,欣赏鼓励。</p><p class="ql-block"> 通过祭祖活动,我们增强了家族凝聚力,使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先祖的丰功伟绩优秀品质,更加自觉的继承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更加热爱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 顺祝各位朋友快乐吉祥!万事如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