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治疗糖尿病的

:Qmb

<p class="ql-block">我是1991年54岁时发现得了糖尿病的。当时身体乏力、多尿,消瘦,裤子穿几天后前裆就因尿糖沉积挂上白霜。就医检查尿糖远超4个加号,试纸一接触尿液马上就变成紫红色。空腹血糖达15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到27。大夫说病情很重,估计发病已有10年左右了,要我住院未住。大夫开药吃了见效。</p> <p class="ql-block">从此我下定决心要与糖尿病斗争。在服药同时,我不断学习糖尿病知识,用于治疗实践。真是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原来糖尿病是个危害极大的终身疾病。不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通过不懈努力,终于使血糖降到长期达标。201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规定的控制目标,空腹血糖4.4-7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不高于10,我做到了。糖化血红蛋白应小于7,我也做到了。现在我88岁未得糖尿病并发症,体质有所增强。</p><p class="ql-block">正常人的血糖保持动态平衡,进餐后血糖会升高,1小时达到峰值而后下降,至2小时恢复正常。糖尿病人进餐后1小时血糖的峰值更高,2小时后不能恢复正常,这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作用而引发的代谢紊乱所致。</p><p class="ql-block">血糖来自食物。碳水化合物吃后消化生成葡萄糖,多余部分变成脂肪。蛋白质消化后运到全身,补充组织的消耗,多余部分可转变为糖类及脂肪储存起来。脂肪在消化后形成脂肪酸,大部分储存起来,必要时它在组织中经过氧化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能量。</p><p class="ql-block">糖尿病的症状主要是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概括为“三多一少”。糖尿病人在黎明时会出现高血糖,称为黎明现象。血糖升高开始于黎明3时左右,持续至上午8-9时。</p><p class="ql-block">患者若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可怕的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p><p class="ql-block">正常人血糖低于2.8为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9即为低血糖。低血糖时会出现乏力、心慌、手抖、饥饿、面色苍白、多汗,严重时出现烦躁不安、精神错乱、昏迷、震颤、嗜睡。出现低血糖时应立即吃些糖块白糖等缓解。严重时间长未缓解,会对脑功能造成不可逆损伤,出现严重脑功能障碍甚至死亡。</p><p class="ql-block">糖尿病患者不是吃得越少越好,长期节食或饥饿,机体能量不足,会导致脂肪分解增加,血液中酮体增多,出现酮症酸中毒。表现疲乏、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可能腹痛,治疗不及时可合并出现脑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p><p class="ql-block">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肥胖,不良饮食习惯,喜甜食,体力活动太少,长期以精粮为主,致使微量元素不足等。某些微量元素如锌、镁、铬对胰岛素的合成和能量代谢起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糖尿病治疗不当,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p><p class="ql-block">糖尿病心脏病的早期症状表现有:</p><p class="ql-block">1.体位性低血压。当迅速站立或久蹲站立时,出现头晕、乏力、大汗甚至晕厥。</p><p class="ql-block">2.静息状态下心动过速,达90次/分钟以上。</p><p class="ql-block">3.心脏不适,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气促等症状,严重者可引发心力衰竭,甚至猝死。</p><p class="ql-block">糖尿病心脏病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和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表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预后比较差,病死率较高。</p><p class="ql-block">糖尿病肾病是由于长时间患糖尿病而导致的蛋白尿以及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降低。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病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病,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棘手。</p><p class="ql-block">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表现有:</p><p class="ql-block">1.夜尿增多。糖尿病肾病患者晚上排尿的频率会明显提高,但每次排出的尿量都很少。</p><p class="ql-block">2.身体水肿。由于糖尿病会严重影响肾脏的代谢能力,患者可能会出现水肿症状,一般表现在四肢部位,且水肿症状会逐渐加重。</p><p class="ql-block">3.全身乏力。糖尿病肾病也会让患者感到浑身没有力气,精神状态变得很差,即使保持充足的睡眠也会觉得非常累。</p><p class="ql-block">4.蛋白尿。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微血管出现病变,当出现糖尿病肾病后会影响到肾脏的正常滤过功能,从而出现蛋白尿。</p><p class="ql-block">5.高血压。糖尿病肾病会导致肾脏功能下降,会引起体内的排泄失衡。当体内的钠潴留以及血管阻力增加后,则会引起高血压。</p><p class="ql-block">除了以上症状,糖尿病肾病患者还可能出现视网膜病变、皮肤瘙痒等其他表现。</p><p class="ql-block">糖尿病肾病患者应注意饮食调整,如减少蛋白质摄入、减少盐分摄入等,以减轻肾脏负担。</p> <p class="ql-block">糖尿病足早期症状包括足部发凉、发麻、感觉异常、畸形、皮肤干燥皲裂、皮肤苍白及感觉迟钝。这些症状主要由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引起,患者需注意控制血糖和足部保护。</p><p class="ql-block">1.足部发凉、发麻。是糖尿病足最常见的早期症状,由于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导致足部血液循环减少和神经感觉异常,患者会感到足部发凉和麻木。</p><p class="ql-block">2.足部感觉异常。患者可能出现蚁行感、针刺感、烧灼感等异常感觉,这是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p><p class="ql-block">3.足部畸形。由于糖尿病加重下肢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远端的组织营养不良,肌肉萎缩,足部的肌肉失去张力平衡,使骨头下陷形成槌状趾、弓形足、鸡爪趾等足部畸形。</p><p class="ql-block">4.皮肤干燥、皲裂。高血糖对末梢神经的损害会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出现皮肤干燥、无汗,部分患者可见皮肤皲裂。</p><p class="ql-block">5.足部皮温低、皮肤苍白。由于高血糖造成血管病变,如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会使患者足部的血供变差,出现足部皮温低、皮肤苍白的现象。</p><p class="ql-block">6.感觉迟钝。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引起足部周围神经损伤,丧失周围感觉神经的正常功能,出现感觉迟钝的情况。</p><p class="ql-block">出现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时,应极为重视,控制血糖,及时就医,否则会引起足部溃烂,后果严重。</p><p class="ql-block">糖尿病神经病变可以分为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p><p class="ql-block">周围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通常是对称性,下肢比上肢严重,通常表现为肢体末端的感觉异常,可有明显的疼痛感。疾病到了后期可以出现运动神经的受累,出现肢体活动能力下降,但整个病情进展是缓慢的。早期症状包括运动症状、感觉症状和自主神经症状等。</p><p class="ql-block">1.运动症状。患者通常可出现肢体无力,上肢无法完成精细动作,包括抓握细小物件等,同时伴有足部无力、频繁绊倒等。</p><p class="ql-block">2.感觉症状。患者通常可感觉到四肢末端出现麻木、感觉过敏以及痛觉感知下降。</p><p class="ql-block">3.自主神经症状。表现为消化不良、呕吐、窦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等。</p><p class="ql-block">糖尿病的自主神经病变也较常见,但是临床通常容易被忽视。它的表现主要包括心血管症状、消化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以及眼部症状等。</p><p class="ql-block">1.可能出现排汗异常,如少汗或者无汗。</p><p class="ql-block">2.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平卧时或蹲着时变成直立体位时血压下降,严重的时候可以出现黑蒙和晕厥。</p><p class="ql-block">3.心血管症状。可以导致心率变异性降低,即心率无法根据身体需求进行适当的调节。这可能导致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律,甚至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p><p class="ql-block">4.消化系统症状。自主神经病变可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排空延迟、胃酸分泌异常、食管功能障碍、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消化问题。</p><p class="ql-block">5.泌尿系统症状。自主神经病变可能导致膀胱功能障碍,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或尿潴留等症状。也可能影响肾脏功能,导致肾功能受损。</p><p class="ql-block">6.眼部症状。自主神经病变可能导致瞳孔调节异常,出现模糊视觉、夜间视力变差、眼干涩等眼部问题。</p><p class="ql-block">7.血压调节异常。自主神经病变可能导致血压调节异常,表现为血压不稳定,可能出现高血压或低血压的情况。</p><p class="ql-block">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表现因人而异,不同人可能出现不同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p><p class="ql-block">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根据病情进展和病变特点,分为六期。</p><p class="ql-block">一期:视网膜出现微血管瘤或合并有小出血点,这是病情的早期阶段,症状相对较轻。</p><p class="ql-block">二期:视网膜出现黄白色的硬性渗出或合并有出血斑。</p><p class="ql-block">三期:视网膜出现灰白色的软性渗出或合并一期或二期的病变,此时病情已经进入到了比较严重的阶段。</p><p class="ql-block">四期: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或合并玻璃体出血,病情开始加速发展。</p><p class="ql-block">五期: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这是增殖期的一个更严重阶段。</p><p class="ql-block">六期: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引起视网膜脱离,这是最严重阶段,可能导致视力丧失。</p><p class="ql-block">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是非常重要的。</p><p class="ql-block">人体的三高是有关联的,高血糖可能会引发高血脂、高血压。之后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各种脏器损伤。因此,糖尿病会让患者的平均寿命缩短10年左右。发病年龄越早寿命减少幅度越大。血糖维持好就能够降低死亡的风险。</p><p class="ql-block">糖尿病的治疗,包括吃药或打胰岛素、食疗和体疗等。</p> <p class="ql-block">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使血糖降低的激素。</p><p class="ql-block">糖尿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较高。</p><p class="ql-block">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0.9%。专家推测,这个数据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增加。2021年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1.4亿,这意味着我国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年龄≥40岁,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p><p class="ql-block">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增加。</p><p class="ql-block">根据《柳叶刀》在线发表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Study 2021)的一项成果,2021年全球有5.29亿糖尿病患者,2021年全球人口数量达78.37亿人,患病率为6.75%。预计到2050年,全球预计有13.1亿糖尿病患者。2021年糖尿病导致了全球约670万人死亡,这相当于每5秒就有1人因糖尿病死亡。</p><p class="ql-block">糖尿病在中医叫消渴病,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机理为积热伤阴,热伤肺阴、胃阴、肾阴,三消俱现,消耗过多故消瘦。日久病机转化会阴损及阳,致肾阳虚衰及阴</p><p class="ql-block">致肾阳虚衰及阴虚内热炽盛,血灼而成血瘀。内伤外感使元气大损终致气虚,懈怠疲乏面苍头晕心悸气短,动则自汗,舌嫩脉沉细无力。中医治糖尿病有多种方法:清热泻火法、滋阴增液清胃泻火法、滋补肾阴法、温阳滋肾法、健脾益肾法、舒肝解郁法等。</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人有多种体质状态,其中阴阳失调的人,火气旺的人,痰湿肥胖的人易得糖尿病。</p><p class="ql-block">经过学习掌握了一些糖尿病的知识后,和糖尿病作斗争就有了武嚣,有了信心。我越来越少就医,只在家里自行治疗。</p><p class="ql-block">药疗,是治疗糖尿病的首选。</p><p class="ql-block">降糖西药品种较多,新药不断出现,分为几种类型。</p><p class="ql-block">1.磺脲类降糖药。有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美脲、适糖平等。此类药物应用广泛。其主要作用机制是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素敏感性。</p><p class="ql-block">2.双胍类药。主要有二甲双胍。其降糖作用主要是抑制肝脏分解肝糖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延缓葡萄糖由胃肠道的摄取,使血糖降低,效果准确。它与磺脲类药合用可提高降糖疗效。</p><p class="ql-block">3.格列奈类药物。如瑞格列奈,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p><p class="ql-block">4.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吡格列酮,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p><p class="ql-block">5.GLP-1受体激动剂。如艾塞那肽,模拟激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刺激胰岛素分泌。</p><p class="ql-block">我根据自己身体特别虚弱的情况,首先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中药改善体质,西药降糖,相辅相成。身体素质好的人中药并非必要。</p><p class="ql-block">西药方面我最终选了格列本脲和二甲双胍合用。不过,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能会使肠道蠕动减慢,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导致对维生素B12吸收减少,血清中维生素B12的浓度降低。出现疲劳、贫血、手脚麻木疼痛、胃酸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出现口腔溃疡等。可补充维生素B12预防和纠正。格列本脲的降糖作用很强,绝莫多用,以防出现低血糖。</p><p class="ql-block">总之,用哪种西药治疗要遵从医师意见。</p><p class="ql-block">中药方面我自行组方,不断改进,最终形成改良体质滋阴清热补气补阳活血助治糖尿病的自用方。用药包括:党参、黄芪、白术、川芎、白芍、女贞子、制首乌、山萸肉、白菊花、牡丹皮、补骨脂、菟丝子、花粉等,方外还吃枸杞子。中药改善体质确实有效。我吃一个时期,停一停,不行再吃,断断续续吃了几年,体质真正好了才不吃了,只吃西药。</p><p class="ql-block">食疗,食疗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吃药还是打胰岛素治疗,都要注重食疗,否则药疗效果会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糖尿病患者进行食疗,首先应了解一下食物的升糖指数(GI)。</p><p class="ql-block">升糖指数(GI),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它是指含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的葡萄糖在吃后2小时体内血糖反应水平百分比值,反映了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把葡萄糖的升糖指数定为100。升糖指数>70为高升糖指数食物,它们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葡萄糖释放快,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高。食物升糖指数<55为低升糖指数食物,它们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慢。食物升糖指数55到70之间,为中升糖指数食物。</p><p class="ql-block">低GI食物,有署粉条13.6,西红柿15,芦笋15,绿菜花15,芹菜15,黄瓜15,菠菜15,茄子15,鲜青豆15,莴笋15,青椒15,五香蚕豆17,黄豆18,樱桃22,芸豆24,干豆腐24,李子24,柚子25,绿豆27,桃28,扁豆30,洋葱30,苹果36,全麦粉面条37,细麦粉面条41,大枣42,柑43,芋头48。</p><p class="ql-block">中GI食物,有山药51,荞麦54,山芋54,燕麦片粥55,马铃署62,葡萄干64,甜菜64,菠萝66。</p><p class="ql-block">高GI食物,有哈密瓜70,胡萝卜71,西瓜72,南瓜75,油条75,精面粉馒头85,大米饭88。</p><p class="ql-block">人一天消耗的能量和从事的运动量有关。知识分子和老年人每天消耗热量1600-1650kca,重体力劳动者需要3000-3500kca。还与体重有关,每kg体重最少须进食30kca热量。这些能量来自食物,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 50% - 65%,蛋白质占 15% - 20%,脂肪不宜长期多吃,尤其肥胖者。</p><p class="ql-block">根据这些数据和各种食物的发热量等,结合自身情况可以算出每天应进食各种食物的量。</p><p class="ql-block">不过算归算,老百姓没有条件按计算结果进食。患者主食可以另做,副食只能随家里做什么吃什么,一般都是主食过多,蛋白质摄入不足,有条件可吃鸡蛋,喝豆浆或牛奶补充。</p><p class="ql-block">糖尿病患者进行食疗,首先是少吃点饭,把多吃的饭量减下来。民谚说,吃饭七分饱;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现代研究认为,适度饥饿对身体有一定好处,会使胃容量缩小,导致饱腹感提高,少产生饥饿感,帮助控制食量。适度的饥饿,帮助消除机体里过多的脂肪积累,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可避免疲劳和困倦。</p><p class="ql-block">如果少吃点主食效果还不夠好,就应考虑改变主食的品种。多吃升糖指数低的食物,不吃或少吃升糖指数高的食物,效果会很好。</p> <p class="ql-block">我在食疗方面的做法也是首先按照“吃饭七分饱”的原则,少吃些主食大米饭和馒头,收到了一些效果。后来还改进了主食的品种,吃些全谷物和杂粮,杂粮以苦荞为主,燕麦次之,还有红小豆等。据美国全谷物委员会资料,全谷物的保健作用包括:降低中风、糖尿病和心脏病危险,还利于体重控制。</p><p class="ql-block">苦荞营养价值居粮食作物之首,药食两用,三降食品。含支链淀粉,可抑制胃酸过多,保护胃黏膜。含高比例的耐消化淀粉,延缓餐后血糖上升。富含多种维生素。含硒钙镁磷铁铜锌锰等都不同程度高于其他粮种。膳食纤维含量是米面的八倍。但苦荞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p><p class="ql-block">燕麦。含糖少,蛋白质比一般谷类高,膳食纤维高,消化慢,持久稳定提供能量,特别经饱。是心血管病、糖尿病人的理想保健品。燕麦不宜食用太多,否则易得慢性结肠炎,催产,孕妇忌食。</p> <p class="ql-block">体疗。步行对糖尿病大有好处。餐后半小时开始行走,能促使血液中的葡萄糖迅速增加,肌肉和其他组织加速糖的氧化和利用,可减轻和消除胰岛素的的抵抗现象,增强各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提高肌肉利用胰岛素的能力,把餐后血糖很快降下来。</p><p class="ql-block">我的糖尿病见好后,经常步行一两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最后说一下监测血糖很重要。人的进食和活动等情况是动态变化的,血糖随之变动,必须监测到位。</p><p class="ql-block">血糖怎样测,因人而异。病情重血糖不稳定者要勤测,每天早空腹和早午晚餐后2小时都测定并记录,掌握一天内血糖变动范围和规律,便于治疗。血糖较稳定的可一天或几天测一次。发现短时间血糖较高也不要紧,不会影响健康,找出原因纠正就是了。</p><p class="ql-block">以上是我治疗糖尿病的一点经验之谈,不一定正确。糖尿病是一个大病,患者病情各异,治疗方案也各不相同,一定要及时就医治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