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家乡的印子粑</p><p class="ql-block"> 文/ 舒全进</p><p class="ql-block"> 昨天,一位老乡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几张印子粑的照片,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家乡印子粑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进入腊月,老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印子粑。做印子粑用的是一种质地很硬的杂木模具,家乡称之为“粑印”,每个粑印有两个空模,有小茶杯口大,都是家乡的“草根”工匠们雕刻成的各种精美图案,如鱼、鸡、花卉、虫草等动植物图案,形象生动,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谁家印粑村里的邻居都会去帮忙,揉面的揉面,印粑的印粑,烧火的烧火,一群人有说有笑忙忙碌碌,场面特别的和谐温馨。</p><p class="ql-block"> 做印子粑先将籼米和糯米浸泡一晚上,然后用碓舂把泡好的米碾成粉,糯米粉熬成糊加到籼米粉揉和,揉到软硬差不多的程度,便可以开始印粑了。将调和好的米粉团揉搓成一个个的小面团,印粑的人围坐在大晒筐旁边一圈,每人一个粑印,将小面团放在粑印内,两个拇指并用压实,然后轻轻一磕,两个粑就会同时应声而出。“咚咚咚”磕粑的声音此起彼伏,大家边印边聊,家长里短,时不时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最喜欢做鱼状的印子粑,可每次印出来的“鱼”要么缺个头,要么少个尾巴。每每这时,母亲就会在一旁耐心地指导:“粉团要在模子里压一下,敲的时候动作再轻一点……”要是印出来一只完整的“鱼”,就会如获至宝,举到众人面前炫耀半天。</p><p class="ql-block"> 印好的粑一个挨一个码放在晒筐上,造型精致,犹如玉雕的工艺品。然后再放进蒸笼里上锅蒸,约莫半个钟头,印子粑就熟了。刚出笼的印子粑,晶莹剔透,清香四溢,长辈们还要在印子粑上点红,代表着平安、幸福和吉祥。每当印子粑出笼之时,我们兄妹几个更是迫不及待,争抢着吃,不一会儿一笼印子粑就不见了踪影,嘴巴经常被高温烫成泡也在所不惜。</p><p class="ql-block"> 做好的印子粑浸在水缸里,一直能吃到正月结束。印子粑的吃法很多,可以煮面条或煮白菜苔吃,也可以烤或煎着吃。我最爱吃的还是糖煎粑,锅里油烧热后,放入印子粑,煎至两面金黄时,沿着锅边淋上提前拌好的糖水,等糖的甜味充分包裹进每一块粑中,就能盛出。一口下去,咔吱脆、糯叽叽,甜而不腻,唇齿留香。</p><p class="ql-block"> 现在农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印子粑也几乎没人做了。儿时那做印子粑的热闹场景,那回荡在村庄上空“咚咚咚”的磕粑声,也只剩下了回忆,不禁心头有一丝苦涩掠过。千帆过境,时代变迁,那些时不时出现在脑海里的过往,那些至纯至真的日子,已经深深镌刻进脑海里,成为了一份挥之不去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月15日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