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

李辉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文字是极其精炼而富有内涵的,常看到人们的客厅或茶室中悬挂几个简要的字幅如:“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禅茶一味”等,但细究起来又不知所云。至于“道德文章”实在乏味,还是这“禅茶一味”在这滚滚红尘中既有变幻莫测的万般滋味,又有一方气定神闲的内心的无比宁静,滋养着心灵,洞见着天地万物。</p><p class="ql-block">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传入中国在公元前2年(文字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八大宗派,隋唐鼎盛,其中禅宗流行最广。中国茶史更为久远,“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但这有形之物和这无形之“神”的结合却是天作之合、神来之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禅,梵语为禅那,指禅定与禅悟。禅,以空灵智慧启迪人心;茶,以淡雅清香平复心境。二者皆藏着一个静字,无静不可生慧,无慧也难以定心,心无定处岂能了悟?端起放下的每一次品茗都是一次心路历程的修行,他们的佛缘早已注定,只待静心会意的人去体会领悟其中蕴含的一味同心。</p><p class="ql-block"> 这一等就到了公元733年,盛世大唐的诗人张九龄荣立宰相,同时一位丑陋的婴儿降生并被遗弃了,但又被长安西塔寺的主持,被奉为国师的智积禅师收养,自幼识文断字、习诵经文、生火煮茶,十二岁离开寺院,遍访全国茶区,立志茶学,终成“茶圣”,一部《茶经》闻名后世,他就是人常说的陆羽了。</p><p class="ql-block"> 陆羽生活的唐代,寺院饮茶已盛行。封演在《封氏闻见录》中说:“开元中,泰山灵岩寺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p><p class="ql-block"> 唐代福建长乐的百丈怀海禅师是位高僧,当时佛教旧规和禅宗的发展产生了矛盾,怀海禅师改旧立新,设立了《百丈新规》,正式把饮茶列入禅修项目,自此有了奠茶、普茶、施茶僧等名,为寺院饮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茶只作为饮品难道会有如此厚待?当然不是,他一定蕴含着什么,那一定会是“道”了。</p><p class="ql-block"> 陆羽在湖州时结识了一位挚友---皎然,文采斐然,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来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风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知此。”,“茶道”一词由皎然而出,自然为“茶道之祖”,这位高僧与陆羽“茶圣”也就交相辉映了。</p><p class="ql-block"> 至宋代,寺院饮茶已成习俗,常举行大型茶宴,以邀文人雅士。如苏轼常到寺院品茶论道,结缘许多大德高僧,佛印只是其中投机之友,自然品茗工夫精进,写出不少关茶佳作如:</p><p class="ql-block">《次韵曹辅寄豁源试焙新芽》 </p><p class="ql-block">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p><p class="ql-block"> 整个宋代有两位禅师在茶史上可彪炳千古。一位赵州从谂禅师,他是六祖慧能的第四代传人,据传活了120岁。有僧来拜,他问来者:“曾到此间否?”答:“曾到。”从谂说:“吃茶去!”又有僧来,又问:“曾来此间否?”答:“未曾来。”从谂说:“吃茶去!”</p><p class="ql-block"> 三字禅机,听似无意,非俗客所解,还是赵朴初较为贴切:“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p><p class="ql-block"> 从谂百余年后的圆悟克勤禅师著《圆悟心要》,将禅文化推向顶峰。克勤禅师对茶有偏执的热爱,他把修行和喝茶感悟相结合,终悟禅意,即禅味与茶味相通,于是挥毫泼墨写下“禅茶一味”四字。但是否有此一说又无证据可考,甚为无稽之谈。</p><p class="ql-block"> 1905年,日本茶学创始人田中仙樵出版了《禅茶一味》一书,这才是“禅茶一味”始见文字的佐证。</p><p class="ql-block"> 这“禅”是禅,这“茶”又是茶,怎为一味?这禅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慈悲,这茶注重品味、感悟和修心养性。两者精神内涵相似,僧人品茶时感悟佛法,将茶文化和佛教思想相结合,逐渐形成禅茶文化。有挚友劝我修“禅”,我亦劝勉友人品“茶”,实则殊途同归,以达内心的宁静与超脱。</p><p class="ql-block"> 我燃支檀香,在袅袅香雾中已不知是“茶香”亦或是“禅味”了。</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