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影(三)中国美术馆——不朽的传承 见相非相

ar

<h3>2025.1.12 中国美术馆<br>不朽的传承——中国美术馆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作品选展<br>位于塞纳河畔的法兰西艺术院成立于1816年,是法国艺术研究领域的最高殿堂,连接着西方与东方、古典与现代。近代以来更是群星璀璨、兼容并包,先后有多位华人艺术家荣膺院士或担任通讯院士:1997年,朱德群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院士‌‌;2002年,吴冠中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2002年,赵无极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院士;2018年,吴为山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中国美术馆是中国国家级美术殿堂,在这里展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的作品,可谓相得益彰。</h3> <h3>吴冠中(1919—2010)<br>1936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预科。1946年赴法国留学,1950年归国。2002年当选法兰西艺术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br>《白皮松》 1975年作品</h3> <h3>《绍兴河滨》 1977年作品</h3> <h3>《江岸——嘉陵江边》 1979年作品</h3> <h3>《普陀山》 1980年作品</h3> <h3>《 春雪 》1983年作品</h3> <h3><br>《莎士比亚故里》 1992年作品</h3> <h3>《春雪——山村晴雪》1994年作品<br>局部</h3> <h3>《画中人》(朱碧琴肖像) 1995年作品<br>吴冠中的妻子</h3> <h3>《都市之夜》 1997年作品及局部</h3> <h3>《红莲》 1997年作品</h3> <h3>《漓江两岸》 1997年作品</h3> <h3>《根扎南国》 1998年作品及局部</h3> <h3>《崂山松石》 1998年作品</h3> <h3>《逍遥游》 1998年作品及局部</h3> <h3>《恶之花》 1998年作品</h3> <h3>《高桥》 2006年作品</h3> <h3>《 山村 》2007年作品</h3> <h3>《秋无限》2008年作品</h3> <h3>《 野草 》2008年作品</h3> <h3>《花与花》 2008年作品</h3> <h3>风雨飘摇的黄山绝顶,吴冠中在画画。而她的妻子就站在后面,默默地为他举着伞……多年后,她患上老年痴呆症,总怕煤气没关好,去厨房来来回回地开关煤气。而吴冠中就跟在她身后,她开了,他就关,从不嫌烦……其实爱情不在花前月下,而是在风雨同舟时、柴米油盐间!</h3> <h3>朱德群(1920——2014)<br>1997年12月朱德群荣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典礼主席致词称颂他的艺术“丰富了欧洲文化的内容”,他为法兰西艺术院200年来首位华裔院士和首位东方艺术家。<br><br>《秋无限》2008年作品</h3> <h3>1984年作品</h3> <h3>1998年作品</h3> <h3>1999年作品</h3> <h3>2007——2008年作品</h3> <h3>吴为山<br>1962年出生,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由于其卓越的成就与影响力被法国、意大利、俄罗斯、乌克兰等多国授予院士。2018年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继吴冠中之后当选为该院通讯院士的第二位中国艺术家。<br><br>《神遇——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对话 》 2021年作品</h3> <h3>《行吟中的林散之 》 1993年作品</h3> <h3>《迥立向苍苍——徐悲鸿》 2006年作品</h3> <h3>2006年作品<br>1、国画大师潘天寿 <br>2、孤云独去闲——林风眠<br>3、天外莲花第一峰——黄宾虹</h3> <h3>孔繁森 2008年作品</h3> <h3>马克思 2018年作品</h3> <h3>贝尔加塞街扶手椅 雕塑 铜<br>让 · 安格拉 2007年作品</h3> <h3>《火的女儿》阿尔诺·多德里夫1960年作品<br>在多德里夫的作品中,女人体也占据重要位置。1984年6月13日,他被当选为法兰西艺术学院绘画部院士。1987、1991、1996年,担任三届艺术学院执行院长。1996年,当选为终身秘书长。 <br><br></h3> <h3>《八条画带》居伊·德·卢日蒙2016年作品<br>他致力于将形状和色彩融入环境,显示出艺术创作的高度自由,并致力于将艺术融入生活。</h3> <h3>《渔网》勒内·基利维克1988年作品<br>他有许多独创作品,如双层勋章,以及直接在钢材上刻制的勋章。但他的作品主线,一直是版画。<br><br></h3> <h3>《罗伯特·卡帕的商店》埃里克·德玛奇埃尔 2008年作品<br>他以娴熟技巧和梦境般氛围的高度结合而著称。 </h3> <h3>《大使们》菲利普·加莱尔 2012年作品<br>他是个全才,即是画家、素描家、雕塑家,同时也是装饰大师。他以古老的方式创作油画,但也通过自己制作的色粉进行创作,以求特殊的色彩效果。</h3> <h3>让·科尔托 2015年作品<br>他勇于探索,经常跨界,越出油画范畴。可以说,他的众多作品都建立在文学与艺术的融合上。 </h3> <h3>《跳绳旁的争吵》皮埃尔·卡隆 2014年作品<br>1967年被任命为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教授,任教30年之久。1968年,他创建了造型表达手法研究小组。 <br><br></h3> <h3>《小丑死了,心丑万岁》皮埃尔—伊夫·特雷莫瓦1990年作品<br>他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素描大师。主要表达手段就是线条。线条为他的所有艺术创作奠定风格。他的表现手法直观而不失复杂。一种高度的简洁,反而使他的作品难以琢磨。 </h3> <h3>皮埃尔·卡隆作品<br>1、《 小公主 》1992年作品<br>2、《 梦想女孩 》1998年作品<br>3、《 惊 》2006年作品</h3> <h3>皮埃尔·卡隆作品<br>1、蓝眼睛的女孩 2017年作品<br>2、上上下下 2010年作品<br>3、瑞香花少女 2010年作品<br>4、小骑师 2010年作品</h3> <h3>皮埃尔·卡隆作品<br>1、地毯上的嬉戏 2010年作品<br>2、吹 2010年作品<br>3、红背带 2015年作品<br>4、时髦女郎 2009年作品</h3> <h3>布鲁诺·巴贝(1941——2020),2019年艺术家捐赠的(1962——1980年)部分摄影作品<br>1973年,巴贝作为记者随法国时任总统乔治·蓬皮杜访华,他在中国拍摄了一系列照片,是第一位用彩色胶卷大量记录中国的马格南摄影师。2019年出版《中国的颜色》,记录了1973年至2018年,他镜头下的中国社会变迁。<br>1、《幼儿园,上海》1980年作品<br>2、《沪东造船厂附近码头的工人,上海》1980年作品<br>3、《上海少年宫,上海》1980年作品<br>4、《在长江大桥留影,南京》1973年作品<br>5、《家庭聚会,广西》1980年作品<br>6、《出售藤椅,万县16号码头》1980年作品<br>7、《少先队员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北京》1980年作品<br>8、《南京路,上海》1980年作品</h3> <h3>对当时的西方世界而言,中国的色彩流失于双方的疏远、对立,对中国人而言,这些色彩也在生活日复一日的消耗中变得黯淡。他没有先入为主的判断、保持中立、追求自然,用这样的态度记录下剧变中的中国,从“文革”、改革开放一直迈向新世纪。<br>1、《丰收,四川》<br>2、《广西》<br>3、《沪东造船厂附近的稻田,一艘八百吨的轮船正在建设中,上海》</h3> <h3>1、《卡拉布里亚》1962年作品<br>2、《波特尔》1979年作品<br>3、《巴勒莫,西西里》1963年作品<br>4、《伦敦德里,北爱尔兰》1971年作品<br>5、《比热》1965年作品<br>6、《让—保罗·萨特在布洛捏—比扬古雷诺汽车工厂前》1970年作品<br>7、《莱蒂西亚,巴西与哥伦比亚边境》1966年作品<br>8、《复活节圣周,卡尔瓦里亚—泽布日多夫斯卡》1981年作品</h3> <h3>见相非相——周连华艺术展<br>“见相非相”,意味着在修行过程中,当行者能够穿透现象世界的幻象,洞悉到一切现象背后的空性本质,即认识到所有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而非实有自性。达到这一境界时,行者便能超越对现象的执著,不再被表相所迷惑。<br>画家周连华,1967年生于河南安阳,<br>她笔下之相源于生活,是她内心的对境,而镜像由大及小,逐渐形成丰富的精神形象,她早期画母与子系列表达对于亲情的牵挂,她画繁华沪上,寻找在都市化背景中生命个体的精神出路,她画神秘的宇宙世界,完全是她梦境观想所致的意识境界。</h3> <h3>画家周连华,1967年生于河南安阳。她在创作中,强调追寻回到内心最真实的感悟,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超越性”“写意性”融入到抽象色彩的表现之中,形成独特而又强烈的艺术风格。<br>观·繁花<br>从北方客居沪上,生活场域的改变,使周连华整日沉浸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资讯发达的大都市上海的氛围之中,渺小的生命个体如何在现代化的都市浪潮中寻求自我的突破?她将生命的激情铺陈于画面之中,用写意的笔法、绚烂的色彩一次次和这个城市进行对话,在超越的都市意象中完成了精神生命的升华。<br>《海上繁花系列1 》 2018年作品</h3> <h3>《海上繁花系列2》</h3> <h3>海上繁花系列4</h3> <h3>海上繁花系列5</h3> <h3>海上繁花系列7</h3> <h3>海上繁花系列9</h3> <h3>海上繁花系列10</h3> <h3>“看·花开”<br>女人爱花,因为花似女人。画家喜爱画花,尤其是盛开的繁花,成为画家笔下不断表达的主题。在“花开”系列中,融入其生命的激情,将内心涌动的情感倾泻于画布之中,让生命如繁花同样灿烂,花的意象在色彩的流淌的肌理之中如宝石般璀璨。由此生命的绽放定格于画面之中得以长恒。<br>《 空中花蓝1 》 2017年作品</h3> <h3>空中花蓝2</h3> <h3>空中花蓝3</h3> <h3>《空中花蓝4》2018年作品</h3> <h3>《 快乐公主 》2019年作品</h3> <h3>绚烂1</h3> <h3>绚烂2</h3> <h3>绚烂3</h3> <h3>宇宙之花4</h3> <h3>“见·山水”,“见山”的三重境界是中国人思想深度的不同阶段,画家在山的意象之中,融形于情,融情于思,在山河镜像中彰显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民族苦难重生之后的赞叹。对于山河意象的表现,画家突破了一般仰视的视角,而是遨游于山川之中,与天地相往来,与日月同辉映。时间化作斑斓的色彩映照其间。在可见于不可见之处,人与山与万物皆化为一体、和光同尘。<br>《星河境语》</h3> <h3>星河1</h3> <h3>星河2</h3> <h3>《 天曲2 》 2017年作品</h3> <h3>龙腾虎跃</h3> <h3>贝多芬交响曲1</h3> <h3>贝多芬交响曲3</h3> <h3>贝多芬交响曲5</h3> <h3>第四单元为“照·秘境”,在画家的内心深处,是超越所有世间万相的秘境,它是通往宇宙星河的路径。星河化为天曲,在色彩斑斓中吟唱。而情感如火般炽热,色彩在笔触恣意中随风而舞,贝多芬的交响曲在平面之中呈现出音乐的律动。画家的“秘境”系列所现非相,而非相之中又让观者通过心灵照见在天地秘境之中自由飞翔。<br>《赤瑕1》 2023年作品</h3> <h3>赤瑕2</h3> <h3>赤瑕3</h3> <h3>壮丽山河</h3> <h3>天尽</h3> <h3>《大好河山》<br>周连华说:在我的内心世界,一直存着无量信息,展现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画画的时候我身心不能自主,不画画的时候我心在画,坐着车,走着路,闭着眼,我也在画画,即使酷暑严寒的天我都不怕,因为我在画画,画画让我忘记冷暖,即使空气都与我融为一体。</h3> <h3>《探云·迹》 2024年作品</h3> <h3>《 昼夏 》 2018年作品</h3> <h3>《 山河无恙 》</h3> <h3>《 润 》2018年作品<br>周连华的艺术生长之路是当今画坛难得的个案,她没有经过学院式的训练,偶然的机缘触发了内在的艺术天赋,这是她自我精神表达的激情所致,也是中华大地丰厚的民间文化土壤所孕育而成。她是一个坚强而又具有韧性的女性,她于绘画艺术无问东西,无问流派,而是深入自我内在的悟通,任自我心性与内在神性在画布之上的自由遨游,直至超越有相的无相之境,无形之中成就了具有中国气派的当代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的高度。</h3> <h3>我和画家周连华<br>她说:<br>画画是我生命的全部,<br>画画是我日夜兼程的伴侣,<br>画画是我无限的倾诉,<br>画画是我最深的疗愈。<br>感恩你们的支持,<br>感恩你们的陪伴,<br>感恩你们的鼓励,<br>感恩你们的赞美。<br>感恩世界给足的力量和奇迹。<br></h3> <h3>山海间——耿德法艺术展<br>耿德法,1986年生于山东兰陵,任教于四川美院油画系,现为四川美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油画系主任。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艺术展,2024年获得第14届全国美展银奖。本次展览以《山海间》为题,呈现艺术家近年来以“山海”为主题的代表性绘画作品。展览由“山海与劳作”与“山海与远眺”等板块组成。作品以海岸景观作为表现对象,以夜空的深邃与海面的无垠,凝脂般的海滩,直挺的地平线,不规则的贝壳、沙砾,空寂无垠,呈现海景的诗意与浪漫、壮丽与深邃。</h3> <h3>《家园·共生》2020年作品</h3> <h3>《捕·环状物》2021年作品</h3> <h3>《乘风》2024年作品</h3> <h3>《捕·升》2021年作品</h3> <h3>局部</h3> <h3>《捕·自由》2020年作品</h3> <h3>《希地》2024年作品<br>“我的风景画作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所呈现的风景是某种心理性风景抑或社会性风景,虽然审美对象源于自然,取于现实,却不是自然主义式的客观再现,而是在日常的视觉中寻找一种戏剧冲突,不仅延续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也积极回应了当下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耿德法说。</h3> <h3>《远墅Ho》2023年作品</h3> <h3>局部</h3> <h3>《捕·生息》2024年作品</h3> <h3>局部</h3> <h3>耿德法是一位充满着诗性和理想主义的青年艺术家,带有一种脱离于真实世界的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幻想,作品中带有一种‘诗意的栖息之地’的治愈性。在他的心中,始终保留着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属性的思考和敬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