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我们 其实也很快乐

许许多多

<p class="ql-block">  这两天,常看到有朋友在手机里发朋友圈,晒自己制作主食的手艺,什么喧腾腾的大白馒头、形状漂亮的大包子,还有刚出锅的枣丝糕、菜团子,甚至还有棒子面韭菜的大烀饼……看的人口水直流,垂涎欲滴,不得不称赞“真是好手艺”!</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一张张的美图,不由得回想起我们这一代人,当年天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紧着忙着买菜、做饭、进厨房,为一家人的吃喝围着锅台转。要说能做出什么精美饭菜倒也没有,但掂对这些家常饭,还真是各自都有一手绝活。</p><p class="ql-block"> 五、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更谈不上家务劳动机械化、电气化,商店,市场也没有主食厨房,要想吃什么、做什么,大事小事全凭两只手。想要蒸馒头、包包子,必须提前发好面,要用泡好的面肥先把面和好,然后蒙上屉布、盖上锅盖醒发,少说也要四五个小时后才能用。常常是头天晚上发上面,第二天早上蒸,或是早上发面晚上蒸。蒸之前要先使碱,把碱块或碱面用水调好,一点点倒进发好的面中,边倒边揉,直到发面不再粘手,有了利索的手感,而且面闻着不再有酸味,再把面从中切上一刀,看到满是气孔,这就算是使好了碱可以蒸了。使碱这道工序很重要,碱放多了,蒸出的馒头会发黄,甚至会裂口开花,不过倒还是不太难吃,要是碱小了,那就麻烦了,蒸出的馒头带着一股酸味,吃到嘴里又硬又黏,可又不敢糟践,只能捏着鼻子吃。所以发面、使碱、揉面这三道工序都要技术过硬才能蒸出喧腾、好吃的馒头包子。</p> <p class="ql-block">  过去蒸馒头都用笼屉,包子、馒头还没熟,老远就能闻到一股麦香味,待你揭开笼帽,看着一锅白白胖胖的包子、馒头冒着热气,不仅诱人,还常常脱口而出地夸上自己一句:“嘿!瞧咱这手艺真棒!”心里觉得特有成就感!也不管包子馅里有没有肉,也不管有没有就馒头吃的下饭菜,就是有一种无名的满足感!</p><p class="ql-block"> 蒸馒头要手艺,烙大饼、擀面条、包饺子同样需要手艺,要有技巧。虽然都是做饭,但一人做出来一个味道,有的人做出什么都好吃,有的人就是不行。烙饼的面要和的软,擀面的面要和的硬,包饺子的面既不能太软又不能太硬,有句俗话叫“软面饺子硬面汤”,这就说,做什么都要找窍门、讲技巧。过去每个月每个人的粮食有定量,粗粮、细粮也有比例,不能做到天天吃白面馒头,吃窝头的时候也不少,但聪明能干的家庭主妇会想办法粗粮细作,把棒子面和白面掺和在一起,蒸成丝糕或是金裹银。即使是纯棒子面也会调着样做成菜团子或是打成烀饼,还可以摇成嘎嘎儿。天天做饭做菜虽然全凭两只手,但也不觉得有多累,看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香喷喷地边吃边聊,心里很踏实、很高兴、也很快乐!</p> <p class="ql-block">  对这种大盆的印象,一定还留在不少朋友们的记忆深处吧?以前没有洗衣机时候,各式各样的大盆或木制、或铜制、亦或这种铝制,但不管是什么材质,家家都会有一个。那时,大盆的用处太大了,大人们洗衣服,小孩子们洗澡全都靠它。家里所有的衣物,大到被里被面、褥单床单小到一家大人孩子的衣服裤子都靠这个大盆手工清洗。在那个年代,就连年轻人结婚,这种大铝盆都是时髦的送礼首选,可见它当年,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手工洗衣服现在想想真的挺累的。那时没有洗衣粉、洗衣液,洗之前,先要用热水沏上点碱,再兑上些温水,把要洗的东西泡进去,过一会儿去去油再洗。每家除了有各种的大盆,还必备搓衣板,坐在小板凳上,一件一件反复地在搓衣板上,上上下下,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地反复揉搓,重点部位和比较脏的地方还要打上肥皂单独搓洗,直到衣服或单子上面的油污和灰尘在双手和搓衣板的摩擦作用下清洗干净为止。夏天双手泡的发白,冬天俩手冻得通红。衣服洗净后,再用小盆一盆一盆地把水舀出来倒掉,然后,换上干净的清水涮洗,最少还要两三遍,直到盆里的水清亮了才算完事。</p><p class="ql-block"> 以前家里住平房的比较多,洗了衣服和单子屋里没地儿晾,就在屋外大树、柱子之间拴根绳子或是粗铁丝,挂在上面晾晒,夏天还好说,有俩钟头就干了,可到了十冬腊月就有了问题,晾的时间短了控不干水气,可时间长了就冻上了。衣服、裤子和单子都直挺挺的竖在绳子或铁丝上,往家摘的时候都得按照各自的形状双手举着,不能硬性打弯,一是因为上面全是冻的冰,根本撅不动,要是非让它打弯,那就别怕它会断掉。</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的生活,我们也不觉得有多苦、有多累,手里举着被冻定型了的衣服感觉像是举着什么战利品,在辛苦的劳动之余反而感到了一种乐趣,觉得挺有意思、挺快乐。</p> <p class="ql-block">  五、六十年代的家庭女主人真是挺不容易的,生活把大家练得个个都是“女强人”。白天要上班、晚上下了班还要带孩子、洗衣做饭、应对各种干不完的家物活。即便有点空闲时间也要赶着给一家大小织毛衣,织毛裤,甚至还要蹬缝纫机给大家做衣服。真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不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p><p class="ql-block"> 一家子人的毛衣、毛裤和什么坎肩、帽子、围脖、手套全是靠家里女主人的手工编织,一般舍不得去商店里买,一是价格贵,二是大小号也不全。过去百货店里都有专门出售毛线的柜台,街上也有毛线和毛衣编织用品的专卖店。当时最好的是纯毛线,只记得有双鹿牌的,大概十七、八块钱一斤,分粗线、中粗和细线几种,织一件大人的毛衣,起码要一斤半以上,这在当时虽也不是个小钱数,但比起商店里买的还是要划算很多。纯毛线手感好,保暖也好,但是不经磨,所以织毛裤或是给孩子们织衣裤,多选择混纺线,这种线比纯毛的便宜还结实,颜色也靓丽,但就是穿、脱的时候会起静电,常擦出小火花,还有噼啪噼啪的响声,但没有两全其美,就只能将就。</p><p class="ql-block"> 新毛线买来是一两一绺的,要先把它们缠成毛线团,手巧的会缠成从线团中间往外抽线,这样编织拉线的时候,线团不会到处乱跑,干净又方便。要是随边缠成一个圆线团,一拉线,线团会到处乱跑,掉到地上或是钻进床底下也是常事。</p><p class="ql-block"> 最早织毛衣的时候,人们都是用竹针,各种型号粗细、长短不等,用的时间长了,竹针慢慢变成了红褐色,光光滑滑非常好用。后来出现了金属针和环形针,不管新旧都用着光滑顺手。织毛衣、毛裤,俗称“织毛活”,这种工作都是在茶余饭后,把家里的活干完了,才能抽空织一会,要是有人等着穿,就得拉点晚。织平针最简单,一学就会,要是想织出各种花样,就比较费事,要根据花型不停地换线或换针法。那时也有专门的织毛衣的书,常常是有人买一本大家轮流借着看,直到书都被翻看的毛了边、卷了页。但多数时候自己要织的衣服和书里的样子大小、针数不符,所以同事、朋友、邻居间的直接面授最有效,只要有什么花样一流行,马上就你的、我的、她的全是这个样式。完成一件毛衣、毛裤,心里也特有成就感,特别是看到家人漂漂亮亮地穿在身上,多日的疲劳,腰酸,眼酸、胳膊疼早都丢到九霄云外。</p><p class="ql-block"> 毛衣、毛裤不是织成一次就一劳永逸了,穿个一年两年的就要拆洗一次,因为像袖口、胳膊肘或是膝盖等有些位置磨损的比较快,拆洗以后再配上一、二两新线换个花样重新织,所以一年到头总有织不完的毛活。记得我小时候穿的第一件毛衣,是母亲用家里的旧毛线织成的,因为毛线已经磨的比较细了,所以母亲在蓝色的毛线中掺上了两根红色的棉线一起织,虽说不是全新的,但那在同龄的小伙伴中也算是时髦的,赢得了不少小伙伴羡慕的眼光。</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日子有些苦,也有些累,但是那时的人们很少抱怨,工资少,就计划着花;副食少,就节省着吃;衣服旧,就凑合着穿;在工作中付出无怨无悔,在家庭中付出累并快了着,昨天的我们其实真的很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