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二姑》有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口延俊荣</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epaper.yqnews.com.cn/yqwb/h5/html5/2025-01/21/content_88341_1779239.htm" target="_blank">《阳泉晚报》刊发延俊荣博士的宅心仁厚福寿绵长﹣读《我的二姑》有感</a></p> 引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的二姑》无庸赘言,是以我的二姑史良玉先生为主要人物而创作的,(为称说方便,以下将书名统称为《二姑》,而将史良玉先生本人统称为“二姑”)。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我的二姑”由史富泉先生和赵连娣女士执笔,记录二姑的成长经历、革命生涯和对父母、婆婆、姑嫂、子侄等的爱,第二部分“感恩二姑”是史家其他族人对二姑的感人之事的记述。全书洋洋洒洒十数万字,情真意切,余韵悠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军旅画家、军旅作家、资深实战派品牌专家郭守祥先生,曾为该书作《序》“向宅心仁厚的史良玉先生致敬”,重点突出了二姑的“宅心仁德”,尤其是二姑对侄儿男女和乡梓晚辈的长期关爱和帮扶、分析了“宅心仁德”的心理学基础即“自我道德的满足,缓解人体内在的情感矛盾,减少心理冲突”,及由“宅心仁德”带来的结果“耋寿之年,耳不聋眼不花,神采奕奕精神矍铄”,成为人人艳羡的“老寿星”“新时代的年轻人”,由衷地发出感叹,二姑“不仅是作者夫妇的二姑,也是我仰慕的二姑,更是咱古州平定最应受到崇敬的二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余深以为然,不再赘述。在此仅以第一部分为例,谈一下《二姑》一书的价值和意义。</span></p> 01口述史采编及研究的价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口述史”或“口述历史”是相对于“正史”而言的,但又是“正史”的一种的补充。从字面意义上讲,“口述史”是一种口头叙述的历史,其中“口头”是相对于“文字”或“书面”而言的。但口述史很早就已存在。在文字不曾发明或者是文字不甚发达的时代,文明就是靠口口相传而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儒家经典《论语》、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等就是最早的口述史。但大家默认的历史是以文献形式存在的,或者说,只有以文献形式存在的历史才是可靠的,因此,被记录在文献中的历史被称为“正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发生了历史学的转向,出现了“新历史学”,兴起于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便是新历史学的产物,其理念是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和亲历者,他们的经历、行为、心理、情感等,都可以再现历史的记忆和细节,进而汇聚成集体记忆,成为宏大叙事的重要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二姑,出生于1928年农历十月,从平定抗战时期誉称“小延安”的岳家庄村一户烈士家庭走出来,走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走到新中国成立,历经“文革”,走进改革开放,今天已经97岁的老寿星,完完全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世纪老人。在她的人生经历中,参加过土改、大跃进、“四清”,进过中央学习班,下过农村当过社员、在省公安厅当过“万金油”干部,亲眼目睹对侵华战犯的审判,亲历对日本战犯在忻州区所犯罪行的取证、“文革”中作为观察员,亲眼目睹太原理工大教授等知识分子跳楼自杀等惨剧,在清徐孟封当过“社员”,在冶金厅基建处工作到退休。退休后,二姑开始了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阅读写作锻炼,周游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可以成为了解中国历史的小切口,尤其是史富泉和赵连娣两位作者,在叙述二姑事件的同时,介绍了该事件发生的背景,将一个个抽象的名词如“土改”“三反”“四清”“文革”“到农村安家落户”等发生的时间、过程、目的、结果等内涵都展现了出来,如二姑入党后到铁金沟上“干部高小”,该高小是基于干部队伍的领导水平、管理水平和理论水平影响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的理念而建立的,其生源主要是当时 任县级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 及成分好的社会青年,主要来自平定县的巨城、岔口、黄统岭和盂县的西南舁、仙人等乡村,没有校舍更没有校园,也没有课桌和凳子等。没有教材,老师自刻蜡板,学生勤工俭学,因此免学费和食宿费等。生活艰苦但心里快乐。有时两位作者还会对相关事件进行介绍,如参加完中央学校学习班后,二姑被下放到孟封村当社员,两位作者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户籍制度的历史沿革,由此让读者理解“当社员”为什么叫“下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些客观真实的记录,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动荡,更突显了时代的变化,如二姑在1950年代罹患肺结核,现在几支链霉素就能解决的问题,在当时甚至被下达了死亡通知书,让读者深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而亲历者的叙述,里面包含着人在该事件中的心理和情感,更具温度也更具说服力,如在风云剧变中,面对王一青夫妇的恩情和与其子解除婚约的冲突,二姑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内心的挣扎。下文有详细论述,此不赘。</span></p> 02个人成长发展研究的价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二姑的故事是波澜壮阔的,但更是跌宕起伏的。二姑出生时差点儿被溺死,在饥寒交迫中生存下来,但却成为一个宅心仁德的“二姑”;二姑一生崇尚知识,酷爱学习,但却因肺结核被两次拒在了学校的门外 ,一次是被“工农速成中学”(即今天的进山中学)关上了大门,另一次是被中国人民大学宣判“不准入学”;二姑两次被拒校门之外,学习却成了她一生的习惯,成了一名副其实的终生学习者,进入九十岁后,不仅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更是开始了写作;二姑因“肺痨”几次中断正常工作,甚至还被下达了“死亡通知”,却活成了世纪老人,成为人人艳羡的老寿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简言之,二姑的成长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无数的偶然因素,非人力所控,但二姑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二姑,又是她无数抉择促成的。爱因斯坦说,弱者报复,强者宽恕,智者忽略。二姑选择作为一个强者或智者,而非弱者。之所以如此说,因为事件是不能改变的,但对于事件的叙述却是可以改变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就拿二姑的出生和童年来说吧。一出生就差点儿被母亲溺死在血水中,即使存活下来,童年也是在饥寒交迫中度过的,尤其是大嫂搲米下锅前,得请婆婆过目,母亲总嫌她挖得多,这是她亲眼所见,而“我和大嫂铲锅底剩下的黏黏(即粘在锅底上的饭),再加点水煮一煮就是我们的饭了”,也是她的亲身经历。但她没有把这看成是母亲对自己的“恶”,不仅从未埋怨过母亲,也未因此生出怨恨来,把自己的生命中的坎坷归咎于母亲,或归咎于这个家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正相反,二姑感念自己的母亲,感念她在自己生病时,“不怕传染,每天和我在一起,伺候着我”;“每到夏天老妈妈特别喜欢吃西瓜和冰糕”但自己却“没有做到天天买”,为此二姑深感遗憾;而每每想起母亲问自己“爱弟,街上摆的像手爪爪一样的叫什么?”“那叫香蕉,是从南方运来的,咱北方没有,挺贵的”,便为自己没能给母亲买个尝尝而深感内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中国的心理学是在西方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亲密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问题的处理上,至今仍然沿用西方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原生家庭”理论,把一切都追溯父母的养育方式,什么“爱的绑架”“有毒的家庭”等可以说不绝于耳。不可否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都有其哲学、文化和社会、经济等背景或基础,对于本土出现的问题,只靠简单的移植,只能是隔靴搔痒,甚至是文不对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二姑虽然只是个案,却不是孤例,她对我们研究如何建立更加健康的亲子关系、个体如何更好地成长、出现问题时如何解决等,无疑是有价值和意义的。</span></p> 03女性成长发展研究的价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作为一个世纪老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二姑从一个“弟弟吃面我喝汤”的“小白菜”,成为一个拥有78年党龄的老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获得者;从家庭的“负担”蝶恋成娘家人的“恩人”“救星”。但无论怎样改变,二姑都无法改变她的性别。而“人是关系的总和”,二姑永远无法改变自己是一个女性,也便永远无法改变她在关系中的位置,如在“大跃进”时期,参加劳动二姑累得吐了血,但因“穿裙子”“穿皮鞋”“烫头发”而挨批判;搞“四清”时,因只有一位女同志而住到了太平间;中央学习班结束后,被下放到生产队安家落户,也许与性别无关,但在政策改变重新安排工作时,二姑选择了一个离姑父单位最近的地方上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与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无法逃避一样,二姑和婆家的关系、二姑和娘家的关系,更是无法逃避,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关系。人们常说,婆媳是天敌。但在二姑的眼里,她的婆婆“慈祥淳朴、善良”,“对我就像对待亲闺女一样,关照可以说就是无微不至”,因此也把几十年前发生的事情记得清清楚楚,作为永远的回忆讲给后辈人听,如婆婆“把馒头焙干供我早晚吃”“买了头骨架和豆腐熬汤给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如果说婆媳是天敌的话,那小姑子更是嫂子的“剋星”。但在二姑的心中,自己的嫂子,更大程度上,是自己同甘共苦的好伙伴,一起拿“黏黏”当饭,炒两个豆子充饥,甚至将“老嫂比母”,以致于摄影师都误把嫂子当成二姑的长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二姑是从家庭走出来了,但她知道自己的父母仍在苦难中。在对家庭的不断回望中,爱屋及乌,便把自己对父母亲的爱、对哥哥嫂子及妹妹的爱,转移到了对侄儿男女的身上,承担起培养他们的责任,为他们的前途和命运做出勇敢的选择,使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由农民转身为城市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二姑选择了“责任”、选择了“担当”,大可问心无愧。但二姑不是“神人”,也不是“圣人”。作为一个女性,从娘家走出,虽有不同的去向,但与绝大多数的女性一样,最重要去向之一便是“婆家”。这是一种身份的转变,当然也是一种抉择和机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面对提亲者,同时本着减轻父母所谓的“大口小口,每月一斗”的负担,二姑答应了别人的提亲。但风云突变,“高高的个子,穿一身干部服,戴着一副金边眼镜,嘴里抽着特级香烟”、对自己“在物质上资助、学习上关心,政治上扶持”的人,突然就成了“为富不仁”“抢男霸女欺压穷人”的剥削者,他的儿子也被开除学籍,驱除离校。作为一个地下党员,尽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尽管思想上想不通,二姑只能作出退婚的抉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从《二姑》一书来看,这应该是二姑唯一一次有负于人的抉择,更成了二姑的多年的痛,在二姑心上留下了疤痕。二十多年中,二姑背负着“负心人”“过河拆桥的‘白眼狼’”这份沉重的良心债,深感不安。而在今天,二姑之所以能够勇敢地讲出这件事,是因为二姑心里的包袱已经放下,与自己取得了心理上的和解,而和解的方式就是专程去探望了她的恩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前面说过,二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二姑,是众多偶然因素促成的,但其中蕴涵着女性发展甚至是人生发展的必然性,即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所谓的“恩情”与自我发展的冲突,甚至需要在二者之间做出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人最大的美德是为自己的福祉而奋斗。选择自我发展,是我们人类发展的一种方式。这不是自私,而是为自己负责,是承担自己命运的勇气。但抉择并不是毫无代价的,究竟如何弥合,仍需探讨,但二姑所说的“这账一定要还,因为这是良心账”,不失为一个良方。</span></p> 04民俗文化研究的价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空中。随着工作内容的变化,二姑活动在不同的空间中。从自己故乡岳家庄出发,二姑到铁金沟儿去上学,由此爱上了外面的世界。据初略统计,《二姑》中出现了如下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名,有平定及其周边的,如:岳家庄、铁金沟、巨城、岔口、黄统岭,西南舁、东南舁、仙人、南窑、红土凹、荫营、河底、牛村、孙家庄、上社、河底青龙镇等;故乡以外的如:忻府区、豆罗区;长子;太原清徐、孟封、太原市内的上官巷、海子边、后北屯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名,有的凝聚着历史,如“海子边”,其中的“海子”便是蒙古语的“湖”,记录着元朝统治的痕迹,“后北屯”则与明洪武年间的屯田有关;有的记录着美丽的传说,如“西南舁”和“东南舁”,其中的“舁”是“移动”的意思,与民间信仰有关,佛祖会给人带来幸福安康,因此佛像的安放位置关系到当地百姓的福祉;有的突显着当地的地理地貌,如红土凹,铁金沟、岔口、黄统岭等;还有的与封地或移民有关,如牛村、孙家庄。如果不是二姑两脚所踏,记录在《二姑》中,其中的不少地名也许永远都不会被人知晓,更无从显示它背后的历史与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中国幅员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不同的“风”除了体现在上面地名上所说的风土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风物上,如《二姑》中记录的诸如岳家庄的糠面、玉茭面,盂县的红稠饭、忻府区的高粱面鱼鱼、山药丝,长子的圪瘩等等,都是特定的地理、气象条件下的产物;还体现在风俗上,如《二姑》中提到,小时候岳家庄的早饭是“撒”,并且糠面黑豆叶菜,除夕早上是豆渣撒,大年早上吃扁食,而扁食馅儿既没有肉也没有油,唯一的油料来源是炒熟的倭瓜籽。简言之,一年到头几乎见不到白面,书中唯二提到的是1941和1942年嫂子结婚时,有馒头、枣糕、拉面、豆腐粉条炖白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婚姻是人一生中的大事,婚礼上的讲究自然是少不了的,《二姑》里面特别提到了“闹洞房”和“听房”“第二天回娘家”等。“第二天回娘家”也叫做“回门儿”,但不同的是,现在绝大多数的“回门”要当天太阳落下前再回到婆家,而二姑所提到的“回门儿”可以在娘家住几天。除了所住时间长短的不同外,更让现在人难以想象的是,二姑提到,当新娘子回来时,已经脱掉了结婚时穿的亮丽衣服,因为那是借来的,要还给人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常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它所默认的是在同一时间下,不同空间里,风俗的不同。但通过《二姑》,我们更看到了不同时间上,即使是同一空间,也存在着如此之大的差异,得知现代生活的来之不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除了风土、风物、风俗外,还有风情。《二姑》中使用了不少记录风情的俗语,如:宁愿到穷人家吃糠,不愿到富人家喝汤;大口小口,每月一斗;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在家使好心,出门遇好人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体的承载工具。因此无论是风土、风物还是风俗等,都是由语言承载和表达出来的。与此相适应,不同的风俗、文化也要求不同的方言来表征。二姑出生在平定岳家庄,她的生活、心理、情感等,在不少时候是非平定方言无法贴切地表达出来的,除了上面提到的糊嘟、撒、抿圪蚪、黑豆叶菜、杂面、扁食、倭瓜外,还有如“捎马”“奶媳妇即童养媳”“捞饭盆”“面羊德脑”“爪镰”“搲米”“瞅寻”“圪撸”“架不住”“沾不沾”“拉拨”“拾掇”“擩”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二姑走南闯北,因此也最能感觉到方言间的不同,除了平定方言外,《二姑》中还有诸如“锅块”“锅舍”“不惜力”等清徐孟封方言。当然还有一些格式相对固定的俗语,如白眼狼、良心账、过河拆桥、四块石头夹着一块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些既为方言词汇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提供活的语料,也为民俗研究尤其是历时比较提供现实的样本。</span></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二姑原名史爱弟,所谓“爱弟”,顾名思义,就是“爱弟弟”。姓名虽然只是一个代号,却也寄托着多子多福思想下的父母的希望。当二姑走出岳家庄,在干部高小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后,便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向往,于是请蔡力夫老师起名为“史良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良玉,字面意思即“美好的玉石”。“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良玉”便是拥有五德之玉中的姣姣者。自此,“良玉”不仅仅是二姑的代号,更是二姑的对自己的定位。面对众多不可能时,二姑用她的努力、勇敢、担当和智慧,实现了自我突破,也影响了后辈子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今天,二姑的侄儿男女们,将二姑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充满选择的故事记录下来,写成《我的二姑》,呈现给自己、朋友和世人,这不仅是他们对二姑的感激和祝福,也是他们对二姑的理解和敬仰,更是他们对二姑宅心仁厚精神的一次实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感谢《二姑》的每一位作者,他们满含真情和敬仰的言语,为我们展现了一位世纪老人的成长和发展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体尤其是一位女性的成长历程,为个体成长发展研究和女性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案例。感谢《二姑》的每一位作者,尤其是史富泉和赵连娣,他们本着客观公允的态度,补充了不少相关知识,将一个个抽象的名词还原为具体的历史事件,为口述史的写作和研究补充了材料和案例;同时为了真实地传递事件发生的时空感,他们使用了不少的方言,不仅为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材料,也在地域性作品的写作上进行了一次探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祝福二姑!感谢每一位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作者:延俊荣,山西平定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理论语言学、语法学和方言学。曾多次承担国家社科语言类研究项目,发表高级别语言学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025年1月21日,家乡的报纸《阳泉晚报》第5版发表了延俊荣老师撰写的近4000字的书评一《宅心仁厚福寿绵长——读有感》一文,我们十分感动,我们要在这里谢谢各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的二姑》一书是于2022年编印的。著名军旅画家、作家郭守祥先生作序,著名的书法家乔建堂先生题写书名,省政协原副主席边鸣涛先生、著名书法家葛葆庆先生、乔建堂先生、张海生先生题词志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的二姑》这本书,主要写我的二姑,怀着赤诚无私之心,几十年如一日关心培养着她的侄儿男女第二代第三代,把他们从农村送到部队、送到工厂、送到学校……改变了他们的前途命运……人们说二姑是一位大爱无疆的人,功德无量的人……我们编写此书主要出于对二姑的感恩,让后人永远记住她老人家的大恩大德,并希望成为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延俊荣老师的这篇文章,从“口述史采编及研究的价值”、从“个人成长发展研究的价值”、从“女牲成长发展研究的价值”等几个侧面,介绍了“我的二姑”的感人事迹,也是对我们笔者的鼓励与鞭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感谢延老师的鼓励;感谢海生兄的大力推荐而见诸报端;感谢《阳泉晚报》的领导和编辑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史富泉.赵莲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025.1.22.</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