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贾家庄镇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槪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樊启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贾家庄镇,隶属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人民政府。从1953年始设乡建置,迄今已59年。期间改建置为万年青、贾家庄人民公社,后为贾家庄乡,1995年5月28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改制为贾家庄镇,辖21个村民委员会。2001年有4个村民委员会划归城区。2011年全镇镇域面积58.66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委员会,有10083户、30994人,镇人民政府驻地在贾家庄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贾家庄镇位于汾阳市境东北,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1°73'34.71"---111°73’34.72”,北纬37°15’22.58”---37*15’22.59”,东与肖家庄镇相连,南与市区接壤,西与峪道河镇交界,北与杏花村镇毗邻。镇域南北两端直距8.26公里,东西两端直距7.1公里,总土地面积为58.6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5%。大自然造就了丘陵、平川两分镇境的地貌特征,西北境中丘陵区海拔约800多米,东南部冲积平原区海拔730米左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境丘陵区蕴林牧之源,中部肥田沃土为粮棉生产基地,南域高产高效田广种优质蔬菜。地下资源有少量浅层煤,还有石料、干质土、立质土、红胶泥土(粘土)等建筑建材原材料。林地分布在丘陵地区、农田林网和渠旁、路旁,木材树品种有杨树、柳树、刺槐等数十种,经济林品种有核桃树、苹果树、桃树等几种。野生动物有野兔、蝙蝠、乌鸦、喜鹊等近百种。野生药材大量分布,甘草、柴胡、黄芩等质优量高。地下有分布不匀的洪积、冲洪积、冲积型3类含水层,可采水量较为丰富。气温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均气温9.7℃,日照2631.7小时,降水 473.1毫米,无霜期178天。全镇有耕地47234亩,其中水浇地33268亩。新中国建立后进行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贾家庄镇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唐朝时,境内各村归属太平乡等乡管辖。元代时归属大相里等里管辖。明、清两代行坊厢里甲制,北关园、籽城坊两村归属城关五名坊管辖,古庄村归属城关里仁坊管辖。北廓、米家庄、新村、贾家庄、太平、金井等6村归属北乡太和里管辖,西陈家庄、董寺、古浮图3村归属北乡董正里管辖,罗城、小罗城两村归属北乡罗城里管辖,大相村归属北乡赞化里管辖,前庄化、后庄化两村归属北乡和美里管辖,古贤、曹兴庄两村归属东乡迎春里管辖,西雷家堡村归属东乡马寨里管辖。民国初,废坊厢里甲制,改行区一村制,北关园、籽城坊、古贤、曹家庄、北廓、米家庄、贾家庄、新村、西陈家庄9村归属第一区(城关区,区公署驻县城)管辖,西雷家堡村归属第二区(区公署驻演武)管辖,前庄化、后庄化两村归属第四区(区公署驻向阳)管辖,罗城、大相、小罗城、董寺、古浮图、太平、金井7村归属第五区(区公署驻冀村)管辖。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府划分七个区,境内大多数村归属第五区管辖,解放战争时期归属第四区管辖,1948年7月汾阳全境解放后,归属第一区、第四区管辖。1953年8月,成立北廓乡、贾家庄乡和罗城乡。1956年3月三乡合并成立贾家庄乡,乡政府驻地贾家庄村。1958年11月,贾家庄乡与县城东关、西关、南关、北关等合并成立城关万年青人民公社,公社驻县城福慧庵。1965年10月,万年青人民公社驻地迁到太平大队,下辖贾家庄、罗城、西陈家庄、大相、董寺、太平、前庄化、后庄化、金井、新丰、小罗城、古浮图、朝阳坡、北廓、米家庄、古贤、古庄、籽城坊、北关园、西雷家堡、曹家庄共计21个大队。1970年9月,万年青人民公社更名为贾家庄人民公社,驻地也随之迁到贾家庄大队。1984年6月,建制变更,贾家庄人民公社改为贾家庄乡。1995年5月28日,贾家庄乡撤乡设镇,改称贾家庄镇。2001年,古庄、北关园、曹兴庄、籽城坊4个村划归太和桥街道办事处,贾家庄镇下辖所剩17个村,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贾家庄镇经济繁荣,为汾阳市粮食、棉花生产基地,农作物以小麦、高粱、玉米、谷子和豆类为主。2011年,粮食总产量19038吨,与1956年(有相关数据可查第一年)相比,增长3.9倍。人均粮食614.2公斤,高于全省、全国平均值。1949-----2000年,小麦逐年播种面积约占总面积1/3,每年圆满完成国家征购粮食任务。1991年(棉花产量最高年)棉花总产量276吨,比1949年增长5.4倍。2004-----2011年,玉米逐年播种面积扩大到4万余亩,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依托丘陵区和农田林网,发展成为林业生产强镇,2008年干果总产量51吨,比1975年(有相关数据可查的第一年)增长6.6倍。水果总产量148.3吨,比1975年增长7.2倍。2011年栽植杨树、柳树、刺槐等多种木材树65万多株,林木覆盖率30%。养殖业同步发展,2011年养殖牛、驴等大牲畜1282头,比1949年增加609头。养殖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282469只,比1949年增加280078只。涌现出李江、李正慈、高立健等规模养殖大户。畜牧业总产值516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9.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贾家庄镇工业起步较早,门类品种齐全,早在上世纪20年代,便产生了近代民族工业------昆仑火柴公司,公司驻地在古庄村境内。新中国诞生后,工业稳步发展。在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全社各村开辟铁木加工、修理装配、农副产品加工、采集编织等十多个行业。1958年后社队企业发展迅速,公社农修厂成为工业骨干。1978年后鼓励发展乡镇企业(社办、队办、联办、个办四级企业),到2007年,乡镇企业577个,从业人员3115人,实现总产值67670万元。2008------2011年,乡镇企业生产实行转型发展,2011年乡镇企业599个,从业人员2893人,实现总产值76360万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贾家庄镇市贸繁荣,商业昌盛。镇民以善于经商著称。清末民初,商铺遍及各村,其中以罗城镇较为繁华。新中国建立后,体制变化,繁荣日盛。2011年,全镇各类个体工商户570户,从业人员2860人,总产值4820万元,总收入4489万元。商品贸易行业逐步扩大,日用工业品有纺织品、针织品、小百货、文化娱乐用品、交电物资等,副食品有肉类、鲜蛋、水产品、酒、烟、食糖、蔬菜等,生产资料有小农具、化肥、农药、地膜、金属材料等,药品有中药、西药零售。服务业有理发、照相、澡塘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各行业基本建设投资额逐步加大,镇信用社发放支农、支林、支牧、支企扶助贷款,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贾家庄镇文化发达,古今曾出过众多杰出人物。据考证,罗城村历代出进士8名,文武举人12名,有的官至侯爵或从二品。大相村相里、樊两大姓属名门世家,历代均有族人入仕出将,其中最为著称的是相里氏八代祖相里金,官爵至建雄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赠太子太师、上柱国,为五代名将,曾勇冠三军,辅佐三朝。元朝至正年间,樊氏樊宗礼擢任前湖北德安府税务大使。太平村曹氏家族在清乾隆年间,出进士3名,其中曹学闵官爵至宗人府丞,其长子曹锡龄官爵至翰林院编修,其三子曹祝龄官爵至户部陕西司郎中。清嘉庆年间,曹锡龄仲子曹汝渊又成进士,官爵至翰林院庶吉士。曹氏家族成为汾阳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家族,在其宦史上,曾记载有三代人皆有进士及第和兄弟子侄两代人三位进士同列朝班的鼎盛时期。从清乾隆六年(1740)至光绪初年,曹氏家族还出举人7名,贡、监生10余名。曹学闵、曹锡龄、曹祝龄、曹树谷等皆有诗文集流传于世。在当代,罗城、董寺、太平、西陈家庄、贾家庄等村有李平、冯摇梧、潘钦、李云峰、武思训、李芝敬等师级以上国家、军队领导干部24人,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者26名。贾家庄村贾鸿勋任北京市印钞厂工艺美术高级设计师,由他设计的人民币贰圆、伍圆钞票在全国发行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贾家庄镇文物古迹众多,大相村现有古汾州八景之首位的卜山书院遗址,相传孔子的学生卜子夏曾在这里设馆教书,文化气息非常浓厚。西陈家庄村现有王庄桥遗址,流传有北宋名将狄青文武兼备、惩恶扬善的民间故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村龙天庙、大相村五代名将相里金墓为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此外,已毁弃的罗城村子龙庙、大相村崇胜寺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贾家庄镇村名、地名、文物、风物传说故事数以百计,脍炙人口。农家饭菜向好讲究,家常便饭也做工精细,五花八门,促成饮食文化独具特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贾家庄村先后建立三晋名园生态园、文化体育广场,北廓村建立益寿乐园,随着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在境内建成投产,为发展汾酒文化,建设文化贾家庄镇创造了优越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贾家庄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甘于奉献、不畏强暴、勇于开拓,前仆后继,构成了贾人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抗曰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罗城、大相等村人民配合人民军队组织了小相村伏击战、罗城村攻坚战等几场战役,均取得辉煌胜利。各村青年人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境内列入《汾阳县志烈士英名录》中烈士有57名,在部队荣立各级战功的军人有30多名。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组建支前民工队,又有民工在抢救伤员过程中英勇牺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的领导下,贾家庄人民继续发扬革命传统,倾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邢利民、全国“三八”红旗手赵玉芳、李慧珍和山西省劳动模范宋树勋、徐发泗、陈正印等以及众多地、市级劳动模范、优秀中共党员和先进工作者。2005年以来,又评选出五、四星级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邢利民、徐景军、赵文健、冯中波、魏启胜、靳利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全国党建、精神文明创建的先进集体------贾家庄村的孕育之地,这里地灵人杰,物产富庶。改革开放给这一方古老而又文明的热土地注入了生机活力,充分展示出广阔前景。在今后的征程上,贾家庄镇广大干部群众一定会以史为鉴,温故知新创新,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承前启后,开拓奋进,紧紧抓住机遇,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按照农业立镇、企业强镇、商贸旺镇、科技兴镇的思路,构建区域特色经济,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努力开创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下图贾家庄村民俗动物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 樊启俭,汾阳市贾家庄镇大相村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山西省民俗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汾阳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汾阳市戏剧研究会会员。历任贾家庄镇文化站长、党委委员、副镇长、党政办主任、正局级主任科员,现任关工委副主任。因工作成绩优良,先后荣获省地市级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等奖项160次,还被评为吕梁地区劳动模范。爱好写作,先后在全国、省地市级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章288篇,其中多篇获奖。个人简介和文学艺术成果入编《吕梁地区文学创作大观》和《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专集中。主编主撰《汾阳县文化志》、《贾家庄镇志》、《中国传统村落------汾阳下张家庄村》、4部家谱和3本校本教材,出版《樊启俭文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下图为作者近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本有版权,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推荐:</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冯恩启,</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主编:</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韩 雅</span></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总审:</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张立新,李世林</span></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审核:</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李景耀,辛 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p> 特注:在美篇平台发表的【汾州文化研究】优秀文章,一经第二次精选,将被推送至【汾州文化研究】纸质期刊进行正式刊发,以进一步推广优秀的文化研究成果,并确保更广泛的传播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