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传风骨,常存报国志——探访昆明老街,传承文化精神

华山中学初二6班 角娅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25年1月13日清晨,我们2026届初二6班的五位同学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昆明莲花池正街和一二一大街,开启了一段探寻昆明老街的历史之旅。</span></p> 我们的第一站,来到了地处莲花池正街的莲花池公园。 <br>  莲花池又称“龙池”、“冷泉”,源于唐代,元代被誉为“商山攒穹” ,明代被誉为”龙池跃金“,清代被誉为”商山樵唱“,是古时昆明的大美胜地。 <p class="ql-block">  这里因与历史名人吴三桂、陈圆圆有重要关联,成为了昆明自然风景与人文地理的“双料胜地”。相传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在昆明绞杀后,掩埋于莲花池畔,于康熙十二年,为其重建“故君陵寝”。至今在莲花池内,依旧有碑文及雕塑记载此事。吴三桂为了让自己心爱的女人陈圆圆有个快乐的安居之所,花重金在莲花池建造了极尽奢华的安阜园,吴三桂败亡后,陈圆圆投池而死,安阜园被焚,演绎了一段千古佳话。</p> 相传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在昆明绞杀后,掩埋于莲花池畔,于康熙十二年,为其重建“故君陵寝”。至今在莲花池内,依旧有碑文及雕塑记载此事。 我们沿着湖向前,一座座铜像雕塑矗立在步道边。清朝“铁面御史”钱沣,他与贪腐现象坚决斗争,不惧权贵,敢于直言,是以直声震慑海内外的廉政先锋;“英勇不屈的铮铮铁骨”闻一多先生,痛斥敌人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行为,他是勤俭的西南联大教授,也是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革命斗士;“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的朱德同志,他立德树人,勤俭自律、克己奉公等优良的家风家教,时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辉,被习近平总书记评为“讲政德的光辉典范”,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聂耳发出一曲“奋发激昂的国之强音 ”在战争岁月,鼓舞我们奋勇前进,在和平年代,警示我们居安思危。还有元朝“忠于职守,廉洁爱民”的赛典赤·赡思丁;明朝“整肃纲纪,执法为民”的杨一清;清朝“兴利除弊,清廉务实”的阮元等等。 一尊尊巍然矗立的铜像,一位位以身作则的廉洁典范,历经时光和风雨的冲刷焕发出新的光彩。关于廉洁的选择,先贤名家们早已在云南的这片热土书写下坚定的答案,在云岭大地处处徳韵留芳。 莲花池以江南园林风格为主,整个公园围绕恩龙池而建。现在四周高楼林立,公园内却灰瓦白墙、绿树成荫,在公园里走走,晒晒太阳,听着八角莲花楼清脆的风铃声,舒服极了! 莲花池有八景:安阜新韵、五华聚秀、四面荷风、妆楼倒影、商山梦痕、 长廊烟柳、龙池跃金、冷泉印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历史上莲花池周林木参天,池中碧波荡漾,一池的莲花在花开时节自然更是花红叶碧,美不胜收。曾是“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的滇中胜景。<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站在由著名书法家赵翼荣先生写的“莲花池”牌坊下拍照打卡,也算是留下了赵老先生的墨宝了呢!</p> 告别安阜园后,我回到环形道上,继续逆时针往坡上走,不一会儿就能看到匍匐在地,名为“永历悲歌”雕塑。在雕塑的旁边还有碑文。 雕塑和碑文记录的就是朱由榔的故事。朱由榔是明朝皇统最后的血脉,据说,他在流亡缅甸后被吴三桂绞杀,其后焚尸埋葬在了莲花池。<br>  吴三桂先是杀了他,后来又建“故君陵寝”来纪念他,这一杀一捧的操作,被后人作为莲花池历史故事中的一部分反复拿出来讲述。 1968年11月2日,曾担任过云南大学校长的李广田先生的尸体,出现在了莲花池。据说当时他的头部被击伤,满脸是血,脖子上还有绳索的痕迹,腹中无水…… 李广田是山东邹平人,1956年任云南大学校长,任校长三年后,在反右倾斗争中,他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br>在后来的艰难岁月里,他被监禁,被拷问,被上台批斗,被挂牌罚跪,被拳打脚踢……<br>  苦难,直到死亡的到来才得以终结。 环形大道上有很多的小路的分支。<br>  一些是将我们引向静谧的“植物园”。 这个季节的“植物园”,偶尔的一抹黄色成了最亮的颜色,一片又一片的叶子仿佛被涂抹了一层很厚的带黑调的浓绿色。他们沐浴着昆明的冬日阳光,不紧不慢。<br>  除了通向各个小植物园的小道,有一条还可以把我们带往自助茶馆。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池边的觉西园,也许更契合现阶段莲花池的意境。<br>  今日的静好,不知能持续多久,历史的重锤会不会在哪一天突然锤下。莲花池不灭,它无声地承受,也切切实实地见证。 平凡的我们,一面努力学习,增长智慧,另一面是从未远离愚蠢。但,一切都足矣,我们远比自以为的更富有。 我们的第二站,来到一二·一大街。我们先找到了一二·一大街标志碑文。 昆明一二·一大街是为了纪念1945年12月1日发生在昆明的“一二·一”惨案中牺牲的烈士而命名的。<br>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了大规模的反内战民主运动,反动派和特务围攻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等校,造成“一二·一”昆明惨案,4人被杀害多人受伤。为纪念此次运动,1995年,昆明将环城北路西自西站立交桥,东到小菜园立交桥的一段命名为一二·一大街 然后, 我们来到位于现在的云南师范大学里的国立西南联大旧址,参观了西南联大纪念馆,一起了解那段沉重的历史。 西南联大旧址保存和建设了砚池、民主草坪、西南联大仿制门、一二·一运动纪念广场、西南联大名人名言碑、西南联大茅草屋宿舍景观、西南联大原教室、一二·一运动纪念标柱、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闻一多先生衣冠冢、李公朴先生衣冠冢、革命烈士纪念碑、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柱、西南联大纪念碑、西南联大复原教室等历史文化遗存。 西南联大曾是中国教育的避难所,是知识和精神在战火中生根发芽的地方。1938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这三所学府的灵魂,在昆明汇聚,铸就了一段传奇。 那座刻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字样的牌坊,就像一位历史的守望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诉说着过去的荣光与苦难。在导游深入浅出的讲述中,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隔阂,置身于那硝烟弥漫的年代。眼前浮现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崇高形象,他们身处逆境,却依然坚定地肩负起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他们的身影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们不仅是学问的巨匠,更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用智慧和汗水浇筑起文化传承的桥梁。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他们经历风雨,不畏艰险,坚守着对文化的信仰与热爱,将中华文化的火种播撒到四面八方。这些教授的生动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让我们在享受着文化硕果的同时,不禁对那些无私奉献的先辈们心生敬意。 牌坊之后是一条宽阔的大路,走进以后,路的左侧 是一个供人小憩的大厅,而右侧则伫立着纪念三位教育先驱(即西南联合大学的三位校长)的雕像。雕像后面,便是一个辽阔的广场,其地面陈列着刻画相关历史瞬间的雕塑艺术品。 再向前行,随着导游的讲解,我们左转进入了一间简陋的教室,里面摆放着古朴的桌椅。这教室和桌椅,是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位杰出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专门为西南联合大学设计的,不仅满足了当时的教学需求,更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标志,传承着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当时,我国正处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西南联合大学在艰苦的条件下办学,林徽因和梁思成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设计教室与桌椅的重任。他们深入研究了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家具设计,力求在设计中体现出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 经过精心设计,他们最终完成了一款既实用又具有艺术价值的教室与桌椅。这款教室与桌椅不仅充分考虑了人体工程学,使得师生们使用起来更加舒适,而且在造型上也充满了我国传统的审美意趣。简洁大方的线条,古朴典雅的色调,使得这些教室与桌椅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款教室与桌椅在西南联合大学投入使用后,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它们不仅为教学提供了便利,更是激发了师生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如今,这些教室与桌椅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发扬。 走出教室,我们随着导游穿过小路,走向对面。那里,一座朴素的茅草棚伫立着,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谁能想象,这简陋的棚子,竟是当时的时代精英——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大学的学子,他们暂时的栖身之所。高楼变矮楼,矮楼变平房,平房变草房,吃着发馊的饭食,还要随时躲避炮弹的偷袭——谁能想象,这些时代的精英,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br><br> 这所诞生在战争硝烟中的大学,使学术的星火得以传承,使众多的学者在这里汇聚,如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等,他们的智慧和人格,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前行之路。他们的教诲,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学子们的心田,让他们在烽火连天之际,依然怀抱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的忠诚。 棚子右前方,一堵斑驳的墙映入眼帘,上面镌刻着一段历史——那是西南联大师生的留言。这些字句,历经风雨,依然清晰可见,仿佛是那段流金岁月的最后见证。 最终,我们的脚步停留在了西南联大纪念馆的前门。踏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文字和图片,它们生动地诉说着西南联大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的目光随着展览内容一路前行,被那些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文字图片深深吸引。我们的耳边似乎回荡起了西南联大铿锵有力的校歌,激励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追求卓越,永不言败。 进入一二·一运动纪念馆,我们仿佛更能了解如今人们为什么要把整条街命名为一二一大街的真正含义了。 一二·一运动纪念馆主题历史展览共计展出相关实物60余件,历史图片230余幅,以及1946年7月李闻惨案的基本情况,李公朴、闻一多先生生平,社会各界对李公朴、闻一多俩先生的深切追悼以及“李闻惨案”的社会影响等内容。 1945年11月25日,昆明西南联大等四校师生5,000余人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遭到国民党云南省军政当局的阻挠、捣乱和诬蔑。次日,昆明学生3万多人罢课抗议。12月1日,国民党军警特务冲进学校,鸣枪、投掷手榴弹,死亡师生4人,伤20余人。惨案发生后,学生立即提出了严惩凶犯、抚恤死者、赔偿损失等4项要求。昆明大中学校教师也纷纷发表声明、罢教,抗议反动派残杀师生。师生在联大图书馆安置了四烈士灵堂。 师生在联大图书馆安置了四烈士灵堂。灵堂内烈士的血衣,各界群众的挽联,有力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深刻地教育了参加公祭的群众。昆明学生在12月27口“停灵复课”后,又于次年3月17日举行了四烈士出殡游行,扩大了宣传,打击了反动派的气焰。 昆明学生的斗争得到了广泛的同情与支持,许多大城市学生纷纷提出抗议和进行示威游行,要求严惩凶手。延安各界青年集会向烈士致哀,周恩来发表讲话,高度赞扬了学生的正义斗争。上海学生和各界群众两万多人举行于再烈士追悼会,并游行示威,工人阶级和各民主党派也采用多种形式支持学生斗争。 这次运动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对以后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西南联大和一二·一运动也已成为历史,但联大的精神,却如同它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要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都要为了民族的繁荣、国家的昌盛,砥砺前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次寻访昆明老街的活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那段艰难岁月里,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span>万世传风骨,常存报国志,<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南联大的故事将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卓越,铭记历史,传承精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