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以前很少读人物传记,我基本上属于看书看热闹的,也就是说喜欢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词句优美走心的。平实、严谨的人物传记貌似不合我这凡、俗之人的胃口。 </p><p class="ql-block"> 但在听说石泉名作家胡树勇先生写了一本《袁仲溪传》时,我却顿时来了兴致。我读过他的散文书籍,朴实、真诚,有嚼劲;我与他打过交道,聊天有激情,且生动幽默,传授写作耐心细致,不啰嗦、不做作。如此之人又出一本新书,我怎能不先入为主地喜欢上呢? 得此书后,我静心阅读,只一个前言就用了两个晚上,因为遇到我不懂的要查资料,遇到我熟悉的要做对比。信息量好大啊!但一个前言读完让我理顺了汉江支流的弯弯绕绕,看清了清末民初众生的凄凄苦苦。 </p><p class="ql-block"> 《袁仲溪传》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追求以及面对困难时迸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袁氏祖辈在清朝灾荒年间自湖北迁徙紫阳,异地求生存,本就不易,但一个商贾之家却能在养育后人上高瞻远瞩、分而治之,一脉经商打经济基础,一脉习文有政治建树。当周围人还在期盼食能果腹、居能安稳之时,袁父却选择挑战艰辛、送子留学,将好男儿志在四方、刻苦奋斗、自强不息理念刻进袁仲溪生命的首端。袁家孝义治家、勤俭持家、勤学兴家,留给我的不仅仅是父母之爱子女必计之深远,更有同舟共济、邻里和睦、母慈子孝是人性永远的光辉。 </p><p class="ql-block"> 袁仲溪是紫阳这片热土孕育出的杰出之士,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见证了清末民初这一时代变迁和不懈奋斗的历史。先生幼时聪慧好学,青年时远渡重洋深造,回国后在教育上播撒甘霖,后又自学医学,治病救人。他将勤奋、博学、笃信、渡人、悦己合为一体,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创建了教育上彪炳史册的功勋、医疗上难能可贵的药方,用智慧和汗水铸就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不朽丰碑,配享安康文庙。 </p><p class="ql-block"> 《袁仲溪传》不仅仅是纪念一个人,它还承载着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对历史的敬重、对未来发展的期许,饱含历史价值,也拓展了传记领域的写作方式。书中每一页都蕴含着作者对袁先生深深的敬仰之情,也体现了一个生于紫阳的作家对家乡的深情厚谊,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老一辈与年轻一代的重要桥梁。于我而言,更为实用的是,下次遇见紫阳友人,又多了一个新颖有趣的聊天话题:紫阳近代的先驱人物,由紫阳籍石泉作家撰书立著,发扬光大,你就说“石、紫”情意深不深吧。 </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其深厚的散文功底、摄影才能展现无遗,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真诚的待人方式也在书稿中呈现。书中大量的细节工作,搜集史书、方志、对关联人物访谈,不厌其烦的走访、寻觅,做足功课,将一本传记打磨得丰润、客观、详实、生动。文章里面对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无不彰显了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学术功底。 </p><p class="ql-block"> 掩卷沉思我不由感慨,作文,是需要厚积薄发、有深厚知识底蕴的,也更需要品端心善、有大情怀、大毅力的。此书首发式的场景不由再次浮上眼前,虽作者低调、沉稳,未大肆宣扬,却在隆冬之日迎来了高朋文友满聚一堂、中省市县作协成员齐聚一室,老中青喜笑颜开。本县老一辈的艺术泰斗、耄耋老人纷纷为其挥毫泼墨颂扬其品学兼优、著作等身,同辈之友赋诗、赠画,青年后生献花、订书......其情其景,书之幸,人之喜。 </p><p class="ql-block"> 《袁仲溪传》,此书是佳作,是力作,是新作,书如其人。 </p><p class="ql-block"> 相信会有更多人如我一般认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