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大同市博物馆见闻

达人

<p class="ql-block">走进大同市博物馆,这座隶属于大同市文物局的综合博物馆,就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太和路506号。它宛如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等待着每一位访客翻开它的篇章,去探寻那被岁月尘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大同市博物馆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最早为大同市文物陈列馆,成立于1959年,1963年正式更名为大同市博物馆。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馆址也几经变迁,从下华严寺到展览馆西厅,再到大同十中天文楼,最后于2014年12月31日,在新馆开馆迎客。新馆总投资4.9亿元,占地面积51556平方米,建筑面积32821平方米。它不仅有着庞大的馆藏文物,还下辖九座分馆,每一座分馆都像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宝藏,等待着人们去挖掘。</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大同市博物馆,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大同的历史记忆。从1958年开始筹建,1959年开放,大同市博物馆从最初的古迹保管所和文物陈列馆发展而来,见证了大同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1963年,大同市博物馆正式更名为大同市博物馆,馆址最初设立在辽代古刹下华严寺内。这里曾是负责全市国有文物收藏、保管、陈列的专门机构,无数珍贵的文物在这里得到了妥善的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1989年在西门外繁华区展览馆开辟了大同市博物馆二部,为更多的人提供了了解大同历史文化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2006年,在大同市委、市政府实施“三馆(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改造工程”后,大同市博物馆迁入新址。2009年1月16日,红旗广场的新馆免费开放,同年5月,大同市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0年5月18日,御东新馆正式破土动工,2015年1月1日,御东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新的博物馆建筑形态承袭着大同历史文化的积淀,与龙文化和石窟文化相结合,同时与大同附近火山群的典型地貌特征相暗合,体现了“胡汉交融”的地域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大同市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独具匠心,它通过对异型建筑空间的升腾动态进行典型刻画,将大同的历史文化融入其中。整个建筑形体环绕中央大厅以螺旋型的空间结构环绕形成一个整体,分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局部有夹层。建筑主体为两个弧形的体量旋转而成的螺旋结构,建筑形体的外侧布置圆形的浅水池,并设有弧形的连桥通往建筑内部,加强建筑整体的动态。建筑外墙采用金属挂板,呈45度菱形叠拼。形体上除不同方向的端头开口外,结合展厅的需求以实墙面为主。办公部分为玻璃幕墙,形成简洁的玻璃体块。大面积的实墙与玻璃体块的对比,升腾动感的建筑形体与水平如镜的浅水池的对比,形成建筑造型的独特特征。阳光照射下建筑物表面形成光影效果,展现出现代建筑的独特美感。</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内部,弧形的形体像是由不同的石窟开口的切面组合而成,在展厅顶部形成具有张力的异形空间形态。中央大厅内的二层、三层设置了具有动感的弧形空中连桥,大厅西南侧有下沉大台阶与地下的公共服务空间连为一体,中央结合展陈设计,设置大型展品,形成恢弘大气的内部空间。这里展示着众多珍贵的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大同的历史与文化。从元代景德镇影青瓷器到辽代琉璃棺,从大同恐龙化石到魏都平城的文物,从辽金西京的文物到明清重镇大同的文物,每一件文物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大同的历史长河。</p> <p class="ql-block">在大同市博物馆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大同历史的文明序曲,那是在“大同湖”和“桑干河”的沧桑岁月中发生的。我看到了中生代时期的大同,那是一个恐龙的乐园,不寻常华北龙、天镇甲龙、鸭嘴龙、跃龙等恐龙在这里繁衍生息。我还看到了平城明堂遗址和方山永固陵,记录着鲜卑人封建化的足迹;“真容巨壮”的云冈石窟,标志着西来佛教本土化的开端;宋绍祖和司马金龙墓的文物,见证着南北朝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我看到了辽金大同,作为陪都重地,经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继经营,成为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重要舞台。我看到了明清重镇大同,经历过烽火连天、刀兵相接的惨烈战争,也参与了铸剑为犁、商贸交通的和睦往来,见证了富甲海内、汇通天下的晋商崛起。</p> <p class="ql-block">大同市博物馆馆藏丰富多彩,参观后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像是一个无声的讲述者,向我诉说着大同的历史故事。我在这里感受到了大同的历史底蕴,也更加热爱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