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8日乘高铁去无锡逛一逛,再次去看看江南水乡,品一品江南小吃,放松自已,补充自已。火车上看到的绿色的田野就知道到了江南。</p> <p class="ql-block"> 下午5点多到了无锡南长街附近的酒店入住,放下行李后,我们就开始去吃无锡小笼包,馄饨,逛南长街感受江南水乡的夜色。</p> <p class="ql-block"> 下边从网上摘录有关文章去介绍无锡江南水乡的美。谢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 南长街(Nanchang Ancient Street)是无锡的著名古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繁华中心地段,大运河北通长江南达太湖的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在高楼林立的无锡市中心,温婉绵长、古色古香的南长街是一方柔情似水的心灵归处。南长街内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大运河畔典型的江南水乡,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p><p class="ql-block"> 街区由南长街、京杭大运河无锡段(运河古邑)、南下塘、伯渎港、大窑路一带等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区域组成。</p><p class="ql-block"> 运河古邑以古运河为轴,占地18.78公顷,由寺、塔、河、街、桥、窑、坊等众多景观组成特色环境,构筑了独具风韵的江南水弄堂。而始建于明代、飞架运河两岸的“清名桥”则是街区内的重要历史文化标志。2014年6月22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中的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在老街上,丝业博物馆、古运河博物馆以及河边的窑群遗址博物馆等,都在向世人展示历史文化的情韵。</p><p class="ql-block"> 南长街,承载了许多历史的记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南长老街,就是一条历史文化长廊,就是一座宏大的博物馆。南长老街,永远是水弄堂典籍中最厚重的一章。</p> 朱炳仁简介 <p class="ql-block"> 朱炳仁,1944年生于浙江绍兴朱府铜艺,随父迁往杭州。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文物修复委员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故宫博物院顾问、西泠印社社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第十届政协委员、杭州市第九届政协委员、杭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铜作为战略物资,铜行业基本淡出。 受“以铜立业,以书立世”的家训影响,朱炳仁师从父亲,学习制铜、诗书。在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到无锡灵山、潮州开元的数个名寺大庙中,都能见到朱炳仁的铜建筑和铜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他还开创了铜壁画、彩色铜雕塔的先河。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大堂上,展示的也是朱炳仁创作的《春和清妍》。作品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等。他还在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创建了一座江南铜屋即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5日,朱炳仁主持修建的常州天宁宝塔,在即将完工时遭遇了一场大火,顶层檐瓦装饰全被烧毁,但塔身完好无损。许多人想把废铜扔掉,他从铜渣中洞悉了一批熔铜结晶体,当即捡回两包悉心研究,由此发明了熔铜艺术。不借助模具也可以控制铜液的形状,进而制作出千变万化的铜艺作品。</p><p class="ql-block"> 朱炳仁一直倡导“藏铜于民,拯救铜文化”的理念,认为铜不应该淡出人们的生活,而应回归老百姓的生活中去。</p> 朱炳仁部分铜雕作品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像一撇一捺的“人”字,在中国的版图上站立成一种独特的姿势。长城的一撇,似乎成了一道凝固的风景,或是一种坚固的信仰。而大运河却是造福至今的一捺。这一捺伸到了无锡,全长40.8公里,虽然只占1794公里京杭大运河的2.2%,它却是无锡人的母亲河、景观河、黄金河!它是无锡城市精神的标志性载体。</p><p class="ql-block"> 在无锡段运河中,最具神采的是水弄堂一段,它是无锡运河文化中极其珍贵的历史瑰宝。</p><p class="ql-block"> 水弄堂从无锡南长桥至伯渎港,全长1560多米,虽经千年沧桑变迁,两岸民居,依旧还是粉墙黛瓦,小巷弄堂穿插其间,具有独特的江南水乡特色。水弄堂两侧,荟萃古街、古弄、古寺、古庙、古塔、古港、古桥、古窑、古居、古坊、古驿馆、古码头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100多处。穿行在水弄堂,可以看到运河水波浮光粼粼,枕河人家尽显古韵,白天竹竿晾衣,夜晚橹声灯影。一幅朦胧淡雅的水乡画卷,让人依恋。有诗云:京杭运河千里长,流经无锡水弄堂,南长老街清名桥,枕河人家南下塘。</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无锡的水弄堂在历史上就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样,是缩影了古运河昔日繁华而飘逸的卷轴。是的,无锡的水弄堂,早在古代就已成为皇帝、官僚和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了。自清末起,游船画舫载客游览在古运河水弄堂就很热闹。在上世纪80年代,“欲游中国古运河,到无锡来”的广告已进入国际旅游市场。大批海外游客蜂拥而至,无锡的古运河旅游被喻为“神奇的东方之旅”。</p><p class="ql-block"> 世界就是这样,越有地方特色越是引人惊讶、神往,尔后让人不断去那里寻觅和追求新的憧憬。</p><p class="ql-block"> 无锡水弄堂,正在融合传统和现代氛围的景致,让人们在这里快乐地寻觅新的诗情和画意。</p> <p class="ql-block"> 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出处可以追溯到2006年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对无锡古运河段的考察。考察团认定从跨塘桥至清名桥1.5公里长的古运河段为“最具原生态风貌的古运河文化绝版之地”,并形容其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p><p class="ql-block"> 无锡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这一称号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该街区以京杭古运河为中心,北起跨塘桥、南到水仙庙,东起祝大椿故居,西至定胜河沿线,是古运河的核心精华地段。清名桥则是无锡古运河上最古老、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并被列入京杭大运河世界保护遗产目录。</p><p class="ql-block"> 此外,江南水弄堂的特色在于其前店后坊的江南民居建筑,这些建筑多为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风格,前街后河,家家都有砖石码头通向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枕河人家”景观。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不仅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特色,也成为了“东方民俗艺术的画廓”,吸引了众多境外游客。</p> <p class="ql-block">水弄堂赏水</p><p class="ql-block"> 离开了水,就不叫水弄堂。离开了两岸的建筑,也不叫水弄堂。</p><p class="ql-block"> 在水弄堂赏水,是一种真正的休闲。</p><p class="ql-block"> 水弄堂的水,不像大海中的水,气势磅礴、横冲直撞;也不像湖泊中的水,或碧波万顷,或平静如镜。水弄堂的水,是长长的、柔柔的、淡淡的;它舒缓、和畅、雅致,它质朴、淳厚、宁静。</p><p class="ql-block"> 运河之水,在于运行不息;水的力量,在于一往无前;水的气质,在于刚柔兼备。水,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水,能上能下,能大能小;水,变化无穷,可以变云、变雾、变雨、变雪、变冰;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无孔不入,无所不容……</p><p class="ql-block"> 在水弄堂,你可以站在桥上,也可以坐在船舱,或者倚在枕河人家的窗口,凝视流淌在眼前的运河水,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你可以为梦中人放逐一条纸船,或一盏河灯,也可以为一首名曲心驰神往……</p><p class="ql-block"> 古运河的水,在无锡水弄堂,是永远的宠儿。</p> 央视介绍无锡水弄堂 <p class="ql-block">无边风月橹声中</p><p class="ql-block"> 如果水弄堂是一把琵琶,小渔船的橹声就是在琵琶弦上划过的音符。</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50年代初,在水弄堂附近的羊腰湾和船厂里,有造船工厂近百家。式样美观的小渔船是船厂的特产。这种船既适宜捕鱼,又适宜居住,很受渔民欢迎。</p><p class="ql-block"> 那些小渔船在水弄堂,是赏心悦目的一景。凡有渔船经过,我就想那船上一家子,在水上漂浮,水弄堂是不是最理想的避风塘呢?</p><p class="ql-block"> 小渔船上的岁月是悠长而隐秘的。我常常难以想象在那窄窄的空间里也能安一个家。但是从随船飘拂的炊烟,从船头的几盆草花,船尾还有戏水的鸭,在夜色中亮起的风灯,又分明能感受到一个家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当晨雾还未隐退,清脆的橹声就敲醒了你的梦境。枕河人家在橹声中开始了新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九支羽箭一张弓,十道河流八道通。是处楼台皆近水,无边风月橹声中”。无锡古运河的一道风景进入了诗人周贻白的意境,为无锡人广泛传诵。</p><p class="ql-block"> 在满街嘈杂的车流中,我就想到了水弄堂的小渔船。物是人非,运河依旧。这样的渔船,在水弄堂是一定还能见到的。 </p> <p class="ql-block">心灵的虹桥</p><p class="ql-block"> 在古运河畔,有许多许多桥,让人驻足。而在水弄堂,也有许多桥,让你留恋。只看一座桥,也许不会让你惊奇,如果你能记住每一座桥的名字,然后加以联想,你一定会顿觉清新而神往。</p><p class="ql-block"> 从水弄堂入口的第一座桥到伯渎港,在1560米之内,平均不到200米就有一座桥。每座桥都有一个亮丽的名字,值得让人回味。</p><p class="ql-block"> 南长桥。位于南门口,明弘治元年 (1488)重建,后多次改造。这个桥名,让我想起“寿比南山”这个词。人生旅途,要走很长很长的路。走过的路,总有欣慰和缺憾。重要的是,前面的路还很长,要勇往直前走下去。</p><p class="ql-block"> 宝塔桥。始建于宋代,2002年5月重建。这里的塔不仅仅是南禅寺的妙光塔。它追念一段历史,代表一种信仰;它象征一种威严,显示一种崇高,体现一种精神。前面有宝塔屹立,高瞻远瞩,前途似锦,至妙至美也。</p><p class="ql-block"> 阳春桥。阳光灿烂,春风扑面,你的心情还不会好吗?</p><p class="ql-block"> 跨塘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 (1368),后多次重建。2008年在桥南又复建老桥,成为跨塘双桥。人生旅途,总有这样那样的“塘”,使你惘然。好在我们有“桥”,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塘”。跨塘桥,让人生充满神奇。</p><p class="ql-block"> 金塘桥。为2002年太湖大道改造时新建。快速运行的车轮将你引领到金塘桥,告诉你:沉默是金,勤奋是金,智慧是金,诚信是金,磨难也是金。踏上金塘桥,你还会缺少金吗?</p><p class="ql-block"> 大公桥。1929年由民族工商实业家荣德生,用“千桥会”的善款资助建造。人要做到“大公”不易。荣氏建桥百座,每座桥都是丰碑。它让你记住:要成大事,让“大公”结伴而行,前途光明,功德无量。</p><p class="ql-block"> 清名桥。位于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单孔石拱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乾隆皇帝多次经过清名桥,民间艺术家华彦钧(阿炳)常在桥堍演奏二胡,日本友人中山大三郎创作的歌曲《清名桥》在日本广为传唱……。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只有堂堂正正做人,才能清清白白留名。即使不留名,也能以一颗平常心欣赏最美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伯渎桥。与清名桥遥遥相望的是伯渎港上的伯渎桥,为纪念泰伯开凿伯渎港而得名。泰伯至德,闻名天下;厚德载物,物茂民富也。</p><p class="ql-block"> 桥,不仅仅是联系彼岸的桥梁,而且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数不清古运河上有多少座桥,说不清有多少人走过多少座桥。但愿每个人都有一座心灵的虹桥。</p><p class="ql-block">桥,总能让你走向理想的彼岸。</p> 清明桥 <p class="ql-block">临河的窗</p><p class="ql-block"> 不知是谁说过,上帝对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给你开个窗。</p><p class="ql-block"> 各种各样的门向来是主人身份的象征,而窗户则是主人脸面上的眼睛。看那不同的窗便流露出不同的风情。</p><p class="ql-block"> 在无锡水弄堂,别有景致的是那枕河人家的窗。临河的窗,真是花式繁多,有长窗、半窗、地坪窗、横风窗,还有和合窗、纱槅窗、百叶窗、木格子花窗等等。当你往窗边瞧,说不定哪个女子正斜倚着看你。那一扇扇全开或半开着的窗子,像一双双眼睛在向外张望。一扇扇窗多数情况下是引诱而不是拒绝,是慢慢地把你的眼睛和心灵引入,引入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将渗透进去的风景堵死。</p><p class="ql-block"> 无锡人钱锺书说:“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都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p><p class="ql-block"> 当你看窗时,你在窗眼里就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枕河人家,享受着窗的快乐。有的窗挂着竹制的鸟笼。窗外的横杆上,各色衣裳在微风中飘舞。吊兰悬挂。各种花花草草在窗台上掩掩映映。夜色中,灯光微微,人影绰绰,不同的窗内有着不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临河的窗,是一道看不透的风景。</p> 莫氏宅 <p class="ql-block">巷陌深深南下塘</p><p class="ql-block"> 在水弄堂东岸,有一条全长1003米的小街,俗称南下塘,门牌号自1—375号。</p><p class="ql-block"> 沧桑岁月,昔日的繁华小街,早已变成沉静的民居巷弄了。南下塘自北向南有泰昌弄大码头弄、利民二弄、四仓厅弄、花园弄、混堂弄等。在这些巷弄里,仍然可以寻找到古街的风味。那些馄饨、烧卖、小笼馒头、烘山芋等小店小摊上的香味,常常会乘着弄堂风诱惑你的食欲。在清名桥堍,不时会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慢慢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p><p class="ql-block"> 南下塘的小巷、长弄,隔绝了闹市的红尘,宁静得让你不相信是在城中。一、二层高的民居,分列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延伸入墙内的小户人家。你走过十几户墙门,不一定能见到人影。当你驻足时,偶然呀的一声,墙门里闪出一个人来,问你有事吗? 没有,便各顾各忙自己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呆呆地望着古老陈旧的巷子,不定哪一个巷子墙门里会走出一个人物来。无锡的名人可谓多矣。在大码头弄里就因出了明嘉靖进士华云而远近闻名。走进弄里,仍可以看到华云旧宅、华家祠、华氏坊、官码头等。著名近代民族工商业家祝大椿的故居,在伯渎港117—127号,现已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民国时授中将军衔的丁锦,曾保护孙中山脱离广州险境的丁祖庚等,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名人。</p><p class="ql-block"> 许多无锡名人出生在古运河畔,又借助古运河走向四方。南下塘,长长的街巷塘弄,是人海茫茫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中的别有幽境。为此,不少游子难以割舍心中的一片乡情,总是在生命的重要阶段,走回古运河边的家园。如今仍然在这里可以寻觅到那些名人、游子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大窑路</p><p class="ql-block"> 城南一望满窑烟,砖瓦烧来几百年。摄取高乡土来卖,荒田多变作良田。</p><p class="ql-block">这是清代诗人杜汉阶描写大窑路昔日窑业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1.5公里长的大窑路位于水弄堂伯渎港河口。这里砖瓦窑成群,明洪武元年 (1368)有土窑356座,至清乾隆、嘉庆年间,有窑108座,窑工近万人。穿行在大窑路,寻找那烟熄火灭的窑厂,现在仍有残窑42座。民国时所建的窑业公所旧址尚在。尽管“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尽烧窑”的景象已成为历史烟云,新建的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正向人们诉说古窑文化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锡大窑路窑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当时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了修建南京城墙,在无锡南门外的运河畔修建了窑群。大窑路窑群的建设始于明初,最盛时有窑百余座,从事窑业的近万人,所产的砖瓦畅销大江南北。</p><p class="ql-block">兴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大窑路窑群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尤其是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倭寇侵扰无锡,无锡知县使用该窑群所产砖瓦修补城墙,确保了城池的安全。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窑群规模进一步扩大,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窑群还为北京紫禁城烧制了著名的“金砖”。</p><p class="ql-block">衰落与复兴</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于太平军乱,窑群停工。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5年),窑业逐渐恢复,无锡人称该处窑群为“老窑头”。民国时期,窑群规模进一步扩大,直到解放初期,这里的砖窑仍在使用,直到1969年才结束手工烧窑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如今,无锡大窑路窑群遗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展示了明清时期砖瓦生产的辉煌历史。遗址内的42座砖窑中,19座较为完整,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砖瓦制作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外,大窑路的历史和文化也通过博物馆和展览等形式得到展示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 南京城砖的制作规范要求泥胚必须是颗粒细、粘性好、无杂质的黏土,以确保泥胚六面光滑、八角齐整,而古运河伯渎河沿岸的细腻河泥当最符合要求。城砖的烧制时间也不同于普通民用砖,需在窑中大火烧21天以上,然后慢火烧10天,再冷却数日,每烧一窑砖需要一个多月,比民用砖烧制周期要长三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千里古运河贯通南北,在无锡形成了独特的“一环”,将“龟背形”的老城(今属梁溪区)拥入怀中。自望湖门往南,古运河水道变窄,沿岸商铺林立,人家枕河,船桥相望,风情独特,是古运河上最精彩的段落,被誉为“运河绝版地”、“运河活态博物馆”,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赞之曰“国内绝无仅有的文化建筑遗产”,无锡人则亲切地呼为“南门水弄堂”,也称“塘河”。河东称“下塘”,河西则称为“上塘”。</p><p class="ql-block"> 无锡有句老话:“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尽烧窑”,生动形容了老城南门外运河水弄两岸的迥异业态。上塘(即今南长街)一带各色店铺密布,商贸十分繁荣;而南下塘一带的却砖窑星罗棋布,充斥着映天火光和袅袅烟雾,这无疑成了无锡南城门外的一道标志性景观。</p><p class="ql-block">“丁”字水道点燃砖窑火种</p><p class="ql-block"> 从老无锡南门(望湖门)出城,沿着运河一路往南,东岸是南下塘,西岸是南上塘,现在叫南长街,继续向南约1.5公里处是无锡最著名的古桥——清名桥。</p><p class="ql-block"> 清名桥过清名桥约百米左右,古运河与伯渎河发生相交汇合,形成了“丁”字型的水道格局。这一段伯渎河被无锡人称作“伯渎港”,曾经是城南的重要港口。伯渎河穿过伯渎桥向东约1公里处,就是中国最早的铁路线之一沪宁线,无锡铁路货运站就建于此,想必当年做规划时也兼顾了伯渎港的运输能力。出于同样目的,沪宁铁路在锡西的石塘湾也有一个货运站,同样濒临运河水道。南门一带的古窑业遗址就分布在古运河以东、伯渎港以南一带,沿着由北向南的大窑路缓缓而行,仿佛穿越于窑场从兴盛到衰微的历史隧道之中。</p><p class="ql-block"> 古运河、伯渎河畔的烧窑业之所以兴盛,考古专家推测这些砖瓦窑的大量存在与3000多年前泰伯渎的开凿、唐代刺史孟简对河道的整治疏浚有直接关系。因为河道开凿、拓宽与疏浚,必然会挖掘出大量土方,这些泥土堆放于河岸,形成了高高的土堆和撂荒的地块,清代诗人杜汉阶有诗曰:“城南一望满窑烟,砖瓦烧来几百年。摄取高乡土来卖,荒田多变作良田。”不仅描绘了清乾隆时期南门砖窑遍布、漫天窑烟的景象,还写出了人们在摄取“高乡土”卖给砖窑的同时,也解决了泥土堆积土地撂荒问题。</p> <p class="ql-block"> 大窑路的砖瓦窑,都属于小口蒙顶倒焰窑。窑顶封墙后,火焰自上而下,回到大小烟道喷出,这种工艺可以使窑内各部位的砖瓦坯获得比较均恒的温度,不易产生没烧透的夹生砖。从建筑模式看,这些古窑都采取了无梁殿的构造,将砖瓦设计和建筑力学都运用到极致,充分体现出古代劳动者的智慧创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