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井冈山风景名胜区》

休女老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井冈山风景区65岁以上免门票,只需购买游览车票即可,限五天期间游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茅坪革命旧址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枫石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这里看书、思考问题和找群众访问情况。由于这棵枫树生长的环境奇异,毛泽东借此打比喻说"这棵枫树,长在石缝里,长大后,竟把石头撑开了。我们闹革命,现在力量虽然弱小,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撑破蒋介石反动政府这块大石头"。毛泽东的话富有哲理,意义深长,对激励红军战士和群众的斗志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红军染布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茅坪红四军三十二团团部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井冈山第一个女红军——贺子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慎德书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红四军军委旧址(慎德书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军后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含陈毅旧居) 红四军士兵委员会于 1928 年 5 月上旬建立,陈毅为主任。士兵委员会,既是红军中的民主组织,又是群众性的监督机构,其职能是保证军队内部民主制度的实行。当年,红四军各连、营、团普遍建立了士兵委员会,每会设立主任一名,委员 5 至7名,均由官兵选举产生 。士兵委员会制度对于实行军内民主,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起到了重要作用。陈毅在茅坪期间 大都在这里办公和居住,接待来访的士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毅旧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红四军军需处旧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成立于1928年5月,直属红四军军部。井冈山斗争时期,在此办公。军需处的职责是负责军中的物资供应。即收缴、分配对敌作战及打土豪缴获物资,调剂地方支援物资,分配军需生产物资。由于战争的残酷,当年军需供应异常困苦,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的油、盐、米、柴、菜钱,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平等。军需处处长是范树德,副处长是钟森荣,有工作人员九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茅坪毛主席旧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会师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会师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象山庵革命旧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象山庵位于茅坪乡半冈山。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系新城镇历山村谢廷聘捐资所建。至清康熙年间,成为湘赣边界的佛教名庵。井冈山斗争时期,这里是红军中党、政、军机关和湘赣边界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场所。1927年10月7日,工农革命军后方留守处在此设立。后来,边界特委印刷厂和红四军机炮连亦驻扎于此。11月,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部署边界党组织重建工作。1928年,中共湘赣边界党、团训练班也曾多次在这里开办,培养了大批党政军杰出人才。1928年5月28日,在袁文才夫妇的倾力操持下,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婚礼在这里举办,演绎了一段千秋永照的井冈情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烽火情缘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共井冈山前委在茅坪办公,井冈山第一位红军女战士贺子珍,根据工作需要调任前委担任机要秘书,负责收集报纸、整理文件、抄写材料,经常和前委书记毛泽东一起探讨革命道理,在工作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两人由相识相知到相恋相爱,从革命友情升华为真挚爱情。1928年5月28日,在袁文才、王佐等人见证下,毛泽东和贺子珍在古庵内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里,他们相濡以沫,并肩战斗,历经长征,到达延安。1937年冬贺子珍前往苏联治病和学习,两人虽已分开,仍然相互牵挂。毛泽东与贺子珍一起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情与义的严峻号验,栉风沐雨,共同度过了中国革命历史上最艰难的十年。他们在井冈山缔结的这段情缘,体现了一对革命伴侣真挚的战友情感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洋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井冈山西北面,海拔1343米。是井冈山著名的五大哨口之一。1928年8月30日,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发动群众,凭险抵抗,将敌四个团击溃。毛泽东闻讯后挥笔填词《西江月.井冈山》,歌颂战斗的胜利。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又题写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留下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佳句,流芳百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洋界哨口工事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二八年四五月间,红军利用黄洋界的天然地势,建立了三个防御工事,分别控制茨坪通往茅坪、大陇的小路,阻击江西永新和湖南炎陵方向来的敌人。三个工事互为犄角,相互呼应,组成黄洋界哨口工事。这段战壕工事是控制通往茅坪的小路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取得的伟大胜利,1960年,井冈山人民在黄洋界公路上修筑了木质结构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1965年,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后,将碑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文化大革命中将纪念碑改建为"火炬亭"。1977年底拆除了"火炬亭",恢复了原来的碑形。碑的正面大理石刊刻的是毛泽东同志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背面刊刻的是朱德同志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在竖碑的前面增建了一个横碑,横碑的正面刊刻着毛泽东同志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刊刻了朱德同志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洋界炮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控制从湖南方向上井冈山小路的黄洋界红军哨口工事,也是黄洋界保卫战的主要战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8年8月30日,湖南国民党军吴尚部两个团从山下的源头村沿小路向黄洋界发起进攻。守卫在黄洋界哨口的红军两个连在当地群众的支援下,凭险抵抗,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保卫了井冈山根据地。这里复原陈列的是保卫战用过的迫击炮和按原貌恢复的滚木垒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当年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井冈山军民从宁冈大陇等地挑粮上山时走过的小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洋界哨口营房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洋界哨口营房原是一家客栈,在1923年倒塌。1928年夏天,红四军军委决定在原客栈的遗址上重新建造营房。 建造中,毛泽东、朱德曾路过这里,并与建造营房的工人亲切交谈,鼓励他们尽快把营房建好。1928年8月,营房建成后,红四军平时有1个排的战士驻守。战士们睡地铺,盖稻草,吃红米饭、南瓜汤,坚守红军哨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9年2月,营房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当时营房楼上还堆放着许多稻谷,这些稻谷是红军挑粮上山时存放在这里的。1963年按原貌修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此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洋界哨口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洋界哨口旧址位于大小五井的西北面,江西省原宁冈、遂川和湖南省炎陵县三县边界的结合部,距茨坪17公里,海拔1343米,是茅坪通往茨坪的要隘。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黄洋界上山峰似剑,绝壁悬崖,一边是千仞高山,一面是万丈深渊,四周群峰起伏,地势极为险峻。山头上常有浓雾缭绕,弥漫山间,大风吹来,云海腾波,卷起一阵阵云涛云浪,犹如一片汪洋大海,远眺前方,弥漫于云海之中的一座座峰顶,既似一个个海岛,又似一艘艘乘风破浪的航船……所以,有人又将黄洋界称为"汪洋界"、"望洋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红军造币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红军的部分军费来源,1928年5月,中国红军第四军在这里因陋就简,创办了红军第一个造币厂,并先后在牛路坑、铁坑、茨坪和金狮面等地设立了制坯车间,造币厂由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主任王佐负责,聘请谢火龙、谢荣光、谢荣珍等为师傅,利用打土豪缴来的银器、首饰等为原料铸造墨西哥版银元,并凿上"工"字,这种"工"字银元主要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内流通。1929年1月底,红军造币厂厂房被敌军烧毁,设备遭破坏,人员被冲散。1998年12月,红军造币厂在原址上按原貌修复,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肖克将军还特地为红军造币厂题写了厂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银元正面图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井冈山红军造币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最早的造币厂,她铸造的"工"字银元,是红色政权发行在革命根据地内流通的第一批金属货币,造币厂的建立洞开共产党领导造币事业的先河,为后来红色政权乃至人民政府造币事业的发展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银元反面图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工"字银元简介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8年,毛泽东和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会师,为从经济上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办红军造币厂,铸造了首批标志工农兵政府发行流通的金属铸币"工"字银元。作为母本的墨西哥鹰洋,正面图案鹰与蛇,背面是自由之帽放光芒。象征着墨西哥人民勇敢、忠诚、自由奋斗的独立共和国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做银币的冲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银元滚边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90版一百元人民币背面图案“井冈山五指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井冈山五指峰曾经作为百元大钞的背景图案,井冈山被誉为:最值钱的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百竹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碧血丹心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浮雕展现的是小井红军医院130多名伤病员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枪杀的历史场景。1929年1月下旬,湘赣两省敌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反革命"会剿",红五军和王佐部在彭德怀、滕代远等指挥下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一天夜里,敌军偷袭小井村。住在红军医院和群众家中的130多名重伤病员因来不及转移,落入敌军手中。敌军对红军伤病员严刑拷打,威逼他们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面对敌人的枪口,伤病员们忠贞不屈。敌人未能达到目的,就用机枪扫射,红军伤病员全部英勇就义。作品采用凝重、深沉的红砂岩材质,以高浮雕形式,艺术地塑造红军伤病员拖着伤残的躯体,面对敌人枪口大义凛然、临危不惧、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感人景象:他们对敌人怒目而视,在中弹后身体失去平衡时仍相互搀扶、真情关爱,在他们倒下去的历史瞬间,有的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挣扎着想从地上重新站起,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跃然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捐赠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O一O年八月一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艰苦创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群雕以春夏秋冬的"四个人物形象"展现了革命先辈创建第一所红军医院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春":女护士手提木桶去晾晒纱布,她英姿勃发,信心满怀;"夏":老红军在精心制作医疗和生活用具;"秋":纯朴的小红军正在采药,贪玩的天性使他暂时忘记了艰难岁月而沉浸在独自的乐趣中;"冬":一名红军战士,将红米南瓜肩挑上山,当他回首崇山峻岭被踩在脚下时而倍感欣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捐赠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0一0年八月一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战地救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群雕表现的是红军战士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舍生忘死、救死扶伤的情景。通过对背伤员、抬担架的红军战士刚毅而紧迫的神情刻画,以及他们身处险境、身体失去平衡的情况下,还在拼命寻找支点跨越艰险的瞬间动感节奏,构成了雕塑视觉张力;通过伤员因失去知觉,手臂和头部自然下垂的生命垂危神情表现,来衬托红军战士为抢救战友奋不顾身、争分夺秒的忘我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捐赠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O一0年八月一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师长献盐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群雕表现的是红军师长张子清,不顾个人安危,将分发给他用于伤口消毒的一点食盐节省下来,献给了因伤势感染、生命垂危的战友。战友得救了,而张子清却因伤口感染献出了年仅28岁的生命。其舍已救人的高尚情操感天动地,至今仍被传为佳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捐赠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O一O年八月一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井红四军医院旧址简介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驻宁冈茅坪时,曾设立医院。1928年夏,医院迁到井冈山上的"五井",曹铢任院长,肖光球任党代表。12月,曾志任党总支书记。医院有中医、西医,但条件极差,医生很少,药品奇缺。医务人员自己上山采集草药,并用竹片、木板制作一些简单的医疗器具。因战斗十分频繁和物质生活异常艰苦,伤病员不断增多,不得不住到群众家里。为了改善医疗条件,1928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红军官兵和革命群众自愿捐款1000多元,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在小井建造医院。1929年1月,医院建成,取名"红光医院",但不久即被反动派烧毁。这幢房子是1967年按原貌重新修建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教课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澤東同志舊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山公园总导览图简介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山公园始建于1968年,占地15公顷,2017年在纪念井冈山根据地创建90周年之际全面完成升级改造。新改建的南山公园以"红色传承"为思想主题,入口广场由象征井冈山斗争的工农兵群雕像及伟人题词组成、沿途建有以井冈山斗争时期著名的五大哨口地名命名的仿竹小亭,山顶火炬广场高耸着34米高的火炬雕塑和占地1400平方米以"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展览馆,三大部份呈现出聚焦、精致、大气特点,现成为井冈山重要的红色基因传承教育课堂。南山公园园内曲径通幽,古木参天,枝繁叶茂,山顶周围景色绮丽,远眺雄伟的井冈山主峰,俯瞰茨坪全貌,南山公园成为茨坪中心景区集传承、园林、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景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井冈山五大哨所”纪念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双马石哨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位于茨坪西南面,海拔1000多米。1928年5月,红四军在此设立哨口,修筑三个主要工事,数道防线和一个哨棚,以防国民党军进犯。1929年1月,在井冈山根据地第三次反"会剿"中,红五军十二大队大队长黄龙指挥所部在此坚守。月底,突出重围和红四军主力会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面山哨口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位于茨坪的西北面,海拔1484米。1928年秋,井冈山军民在八面山修筑三个工事,设置三道防线,搭一个简易的哨棚。1929年1月,湘赣国民党军对井冈山进行第三次"会剿"。红五军第十大队及当地赤卫队、暴动队参战。战斗持续数日,多次打退国民党军的进攻,击毙击伤敌军数百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朱砂冲哨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位于茨坪的南面,海拔600多米。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红军在此筑有两道防线,组成哨口工事。1929年1月,第三次反"会剿"战斗中,王佐率红三十二团一部坚守朱砂冲哨口,打退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桐木岭哨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位于茨坪东面,海拔800多米。总哨口叫马坳,是通往茨坪的咽喉,下有三个分哨口,防御着国民党赣军的进犯。1929年1月中旬,国民党军对井冈山进行第三次"会剿"。由纵队长贺国中指挥守卫桐木岭哨口的红五军第八大队和第九大队,打退国民党军进攻。</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洋界哨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位于茨坪的北面,海拔1343米,是茅坪通往茨坪的要隘。1928年春夏,红军在黄洋界上修筑三个防御工事互为犄角之势,互相呼应,组成哨口。1928年8月30日,红四军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和营长陈毅安率领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凭借黄洋界天险,在群众的支援下,打败湘赣国民党军四个团的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志愿者在打扫卫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山火炬广场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山火炬广场海拔860多米,面积4300平方米,外形像一枚军章。广场中央的"星火相传"主题雕塑基座高2.7米,火炬高34米,寓意毛泽东同志1927年34岁时引兵井冈,开始创建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 的星星之火。主题火炬雕塑底座下是占地1400平方米的"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主题展览。在广场两侧有89个小火炬,加上主火炬一共90个,寓意南山公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之际进行了提升改造。</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山公园主火炬观景平台简介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山公园主火炬观景平台是饱览井冈山中心景区茨坪胜景的最佳观景平台之一,举目可远眺南面酷似笔架的杜鹃山连绵群山(海拔1405米),西南面雄伟的井冈山主峰(海拔1597.6米)、北面如一团火焰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海拔960米),近可俯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茨坪纪念碑(海拔960米),近可俯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茨坪毛泽东旧居等地标建筑物,南北相隔的挹翠湖公园、南湖公园展现出茨坪水碧山青的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盛世华诞,举国同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井冈山的岗亭</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3年9月28、29、30日记录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离开江西➡️湖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