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的集邮册中,有一本《中国民居》,这是一本专题邮册。</p><p class="ql-block">何谓民居?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的住房。皇帝住的叫宫殿,达官贵人住的叫府邸,富商大贾住的叫豪宅,而分布在广袤国土上最大量的最接地气的就是老百姓住的,叫民居。</p><p class="ql-block">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兼以风俗民情、地理环境、气候差异,以及建筑材料不同,使得各地的民居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形成不同的风格,在中国民居的百花园里,呈现出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景象,成就了我国又一种别具特色的建筑文化。</p> <p class="ql-block">这套邮票共21枚,是国家邮电部1986—1991年分四次发行的普通邮票,分别展示了21个省市的传统的、典型的民居风采。</p><p class="ql-block">从面值设置上分别是:1分(内蒙古)、1.5分(西藏)、2分(东北)、3分(湖南)、4分(江苏)、5分(山东)、8分(北京)、10分(云南)、15分(广西)、20分(上海)、25分(宁夏)、30分(安徽)、40分(陕北)、50分(四川)、80分(山西)、90分(台湾)、1元(福建)、1.10元(浙江)、1.30元(青海)、1.60元(贵州)、2元(江西)等21种,面值共计人民币10.845元。</p> <p class="ql-block">人类生存离不开居住,民居建筑正是从最初的最原始的住所发展起来的。</p><p class="ql-block">原始社会中,先民在树上“构木为巢”,或“穴居而野处”,度过了上百万年的漫长岁月。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革命,才使人类有意识有能力营建永久性的住所——“掘室”、“营窟”和“橧巢”,并形成聚落,实行定居。</p><p class="ql-block">上图为西安半坡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直到原始社会晚期,地面房屋建筑才出现。墙体结构有木骨草泥墙、垛泥墙、垒石墙、土坯墙、及夯土墙(即版筑)。</p> <p class="ql-block">大约4000年前夏王朝建立,自夏朝至春秋时期,版筑技术逐步成熟,土坯(墼jì)筑墙也被广泛应用。</p><p class="ql-block">“傅说筑傅岩,武丁举以为相。”商代贤士傅说(身为奴隶)在傅岩处从事版筑,商王武丁发现其才能而举为国相。这个故事说明,那时版筑已很普遍。</p><p class="ql-block">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版)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p><p class="ql-block">版筑除应用于建房,也用于建造城垣(图为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发明了砖,但直到秦汉,砖是用来砌筑墓室和铺地面的,不用于造房。用砖来砌墙造房是比较后来的事,而且应用范围有限,一般百姓民居仍用版筑技术建造。直到今天,有的地区仍然使用这种办法筑墙(图为今日仍屡见不鲜的安康农村版筑民居)。</p><p class="ql-block">另外,也还有用土坯砌墙之法,但土坯墙牢固不及版筑,故常与版筑法互相补充,混合使用。</p> <p class="ql-block">“秦砖汉瓦”,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砖瓦的国家。有了砖瓦,就将中国建筑包括民居建筑推向新阶段。</p><p class="ql-block">聪明又爱美的中华民族,又发明了一种建筑构件——瓦当。瓦当俗称瓦头,是覆盖建筑檐头覆瓦前端的遮挡。覆瓦分筒瓦与片瓦两种,故瓦当亦有圓形(上图)和半圆形(下图)两种。而在仰瓦前端的遮挡,称“滴水”(见下图)。瓦当和滴水,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起着保护木制屋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五行中所代表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被中国人认为是最适合建造供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载,由木(柱子、梁架)环绕的空间中的。 木结构是中国传统民居最基本的骨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五大特色民居建筑</b></p><p class="ql-block">客家“围龙屋”(见上图)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干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p> <p class="ql-block"><b>粤东“围龙屋”</b></p><p class="ql-block">围龙屋是粤东梅州一带客家人的传统民居,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客家人迁居此地后,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聚族而居,以围屋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围屋有殿堂式(见上图)、围龙式两种,布局严谨,讲究坐向、主次、对称,外观均衡、堂皇,格调典雅、庄重,表现了儒家正统文化的审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筑水平。</p> <p class="ql-block">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叫“禾坪”,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也有“三栋四横”。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器抗击来犯之敌。</p> <p class="ql-block"><b>福建土楼</b></p><p class="ql-block">又称客家土楼,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p><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聚族群居的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客家人是躲避战乱而由中原迁居岭南,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了这种“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p> <p class="ql-block">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土楼是以夯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土楼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p> <p class="ql-block"><b>台湾民居</b></p><p class="ql-block">台湾的典型民居,是以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且白石红砖、双翘脊加燕尾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居住建筑,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这种建筑样式及风格,源于邻近的海峡对岸的大陆闽南。</p> <p class="ql-block">“白石红砖红瓦”是台湾民居中台基、墙身、屋顶这三段普遍的造型模式。</p><p class="ql-block">“台基”用当地产的花岗岩质地的白石砌成,给人稳固、坚实的视感效果,而且有利于多雨、潮湿地区的防雨、防潮。在白石台基之上,“墙身”以地产的红砖叠砌,配有不同体裁的雕饰件,使立面色彩鲜明、花样丰富,极具赏心悦目之效。“屋顶”,基本上均为两坡红瓦顶,尤其是屋脊很有特色,主体正脊弯曲并以中轴线为对称的两侧燕尾双翘脊,前后落都相似,且后落体量大于前落,高低错落有致,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b>北京四合院</b></p><p class="ql-block">北京老胡同里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前后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p> <p class="ql-block">这种中轴对称的以木构架房屋为单体所构成的庭院式住宅,虽然出现年代稍晚,却是中国传统住宅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民居类型,广泛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及边远地区,为汉族,以及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广泛使用。</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它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p> <p class="ql-block"><b>陕北窑洞</b></p><p class="ql-block">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由于当地气候干燥,植被稀少,而黄土层深厚(最深达200米),人们就因地制宜“凿穴”而居,不需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就能为人们提供冬暖夏凉、安全舒适的居住条件。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等形式。</p><p class="ql-block">靠崖式窑洞:是在天然土崖上横向挖洞,宽3—4米,深可达10多米。规模大的可做成并列多间或上下多层,外部也可另建房屋形成院落。</p> <p class="ql-block">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它的稳固性。</p><p class="ql-block">独立式窑洞:地形不佳或土质较差的地方,在平地上先用土坯或砖石拱起窑洞,然后再覆土,以利冬暖夏凉。</p> <p class="ql-block">下沉式窑洞:就是水平地面下的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做法是:先在平地向下挖出庭院式天井,再在井壁横向挖窑洞,分正房和厢房,形成一个四合院,入口坡道在东南角。人在平地上,只能看见地院里的树梢,看不见窑洞。</p> <p class="ql-block"><b>广西干阑式民居</b></p><p class="ql-block">这是壮、瑶、侗等民族传统建筑形式,又称麻栏。广西地处我国南疆,地形以山地为主,其少数民族村寨或建于山顶,或居于山腰,或沿河畔而筑。干阑式建筑是其民居的主要特点,防潮隔湿,避免了当地高温多雨气候以及毒蛇猛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在一个村寨里,民居基本沿等高线呈台阶状分布。</p> <p class="ql-block">《魏书·僚传》记述壮族先民的住房时说:“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最初只是在树桠上架木搭棚,构造简单。后发展到地面立柱架楹,铺板为楼。上层四周以竹、木或篾席、草帘遮挡,供人居住;下层架空。后来,下层四周用木板或砌石为墙,用于饲养家畜。</p><p class="ql-block">由此看来,如今的窑洞和干阑式民居,还能从中依稀可见原始居住形式的遗传基因。</p> <p class="ql-block">现代干阑建筑主要有全楼居和半楼居两种形式。全楼居即典型的全木结构、高脚干阑式,主要分布在龙胜、三江、融水、忻城、龙州、田林、隆林等县的边远山区。半楼居多依山而建,劈坡为平台,后半部以屋基平台为居住面,前半部则立柱悬空为楼,上铺楼板与平台齐,形成半边楼。这类干阑主要是分布在河池地区。</p> <p class="ql-block"><b>傣家竹楼</b></p><p class="ql-block">云南傣家竹楼也是一种干阑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因而称为“竹楼”。</p><p class="ql-block">傣族多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没有四季区分,这种环境很适合建造竹楼。它的底部由几十根柱子架空,用来圈养牲畜、舂米、堆柴、储藏物品。上层为居室,由堂屋、卧室、前廊、晒台和楼梯组成。屋顶多为方形的歇山式,脊短,坡陡,覆以茅草编织的草排,出檐深远,便于排水和遮挡烈日。</p> <p class="ql-block">傣家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竹楼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后须加以修补。</p> <p class="ql-block"><b>云南“一颗印”</b></p><p class="ql-block">在云南中部滇池地区、昆明城乡,无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喜爱建造经济、实惠的“一颗印”式民居。</p><p class="ql-block">“一颗印”民居建筑的特点是:由正房、厢房、倒座组成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呈方形,方方正正似一颗印章,故称“一颗印”。</p> <p class="ql-block">一颗印式民居的基本规则为“三间两耳倒八尺”:正房三间两层,较高一些;两厢为耳房(各一间或两间),也是两层,稍矮一些;正房对面正中开大门,設门廊又称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这样就组成一座四合院,中间为一小天井。</p><p class="ql-block">正房三间的底层中央一间多作客堂,为接待客人用,左右为主人卧室,耳房底层为厨房和猪、马牲畜栏圈;楼上正房中间为祭祀祖宗的祖堂或者是诵经供佛的佛堂,其余房间供住人和储存农作物等。</p> <p class="ql-block"><b>白族“三坊一照壁”</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在云南大理一带的白族聚居区,这是常见的民居样式。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虽然也是庭院格局,但与北京四合院相比,却别具一格。正房和两厢,多为二层楼房,三开间,筒板瓦盖顶,前伸重檐,墙壁常用天然鹅卵石砌筑。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正房正对面为一高大照壁,大门开在照壁一侧(东南或东北角)。</p> <p class="ql-block">白族民居,与其所有建筑一样,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p><p class="ql-block">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板裾、吊柱等部份,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特别是玲珑剔透的"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粉墙画壁"也是其一大特色: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口彩画宽窄不同,并作花鸟、山水、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p><p class="ql-block">门楼一般都采用殿阁造型,飞檐翘角,富于装饰,显得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b>内蒙古“蒙古包”</b></p><p class="ql-block">“蒙古包”是为适应蒙古族游牧生活而创建的居所,他构造简单,易于拆装,便于游牧。</p> <p class="ql-block">蒙古包为圓形结构,通常高2—3米,直径4—7米,周围环以条木编成的网状围壁,顶部盖伞骨状圓顶,帐顶及四壁覆盖羊皮或毛毡,并用绳索绑缚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方框,用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圓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雪天以毡覆盖。</p><p class="ql-block">在半农半牧地区,多建固定式蒙古包,系土木结构,包壁以泥土砌成,包顶用柳条、芦苇和泥土搭盖。</p> <p class="ql-block"><b>宁夏民居</b></p><p class="ql-block">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南面窗户较大,以便冬天接受更多的阳光,提高屋内温度。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多为平顶,也有一面坡或两面坡并存。</p> <p class="ql-block">宁夏民居建筑用的不是石墙而是土墙,而且土墙不是夯土筑成,也不是用土坯,而是用当地称为“法拉”的土砖砌成。这种土砖是从田野泥土里直接切取的。秋天庄稼收割后,将砖土先灌足水份,以麦秆等拌入充作筋,待其稍干,用碾麦的重石碾压,再切成砖块用于建筑。房屋木构件也用法拉封护,屋顶用芦苇围护,一般不用围墙,个别住宅用法拉堆成齐腰高的围栏。</p> <p class="ql-block"><b>维吾尔族“阿以旺”</b></p><p class="ql-block">新疆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很大,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的说法。维族的传统民居“阿以旺”以土坯建筑为主,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所谓“阿以旺”,即来自维语的音译,意指“明亮的处所”。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室内设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饰。</p> <p class="ql-block">“阿以旺”式住宅采用土木结构,密梁式平顶,带外廊,中留井孔采光。前室(夏室)天窗高出屋面约40—80厘米,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室也用井孔采光。其顶部在木梁上排木檩,厅内周边设土台,高40—50厘米,用于日常起居。室内壁龛甚多,用石膏花纹做装饰,龛内可放被褥或杂物。墙面喜用织物装饰,并以其质地和大小、多少来标识主人身份与财富。屋侧有庭院,以及用于晒葡萄的晾房,晾房墙上有许多镂空的小孔。夏日葡萄架下,可见主人作息生活的场景。 </p> <p class="ql-block"><b>西藏碉房</b></p><p class="ql-block">西藏民居一般形式为平顶立体,采用石块或土坯砌墙,墙厚窗口小,门也矮小。屋内支以柱子,房顶以细圓木为椽,再重排一层细树枝,并铺垫一层小石子,然后再加上叫“阿嘎”的泥土,夯实即成。因其外形类似碉堡,故叫碉房。</p> <p class="ql-block">藏族碉房一般背山面水而建,较多的是三层:底层饲养牲畜、堆放草料杂物和牛粪;二层为厨房、储藏室和卧室;三层有晒台用以晾晒谷物,并有经堂、晒廊等。这种碉房适合高原的自然条件和农牧业生产的特点,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自卫防御的需要。</p><p class="ql-block">在青藏高原上,碉房建筑与周围环境粗犷、雄浑的格调十分谐调。</p> <p class="ql-block"><b>关中民居</b></p><p class="ql-block">陕西关中地区,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据考证,中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便出现在这块土地上。关中民居以自己独有的古朴恢宏的建筑风格,在中国民居建筑中自成一派。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雕刻了。关中历代官家富商在建造住宅时,不太追求建筑的色彩和材料的贵重,多通过“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来装饰。一堵影壁、一段花墙、一扇门窗,甚至一块方砖之上的各种精美绝伦的雕饰,均体现了主人的人生理想与道德追求。</p> <p class="ql-block">关中传统民居的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但院落层次较多,错落有致,颇具气势。多数民居屋面为小式瓦作,屋檐加飞椽,多用雕砖或镂空瓦片来装饰。</p> <p class="ql-block">关中十大怪:“房子半边盖”是其一。这主要是指关中西部农村一种传统的房屋建筑形式。</p><p class="ql-block">一般四合院或三合院中,坐北朝南的正房有着“人”字形屋顶结构的,叫作“安间”房,又叫上房,是一家之主的居住之处。临街的“街房”也是安间房。而两侧的偏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爿,即半边盖的“怪”房子,农村人叫“厦房”。这种房从侧面看,正好是人字形房屋的一半,它的后墙高5—6米,前面檐墙高3米,下雨时,雨水朝一边流,流入自家院中。这样的房子可以和邻居共用一面墙,不仅节约建材,也提高了冬季保温性。</p><p class="ql-block">民谣: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冬暖夏凉好运来。</p> <p class="ql-block"><b>山西民居</b></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山西民居是我国北方民居的代表。</p><p class="ql-block">山西民居与其他地区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聚族而居,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p><p class="ql-block">山西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皇城相府等等深院大宅,名闻天下,但那都是官邸豪宅,与普通民居不可同日而语。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丁村明清民居群落。</p> <p class="ql-block">丁村民居位于山西襄汾县城南、汾河东岸,是一处明清民宅建筑群。村内有明清民宅院落33座,房舍498间,占村庄大部分面积,仍是明清时期原有布局。最早的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最晚的建于民国年间,历时四百余年。</p> <p class="ql-block">丁村民居庭院设置,沿袭着汉唐以来的四合院布局,即门庑、倒座、东西厢房、正堂;有的分前后两院,中置过厅相隔。</p><p class="ql-block">正堂面宽有三或五间之分,或为正房三间、左右耳房各一。正堂高度有单层和两层楼阁之别。有的前檐设廊,有的楼上有前廊,依廊柱置勾栏围护。屋顶多为悬山式或硬山式两种,筒板布瓦覆盖。</p> <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突出的特点是注重装饰,在建筑的各个部位,大多有木、石、砖雕,尤其是木雕,举目皆是。在斗拱、雀替、博风板、栏额、门楣、窗棂、影壁、匾额上,无处不点缀着雕品,就连柱础、阶石和小小门墩儿都有装饰。</p> <p class="ql-block"><b>山东民居</b></p><p class="ql-block">山东靠海,沿海的民居建筑材料多用石头,如石墙、石楼、石门框、石漏窗等,既坚实敦厚,又能够防潮抗风。山东民居不是一户一院独立,而是十几户甚至几十户集中建筑,呈居住大院特征。这种居住大院大小不等,一般周围建有二三层的外廊式楼房,院内集中建有公用设施。屋顶大多为硬山顶,屋脊高而陡,既有利于排雨水,又便于晾晒渔网。门窗施以彩绘,十分精致。</p> <p class="ql-block">海草房是胶东渔村最传统的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威海的荣城沿海一带。现存最早的也已有300年历史。</p><p class="ql-block">海草房以石为墙,石来自于就近的山石和海石,根据其形状堆砌而成,形成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壁画”;屋顶为海带草,柔软有韧性,耐腐蚀,不易燃烧。海草房工艺讲究,工序复杂。建好的海草房是灰白色的屋顶,海草苫的很厚,屋脊显得浑圆,憨态可掬,这与墙上棱角分明的石头对比鲜明。沿海渔村几乎全是这种紫灰色海草顶和暗红色石墙的民居,成片望去,屋脊起伏、色彩温和,整个看上去显得古朴久远。</p> <p class="ql-block"><b>东北民居</b></p><p class="ql-block">在我国东北,由于气候寒冷,冬季长达6至8个月,住宅必须能有效地保暖,这就形成了俗称“暖居”的东北民居的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东北民居一般选择阳光充足的地址,以木结构为主,土坯墙,茅草毡顶,基本形式是三开间或五开间,坐北朝南。中间为堂屋,进深狭长;两侧为卧室,室内主要是炕;炕道与灶坑相通,用以取暖。房屋墙壁较厚,屋身较矮,平屋顶或坡度小的屋顶;南窗特别大且多,北面开小窗甚至不开窗。房前有宽大的院落,以多纳阳光,且散养着鸡鹅猪狗以及种植蔬菜。</p> <p class="ql-block">生活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有其独特的民居形式,被誉为“民居三大怪”:“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坐在地面上”!</p><p class="ql-block">所谓“口袋房”,是在房子南面的偏东边开门,内部设置形如农家所用的大号米口袋,因而称为“口袋房”。其内部布局是:一进门是厨房,满族称“外屋”、“堂屋”。厨房内建有灶台,摆有水缸;厨房西侧为卧室,称“里屋”、“上屋”,供家中长辈居住;东侧也是卧室,是家中晚辈住的房间。厨房下面有烟道通向东西两屋的火炕,冬天厨房烧火做饭,就可以给东西两屋同时供暖。</p><p class="ql-block">卧室内大部分平面空间都被火炕所占据,西屋一进门便是一块空地,称“屋地”;“屋地”的南北两侧是两条东西大通炕,靠西墙处,还有一条半米宽的窄炕,将南北两爿大炕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匚”形,称“万字炕”。</p><p class="ql-block">烟囱不建在房顶,而建在房西或房后的地面上,高出屋檐,远观如“一柱擎天”!这种烟囱以一段横烟道与室内主体相连,满语称为“呼兰”。</p> <p class="ql-block">火炕的使用,在东北地区至少在2000年前就开始了。火炕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室温,这是东北“暖居”的最主要的特点。而在黄河以北以及黄土高原等广大北方地区,冬季取暖普遍都是睡火炕。</p><p class="ql-block">炕的用途不只是供人们寝卧,东北人家室内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炕上进行:放上炕桌可以吃饭、读书、写字;妇女们在炕上做针线活、哄孩子;儿童们在炕上玩抓嘎拉哈等游戏、听老人讲故事;家中来了客人先请上炕坐,然后再敬烟、倒茶、说话;不住人的北炕可以烘晾粮食;连老母鸡抱鸡雏都要放在炕上,由此可见炕在居室内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b>朝鲜族民居</b></p><p class="ql-block">朝鲜族民居保持了我国唐代以前民居的风格,日本民居的形式与此相近。屋顶常为四坡水,与官式建筑中的庑殿顶相似。朝鲜族民居没有窗子,门的格扇做成落地,都为抽拉门。房前均有廊,进屋时把鞋靴脱在廊上,赤脚进屋。居室则是白天作起居室,夜间作卧室。室内外处处可以席地坐卧。朝鲜族民居不设厢房,为独栋单体房,绝大多数没有院落和围墙。</p> <p class="ql-block">朝鲜族民居,只要走进房屋,第一个感觉就是有很大的一个炕。炕是朝鲜族人在室内的主要活动空间,炕上可亲友们围桌对饮,可妇女们做活计,亦可孩子们玩耍。炕大,散热面积就大,屋里到了冬天就会显得特别暖和。在延边地区,朝鲜族房屋内的灶坑更是别具一格,它下陷在地下,底部低于地面,上部还有盖板,而盖板和锅台、炕面形成了一个平面。据说,这种灶坑既好烧、又卫生。</p> <p class="ql-block"><b>西南山区“木楞房”</b></p><p class="ql-block">在我国西南山区的“藏彝走廊”(指川、滇西部及藏东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区域),生活着藏、羌、傈僳、普米、彝、纳西等不同的少数民族,但他们居住的则是完全相同或相近的传统民居——木楞房。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木楞房便是因地制宜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木楞房的四围墙壁,都是用两丈多长的树干砍成方形、或用削皮后的圆木,两端砍上卡口衔楔、横排垒摞而成,屋顶则木板铺盖,上压石块,整幢房屋不用一颗钉子,也不用砖瓦,它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因为衔楔整架结构而特别防震。“木有多长,屋有多宽”,这是对木楞房的形象写照。木楞房的布局和功能,各族略有差异,一般来说,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span></p> <p class="ql-block"><b>湖南民居</b></p><p class="ql-block">湖南民居多由前后两个一明两暗的三间房组成,屋体的构架采用“三间四架”、“五柱八棋”的形式,灵活运用吊脚楼、穿斗式、马头山墙等手法,形成多变的形体。中间为一内院,植以花木。房屋空间高大通敞,便于通风驱湿。屋顶覆青瓦,墙体刷白粉,具有造型均衡简洁、色调素净明雅的特点。</p><p class="ql-block">上图为湖南省会同县高椅村民居。</p> <p class="ql-block">典型的单体布局是大门临街,进入大门是过堂,过堂两侧为两耳房。第一进堂屋是全家活动中心,两边是正房,为主人的卧室。第二进堂屋设有祭奉祖先的供设,两边正房是晚辈卧室。厢房放家庭生活用物,退堂屋放置杂物。厕所设在后院隐蔽处。湖南民居多为木造和石造,由于终年湿度很大,一般采用麻石或青砖勒脚,木柱一般下垫石质柱础。</p><p class="ql-block">图为郴州市宜章县玉溪镇樟涵村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b>湘西吊脚楼</b></p><p class="ql-block">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朴素的地方文化特色,“吊脚楼”是湘西民居最典型也是最独特的建筑形式,一般建于山坡或河岸边,主要因为这些地方平地不多,为了扩充屋场,扩大使用面积而为之。它是苗族、土家族居所的代表建筑。凤凰古城的吊脚楼最为典型,它充分利用水面以上空间,在河岸外悬挑建屋,下用大木构架支撑而形成吊脚,有些下面还有通到水畔的石踏步,极具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大都为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下层依地形变化,占地并不一定呈规则形状。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下层不作正式房间,由于湘西地区属山地地形,地表潮湿,且常有各种爬行毒物侵入居室,架空的底层既可通风防潮、避暑防寒,又可保证居室生活的安全。</span></p> <p class="ql-block"><b>贵州民居</b></p><p class="ql-block">贵州民居总的分布特征是“大杂居、小聚居”。“地无三尺平”决定了贵州的居住建筑必须适应山地;“天无三日晴”决定了居住模式应选择架空而楼居,以解决防潮、通风以及山地虫害等问题。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在这里,各民族的建筑特色鲜明而又相互融汇贯通,建筑材料也大量使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如:竹子、石板、木材等,使得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体。</p> <p class="ql-block">黔东南苗族山区,采用典型的穿斗结构及吊脚楼形式。一般建筑都是三层,底层是喂牲口的地方,二层是人居住的,三层是粮食及杂物堆放处,每家都有一个能眺望外景的出挑大阳台,设美人靠,屋顶形式很有特色。一边山墙面是一般的悬山,另一边则是歇山做法。有大阳台的那间屋叫堂屋,是全家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因为地势很陡的原因,住宅密度相对较大。有的人家的阳台几乎面对面,只隔一条三四尺宽的小路。大部分建筑建在山脊上,由于地形起伏较大,村内道路坎坷不平,十分狭窄。因此,多户建筑就不像北方住宅那样自家围成封闭小院,而是仅以村中小路、陡坡等自然分隔彼此的居住空间,这样的平面布局就尽量少占土地,屋檐相接。众建筑依地形高低差,产生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勾勒出优美的天际轮廓线。</p> <p class="ql-block"><b>黔中石板房</b></p><p class="ql-block">黔中地区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民居:前半部正面看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5至6米高;以石板盖顶,风雨不透。总之,除檩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用的桌、凳、灶、钵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无华,固若金汤。</p> <p class="ql-block">在贵州中西部,从贵阳开始,在平坝、安顺、普定、镇宁、关岭一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石板房:以石为基,以石砌墙,以石板盖顶,除了几根梁柱外,几乎都是石头的。</p> <p class="ql-block"><b>四川民居</b></p><p class="ql-block">四川民居多依地形、随坡就势而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采用当地石、砖、木、竹等多种建材,运用多种设计手法。其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悬山式屋顶,前坡短、后坡长,多外廊,深出檐,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常常在同一住宅中,地平有数个等高线。住宅基地的退台有横向、有纵向,造成屋顶高低的配合。重庆及川东山区的民居不注重朝向,依山崖而建,吊脚楼伸出很大,有的层层出挑,气魄宏大;有的屋基从崖下筑起,工程量几乎占整个住宅的一半,高高矗立,雄伟异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而且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夹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院内多用木板壁、木门窗,也是一大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b>羌族碉房</b></p><p class="ql-block">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尔玛”,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以及绵阳的北川、甘孜的丹巴等县,大多数羌族人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十余家或数十家相聚为一村寨,依山傍水,据险而建,其民居的代表是碉楼和碉房(又叫庄房)。</p><p class="ql-block">碉房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平顶,以石砌墙,墙面平直整齐。一般分三层,上层堆放粮食及杂物,中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楼层之间用独木做的锯齿状楼梯连接上下。碉房与碉房之间的平顶上搭木板 ,便于各家来往。 </p><p class="ql-block">房顶可脱粒、晒粮、晾衣,四角设有塔形石龛,上置白石,为天神居所。中层楼内两端为卧室,中间为堂屋,是平时全家聚会、接待客人、欢庆歌舞以及举行祭祀的重要地方,并砌有火塘,火种终年不熄,有“万年火”之称。</p> <p class="ql-block">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记载:冉駹(羌)人,“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 ”。</p><p class="ql-block">羌族的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以石砌筑,外观雄伟,坚固实用,楼体呈四角、六角或八角形,上细下粗,棱角突出,结构严密,内有六七层,最高的达十三四层。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稍倾斜,下宽上窄,下层墙厚 1米左右,用石片和黄胶泥砌成。修建时不绘图、不吊线、不需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毁。羌语称碉楼为“邛笼”。</p> <p class="ql-block"><b>粤中侨乡民居</b></p><p class="ql-block">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广东江门五邑(新会、开平、台山、恩平、鹤山),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在上世纪20—30年代,产生了大量具有西方建筑风格又有岭南地方特色的新型民居。</p><p class="ql-block">粤中侨乡民居最为常见的就是“三间两廊屋”,即正房三间、两侧設两廊(即厢房)、中央为天井的三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有平房,也有楼房。在这些民居建筑中,以中国传统建筑为基础,融西方建筑形式与艺术于其中,形成中西交融的住宅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庐,是一种楼式侨居,不论造型还是材料都属上乘,单独建造而很少成组成群,犹如别墅,当地人雅称为“庐”。庐的平面布局仍以传统的三间两廊为基础,但平面形制及外观造型比较灵活,形式多样。有的不采用传统的坡屋顶而用平顶,有的正中使用凸出的廊柱,以突出大门入口和中心部位。庐的房间开窗较大,室内通透开敞;窗户形式多样,如八角形、凸形窗等,更多地接受了西方建筑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b>广东开平碉楼</b></p><p class="ql-block">在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了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合了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33座。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初叶开平华侨与村民,将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按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土坯或夯土)、石楼等。</p><p class="ql-block">按功能不同可分为众楼(多户集资共建共住)、居楼(富有人家独资建造)、更楼(建在村口山边用于预警联防)等,其中居楼占大多数。</p><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造型千姿百态,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这些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元素在开平碉楼中和谐共处,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它在建筑结构上则充分体现了防卫功能,其共同特点就是门窗窄小,钢窗、铁门,墙身厚,顶层四面都有枪眼,楼顶还有瞭望台、探照灯、警报器等,在历史上对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极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b>江南水乡民居</b></p><p class="ql-block">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富庶秀丽,人烟辐辏,水网密布,小桥流水,“人家尽枕河”。住宅便沿河而建,前临街后临河,后门有小小码头,便于洗濯或来往船只上下。</p><p class="ql-block">江南民居平面布局与北方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更为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天井显得高深。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俗称“四水归堂”。</p> <p class="ql-block">江南民居讲究实用而不拘一致,建筑造型轻巧灵活。大中型住宅是以“落”和“进”为单元组成的封闭式院落。三或五间横向一体的房屋称为“落”,落与其正面的庭院组成“进”。中型住宅的是二至五“进”纵向串联的多进式住宅,大型的则是横向并列数个多进式、并围以高墙的大宅。</p><p class="ql-block">江南民居还有一个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屋顶青瓦,墙用白灰,木料则为棕黑或棕红色,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显得十分淡雅,而与周围桃红柳绿的环境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江南水乡民居背水临街,一般楼下临街处为前,面水处为后,前面楼下为店铺,楼上为住房。住宅左右邻接处以风火墙(马头墙)相隔断,适当距离留出通道至河边作交通用。宅院的高墙大门后,内有门厅、大堂、厢房、穿堂、天井、后院等,楼上天井周围有回廊。建筑装饰丰富,材料以木、砖、石为主。有花窗、隔扇、雕梁及砖雕等。门楼以砖雕为主,隔扇以木构为主,花窗有木构,也有砖瓦、砖雕结构(漏窗)等等。</p> <p class="ql-block"><b>上海“石库门”</b></p><p class="ql-block">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涌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于是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因此得名“石库门”。“石库门”乃“石箍门”的宁波语的讹音。</p><p class="ql-block"> 石库门建筑的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p> <p class="ql-block">石库门是有规划的大片建造的联排式砖木结构的住宅,一座座、一排排的二层小楼,夹着一条条窄窄的弄堂。早期石库门屋顶覆盖的是小青瓦,后期则是红色的平瓦,有规则的一大片色块,空中俯瞰很是吸人眼球。</p><p class="ql-block">石库门结构,一般进门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后为客厅,之后又是一天井,后天井是灶台间和后门;天井和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一楼灶台间上面为“亭子间”,再往上就是晒台;有的阁楼上在屋顶开有“老虎窗”。而在总体上采用的联排式布局却是来源于欧洲,外墙细部有西洋建筑的雕花图案,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门头装饰也多为西式图案。</p> <p class="ql-block">石库门建筑的门楣是最为精彩的部分,这里装饰最为丰富。在早期石库门中,门楣常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后期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或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富于西洋特色。</p><p class="ql-block">上海石库门主要集中在黄埔区、卢湾区和静安区,是最具“上海味”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浙江民居</b></p><p class="ql-block">浙江的民居随着气候、地形环境以及人们生活习俗的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大致体现了三大特点,即:崇尚自然,讲究风水;强化血缘,聚族而居;顺应礼制,注重人伦。无论是临河而筑的水乡民居,还是依地势布局的山地村镇,其中的内在取向是一致的。根据气候特点和生产、生活的需要,普遍采用合院、敞厅、天井、通廊等形式,使内外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分隔,构成开敞通透的布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浙江民居多以血缘为纽带形成氏族村落,且多有谱牒可稽。一个个聚族而居的村寨、坞堡、院落,构成团块式的空间结构,团块的核心是一个房派的宗祠,两侧是这房派的住宅,十几个团块形成整个血缘聚落,以宗祠居中,成为同宗血缘联系的纽带。</span></p> <p class="ql-block"><b>绍兴“台门”</b></p><p class="ql-block">台门源自于我国流行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古老建筑形式“高台建筑”,以“台上筑屋”表达求神庇佑、与神沟通的原始情愫,同时兼顾防潮避湿功能,因此广为沿用。</p><p class="ql-block">这种建筑形式,使得街上的每户人家给人的直观印象都是台阶上的门户,相互毗邻,隔街相望,因而被当地人称为台门。台门的设计与布局,往往因地制宜,自成一格,通常呈平面规整、纵向展开的格局。即前有台门斗(即门屋,为台门的入口通道),而后依次是天井、堂屋、侧厢、座楼、园地。</p> <p class="ql-block">“台门”起初也是对有身份之人住宅的“尊称”,随着历史的变化,就把具有一定规模、封闭独立的院落都称为“台门”。历朝以来,绍兴人凡为官经商、功成名就或家境较为殷实的,都要在老家造屋建宅,以荣宗耀祖,光彩门楣。而绍兴传统民居的格局即以台门为正统,所以绍兴的台门特别多。过去,民谣有“绍兴城里十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足三千零”,可见台门数量之多。</p> <p class="ql-block"><b>江西赣派民居</b></p><p class="ql-block">以乐安流坑、安义罗田等江西古村落为代表的赣派建筑,其布局简洁,朴实素雅,具有浓厚地方特色。赣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江西民居都习惯采用天井式的类型,并且也都使用穿斗式、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多为两层建筑,高墙封闭,青砖灰瓦。其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面阔三间,下层居住,上半层放置什物。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取四水归堂之意。布局上一般是“四扇三间”,也称“三间过”,即一明两暗的三间房,明间为厅,次间为室,厨房、家畜栏舍等一般傍房或别搭。</span></p> <p class="ql-block">赣派建筑讲究朴实素雅,不如徽派建筑讲求的精雕细刻,虽然在住宅门楣、内部构架和陈设上尽量追求美现,但较少有徽派建筑大面积的雕梁画栋。</p><p class="ql-block">赣派建筑外墙多用眠砖或单丁斗砖,一砖到顶,墙体下部多用麻石、红石勒脚,青砖灰瓦。而徽派建筑外墙大多刷白,青黑瓦。</p><p class="ql-block">赣派建筑外墙为青砖马头墙,而徽派建筑一般都是白壁马头墙,且小于赣派建筑的青砖马头墙。</p> <p class="ql-block"><b>皖南徽派民居</b></p><p class="ql-block">皖南地区,包括江西婺源在内,古代称为徽州。这里的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民居的院落都很小,中心的院落就变成了天井,四周围只有建楼房才能扩大容积率。此外,由于男人多在外经商,家中只有妻小,房子就格外需要私密和安全,于是房子四周以高墙围合,只留一个小小的入口(大门)。因此从外形上看,皖南民居的整体造型呈四方形,外面白墙高耸,屋面覆盖密密麻麻的小青瓦,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映着村落中的远山近水,犹如一幅清新、淡雅的中国水墨画。</p><p class="ql-block">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等;黟县今存古村落十余处,要者如西递、宏村等。</p><p class="ql-block">徽派民居是中国南方民居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徽派民居普遍采用传统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式布置,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四周高墙围合,大门設在正面居中,外墙只开少数小窗。房屋为砖木结构,多为二层楼房,墙体以青砖砌成空心墙,以保室温、挡噪音。屋顶为两面坡、硬山式,屋面铺青瓦,山墙做成马头墙以防火。前庭为天井,两侧为厢房,天井狭窄,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稍大型住宅由两进乃至多进组成,設偏房、跨院的也时常可见。</p> <p class="ql-block">徽派民居最为显著的特色是“粉墙黛瓦马头墙”,其突出的特点,一是门窗的设置及结构,二是内部精于装饰。</p><p class="ql-block">大门作为脸面,是住宅建造的重点之一。大门都建有门楼或门罩,青石门框、门坎和垫脚,门楣门额皆有精美的砖石雕花,门前置石鼓、石墩。中门也用水磨砖砌出门楼或门罩,门上石框中还有题书匾额。</p><p class="ql-block">外墙的小窗,通常用水磨砖或黑色青石雕砌成各式漏窗,窗的上方用砖砌出外挑的短檐,以避风雨。</p> <p class="ql-block">徽派民居的内部,无处不精工细作,无处不见内容丰富、构图别致、形式多变的砖、石、木雕刻,被誉为著名的“徽州三雕”。其中,木雕使用最为广泛,几乎有木构件就有雕镂,而且是大面积地使用。从大梁到月梁,从栏杆到栏板,门窗、隔扇、屏风更是雕镂的重点。</p> <p class="ql-block">皖南地区丘陵起伏,山青水秀,村落大都依山傍水,成群的住宅沿着地形等高线灵活排列,村镇布局也随地形和道路展开。密集的住宅,使街巷狭窄而曲折,纵横交错。小巷用大青石板铺地,随地势起伏而砌起台阶。巷子两侧是高高矗立的住宅外墙,使巷子更加显得宁静幽深。深巷高墙是徽派民居的又一大特色。走在这样的小巷中,你的耳畔是否会响起那首湿漉漉的朦胧而又幽深的《雨巷》?</p> <p class="ql-block"><b><i>后记</i></b></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浮光掠影地见识了全国各地这千姿百态的民居后,我的心中不禁升起对中华民族先辈的崇敬之情!一万年来,我们的祖先一辈又一辈,在华夏这片国土上,以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历经多少艰难困苦、挫折失败,从巢木穴居到干栏窑洞、粉墙黛瓦,才营造出这样丰富多彩的与当地气候、环境、资源和社会相适应的居住场所,用以安放人类的身体和灵魂,为自己,更为子孙万代,却没有一个留下创造发明者的姓名!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为拥有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如此建筑瑰宝,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也无论是汉族还是各少数民族,民居内部的设置和安排,除了考虑如何使人居住得更方便更实用更舒适外,还普遍地更加注意各个细节的刻画和装饰。这反映了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不只是身体对物质层面的需求,还有精神层面对美的追求。在一字一画、一雕一琢中,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传统文化的欣赏和人类灵魂的慰藉!</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就是在这种或那种的民居中长大,不同风格的民居文化已经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无论你现在身居何方,一看到这曾经熟悉的房舍、熟悉的环境,乃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股浓浓的乡愁、一丝淡淡的惆怅,便会在心中油然而生,挥不去、剪不断、理还乱!</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21枚小小的邮票,虽然生动地反映了21个省市的民居风采,却又觉得美中不足的是,还有不少别具特色的民居没有包括在内。而且,简单的一帧图片一种样式也无法来概括一个省市丰富多彩的民居类别。比如陕西,南北纵横870公里,地跨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民居建筑除了陕北有窑洞、关中有“房子半边盖”,陕南还有“土墼墙、石板房”呢!</i></p> <p class="ql-block"><b>陕南紫阳石板房</b></p><p class="ql-block">紫阳县地处陕南汉江沿岸,民居依山傍水而建,多为土木结构,墙的基脚用石块垒砌,上部为夯土或土墼(土坯),最为特色的是以石板盖房,人称其为“石板房”。因为紫阳拥有丰富的瓦板岩资源。</p><p class="ql-block">这里的石板像千层油饼,用扁锤沿石角一敲,就能起下一大块,厚度只在一厘米左右。一层一层的石板,好像压结在一起,中间还像抹了油,层次之间不粘连。石板的色泽,多为青、灰、淡绿、棕褐,不仅用来盖房,还用来铺路。</p> <p class="ql-block">薄薄的石板,天然的纹理,自然的质地,虽然形状、大小各异,却充当了盖房子的屋瓦。一块块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石板从屋檐铺起,块块叠压,层层推进,至脊而收。万千形状的石板,在一幢房子的屋顶上,都被派用到了最为恰当的位置,即使再不规则的形状,聪明的紫阳人都能为它找到发挥作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你站在屋内,还能看到来自屋顶的光亮,这是石板叠砌的屋顶会有隙罅孔洞,透过细小的缝隙可以窥见外面的光亮,但不用担心,下雨天,却可以保证屋内滴雨不漏。在农村,通常于火塘上烧水做饭,柴禾烟子便会从屋顶的石板缝隙中自然飘出去。</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中国是如此的地大物博、千差万别,按行政区划来归类民居,的确不易周全。那么,按自然区域或建筑风格行不行?于是,有的专家就给出了这样15种,作为中国民居的代表:</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北京四合院,朝鲜族民居,蒙古包,维吾尔族住宅,窑洞式民居,徽派民居,苏杭水乡民居,客家土楼,侨乡民居,上海石库门里弄民居,“一颗印”式住宅,白族民居,傣族竹楼,西南山区木楞房,藏族碉房。</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近二三十年来,如火如荼的房地产开发席卷中国大地,一座座现代化住宅小区在全国每一个都市城镇拔地而起,亿万百姓在美好生活的召唤下,纷纷喜洋洋地迁入新居。大势所趋之下,中国传统民居似乎走到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地步。</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居终会退出历史舞台。因此,顺其自然,重点保护,开发利用,是我们唯一的明智的选择。不少传统民居或民居群落,今天已经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旅游观光的热门景点,而其居住功能已逐渐退出。在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同时,还应吸取传统民居的精华,融入当今和未来人类居住建筑中去,改变千城一貌的钢筋水泥丛林格局,以更好地适应人类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让美丽中国更加美丽!</i></p> <h1><i style="color:rgb(1, 1, 1);">“安得广厦千万间,</i></h1><h1><i style="color:rgb(1, 1, 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i></h1><h1><i style="color:rgb(1, 1, 1);">——一个总难圓的古老梦想,</i></h1><h1><i style="color:rgb(1, 1, 1);">一个终归会实现的新时代家园!</i></h1><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 ——2017.11.7.农历九月十九立冬</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 2025.1.12.重订于枣香居</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