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兰文化史二十题(五)——谢灵运与隐逸兰文化

幽芳斋 罗春昱

<p class="ql-block">   (民国.蔡铣《虎溪三笑图》)</p> <p class="ql-block">一、陶渊明与谢灵运</p><p class="ql-block">陶渊明(365—427年)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鼻祖”,他的隐逸田园诗贴进生活,通过描写田园风光以寄托隐逸情怀,这与他生活时代流行尚谈虚无的玄言诗的文学价值观格格不入,他的诗在生前及去世后100年之内,不是很出名,南朝梁初期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只将陶渊明的诗列为中品。但是,晋末宋初文学家谢灵运慧眼识珠,首先发现了陶渊明隐逸诗文的价值,并不断宣传,使得陶渊明包括隐逸兰文化在内的隐逸诗文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最终受到南朝梁中期昭明太子萧统的重视,萧统组织人员搜集陶渊明诗文,编纂成《陶渊明集》,同时在他组织编纂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中,收录了陶渊明精典诗文8篇,而《昭明文选》到了唐代成为士子必读的教科书,影响很大,自《昭明文选》成书后,陶渊明文学作品成为文学的主流。</p><p class="ql-block">陶渊明于405年辞官回到家乡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隐居,柴桑位于庐山脚下,陶渊明隐居生活内容除了农作、在家休闲,然后就是到庐山游览。庐山既有美丽的风景,更有令陶渊明神往的人文景观,他对庐山寄寓了深厚的感情,即使在家中休闲时,也要远眺南面的庐山,他那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是这种心情的写照。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原型也正是庐山,该文表达了对庐山的赞美之意。</p><p class="ql-block">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法师于405年成立了一个修佛的结社组织——白莲社,慧远曾邀请陶渊明加入白莲社,陶渊明因思想与佛教生死轮回那套理念不合而婉拒,但他与慧远以及白莲社核心成员“白莲社十八贤”仍然是好朋友,所以经常到东林寺会友、饮酒以及参加白莲社的清谈活动,元代方回《题庐山白莲社十八贤图》诗可以为证:“六老臞儒十二僧,柴桑醉士肯为朋。”诗中说“白莲社十八贤”共有6位文人居士兼隐士和12位僧人,这6位文人居士分别是刘遗民、周续之、宗炳、雷次宗、张野、张铨,皆是全国著名的隐士,多人被朝廷征召委以重任,但都被婉拒,爱饮酒的陶渊明是他们的朋友。在陶渊明诗文中,有他与“白莲社十八贤”中的居士刘遗民(刘柴桑)、张野(张常侍)的赠诗,说明他与二人关系非常密切。在佛教界和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即《虎溪三笑》,说慧远送陶渊明以及道士陆修静下山途中,因谈论高兴,竟然越过了慧远规定的送客终点界限“虎溪桥”,当发现这一异常情况后,三人开怀大笑。明代倪元璐在《虎溪三笑图》诗中写到:“社散机已忘,谈空且流眺。”这首诗描写的是白莲社活动结束后,慧远送陶渊明等人下山的时候,兴致勃勃谈论佛教义理的情景。</p><p class="ql-block">谢灵运(385一433年)是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山水诗派”鼻祖。出身于东晋士族大家,祖父为东晋名将谢玄,18岁时荫袭康乐公,既是才子,又是贵族公子。曾任东晋抚军将军刘毅记室参军职务,413年,刘毅造反兵败自杀后,谢灵运为避祸到庐山东林寺暂居一年。在东林寺居住期间,谢灵运做了三件事,一是翻译佛经,二是在寺内开凿了两个莲池,广种莲花,三是参加白莲社活动。</p><p class="ql-block">陶渊明自405年隐居后,直到420年前后,都爱到庐山游览。在谢灵运暂住庐山东林寺的413年,陶渊明年龄为48岁,身体尚健康,正值频繁参加白莲社活动的时间段,他与谢灵运在东林寺有时空上的交汇,并且都是文学名人,应该相识,从后人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描写以及谢灵运诗中体现的陶渊明风格来看,也可证明这点。</p><p class="ql-block">宋代王韶《东林泉》诗中说:“晋朝危乱有遗贤,陶谢宗雷总学禅。”描写了陶渊明、谢灵运与白莲社十八贤中的居士宗炳、雷次宗在东林寺中一起学禅的情景。明代释函是在《赴龙溪樊郝诸公探梅之约》诗中说:“地僻更逢豺虎远,僧闲兼有谢陶欢。”也表达了谢灵运、陶渊明与众僧人为好朋友的意思。北宋画家李公麟在其作品《莲社图》中描绘了21人,其中就有陶渊明和谢灵运。以上情况说明二人在东林寺相遇。</p><p class="ql-block">谢灵运山水诗受陶渊明田园诗影响非常大,表现手法完全一致,即是通过描写山水风光寄托隐逸情怀。这说明谢灵运对陶渊明非常了解,而陶渊明在当时名气不大,又未出作品专集,在那个信息不太畅通的时代,若不是相识,很难想像谢灵运能够如此了解陶渊明。</p><p class="ql-block">谢灵运山水诗主要作于被贬官之后。当年谢灵运因上司刘毅兵败后到庐山避祸,因太尉刘裕喜爱他的才华,于414年将他从庐山召回任太尉参军等职,刘裕于420年代晋自立,为宋武帝,任命谢灵运为太子左卫率重要官职。刘裕于422年去世后,太子刘义符继位,为宋少帝,但权力掌握在辅政大臣徐羡之等人手中。谢灵运与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关系很好,让徐羡之感受到较大的威胁,这是因为宋少帝无德无道,徐羡之密谋将其废掉,但又不愿让二皇子刘义真当皇帝,于是排挤刘义真身边的才俊谢灵运,将之贬为永嘉太守,以此削弱刘义真的势力,最后,将宋少帝废掉并杀害,立三皇子刘义隆即皇帝位。这个皇位争夺事件成为谢灵运思想及文学创作的转折点,从此,谢灵运对仕途失去信心,做起了一个半隐半仕的官吏隐士,整天游山玩水,一年后辞去永嘉太守官职,隐退回到家乡会稽郡始宁县“始宁墅”庄园。后来又反复地在入仕和隐退间绯徊。</p><p class="ql-block">谢灵运自贬为永嘉太守后,开始创作山水诗,他的山水诗受陶渊明的影响很大,所描写的山水风光和隐居环境多处与陶渊明田园诗文有关。例如,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句有:“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此句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如同出一辙,意境非常接近,描写的都是隐士隐居之地,都有芳草正散发香气的情景。明代欧大任《雪夜同梁仲登泛舟赤花海过水栅十里乃还二首其一》诗中说:“进帆赤石海,似入武陵源。”他认为谢灵运诗中的“赤石海”如同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源(即“武陵源”)”。又如,谢灵运《初去郡》诗中分别有两句:“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 ”“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此诗作于423年,即他辞官回到家乡豪华庄园“始宁墅”之时,他住着豪华别墅,衣食无忧,诗中的“柴荆”指村舍,“躬耕”指亲自耕种,都不是他家境的真实写照,而是借用了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以及《自祭文》中“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中的相关概念,以表达隐居之意。再如,谢灵运《游南亭》诗句:“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 远峰隐半规。 ”基本上是模仿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诗:“白日沦西河, 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p> <p class="ql-block">( 北宋.李公麟《莲社图》中之谢灵运)</p> <p class="ql-block">(北宋.李公麟《莲社图》中之陶渊明)</p> <p class="ql-block">二、谢灵运的隐逸兰草诗文</p><p class="ql-block">谢灵运创作的山水诗文中,有几篇是关于兰草题材的,通过描写和讴歌山水风景中的兰草,以此表达隐逸的情怀。</p><p class="ql-block">《山居赋》是描写隐居地“始宁墅”的赋文,“仰前哲之遗训,俯性情之所便。 奉微躯以宴息,保自事以乘闲。愧班生之夙悟,惭尚子之晚研。年与疾而偕来,志乘拙而俱旋。谢平生于知游,栖清旷于山川。”这段文是此赋的中心思想,说明作者为什么要隐居。作者在赋中介绍了在始宁墅花苑中种植有兰草的情况:“ 水香送秋而擢蒨。”水香即兰草的别名,句中意为兰草在秋天之末长出了漂亮的花蕊。</p><p class="ql-block">《石门岩上宿》中写到:“朝搴苑中兰, 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石门是始宁墅中一处住所,其名称来源于谢灵运当年客居庐山东林寺附近的一处景点石门涧,取名有怀念庐山之意。诗中说,早晨赏玩花苑中的兰草,晚上坐在石上赏月,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惬意。</p><p class="ql-block">《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写于回始宁墅隐居期间,记叙游山寻找隐士不见的情况,其中有:“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即是说原希望将兰结佩在衣上,手折疏麻香草,以便与山中隐士相会,却没实现愿望,看来是徒然的了,因此心愁不展。这里的结佩兰草,亦即纫兰、佩兰等,是抽象化的概念,并不一定是真的将兰草佩在衣上,而是被谢灵运用来表达崇尚隐士之意。</p><p class="ql-block">《游南亭》写于423年辞官离开永嘉之际,“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 远峰隐半规。 久悔昏垫苦, 旅馆眺郊歧。 泽兰渐被径, 芙蓉始发池。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乐饵情所止, 衰疾忽在斯。 逝将候秋水,息景堰旧崖。 我志谁与亮? 赏心惟良知。”该诗表达了隐逸之志。前四句沿用陶渊明《杂诗》句意,交待了作者当时所处时间是在傍晚。第五、六句交待了作者在归途中到了永嘉郊外的旅馆休息,并来到了附近的南亭登高远望。“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二句借南亭的景物“兰草被径”、“芙蓉发池”寄托了对隐士陶渊明和大型隐居地庐山东林寺的怀念以及对归隐的向往,因为陶渊明种有兰草,东林寺中有莲花池,寺中汇集了陶渊明、刘遗民、宗炳等全国著名的隐士。最后几句说明季节变化,自己也衰老多病,他触景生情,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表明了归隐的心愿。诗中的兰草隐喻陶渊明,亦即象征隐逸。</p><p class="ql-block">谢灵运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领袖、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收录了他的作品40篇,是收录作品数量排第二位的作家,他的山水诗以及追求诗歌骈偶对仗的韵律美的方法,对唐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白、杜甫、苏轼等著名诗人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正是由于他的不断宣传,使得隐逸兰文化逐渐被世人认识,并得到了古代文人的普遍认同,成为古代兰文化的主流,他对隐逸兰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清.上官周《庐山观莲图》&lt;上方为谢灵运,右下为慧远>)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