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在上一篇《马克吐温警句50》按语中说感谢人类有了文字,可以把历史记载下来让后人重温,可以把伟人的名言警句流传下来让后生学习,回味,这一章里我要感谢人类有了摄影技术,它可以用非文字的方式记载历史,把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真实,形象地反映在照片上,由此可以让今人领略历史原貌的瞬间,回顾人类迈向文明历程中留下的一个个鲜明的足迹。通过回顾历史,无论是看书还是观赏历史老照片,让我们体会到一个铁定的规律,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永远是从低级到高级,到更高级的进化,人类在追求自我文明,自我解放的道路上从未止步,执着追求,砥砺前行,推动和激励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人对物质,精神文明的本能向往与追求,大白话就是“谁都想过好日子”,所以任何阻挡历史向前发展,违背人心的倒行都会被历史的洪流荡涤殆尽。</p> 下面要登出的照片都是我在读一些有关历史书籍或网上文章时,觉得照片珍贵或有意蕴,随后就把它们翻拍或复制下来收藏,我觉得看这些老照片时自己与历史的距离一下子就拉得很近,甚至有与历史贴面拥抱的感觉,空间与时间消弭瞬间,饶有趣味值得玩味。今天我就想到把它们登出来与美篇的朋友们分享,想必也会有些读者在看到这些照片时会产生与我一样的美感。要给美篇朋友看的照片要有所选择,挑选的标准是流传不广,不被常人所看的照片,大家经常看到就没新鲜劲了。题材本可以有好几种分法,世界的,中国的,战争的,政治的,军事的,最后还是按最简单的方法,按凡人篇(上)1889年至1949年,(中)1949年至1980年与名人篇(下)来登出。《凡人篇》都是中国自满清到改革开放前跨度百余年间中国百姓生活,工作照,生动记录了中国人民从贫穷落后到小康现代的进化过程,《名人篇》反映了近百年人类历史上在各个领域中引领风骚人物的瞬间记录,其中包括政治领袖,科学巨匠,文艺名家等。如果《历史老照片》能为读者朋友们饭后茶余,解闷消遣,老马也就聊以欣慰了。<br><br><p class="ql-block"> </p> 下面一组七张满清的照片,记录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各类人等的生活写照,照片已被现代人用技术做了加色和修复。<div>两个富人家的孩子与一个小丫鬟。</div> 围在桌子傍边的都是主子,坐在小凳子上是他们的马车夫。 他们是母子俩,儿子为母亲拿着大烟枪。 一名即将受凌迟极刑的男子,他表情麻木,没有一丝恐惧。 这是袁世凯新军的一名战士,新军在当时可谓中国最强部队。 这是当时“青楼”女子的写照。 现在我们有快递,只管送货到门,那个时候也有“快递”,他们送妓女到富人家里去。 1929年四川康定街道。一首《康定情歌》让康定闻名中国。 民国二十年代四川万州的万州桥下。 民国二十年代四川成都龙泉驿街道。 民国二十年代贵州玉萍乡的绳索桥。 民国三十年代四川遂宁街头。 摄于1917年阿坝羌族汶川。 民国四十年代陕西农户。 民国三十年代河北冀中的一家地主。 民国三十年代村童们在游戏。 民国四十年代陕西农户大娘。 民国四十年代东北大娘做玉米饼。 民国陕西老农。 民国四十年代富农人家准备年夜饭。 民国乡下父子推磨。 民国陕西农家妇女。 民国河北父子。 民国北京郊区的孩子。 民国时期北方孩子们在上私塾。 民国农户播种。 民国北京郊区的女子。 民国北京郊区的一位大妈。 民国延安地区的一对孩童。 摄于1947年,河北冀中平原。 民国四十年代西安城的鼓楼。 民国时期的延安农户。 民国北京郊区。 民国山西某村,干旱,全村唯一的水源。 民国农户 民国农户。 四十年代新四军路过河道行军。 四十年代冀中八路军与老百姓。 下面三张,四十年代上海市民过春节。 民国时期北京全聚德烤鸭制作与吃客。两张 四十年代武汉的江边码头。 照片摄于美国,据说是第一次使用照相机的自拍功能。 2025年冬 洛城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