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晨走进中山公园,那些古树发出的清香除能让人心旷神怡外,还可以静心、清肺,北京很多公园的共同特点就是古树多!皇城脚下三分福啊!现在能理解我爹及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到北京读书,不仅仅是文化古都、人文古都、绿色古都、生态古都!更是集经济、文明于一体的皇城!</p><p class="ql-block"> </p> 北京中山公园的前世今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宫)南面,天安门西侧,与故宫一墙之隔。占地23万平方米,是一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它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 </span></p><p class="ql-block"> 虽然它是明清时期的社稷坛,但其实早唐代时就已经出现。当时北京还是幽州,这里曾是城东北郊的一座古刹,在辽、金时期扩建为兴国寺,到了元代被改名为万寿兴国寺。</p><p class="ql-block"> 1421年明成祖朱棣在兴建紫禁城时,把这里改建成了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社稷坛,后来继续被清朝沿用。因此,它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社稷坛被北洋政府接管,并于1914年被开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是北京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之一,它的名字也被改为了中央公园。</p><p class="ql-block"> 1925年,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他的灵枢曾停放在这里的拜殿,既现在的中山堂内举行公祭。后来,为了表示对中山先生的纪念,中央公园就于1928年更名为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曾来园参加大型游园活动。李大钊、巴金、鲁迅等名人都在此聚会品茗。园内有辽柏、社稷祭坛、中山堂、保卫和平坊、兰亭碑亭、格言亭、蕙芳园、唐花坞等著名景观。</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北京旅行的必逛景点之一,相比旁边总是人潮涌动的故宫,这里则多了一份自然与宁静。中山公园还会经常举行春花、兰花、郁金香、菊花等各类花展,届时这里也会变成多彩明媚的鲜花海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重点介绍一下:兰亭八柱碑亭</p><p class="ql-block"> 兰亭碑亭位于唐花坞西侧,这座亭子与兰亭序有紧密的联系。亭面阔5间,进深3间,里面有一块高六尺,宽五尺,厚一尺的石碑,这块石碑原本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中的一个景点,石碑正面刻有晋永和九年《兰亭修楔xi图》及《题记》,背面刻有乾隆皇帝的御制题诗。1917年,中山公园把这座石碑从圆明园购买运来。为了保护文物,添置景观,就在坛外仿照圆明园"兰亭"造型,修建了这座兰亭碑。1971年,公园把将珍贵的文物"兰亭八柱"与兰亭碑组合在一起,因此这座亭子也叫"兰亭八柱碑亭"。"兰亭八柱"上所刻的是我国历朝书法大家柳公权、虞世南、褚遂良(chu sui liang)、董其昌、冯承素及乾隆帝临摹的《兰亭集序》帖,极为珍贵。亭子南额枋之上悬的匾额"景自天成""引派涵星"同样出自乾隆皇帝之手。(因手机的摄影能力有限,就没🈶拍到兰亭八柱碑亭的全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不介绍的还有长青园,这座位于社稷坛东北端的园子,占地面积有3300平方米。园子中最引人瞩目、也做著名的景观便是北端那六棵翠绿挺拔的云杉。虽然这6棵云杉相比公园内动辄两三百年的柏树,年头并不算长,但它们却意义非凡。1976年,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9月18日,毛主席追悼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北京百万群众参加。这六株云杉就侍立于追悼大会主席台的两侧。之后,中山公园将它们安置在长青园内,并在这里遍植松柏翠竹。这些植物四季常青又是高洁、不屈的象征,与长青园的名字相互呼应,也如毛泽东思想一般与世长青。</p> <p class="ql-block"> 北京中山公园的古树种类丰富,主要包括柏树和国槐。公园内有桧柏、侧柏、国槐、白皮松、圆柏、栾树、银杏和油松等古树,总数达到612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朱启钤与中山公园的关系 <p class="ql-block"> 朱启钤与北京中山公园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北京中山公园的主要创建者。</p><p class="ql-block"> 朱启钤在1914年担任内务总长兼京都市政督办,他决定将社稷坛(位于紫禁城西南侧)改为中央公园,并向公众开放。这一举措不仅使社稷坛成为北京首个面向公众的公园,还掀起了全国的"公园开放运动"。</p><p class="ql-block"> 朱启钤在1914年带领团队对社稷坛进行了改造,引入了水景、堆叠了山石、建造了亭台楼阁,并培育了花卉,使得公园成为一个集休闲、观赏和娱乐为一体的公共空间。这一改造工程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游乐休憩的场所,也对现代北京城市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朱启钤在1930年后在"一息斋"办公,这是他亲笔题写的匾额,意在表明"只要呼吸未停,就应毫不倦怠地工作"</p> <p class="ql-block"> 朱启钤在古建筑保护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古建筑保护第一人"。他在20世纪初就开始致力于古建筑的保护和研究,推动了多项重要的古建筑保护工作</p><p class="ql-block"> 朱启钤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还积极参与了多项实际保护工作。他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致力于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并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积极参与其古建筑保护工作。他的努力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槐柏合抱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七棵古柏的最东侧,还有一棵极为神奇的古树,严格来说应该是两棵,因为 这是一株独特的槐柏合抱树,是由侧柏和国槐合二为一形成的。其中柏树已经生长了500多年,而槐树却是扎根于古柏树干的裂缝中,也200多年历史了。槐树巍然挺立、柏树苍劲峭拔,两树的树干紧紧合抱在一起,槐树枝叶伸向东南,柏叶枝叶长向在西北,各据一方天空,互不侵扰、和谐共生,堪称一绝。</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会出现两树共生的景观,是因为风力或鸟类的作用,把槐树种子送进了柏树树洞或枝权中。极小的概率下,种子才会在遇到积土、雨水等条件后萌发,长出树苗,最后慢慢长成"树上树"的园林奇观。由于柏树和槐树都是北京市的市树,因此槐柏合抱、和谐共生也被视为吉祥之兆。</p> <p class="ql-block"> 中山堂,是社稷坛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p><p class="ql-block"> 中国帝王向来以南面为尊,皇帝的宫殿、宝座都是坐北朝南。而这座拜殿却是与之相反的坐南朝北。</p><p class="ql-block"> 这其中依然蕴含着阴阳文化。</p><p class="ql-block"> 社稷坛是祭祀土地五谷的地方,土地在易经中为坤,属阴,与阳对应。因此,不仅是这座拜殿,社稷坛的所有建筑,都是以北为尊。</p><p class="ql-block"> 1924年12月,孙中山先生带病抵达北京,商议建立共和的伟业。但不幸于1925年3月于北京逝世。逝世前夕,他在签署《国事遗嘱》中发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号召。孙中山逝世后,他的灵枢曾在这里停留,并举行公祭。1928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拜殿便被改为中山堂。</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还先后召开过四届、十二次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每年3月12日和11月12日,首都各界人士都要在此隆重举行孙中山诞辰和忌辰活动。</p> <p class="ql-block"> 在中山堂里体验了在C位就坐的人民代表开会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惠芳园</p> <p class="ql-block"> 运气好,碰到唐花坞蝴蝶🦋兰及各种花卉竞相开放!那些花的造型给人的视觉传达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美好画卷!</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10月23日</p><p class="ql-block">地点:北京市东城区中华路4号(天安门西侧)</p><p class="ql-block">拍摄:人生百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