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乐》

~@^_^@~海纳百川

<p class="ql-block">《苔》</p><p class="ql-block">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p><p class="ql-block">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p><p class="ql-block">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他看到苔藓有感而发的一首诗。它是袁枚奉贺恩师尹继善七十寿辰受乾隆赐宴擢相之作。袁枚在为尹继善得到朝廷嘉赏而高兴时,也表达了自己向恩师学习以有所成就的人生志趣,因此写下了《苔》这首诗。</p><p class="ql-block">苔藓是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独出蹊径,不仅全神贯注地写苔,而且把淡泊宁静、颂强质拙的人格融入这小小生命。“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起笔以少总多,辞约旨达,明自点出苔的生存空间、环境特征及其蛰居一隅奋志孤进的品地。常言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固然是实情。但在“万物”之外,却还有这样一些生命,它们无缘享有太阳的厚爱也同样顽强地生存与发展。苔,就包容在这低贱而可尊敬的生命圈中。它地处阴湿,备受冷落,可依然卓立不群,有其独特个性、色彩、青春和存在价值。这跃动的小小生命,不因白日不到而些许萎缩,相反,愈是环境恶劣,遭际险衅,就愈益励节亢高,显现出一派旺盛生机。起笔两句正是对这弱小坚毅生命的极力推崇。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p><p class="ql-block">“苔花似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两句承上,借助大幅度联想,对苔的“青春”作形象发挥和补充,结实,峭拔,有钩之力。诗人认为,苔花虽微小如米,无馥郁的芬香,无绚烂的色调,但作为跃动的生命,它与得天独厚的花王一样,从容自若,沉稳持重,竞放于大自然中。尽管牡丹花色,艳冠群芬,苔的价值,鲜为人知,但由于苔的不自怜,不自弃,依其天性认真履行大地赋予的使命,执着地证明自己的存在,从而,在自重、尽心尽意的天平上,苔与牡丹,绝无贵贱优劣之分。</p><p class="ql-block">作为小小的咏物诗,《苔》的艺术个性颇可叹赏。它所开的花,微不可见,虽然没有牡丹那般华贵,却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像我们,只要能活出自我,又何必在意其他的看法呢?唤醒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p> <p class="ql-block">忙里偷闲,在厂区发现一个角落竟然有一丛苔藓在这干冬的时节开花🌼随拍,不负韶华,各自努力、各自安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