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青龙河畔写春秋</p><p class="ql-block"> ——记《八道沟村志》编撰者李斌</p><p class="ql-block"> 题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p><p class="ql-block"> —— 《孟子·告子下》</p><p class="ql-block"> 凌源南部的刀尔登镇,绿野苍茫,山青水秀,一条青龙河由北向南穿行在群山之中,左顾右盼,给这片静静的土地,增添了喧嚣、美丽和繁华。这里民风朴实、人杰地灵、一派祥和安康。</p><p class="ql-block"> 绿树覆盖的八道沟村刘杖子,有一位“秀才”,他叫李斌。他是土生土长的八道沟人,出生于1938年1月,1948至1954年,在这里读的小学,然后回乡务农。1955年底,由于有文化,开始在村的初级社、高级社、大队任会计、副主任,一干就是27年,期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得到群众和大队、公社领导的一致好评。1982年,由于工作认真,做事严谨,被调到刀尔登水电站工作,先后任副主任兼会计、副站长、党支部书记,直到2001年退休。退休后,他也同其他普通百姓一样,在家安享天伦之乐,种菜养花,看书写字,礼尚往来,同老伴一起柴米油盐、锅碗瓢盆、日子平淡但却很美满快乐。</p><p class="ql-block">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同他一起生活60年的老伴不幸去世。这如同晴天霹雳,瞬间打破了家庭的幸福宁静,李斌感觉家失去了一半,没有了精神支柱,从此痛苦万分,不能自拔,长时间沉浸在悲伤之中,精神低落。家人为他着急,生怕再出闪失。</p><p class="ql-block"> 这时,他的恩师旋鹤发现他萎靡不振的情况,以身说事。劝他知足,说自己中年丧妻,不也挺过来了。以你的文笔,趁着自己思维还清楚,多写点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乡村的发展变化,写成笔记文章,既能给后代留下历史,又使自己余生充实有质量,并解愁忘忧。经恩师的点化,李斌茅塞顿开,眼前好象出现一孔光明,就是这一孔光明,给了他继续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从2010年开始,这时已经72岁的李斌,决定写个人的回忆录。说是容易写起来难,很长时间没有系统写作,提笔忘字。70年间的经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很多都“折戟沉沙”,如大海捞针,水中望月,难度可想而知。如写公私合营时,本村焦宝林在北营子开办过一个杂货店,焦是经理,店名叫什么,一时想不起来,问了好多人都不知道,最后费尽周折,终于查到叫“同义合”。诸此多多,得到很多热心人的帮助,尤其是得到编写乡志的王廷益的鼓励和支持,最终完成了回忆录的撰写目标,颇有成就感的李斌,心情爽朗起来,久违的笑容也挂上嘴角。他端着茶杯,坐在院子里独自思考,他又一个内定目标,悄悄在心头确立起来。孝顺的儿媳金秀华续完水后劝说,爸爸你该歇歇了。李斌说,趁着我还能写,小车不倒就要继续推!真可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p> <p class="ql-block"> 八道沟村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重视村风民俗文化建设。2012年初,李斌开始负责编写东刘杖子、西刘杖子、化皮沟等三个村民组的全民《人氏宗谱》。这看似简单的人名整理、记录,但却需要极大的责任感和耐心力,因为人名安错了、写错了、写漏了,不光是留下遗憾,也会造成后人无法弥补的错误,就会遗错千年。有了回忆录的编写基础,这次感觉得心应手多了,年底顺利交稿。人们夸奖李斌活快、活硬,不愧是村里的笔杆子,在别人手里“憋死牛”,在人家手里“小菜一碟”!</p><p class="ql-block">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完成宗谱编写工作后,李斌没有如释重负的轻松和惬意,他要向更高的目标冲击。</p><p class="ql-block"> 李斌是个苦孩子,1943年日本占领了凌源南部,开始泯灭人性的“集家并村”,将几个村落的人,全部赶入用劳工筑起的高墙“围子”里,俗称“人圈”,目的是切断村民和八路军的联系,在这忍饥挨冻、待人如畜,生不如死的残酷生存环境里,埋下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深仇大恨。他目睹父亲差点被日本汉奸打死的场景。也见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一天天富裕起来,祖国逐渐强大起来,人民幸福,国泰民安。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家园近70年的变化,他感慨万千,要把这山河巨大变化告诉后人,红色江山来之不易。于是,他想把八道沟村的历史写成书,名字就叫《变》。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年龄不等人,只争在朝夕。</p><p class="ql-block"> 2013年底,李斌开始用毛笔竖写这部承载自己情怀之作——《变》。尽管亲眼见证新中国成立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掌握了一定的材料,但有些史实还需要去查找,需要走乡串户,需要问访乡绅和老人。李斌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p><p class="ql-block"> 李斌夜以继日,青灯伏案,埋头苦书,当手稿消逝的年代,年青人都是用键盘完成文稿。可李斌以77岁高龄,用毛笔一个字、一个字书写八道沟的“春秋”,这是何等毅力?何等精神?何等的爱乡情怀?岂是一个累字,一个苦字,一个韧字能够形容,这是牺牲,这是大爱,这是崇高!</p><p class="ql-block"> 当装订好的一大本子带着温度的手写文卷《变》,摆上李斌书桌上时,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象战场上胜利归来的战士,他要喝杯酒,庆祝自己获得的胜利果实。恰巧,时任朝阳工商联副主席、朝阳新长征轮胎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权回到家乡,听说李斌在写家乡历史的事迹,非常兴奋,亲自上门探望。当他看到这厚厚的毛笔手写书稿时,为之动容,为家乡能有这样的文化守道者而高兴、而自豪。这是难得的村史,李老你写下去,把八道沟村的变化全写出来,修水库、修大寨田、万人大会,哪些干部对人民有贡献,人民生活面貌的变化等等,都要系统全面写下来,传承后人,让他们铭记历史。并表示赞助一切费用,有困难找他,一定全力把这部村志写好。</p> <p class="ql-block"> 梁启超曾言:“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有识之士必定目光远大,刘国权与李斌成了忘年交,他们不约而同,他们目标一致,他们想完成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这项事业。</p><p class="ql-block"> 李斌不负诺言,砥砺前行。随着《变》的编写,他的思想也在蜕变,他要写一部全面系统规范的《八道沟村志》。他咨询专家,按规范体例编写。内容:大事记;村庄形成及来由;自然面貌;气候;人民生活变化;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建设;交通运输;林木;畜牧业;教育事业;医疗卫生;文人;艺人;古文化、行政建置;民风民俗;人物等。经过3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在2016年7月,李斌80岁时,完成了厚厚7大册《八道沟村志》,这是凝结着李斌老人智慧的扛鼎之作,也是老人晚年呕心沥血之作。</p><p class="ql-block"> 当它摆在朝阳市史志办公室领导面前时,惊异于这是来自于年近80的老人之手,仰望之心油然而生,他们在心里默默向这位写志人致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始终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有若干象李斌这样的文化守望者,他们不计名利得失,为得是让中华文化文明代代相传,为此而前赴后继,一往无前,这就是中华儿女血液中流淌的优秀品质和固有品格。</p><p class="ql-block"> 2016年10月,我和史志办主任郎景成等一行,驱车300公里,怀着崇敬心情来到了“青龙河畔写春秋”的李斌老人家,在那海青房里,见到了久仰的李斌老师,见到了那七大本飘着墨香的《八道沟村志》手稿,还有若干史料、图片,还有村书记张洪文、大姑娘李晓华、儿媳妇金秀华,她们同样付出劳动和辛苦。那片土地升腾着地域热情和青龙河文化,我们参观了李斌老人曾经工作过的水电站和八道沟水库,眺望了八道沟的山水、田林、村庄,与这里的人民一样,我们乐不思蜀,纵情拥抱这里的一切,我们相约明天、明年,永远!</p><p class="ql-block"> 2017年1月7日,李斌老人80岁时,《八道沟村志》在凌源市刀尔登镇正式发行。</p><p class="ql-block"> 2019年3月21日,李斌老人因病去世,享年82岁。</p><p class="ql-block"> 仅以此文纪念为朝阳地方志做出突出贡献的李斌老人。</p><p class="ql-block"> (博哲2025年1月13日9时至19时写于沈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