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话沧桑

春华

赵开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和老伴在三亚市吉阳区和崖州区已过了10个冬天,这里温暖的气候、清新的空气、椰风海韵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对美丽三亚也有了深厚的感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元月上旬,我怀着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敬重和兴趣,多次参观游览了崖州古城、崖州学宫、历史名人卢多逊纪念馆、盛德堂、民国骑楼街、边关重镇保平村等,这些古建筑和文化遗址都从不同年代、不同角度见证和记载了崖州的沧桑岁月和时代变迁,据崖州古城景点资料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崖州历史沿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崖城,即古崖州城。它是海南岛最早的开发区之一。从秦朝没置象郡至今,已有2000年历史,一直是琼岛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始皇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开拓越地,设置南方三郡。崖城是三郡之一——象郡的外境。 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平定南越国,始略琼岛之地,置儋耳、珠崖二郡,崖城属于珠崖郡。 隋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析西南地置临振郡。临振郡领县之一宁远县,以宁远河而名。郡治和县治均在崖城。唐代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临振郡为振州,治宁远县,崖城即是振州和宁远县治所。宋代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改振州为崖州,从此崖城始称崖州城。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降为珠崖军,七年改珠崖军为吉阳军州治,军治均在这里。 元代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后省吉阳军,为琼州路属下的宁远县,崖城就是县城。 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复改为州,城就是当年的州城。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由于崖州地位重要,升格为直隶州,州治依然在崖城。民国元年至民国八年,沿称崖州。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始改称崖县,县治设在崖城。 1950年,崖县解放,崖县人民政府在崖城设立,直至一九五四年,县府才迁往三亚镇, 现为崖州区人民政府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崖州古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城池是古代间郡守土、防寇护民、施政治下的首府,是官兵集结的驻地,也是人们聚居之处。崖州城池的修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崖州在宋代以前无城池,北宋时仅用木栅备寇。南宋时用木板栏土筑成土城,开东、西、南三个城门。从此,历代均不断修建城池,崖州城池从南宋庆元四年筑土城到清道光二十一年最后一次修葺,历经四朝644年建筑基本定型。崖州城墙四周长度约2270米,高约8米,城内面积约1288200平方米。城内建筑形式是“三通、四漏、七转、八角。”“三通”是指出入城的通道开三个门,即东门“阳春门”,西门“镇海门”,南门“文明门”;“四漏”是城内的路基开四个排水涵洞;“七转”是城内的马路不能开直,要有七个转弯;“八角”是在七个转弯马路点形成八个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崖州学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崖城学宫,又称崖城孔庙,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牌坊街,为古代崖州最高学府,是一座中国最南的孔庙,堪称“天涯第一圣殿”,1994年11月2日公布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崖城学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崖城学宫占地面积679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有1530平方米。整座学宫坐北朝南,宫殿式建筑对称组合。学宫取整山之鳌头为拱向,沿孔庙“圣殿”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直线排列的主体建筑,依次为文明门、尊经阁、少司徒牌坊、万仞宫墙、照璧、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天子台、大成殿、崇圣祠(后殿)。崖城学宫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保护、开发三亚文化资源,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加上其历史地位与建筑特色,以及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这座实行国家祀典礼制的中国最南的州级孔庙,有着深远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崖城的骑楼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亚崖城骑楼老街建筑群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为研究中国南方骑楼建筑的延伸及民国时期琼南地区商业贸易的经济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这些清一色南洋骑楼风格的老式建筑均是两层或三层砖瓦结构的楼房,正面一楼都有一个宽敞的骑楼走廊,群落特色鲜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崖城骑楼街的分布主要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在崖州古城门的东门街区,称东关骑楼街,也就是现在被人熟悉的崖城骑楼老街;另一个是在崖城保港地区,当地人称临高铺子街的地方。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崖城骑楼街百年来陪伴着用心经营平凡生活的崖城人,以及每一位造访客人,默默地带给人舒适、自如与方便。老街、骑楼,在沧桑岁月中愈老愈有味道,在现代化的城市格局中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5.保平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保平村古称毕兰村,是古崖州的边关重镇、海防门户。追溯至唐代,毕兰村已经成为官宦的谪贬放逐之地。后因宁远河水冲毕兰,村民移居外地。此后不断迁来的居民则聚集于毕兰村北,取名“保平村”,意在保佑平安。保平村东面有河铁炉塘,称龙溪,西面波浪河来自凤岭,又称凤水,龙溪凤水绕出福泽宝地,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似神龟腹地庇佑着世代村民的祥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保平村是一个让人仿若穿越历史、引人遐思的地方,有着海南保存最完整、成片的海南明清故居。据有关部门调查,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70余处210多间明清民居建筑群村占地0.25平方公里、主要位于国道海榆西线保平村段南侧。整个建筑群连片而建,保存比较完整的约有70余处院落。而这些建筑群是在海南多台风多雨气候环境影响下保存下来的,这对于研究明清朝代三亚的历史有较高的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有关史料记载,从明代永乐年间到万历年间,保平村一共出了32位贡生,其中18人到全国各地任职。整个清代,保平村出了10个贡生。如今,保平村被列入首批646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此前已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殊荣。</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元月13日于三亚市崖州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