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我和朋友在云南旅游期间参观了滇西抗战纪念馆。<br> 本文标为游记,主要是因为写作动机来自于旅游途中,其实是作者参观了纪念馆后,在心中为远征军建立一座祭台。 <h5><font color="#167efb">滇西抗战纪念馆</font></h5> 滇西抗战纪念馆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腾越镇天成社区,是云南省“十二五” 期间十二个重点标志性文化建设项目之一。该馆主体建筑呈 “V” 字形,寓为胜利之意。<br><br> <h5><font color="#167efb">滇西抗战纪念馆</font></h5> 国人都知道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9·18”事变,都知道从此至1945年9月2日,整整14年,中国人民在生死劫难中浴火重生。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还有一个惨烈悲壮的缅北战场。 <h5><font color="#167efb">这一行行数字,浸染着无数烈士的鲜血和亿万人民的苦难</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警钟长鸣,永远铭记,勿忘教训!</font></h5> <h1><b>一,组建远征军的历史背景</b></h1> 20世纪初,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其范围包括中国、东南亚、朝鲜及苏联远东地区。1938年和1939年,日本两次对苏进攻失利后,放弃了对苏领土的觊觎,进而把战争的重点转向南方,相继占领了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兵锋直指缅甸。很快,缅甸沦陷。此时,日本战事有以下特点: <h5><font color="#167efb">滇西抗战纪念馆内</font></h5> 1. 1940 年 9 月 27 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标志着世界法西斯阵营进一步巩固,但是反法西斯阵营却因各种原因迟迟不够明确。 <h5><font color="#167efb">1940 年 9 月 27 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同盟条约</font></h5> 2. 日本战线不断拉长,烈度不断攀升,各种武器物资等军需不断扩大,兵源也好,装备也好,都是捉襟见肘。 <h5><font color="#167efb">日本战线拉长,物资严重不足,到处抢东西</font></h5> 3· 在日美公开决裂之前,为了抢占先机,夺取战争的主动权,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明确形成。 <h5><font color="#167efb">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font></h5> 4. 日本的膨胀让闷头发大财的美国感到了威胁,美国对日态度从绥靖转向制裁,美日矛盾不断加深。 <h5><font color="#167efb">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font></h5> 5· 日本在中国大陆陷入战争泥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企图尽快占领缅甸,掐断滇缅交通,完全锁死中国的外援通道,迫使中国妥协,以腾出兵力应对其它战场。 <h5><font color="#167efb">腾冲国殇墓园</font></h5> 在这个背景下,1941 年 12 月 26 日,中国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组建远征军。中国远征军兵源主要由第 5 军、第 6 军、第 66 军构成,兵力约 10 万人,司令长官卫立煌,副司令杜聿明,总参谋长史迪威(美),其他师级以上将领都是国军中赫赫有名的战将。卫立煌实未到任,入缅时由罗卓英继任。远征军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卫滇缅公路,确保国际援华物资能够顺利运抵中国,为抗战提供物资保障。 <h5><font color="#167efb">远征军赴缅作战,被西方誉为”东方诺曼底之战“</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中国远征军第五军</font></h5> <h1><b>二,远征军的两次大战</b></h1> 中国远征军1942 年 3 月 1 日开始进入缅甸。 3 月 19 日,第 5 军第 200 师在东吁与日军遭遇,打响了入缅第一次作战。 <h5><font color="#167efb">中国远征军</font></h5> 第一次作战主要有四大战役。<div>1.同古保卫战: 200 师在东吁与日军遭遇后,双方激战 12 天,在戴安澜师长的指挥下,孤军奋战,歼敌 4000 余人,但自身也伤亡惨重,最终因后援不继而被迫突围。这是远征军入缅后的首次重大战斗,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也付出了惨重代价。</div> <h5><font color="#167efb">同古保卫战</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同古保卫战戴安澜完美撤军</font></h5> 2. 仁安羌解围战:1942 年 4 月 17 日,英军第 1 师及装甲第 7 旅在仁安羌被日军包围,情况危急。远征军新编第 38 师师长孙立人率部赶到,经过激烈战斗,成功解救了被围英军 7000 余人,以及被俘的英军、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 500 余人,此役轰动全球。 <h5><font color="#167efb">仁安羌解围战</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被解救的英国士兵与中国远征军士兵合影</font></h5> 3. 斯瓦阻击战:第 5 军新编第 22 师在斯瓦地区对日军进行了阻击,采取逐次抵抗、交替掩护的战术,阻滞了日军的进攻,为主力部队的转移和部署争取了时间。 <h5><font color="#167efb">斯瓦阻击战</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给养车队</font></h5> 4. 东枝收复战:第 5 军第 200 师和新编第 22 师在东枝地区与日军展开激战,经过反复争夺,收复了东枝,但随后因日军增援部队赶到,远征军被迫后撤。 <h5><font color="#167efb">缅甸东枝是掸邦的首府</font></h5> 当时的战局是:美国指挥,中国出力,英军配合。而事实上英军根本看不起国军,对战局的重视也不如国军,因此并无积极配合,而是不战而退,任由日军援兵陆续抵达,再加上远征军自身错误的判断以及指挥系统的混乱等多重因素,使整个战局逐渐恶化,被迫撤退。远征军大部分退至怒江东岸;另一部西撤印度,后扩编为驻印军。在撤退过程中,远征军经历了巨大的困难和损失,特别是穿越野人山的部队,因恶劣的自然环境、缺乏食物和医疗保障等,伤亡惨重。 <h5><font color="#167efb">远征军总参谋长史迪威</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远征军退往怒江东岸</font></h5> 第5军总兵力 42000 人,战斗死伤 7300 人,撤退死伤 14,700 人,幸存者约 20000 人;第6军总兵力 29222 人,大批官兵在撤退途中溃散,最终仅收容残余人员 6000 余名;第66军总兵力约29000人,所辖新 28 师、新 29 师最终仅收容 5000 余人,66军番号被取消。所辖新 38 师由于战力强被杜聿明直接掌握,总兵力约 9000 人,最终剩下一半。如此,10 万余人的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最终不足 4 万人得以保全。 <h5><font color="#167efb">中国远征军数万人困死野人山</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英灵长飨,呼唤族昌!</font></h5> 此次作战,艰苦而惨烈,牺牲的少将以上将领有6位,他们是:第 5 军 200 师师长戴安澜;第 5 军 200 师 599 团团长柳树人;第 5 军 96 师 288 团团长凌则民;第 5 军 96 师副师长胡义宾;第 36 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闵季连;滇缅警备司令、远征军兵站参谋长李竹林。<br> <h5><font color="#167efb">史迪威向印度撤退</font></h5> 且不说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且不说那一路的凄苦与惨烈,光是这些数据,就足以令人心颤 <h5><font color="#167efb">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赭山公园的戴安澜烈士墓</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周恩来为戴安澜题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font></h5> 第二次作战。<div> 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中国远征军一部进入印度,编为中国驻印军;另一部退守滇西。为了打通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获取更多的外援物资,同时也为了配合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中国决定发起第二次入缅作战。<br><br></div> <h5><font color="#167efb">不要忘记这些至死都没有回家的人!</font></h5> 第二次入缅作战亦称“缅北滇西战役”,时间段在1943 年 10 月至 1945 年 3 月。军力由中美英三国军队联合组成,其中中国参战部队有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日军方面则有一个军加两个师团。 <h3><font color="#167efb">美国”飞虎队“协助中国战场</font></h3> <h5><font color="#167efb">1944年11月28日,三名印军士兵在缅甸坚尼峰观察敌情</font><br></h5> 驻印军方面:1943 年 10 月,在史迪威指挥下从印缅边境的雷多地区出发,向缅北日军发动进攻。1944 年 1 月 31 日右路孙立人部攻克大洛;2 月 1 日左路廖耀湘部攻克太白家,两路大军直逼孟关。3 月 5 日,廖耀湘新 22 师拿下胡康河谷核心据点,全歼鬼子第 18 师团主力大部。8 月底,中美联军以伤亡 5000 余人的代价拿下重镇密支那。10 月中旬,中国驻印军兵分两路向八莫、瑞姑等地进攻。11 月新 1 军新 38 师攻克八莫,新 30 师夺取南坎。1945 年 1 月 16 日,中国驻印军新 1 军新 38 师主力与滇西远征军第 53 军第 116 师夹击芒友的日军,1 月 27 日攻克芒友,重新恢复打通滇缅公路。 <h5><font color="#167efb">史迪威、陈纳德、龙云等党政要员合影</font></h5> 远征军方面:卫立煌任总司令。1944 年 5 月 11 日,第十一集团军在惠通桥上游抢渡怒江成功,揭开了反攻滇西的序幕。5 月 22 日,根据命令,以第二十集团军为右翼攻击腾冲,以第十一集团军为左翼攻击龙陵、芒市。第二十集团军经苦战,于 9 月 14 日攻克腾冲,日军全部被歼。第十一集团军于 11 月 6 日攻克龙陵,日军大部被歼。尔后,第十一集团军向芒市、遮放、畹町、芒友进攻,1945 年 1 月 19 日夜,日军退出畹町向西南方向逃窜,远征军进入畹町并越过边境线,进入缅甸境内追击日军。 <h5><font color="#167efb">远征军攻克腾冲</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腾冲巷战</font></h5> 此战盟军阵亡 31443 人、负伤 35948 人;远征军阵亡 30753 人,伤35541人。收复缅北大小城镇 50 余座,收复滇西失地 8.3 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 4.9 万余人。远征军阵亡中,少将以上的将领有三位,他们是:第 54 军 198 师 594 团团长覃子斌;第 6 军预备第 2 师 5 团团长李颐;第 6 军新 39 师师长洪行。 <h5><font color="#167efb">滇西烽火映苍山,壮士捐躯血未干。<br></font><font color="#167efb">浩气长存天地里,英魂千古护边关。</font></h5> 看得出,仗是打赢了,但是代价还是非常之大。<br> 缅北滇西战役之所以取得胜利,首先是整个战局形势不同。第一次作战,反法西斯同盟不够坚固,盟军对战争认识不足,对日军有畏惧心理,作战不够协调,特别是英军,自私保命现象明显。第二次作战,日本已成强弩之末,后勤补给不足,大局已经逆转。同盟军作了充分准备,方案周全,配合协调,作战勇敢,协同作战的各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h5><font color="#167efb">缅北滇西战役胜利</font></h5> <h1><b>三,缅北作战的重要意义</b></h1> 纪念馆中,一幅幅照片,一行行文字,那种恶劣的环境,那些惨烈的战斗,那些无畏生死的事迹,看得我心里发抖。无论是士兵还是将军;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盟军,一样地在炮火中奋勇献身。 <h5><font color="#167efb">中华妇女联合会开展抗战动员活动</font></h5>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对中国来说具有重大意义。<br> 往小里说,此战打通了中印、中缅公路,打破了日军对盟国援华物资的封锁,使盟国援华物资开始顺畅地进入大后方。同时,也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减轻了盟军在印缅地区和太平洋地区的压力,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对日作战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 <h5><font color="#167efb">日本投降后蒋与市民联欢</font></h5> 往大里说,远征军的战斗,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继而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二战结束在分配利益时,虽然我国不能与美苏英相比,但是我们非常幸运地成为联合国的五常之一,同时还拿回了台湾及其它所有的租界和殖民地。这些对我国日后的独立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h5><font color="#167efb">国共同庆</font></h5> 走出纪念馆,我们特地到后面墓地去祭拜烈士,山坡上插满了墓碑,那一块块石头,在我脑中幻化作一段段壮烈的残影。在这里,感到自己特别卑微,想想那些蝇营狗苟,狗屁倒灶的人和事,真的是感到特别无趣。 <h5><font color="#167efb">英烈长眠,日月昭彰。</font></h5> 我们一行四人,各自买了一束菊花,献在墓碑墙上,向数万英灵鞠躬。我从不在上帝面前忏悔,但是在这些保家卫国烈士的英灵面前,我深深地表达愧意。 <h5><font color="#167efb">一束菊花献在墓碑墙上,向数万英灵鞠躬致敬!</font></h5> 文末献七律一首,以敬南疆的英烈: <font color="#167efb"><b>烽火燃边缅北寒,<br>大军征远挽狂澜。<br>山川异域风尘起,<br>袍泽同仇敌胆残;<br>铁马冲关驱日寇,<br>钢枪破雾护乡峦。<br>英名赫赫垂青史,<br>伟绩昭昭后世刊。</b></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