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好风光(2014年6月)(二)晋祠 山西壶口瀑布 尧庙

<p class="ql-block">晋祠</p><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为纪念西周武王之子唐叔虞而建的祠堂‌。唐叔虞是周成王姬诵的胞弟,被封于唐地(今山西翼城),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纪念唐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即晋祠。晋祠初名唐叔虞祠,后又称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时期。‌</p><p class="ql-block">晋祠二字为唐太宗李世民题。</p> <p class="ql-block">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赴山西旅游全体成员在晋祠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老爷阁</p><p class="ql-block">晋祠老爷阁‌,又称市楼,位于晋祠正门右前方,是纪念关羽而建的建筑。关羽在民间被称为关公或关老爷,因此这座阁楼也被称为老爷阁‌。</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树</p> <p class="ql-block">三晋名泉</p><p class="ql-block">匾为清康熙武举杨廷翰书</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p><p class="ql-block">水镜台位于晋祠内,是一座明代古戏台,造型雄伟华丽,集楼、阁、殿、台四种形式的建筑风格为一体。其得名于“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形容戏台如同一面明镜,善恶忠奸尽人皆知。牌匾上的“水镜”二字取自晋祠名士杨二酉题写的“水镜台”匾额‌。</p> <p class="ql-block">  晋祠三大名匾之“水镜台”匾</p><p class="ql-block">“水镜台”匾是悬挂在水镜台正额上的牌匾。晋祠入大门,正对的一座建筑,叫作水镜台,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古戏台。</p><p class="ql-block">“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人世间的善恶忠奸尽人皆知。此匾由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太原县晋祠旁边的南堡村人杨二酉所题,书体清秀,笔力遒劲,被誉为“秀丽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前</p> <p class="ql-block">宋铸铁狮</p> <p class="ql-block">干年古树</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上四铁人</p><p class="ql-block">晋祠四大铁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的金人台上,共有四尊铁人,分别位于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四个方向。这些铁人造型独特,威武雄壮,经历了近900年的风霜雨雪,依然明亮不锈,被誉为宋朝的“不锈钢”。‌</p><p class="ql-block">这些铁人全身看不到一丝纰缝,胸前、背后及腿部均有铭文,叙述了其铸造年代与目的。经过高科技检测,发现这些铁人生铁中含有镍与铬的成分,这大幅延缓了生锈的进度。</p> <p class="ql-block">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铸造,被誉为宋朝的“不锈钢”。</p> <p class="ql-block">1913年民国时朝重铸</p> <p class="ql-block">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铸造,左臂已断。</p> <p class="ql-block">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铸造,着铠甲,左臂残。</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大名匾之 “对越”匾</p><p class="ql-block">“对越”匾是位于在晋祠的中轴线对越坊上的牌匾,“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对越”匾相传由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对越”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端摩,被誉为“雄奇之笔”,同样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p class="ql-block">因此在书法界评说,杨二酉写的‘’水镜台‘’是秀丽之笔,高应元写的‘’对越‘’是雄奇之笔,傅山写的‘’难老‘’是神奇之笔。</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一一晋祠国宝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大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殿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盘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殿采用了宋《营造法式》的“柱升起”、“柱侧角”,增强了大殿的曲线美和稳固性。因此,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发展的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圣母</p><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p> <p class="ql-block">宋代彩塑一一晋祠三绝之一</p><p class="ql-block">晋祠宋塑指座落在晋祠圣母殿内的宋代彩塑。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晋祠圣母殿的彩塑是我国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殿内有主像一尊,四周环立侍从42尊,其中宦官5尊,着男服的女官4尊,侍女33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侍从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被称之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八条木雕飞龙缠柱</p> <p class="ql-block">飞龙缠柱</p><p class="ql-block">晋祠博物馆的圣母殿前,有8根木雕的盘龙柱,始建于北宋年间,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p><p class="ql-block">8条龙华美威严,形态各异,各抱一根大柱,有飞天之势。距今虽有千年,历经风吹雨淋,却依旧保存完整,鳞片层层、须发根根,让游客不得不叹服其工艺之精、木质之好。</p> <p class="ql-block">“网红”龙</p><p class="ql-block">“网红”龙,龙爪的造型类似拍照片时喊“耶”的剪刀手势,因此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比耶龙”,常常吸引了大量游客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周柏一一晋祠三绝之一</p><p class="ql-block">据考证,这棵周柏已生长了二千九百多年了,它长在圣母殿附近一个偏僻、安静的角落。相传,这棵柏树为周初所植。18米长的周柏向南倾斜生长,像一条横卧的巨龙。因此,周柏有“卧龙柏”之美誉。树干粗壮,得几人才能合抱。树皮厚实、皲裂,犹如一身鳞甲。树干的一面已经腐烂,被今人填上了水泥。</p><p class="ql-block">无疑,周柏是晋祠的根。周柏不仅是晋祠三千年历史的见证,也是晋祠三千年连绵不绝的庇护神。宋欧阳修曾感叹道:“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p> <p class="ql-block">近三干年周柏,又称卧龙柏</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一一晋祠国宝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是一座十字形古桥,始建于宋代。其桥面结成“十字形”,东西桥面宽阔,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造型独特。鱼沼飞梁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具有重要意义。梁思成先生评价其为“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一一晋祠三绝之一</p><p class="ql-block">晋水源头位于晋祠内,共有三泉。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难老泉则长流不竭,泉水自地下约5 米的岩石中涌出,平均流量约每秒1.8 立方米,常年水温保持在17℃,清澈见底。</p><p class="ql-block">难老泉为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晋水源头特有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常青。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大名匾之首一难老”匾</p><p class="ql-block">“难老”匾是位于晋祠圣母殿一侧难老泉亭的匾额,长1.45米 宽0.7米。此匾由傅山所题,是晋祠第一名匾,被誉为三大名匾中的“神奇之笔”。“难老”二字出自《诗经》中“永锡难老”(“锡”同“赐”),意味生生不息,青春永驻,其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傅山,山西太原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傅山皆造诣颇深,在当时被人尊为“清初第一书家”。</p><p class="ql-block">傅山先生晚年曾在晋祠云陶洞隐居一段时间,常与顾炎武、朱彝尊、阎若璩等友人密切交往,吟词作画,煮茶品茗,无不留下翠痕、笔迹。</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及供奉水神的水母楼</p> <p class="ql-block">‌水母楼</p><p class="ql-block">水母楼‌,位于晋祠圣母殿南,又称梳妆楼、水晶宫,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并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水母楼是一座两重楼阁,重檐歇山顶,上下两层都有回廊。楼下为一明两暗三窟北方式窑洞,中间一窟供奉铜制水母像,端坐于瓮形基座上。楼上为通堂三间,正中设神龛,塑有升天水母成仙像,神龛两侧列有八尊鱼尾人形的侍女塑像,被称为“东方美人鱼”。‌</p><p class="ql-block">水母楼供奉的是晋源水神,当地人称其为“水母娘娘</p> <p class="ql-block">沽沽难老泉水</p> <p class="ql-block">献殿一一晋祠国宝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设计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献殿是供奉祭品的场所,建筑风格大胆创新,外形似大殿但四面通透,体现了古人的营造智慧。</p> <p class="ql-block">钧天乐台</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建,位于祠内北侧关帝庙门前。"钧天"取自《列子.周穆王传》"钧天广乐,帝之所居"。前部为三面开敞的元宝箍头顶建筑,后部为单檐歇山顶,结构简练,雕绘精细,为祠内清代建筑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流碧榭旁</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旁</p> <p class="ql-block">唐碑(复制碑)</p><p class="ql-block">全称"晋祠之铭并序"碑。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驾幸晋祠,亲撰铭文,刻石立碑。此碑开创了我国行书上碑之先河,具有史学、文学、政治、书法等综合研究价值,是我国文物宝库之珍品。(原碑在贞观宝翰亭内)</p> <p class="ql-block">晋溪书院</p> <p class="ql-block">真趣亭</p> <p class="ql-block">松水亭</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p> <p class="ql-block">三圣祠</p><p class="ql-block">三圣祠,位于太原市晋祠博物馆,三圣祠坐南朝北,向西俯视难老泉水塘,仰视悬瓮山翠岭,东邻傅山馆,面阔三间,建于1.5米高的平台上。祠内所供奉的是传说中的药王、真君、黑龙王,称三王或三圣。</p> <p class="ql-block">十方奉圣禅寺</p> <p class="ql-block">山西临汾壶口瀑布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号称“黄河奇观”。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龙口观瀑布体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景象</p> <p class="ql-block">我校梁老师和当地歌手共同引吭高歌《信天游》,赵老师打起腰鼓欢快起舞</p> <p class="ql-block">尧庙</p><p class="ql-block">尧庙原建于汾河西岸,晋元康中徙汾东,唐显庆三年(685年)迁至今址,距今已1300余年;历代均为国家级祭祀之所,并进行过多次修葺与扩建,清康熙帝、光绪帝以及慈禧太后都曾御驾临此。</p><p class="ql-block">尧庙现占地5.33公顷,主要有山门、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古建筑群,以及距今已1600余年的汉代奇树柏抱槐、柏抱楸、鸣鹿柏、夜笑柏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文明始祖</p> <p class="ql-block">尧庙</p> <p class="ql-block">尧宫五凤楼</p><p class="ql-block">尧王与四大臣讨论政事之所</p> <p class="ql-block">广运殿</p> <p class="ql-block">尧井与广运殿</p> <p class="ql-block">尧宫甬道一一龙凤之脉</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树</p> <p class="ql-block">华门</p><p class="ql-block">华门由基座、主门及门楼三部分构成,主体工程包括大台阶、裙房、主门、阁楼4部分,地下二层,地上7层,总高50米,长80米,宽40米,建筑面积2.2万余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华门博采“门”建筑精华,集历史纪念和游览观光于一体,正面三门矗立,象征尧、舜、禹三帝。主门高达18米,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门,主门以刚刚开启的形式,象征尧帝开启中华文明之门。华门内部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华夏文明和民族文化,并以“源远流长、门开国盛、尧天舜日、东方巨龙、连环九鼎、天下巨联、登高望远、华门飞愿、名门博览、华门之夜”等十大景观而著称。雄居世界第一,在建筑规模和高度上堪称“天下第一门”。 设计师为太原理工大学的赵建彬导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