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的美篇

农夫

说  说  大  耙  搂  儿 <p class="ql-block">  耙搂儿,搂大耙,我们也称其为“拉独杆儿套”,顾名思义,就是用大耙搂柴火,在东北这片土地上,这种活儿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种累死人的农活儿,也是“大老爷们儿”举家过日子必备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烧火柴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儿,做饭暖炕烧的是各种秸荄儿①,其中以苞米荄、豆荄为多。生产队打完场,按劳动力人数把有限的秸荄儿分配给各家各户,这点儿玩意儿根本不够烧啊,不足部分只能靠上山打柴了,最好是能割到榛柴和苕条,年复一年,越割越少,越割越远②,几近割无可割了,人们不得不向新的目标“进军”,于是,大耙搂便应时而生,如此,也就有了二三十年的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p> <p class="ql-block">  大耙能搂什么呢?无非是漫山遍野的蒿草,耕地里残留的秸荄儿,大风刮到低洼处的枯枝败叶等。什么时候适合搂大耙是挺有讲究的,呼伦贝尔岭东地区,最佳时机在清明节后的半个月左右。原因有二,一是山川雪融,植被全裸,风干物燥,蒿草的“腰身”遇外力易折;二是小麦刚刚“顶凌”③播种完,大田备耕初始,棒劳动力有闲时。</p> <p class="ql-block">  时机选好了,添置大耙是最关键的了。那些年,乡镇供销社经营的各种农用生产资料比较齐全,可以买到现成儿的大耙,有16根齿的,还有18和20根齿的,齿间距一般在8~10公分,耙身长宽均在1·5米左右,齿条是由3米长直径3~4毫米弹性系数较高的韧性盘圆钢材制成的,弯曲成∏型,穿进耙身的两道横枨儿而成。大耙拉杆就得根据使用者的身高来配置了,耙杆最好选用溜直儿无节④的杨木杆儿,粗细与铁锹把儿和锄杠⑤差不多,耙杆儿长约2~2·5米,耙杆前端固定一块弯型木板,叫耙背子,搂柴时是肩膀顶着它前行,是人体作用于大耙的着力点,用手指粗的玻栎棵子编扎一个耙帘子⑥,挂在耙杆上。这样儿,就可以上山搂柴火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屯子里哪有自行车呀,上哪儿都得徒步,把耙帘子挂在耙杆的一头儿,另一头儿就是大耙,哥们儿怀里揣着晌午吃的干粮,挑着全副“武器”上山了。</p> <p class="ql-block">  要不咋叫独杆儿套呢,肩膀顶着耙背子专找蒿草多的地方走,柴草顺着耙齿往上滚,搂满一耙子就抖落到耙帘子里,大约十来耙子就把帘子装满了,于是找到一块平坦的地方把柴火扣在地上,一帘柴里,蒿杆儿、树枝树叶、苞米叶子交错勾连,缠络紧密,挺“抱团儿”的,一帘挨着一帘方方正正的排列着,或“二路纵队”或“三路纵队”,而且,都是让“排头兵”迎着风,这么排,迎风面儿小,防止春风把柴火刮跑。</p> <p class="ql-block">  柴草厚实的地方,撂地上的铺子⑦就大,拉着耙子转几圈儿就搂足一耙子,大约十耙子就能搂满一帘子,如果碰到柴草稀的地方,那就费劲了,转悠好一阵子才能搂满一帘子,撂铺子也要走挺远,每个铺子之间的距离也远,往往这种地方搂的柴火也不扛烧,因为蒿杆儿少,囊柴火多。一个棒劳动力摊上柴火厚的地方一天能搂四十帘子,当然也有只能搂二三十帘子的。搂够以后,往往都是隔几天再往回拉,目的是让柴铺子再刹实一些,便于装车。一般都用四套马的大胶轮车搭上挎杠往家拉,装车都用木制的二齿或三齿的杈子,一个人往上挑,车老板儿在车上摆,还得挪动腿脚逐个踩实,装多装少,要的是老板子的技术,挎杠搭得宽的,一车能装一百多近二百帘子,四四方方,极尽长宽,车前面只露个辕马脑袋,然后用刹绳从前到后勒紧,再借助绞锥、绞棍和牛样子⑧尽力绞上几圈儿,确认勒紧了再固定好绳头儿,这才算装好了车。</p> <p class="ql-block">  车下面这位把老板儿的长鞭递上去,然后也顺着车尾的刹绳攀上车顶,老板子挥鞭催马下山了。途中每遇路人或什么车辆,老板子把鞭子甩得啪啪炸响,吆喝声儿也格外悦耳,显然是在吸引眼球儿,炫耀自己柴车码装得何等高大尚!</p> <p class="ql-block">  那时,家家都有一个柴火垛,一进屯子,不用看房子和院套儿,瞅瞅柴火垛就能知道哪家的人勤快,日子过得殷实。柴火垛,一般都是生产队分的玻栎棵子打底儿,上面是苞米荄子,再上面就是耙搂子,最顶部压上一些不易漏水的河囊草了。</p> <p class="ql-block">  那年头儿,不管日子过得是不是宽绰,柴火垛码得倒挺齐整,从山坡上俯瞰,俨然如东西两溜儿房子中间又加了一小溜儿略显参差的房屋,堪称壮观。</p><p class="ql-block"> 如今,祖国走过了七十五年的辉煌历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水泥路,家家砖瓦房,铁瓦盖儿,甚至盖起了楼房,家用电器与城市相差无几,电饭锅、燃气灶已入千家万户,暖气取代了土灶台和南北大火炕、烤火盆。打场的石磙子,加工苞米和小米的石磨、碾子,碾房里的扇车儿和笸箩等可能该进博物馆了,当年熟悉的事物,如今或可在梦中寻觅,搂大耙一类的场景,早已镌刻成了永远的乡愁,如同缕缕炊烟,弥漫在心间,让人怀念那逝去的田园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尾注</p><p class="ql-block"> ①荄,音gai,意同秸,指玉米、豆类等农作物的茎杆部分,也称秸荄儿,东北地区通常不读秸荄儿,直接称为苞米荄子,高粱荄子,豆荄,不发儿话音。</p><p class="ql-block"> ②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大兴安岭西麓广大地域由于移民和自行流入人口骤增,原有村屯扩张,新建村屯遍布浅山漫岗,建房、烧柴、打造生产工具,导致山缘林木砍伐殆尽,村屯周边的混交林和榛苕灌木丛渐伐渐少,林缘越伐越远,一度出现烧柴困难,因此,就出现了靠搂大耙为生计的特殊历史时期。</p><p class="ql-block"> ③顶凌,春暖,土层解冻约5~8公分左右,节气清明之际播种小麦,犁铧破土,小麦种子正好播在尚未解冻的土层上,此谓顶凌,如此,播麦深度恰当且墒情好,小麦易抓全苗。</p><p class="ql-block"> ④树木生长过程中由于分杈儿而形成,枝杈连结部位形成节,称为木节,或叫结子,该部位的木质纤维生成的方向不同,因此有节子的木质材料在外力下易折断。</p><p class="ql-block"> ⑤即锄头的把儿或柄,长约2米,使用时视使用者的身高截取,锄杠一般用杨木或椴木,取其轻便。</p><p class="ql-block"> ⑥即柞木,又称栎木,蒙古栎。其果实为橡子。满语称柞树为玻栎棵,东北民间一直延称至今。耙帘子,用手指粗的玻栎棵子绑扎成宽度与大耙相当,长约一米,类似长方形的筐,装搂上来的柴草,装满一帘子大约十斤左右。</p><p class="ql-block"> ⑦铺,把东西展开或摊平,在此,取动词转名词之意,即一片。</p><p class="ql-block"> ⑧刹绳、绞锥、绞棍、牛样子:刹绳是用来勒紧车上装载物品的绳子,后三者是配合以绞盘原理勒紧绳索的木制辅助工具,一般用于捆扎羊草及秸荄儿等松散之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网上偶然看到“大耙搂儿”图片,勾起陈年旧事,浮想无尽,感慨万千。当年,和知青战友一同搂大耙的场景儿闪回真切,累得腿肚子哆嗦不说,真是费鞋费裤腿儿啊!哥儿几个半躺半坐地倚在柴铺子上,瞅着胜利战果,的确是“累并快乐着”……</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就惊异,大耙搂儿是谁发明的呢,看见拖拉机都围观老半天的农民兄弟们在生活的重压下,竟然琢磨出这么好使的“家巴什儿”——“劳动人民真伟大!”</p><p class="ql-block"> 我想,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发挥过特殊作用,应该作一个特殊的记录,分享给品飨者知晓那段特殊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谨此。</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