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79岁的五保堂叔

河洛草(王建序)

<p class="ql-block">我的堂叔——王振卿,1946年出生,再有几个月便奔80岁的人了。气色不错,走路慢悠悠的不喘粗气,说话的声音粗哑但底气很足。一辈子无儿无女,憨厚老实,任劳任怨。他近似乎“傻”的样子,偶尔会引来别人对他的讥笑,但生活中我却从没有见过他和谁计较过,更不会欺负别人。堂叔人生坎坷,面对命运不公,他一生的智慧就一句话:目光放远点,熬过去就淡然了。</p> <p class="ql-block"><i>一、少年时期(1953~1971)</i></p><p class="ql-block"><b>家庭贫穷,小学毕业便务农</b></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环境还很艰苦,尤其是在农村,人们还在饱受着饥饿的困扰,能吃饱饭,就是很不错的事情。堂叔7岁上小学始,其父亲已患老胃病不能干活,家里经常是吃了上顿无下顿。为了填饱肚子,放学后不得不去地里复收小麦、红薯或拾柴火。小学毕业才14岁的堂叔就开始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在那个主要靠人力进行农业生产的年代,他和大人一样肩挑背扛,牵牛犁地、拉车运粪……真是吃尽了农村所有辛苦。那个年代没有机械化,全凭人力,他同大人们一样弯腰装粪、拱身拉粪、扛车倒粪、扬锨撒粪,汗流颊背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虽然人力拉粪的情景早已见不到了,但它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见证的是父辈们辛劳,见证他们曾经的经历。</p><p class="ql-block">据堂叔说他小时候对演义小说很有兴趣,像《三国》、《水浒》、《说岳全传》等。即便当时农村文化营养很贫瘠,也都能借得到的。堂叔最喜欢读的书就是《说岳全传》,他对一个名字记得非常清楚,那就是牛皋,或许这样的一个人,每一部演义小说里都有一个吧。就像《三国演义》的张飞张翼德,《水浒》里的黑李逵等,他讲起这些人物头头是道,这也为他以后研学《易经》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十几岁的堂叔同大人们一样拉粪、撒粪。</i></p> <p class="ql-block"><i>二、青年时期(1972~1990)</i></p><p class="ql-block"><b>撑起家庭,外出打工不怨尤</b></p> <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70年代,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当时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小山村,踏上了打工的道路,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和生活。为了撑起一个家庭,堂叔默默付出,日头晒出了汗水,雨水淋走了苦恼。据堂叔说他第一次外出打工是在洛阳拖厂的建筑队工地,因为他没有技术就做了小工,负责筛沙、搬砖、和灰、送灰,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傍晚回到驻地,吃了一碗炖白菜,三个馒头,就倒头大睡了。半年之后,厂房的主体工程完成,建筑队转到了另一个工地建宿舍,堂叔仍是小工,依然是拉沙、筛灰、搬砖、和灰等。据堂叔说有个大工老挑他的毛病,不是嫌递砖慢了,就是嫌灰没和好,甚至还时常摆出师傅的架子训斥。面对训斥,堂叔忍气吞声,总怕炒他的鱿鱼。好歹熬到了临近春节,建筑队放假回家,堂叔挣了180元钱,交给父母150元,剩下的办了年货。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建筑工地打工,夏天冒酷热,冬天顶严寒,经常与沙子、水泥、石灰打交道,脸晒得黝黑,衣服也脏兮兮的,每天起早贪黑,累得筋疲力尽。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努力奋斗的信念。经过多年打拼,他踏实真干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听到工地上的人戏称他是“和灰队长”时,堂叔总是憨厚地“嘿嘿”一笑了之。正是他年年给家里捎钱,一家人的日子也慢慢好起来了,妹妹上学也不为缴学杂费发愁了,家里空闲多年的宅基地也盖起6间砖瓦房。</p><p class="ql-block">堂叔还说,那个年代的农民工们尽管辛苦,却从不抱怨。他们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回报,没有后顾之忧,只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付出终将得到认可。如今,时光已经流转了几十年,社会发展进步让老一代农民工感到欣慰。他们已走出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但不能忘记曾经辛勤耕耘的老农民工们。他们的奋斗、坚持和向往,让我们懂得了生活的真谛,教会了我们勇往直前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建筑工地整年搬砖和灰</i></p> <p class="ql-block"><i>三、中年时期(1991~2005</i>)</p><p class="ql-block"><b>老实肯干,两所高校做宿管</b></p> <p class="ql-block">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众多大、中专学校中,宿管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其年龄层分布普遍集中在四五十岁之间。宿管与学生之间的相处,很多时候更像是两代人在制度框架内的碰撞与交融。</p><p class="ql-block">据堂叔说,他在河南税校和河南电大的十几年里,每年9月份在学生返校之前, 他们宿管人员是最忙活的时候,打扫卫生,整理内务,消毒杀菌……这些琐碎的小事中无不凝聚着宿管人员的关怀,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不仅仅只是一栋楼的管理者,更多的是学生的守护者,要带给学生“家”一般的温暖。</p><p class="ql-block">细节决定成败,小事展现温情。工作中,堂叔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下雨时,他帮学生收回被褥;天冷时,他及时提醒学生添加衣物;天热时,他无偿给学生烧开水;周末时,他与学生打球、游玩,慢慢的堂叔和学生成了忘年交。一次,他发现一学生宿舍卫生间下水道堵了,地面满是脏水时,他二话不说动手清理脏物,疏通下水,拖干地面,在场学生无不竖起大姆指啧啧称赞。</p><p class="ql-block">堂叔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学生帮助,而且在思想上也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河南税校时,一名洛阳红山乡的学生因脸上有烧伤的瘢痕而自卑不想见人,甚至任性地想辍学。此刻堂叔苦口婆心地开导,温馨细致地关怀,慢慢的这位学生鼓足了勇气,走出了阴影,学习成绩也赶上了,期末还受到了学校的表彰。</p><p class="ql-block">在河南电大时,由于工作原因加之堂叔平易近人,为学生穿针引线当起了“红娘”,撮合了两对大学生终成眷属。</p><p class="ql-block">在做宿管的日子里,堂叔除了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还利用业余时间苦读《易经学》数年,对其产生一种敬畏心理,“易经、八卦、占卜、风水”等内容也总是隐隐约约充满着神秘感,因此堂叔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至今爱不释手。</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世纪80年,在河南税校干宿管时与部分学生合影。</i></p> <p class="ql-block"><i>四、老年时期(2006至今)</i></p><p class="ql-block"><b>知足感恩,老有所养度晚年</b></p> <p class="ql-block">堂叔和老一辈人一样经历了从贫穷到逐渐富裕的社会变迁。他们年轻时,物资匮乏,生活艰难,每一分钱都显得弥足珍贵。这种经历让他们深知节俭的重要性,即使生活条件改善,他们也依然保持着节俭的生活方式。但他们的节俭并非出于个人的吝啬,而是一种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小学大门口偶拍</i></p> <p class="ql-block">2005年,因堂叔家与村小学大门仅一路之隔,在不少人的撺掇下,老人开了一间专营文具和小零食的便利店,方便学生买些作业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顺便买点零食之类的。堂叔开店不图赚钱,只为有点事做,他总是说:“人不能一日无事,学校门口做生意,主打的就是一个诚信吧”。堂叔开店的近10年,他苦口婆心地开导逃学儿童返回学校,免费提供吃喝替家长照顾孩子,义务打扫校门口卫生等,他还倡导学生积攒饮料瓶换本子等活动,深受师生爱戴。</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开商店闲暇时间拾的塑料瓶</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中午做饭</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23年冬季,实录五保堂叔的中午做饭的情况。</i></p> <p class="ql-block">在农村,青年男女结婚请算命先生给选择“吉日良辰”叫看好儿,这个习俗由来已久,现在我们这地方依然流行。堂叔苦读《易经学》多年且造诣较深,故十里八村的人们大都找他算卦、看好儿。他独居在村小学门口对面的一间小房子里,床前的饭桌也是堂叔平时读书写字的书桌,每当有村民找他来算卦、看好儿时,他总是按照惯例问问这又问问那,一边掀着留存下来多年的老黄历,一边嘀咕着哪一天好宜婚嫁,又哪一天好宜家宜室。堂叔给人们算卦、看好儿从不收礼,只是图个爱好开心。</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研读《易经学》,义务为群众算卦。</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利用大门外空闲地种蔬菜</i></p> <p class="ql-block">2022年中秋节,堂叔与另一位七旬老人自办“欢庆丰收季,喜迎二十大”的主题演唱会,吸引了村民几百人前来观看,使村民在家门口就欣赏到了精神文化大餐。两位老人是邙岭镇东蔡庄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种过地,创过业,打过工,坎坷的经历没有压弯他们的腰,反而更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他们虽年愈古稀,但不辍劳作,把公益事业当作自己主业,诸如义务修路、扫地、写春联等。他俩自办的这场“欢庆丰收季,喜迎二十大”的主题演唱会,得到了全村干群啧啧称赞。堂叔常说:“没想到老了老了,却赶上了好时代,现在衣食无忧,真是托共产党的福呀”。</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两位老位为“中秋晚会”审稿</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男女合唱《党啊,亲爱的妈妈》</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老与演出人员合影</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晨练</i></p> <p class="ql-block">堂叔一生勤劳俭朴,憨厚老实,令人敬佩。他不仅懂得如何合理安排生活开支,更懂得如何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他用简单的生活方式,传递着一种朴素而深刻的道理:生活中的幸福并非来自物质的丰富,而是来自内心的满足和对他人的关爱。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他教会我们珍惜资源,避免浪费;他教会我们在困难中寻找希望,不放弃追逐梦想的勇气;他教会我们用无私的爱去温暖周围的人。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后辈人来说,是一种宝贵的启示和借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1.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