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那些趣事

远方的风铃

<p class="ql-block">朗读 : 殊荣</p> <p class="ql-block">又快过年了,看着北方三九天窗外蓝天下冰冷的阳光,想起小时候南方过年时阴湿的空气,让人顿感唏嘘。于是,那些年过年的趣事就像昨天的影像,一帧一帧的从脑海中闪过,历历在目、念念不忘。</p> <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的年是从“葫萝卜敏敏甜,看到看到要过年”那首儿歌开始的。其实那个时候我就一直有疑问,葫萝卜虽然有一小点甜味,但应该算不上好吃的那类蔬菜,为什么要和过年那么美好的事情放在一起?难道就没有诸如奶糖、蛋糕之类的东西和过年联系到一块?也是,那个时候确实很少有这些玩意,最好的奶糖好像也就是上海产的大白兔,虽听说过但没吃过,后来吃到的时候都已经是初中毕业以后的事了。尽管如此,那道不太好吃的葫萝卜,最终还是带来了入冬以后就开始翘首以盼的腊月三十以及大年初一的诱惑。</p> <p class="ql-block">好像每年过年前,有过腊八,也就是喝碗放了糖精(从焦煤中提炼的甜味剂)的甜稀饭、扫灶台,也就是各家各户搞卫生、过小年,也就是小搓一顿预演一下过大年等一系列的前奏,就像诸葛亮出山前一样,有水镜先生、徐元直先后力荐以及三顾茅庐等过门,搞得孩子们一天紧似一天的、迫切盼望着那个年的到来。不过,后来长大后才发现,年真来了也就那么回事,不管你过还是不过。记得其中有段时间,移风易俗,真的还不让大家过旧历年了。</p> <p class="ql-block">三十晚上我们家的年夜饭,印象中应该是一家人一年来最严肃的一顿饭。开始时,父亲要先说几句,做个全家的年终总结,然后母亲补充一下对来年的期望,那个时候不说挣钱的事,只说大人要好好工作,小孩要好好读书。也是,大人们都只靠工资养家,工资也不涨,说了不仅白说,反而还会让孩子们变得俗气。接下来便是孩子们依次的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以及父母随后的点评。现在想来,整个过程虽有点搞笑,但确实还是充满了仪式感。当然,有一点好处就是自己定的接下来一年的小目标还是要努力去实现的。</p> <p class="ql-block">通常,年夜饭在父亲讲完后就可以动筷子了,一家人边吃边讲,说实话,这顿饭既是一年来最规矩的一顿饭,也是一年来最丰盛的一顿饭。这顿饭一般有八菜或十菜一汤,鸡、小鲫鱼加上猪肉做的各式菜肴,虽每样菜里边的肉不是太多,但讲究齐全,鱼是不能少的,年年有“余”嘛,还有就是多做点,吃不完就余点,也是年年有余。而剩下来的几道蔬菜里边一定有一道小葱拌豆腐,除了豆腐要凭票供应外,既便宜,喻意也好。不过,和当时大家都比较清贫也是相符的。</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家的年夜饭好多次都是吃大锅菜渡过的,也就是一家人围在自制的、四四方方的煤火炉旁,一大锅类似东北乱炖的菜、肉放在火上煮着。锅里边最多的就是白菜、萝卜,当然也有葫芦卜,然后就是豆腐、粉丝,肉虽比较少,但比平时还是要好很多。那时一般为了过年,从下半年开始,每家都会省着攒下一些肉票,等着年夜饭把全家几乎一个月供应的猪肉都煮进去,然后将事先炖好的一只鸡也一块倒进去,一家人图个暖暖和和、热热闹闹,高高兴兴、快快乐乐。</p> <p class="ql-block">年夜饭一般从下午五点多开吃,到晚上八点多结束,随后便开始守岁。通常守岁时嚼点干胡豆、嗑点黑瓜子,打打争上游、下下车马炮,一直要熬过半夜十二点,虽好玩但很多时候小孩还是顶不住困意来袭,好不容易到十二点了,赶紧洗洗磕膝头(膝盖),据说来年会好运连连。那时不知道什么是运、什么是好运,只觉得是个好的愿望吧。洗完磕膝头就是发压岁钱了,这时孩子们给父母拜年,父母则把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孩子们,多则一块,少则一毛,也就是个意思,当时各家都比较穷,有,就已经很不错了。</p> <p class="ql-block">放鞭炮,是十二点前后干的事,没钱买,就听别人家放。说实话,我不太喜欢放鞭炮,估计是因为有一次在捡别人哑火的鞭炮时,被一颗还在燃烧的鞭炮爆炸后,崩得满脸火辣辣的疼痛有关,还好没有伤到眼鼻口耳,也没因此而留下满脸的麻子,好像那时的男孩都有过这种经历。除此之外,放鞭炮时烟雾呛人倒还是其次,主要是噼噼啪啪的噪声,让人心烦,特别是初一大早,天不亮就开始有人放,吵得三十晚熬夜刚睡着的人都没法再次入梦,即使是雷都打不醒的孩子也不会幸免,当然也就谈不上“大梦谁先觉”了。那个时候搞武斗,一些人手里有炸药,用雷管引爆当鞭炮放,真的是响彻云天,显然不把你搞醒是不会罢休的,不过,就是太危险了。</p> <p class="ql-block">初一早上起来吃汤圆,有一个节目,就是端起碗和邻家的小伙伴比谁吃的汤圆多,只是各家的汤圆大小不一,比吃汤圆的个数显然是分不出胜负的。其实,我们也只是以此为由想吃顿饱饭,把肚子撑圆就是目的。可能父母也早知道我们心里的那点小九九,但从不揭晓,只是告诉我们不要把肚子撑破了。还好,我们没有像马儿那样无休无止,据大人们说马儿有食就会一直吃下去,直到把肚子撑坏,不知道是真是假。</p> <p class="ql-block">过年一般是初一到初三这三天,因此在这三天里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而且只要在这几天里对第一次碰到的长辈们都要拜年,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叔伯婶姨。当然对每位长辈拜年也就只拜一次,要不高兴的事就变成烦心的事了。那时候没有发红包一说,拜年也就是懂个礼貌、图个吉祥,讨个笑脸、得个表扬。</p><p class="ql-block">初一到初三这几天,小孩不用做事,所有担水、掏菜、做饭、洗碗的家务事都被父母们包了,家长也鼓励家里的孩子和小朋友们一起出去玩,只要不打架就行。这几天父母们也不会轻易打骂孩子,当然,小孩们也挺懂事的,高高兴兴的约着出去逛大街、看热闹、跳皮筋、捉迷藏。通常大家还会把刚拿到手的压岁钱和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拿出来,买点小零食互相招待。我想,所有这些也就构成了除能吃几顿饱饭和好饭外,小孩们希望过年的原由吧。</p> <p class="ql-block">过完大年后也还会有逛灯会、猜谜语、过元宵等扫尾。过完元宵后孩子们就知道,又要开学了,寒假作业没做完的赶紧做,没背的课文赶紧背(虽然那些年盛行读书无用论,但老师们还是尽职尽责)。尽管还没玩够,但年以至此,只好转个头又去盼望明年的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想来,也挺好玩的,那个时候至少每年还有个盼头,当然也就不枉那一年年成长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长大后,每次和夫人说起这些小时候过年的趣事,她只是觉得无聊,特别是这一次,用这些口水话写出来,她随口就来了一句“闲得…”,弄得我也只好戛然而止。也对,自己觉得有趣的往事,在别人眼里来了也只不过尔尔,也许只有和与自己一起长大的发小聊起来会产生一点小小的共鸣,不过,也确实非常希望能和那个时代产生一点小小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END –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