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早在20年前,刚刚退休闲置在家里的时候,觉得一个人整天坐家里发呆,实在是没有什么意思,便开始骑自行车,满处闲逛去。左肩背个包,右肩跨个水壶(里边满满的茶水)最先奔的是南城。主要玩的是商贾铺面,(有名的字号)票号(银行的前身)银楼手饰铺子,戏园子,茶园子和饭铺子。因商贾铺面不是独立的存在,游逛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南城的八大胡同,花街柳巷的种种妓院出出进进的逛了很多家。在逛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不少的,各行各业的(过去的行业)人,知道了很多的趣闻。尤其是戏曲行业名角的奇文逸事,了解了不少(很多的名角的宅子都在那一带居住)再次出去就转到地安门那一带去了,巧的是那里有个古老的书店进去喽喽 ,喜欢上了很多书,掏了不少的银子,买了回来。</p><p class="ql-block"> 也因为对街巷,商贾铺面,花街柳巷有了实质的接触,在书的提示下,渐渐的开始对国都的布局有了兴趣,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凡是做过国都的城市,我只没有去过洛阳。已成为国都城市的种种,曾经出版过一套书,(清华大学建筑出版社)我只有介绍西安的那本书没有买到,,其余的我都买了。从此对国都的建筑布局开始感兴趣,,先从左祖右社开始,游逛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次是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都分别的去了)因为远,从早上8点出发一直到天坛关门,我买的是通票,逛到最后,也就是只差那个存放祭祀的用品和表演没看到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神乐暑,来到这里的时候,只差20分钟闭馆,不让进去了,我磨叽了半天也不让进去,只得悻悻而归。那个时候才50多岁,只觉得兴奋,并没有累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已经70多岁了,总感觉得对离家最远的天坛模糊不清,作为坛庙代表性建筑天坛的建筑理念,布局的意义,以及在数学(几何运用),声学,力学的运用并不知晓。这次,为了好好的了解天坛的建筑,布局,提前看了一些资料,知道了坛庙的建筑:社稷坛,太庙,天坛都是古建筑坛庙的佼佼者!有必要再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此照片是在东神厨,宰牲亭院子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祭坛与祠庙都是祭祀神灵的场所,台面不屋为坛, 设屋而祭为庙。</p><p class="ql-block"> 北京最值得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是: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这五个坛。华夏出版社的“皇家气派”这本书中讲的好,供奉皇室祖先的太庙和供奉社稷之神的社稷坛所供奉的对象的身份虽然都十分的尊荣,祭祀之地的位置也是九坛八庙中离皇宫最近,但在帝王的心中,还有一位身份地位远高于二者的至尊之神,无论哪位皇帝,在辈份上都是它的孩子。号称拥有整个天下的皇帝的一举一动仅仅是奉其命行事而已。这位神灵就是笼罩着整个世界的“皇天上帝”。它就是被称为:天子与天父——天坛。</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都北京”这本书“太庙,社稷坛——左祖右社”这一章节里,更是将天坛,古都北京坛庙建筑群中最重要者,同时也是明清北京城中规模最为宏大 ,布局最为疏朗,艺术造诣最为卓绝的建筑群“天坛”,说成是天坛——天人对话。</p><p class="ql-block"> 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趣谈老北京”这本书 ,由浅入深的点出来:北京为什么会出现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 ,西有月坛的原因。追根究底起来,就是在农耕时代,古代人们将“天”想像成为,日,月,星辰,云雨,风雷的主宰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出于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精彩生活的需要,我国早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祭天”的礼俗。如《周礼春官 ,大司乐》里记载: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六舞”中的“云门”和“大成”就是属于当时用以祭天和地两种乐舞。从古时人们精神身活上的需求来看,祭天跳“云门”和“大成”这两种乐舞就是祭”天”。每年都能使农业风调雨顺,使农业生产有个丰收的好年景。</p><p class="ql-block"> 天文学家通过用“土圭”(古观测仪)对日影长短的变化,确定一年365天,冬日至,祭天在圜丘进行。因“土之高者曰丘,如取自然之丘者,象天圜,”天圜指天体,“圜丘”之地祭天是属于象征性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古时 ,为密切配合农业生产上的需要,逐渐的出现了捉拿賊鱼和猎取豺兽进行祭天的礼俗。(賊鱼为水獭)。</p><p class="ql-block"> 祭天的礼俗被封建帝王(皇帝)重视,为了表示重视农业生产,下谕旨而营建了祭天用的一座相当讲究的“天坛”。</p><p class="ql-block"> 明代,朝廷为了表示重视农业生产,紧密配合帝王祭天裕精神生活上的需要,,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正阳门外的永定门内大街路东营建了惊美的,世界闻名的,“天坛”,为帝王祭天裕创建了一处比较理想的好地方。它占地270万平方米,大月4倍于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同时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 天坛是“圜丘”和“祈年”两坛的总称。“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两坛同在一条南北中軸线上,尤其是”祈谷坛”的祈年殿的建筑,比较典型,同时又格外的引人入胜。建造宫殿的艺术师们,将祈年殿的建筑设计构思同“天圜地方”和“天有九重”及“天数”说,以及我国独创的农业二十四节气密切结合,根据古老的“天圜地方”之说,将“祈年殿”建成圜形,以象征天。将“祈年殿”的高度建筑成为九长九,以此来象征天有九重。“祈年殿”内中央建有四根大圆柱子,以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殿内的中层,外层各两排柱子,各十二根。内层十二根柱子代表每天的十二个时辰,外层十二根柱子一年的十二个月,每月的三十天,用殿顶建成三十丈来表示,以示一个月三十天。然而更为巧妙之处是内外柱子相加,二十四根又代表一年的春夏秋冬的二十四个节气。</p><p class="ql-block"> 祈年殿明代称大享殿 ,亦称泰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称祈年殿,为天坛中体量最大的建筑,也是北京城形制最为独特的建筑,如今已常常作为古都北京的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此照片是祈年殿的大殿内景。</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建筑群位于天坛中軸线的最北端,是整个天坛建筑群的“重心”所在,周围筑有一圈2米高的围墙,四面各辟一座拱门。南面的门内又设一座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的殿门:祈年门。祈年殿建于一座直径90.9米,高约6米的三层汉白玉圆形台基(称祈谷坛)之上。祈年殿平面也为圆形,直径(按柱心计)24.5米,高约38米,三重檐撺尖屋顶——这一造型在北京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 三重屋檐在明代初建时上檐施以青色琉璃瓦,中檐施以黄色琉璃瓦,下檐施以绿色琉璃瓦,以象征天,地,万物。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被改为三檐一律覆以青色琉璃瓦,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形象 。改动以后,祈年殿的色彩凝练,统一,建筑从上到下为蓝顶,红身与白色基座,宝顶与彩绘施以少许金色,艺术效果较比明代更为庄重、大气。</p><p class="ql-block"> 建筑内部独特,圆形大殿内外三根柱子,直接对应三重屋顶,最内圈位于殿内中部的四颗最高的柱子,直接承重,托着上层屋顶,称“钻金柱”在四颗钻金柱之外,用十二颗柱子支撑第二层屋顶,称“金柱”,金柱之外又有较矮小十二颗柱子支撑第一层屋檐,称“檐柱”。此外,乘托上檐的柱子除了四颗“钻金柱”外,在钻金柱之间的横梁上,对应中檐与下檐的十二颗柱之的位置,另立了八颗短柱,称“童柱”与四颗钻金柱共同组成了支撑上檐的十二颗柱子。殿内屋顶天花施以九龙藻井,造型精美华丽。祈年殿室内一圈圈立柱和藻井共同营造了充满了向心感的室内空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的西配殿介绍祭天礼仪的演变过程,展示祭天大典礼仪情况,祭祀礼器和礼仪的程序。</p><p class="ql-block"> 祈年殿的东配殿主要展示的编钟,编磬,乐器等实物。并结合文字,图片,等,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向游客介绍。</p><p class="ql-block"> 祭坛为“坛”与“殿”结合的圜形建筑,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坛三层,殿为圆形,屋顶为圆形,攒尖。</p><p class="ql-block"> 祈年殿殿坛内外人头攒动,一家或一群群的人,往来川流不息,我独自前来观赏游玩,拿的自拍杆,也无法施展拍照的操作,总是有人挡着你,要不就是合影,勉强照了两张,我就去看大殿去了。以前殿可以进入,可以清清楚楚的仰望天花藻井,我在里面蜘蟵了好久,带的忘远镜,仔仔细细,一点一点的瞅。现在吗?殿只开两扇门,有栅栏门挡着,无法接近。只好拿着长长的自拍杆录下来视频,挤进去照了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去了东西配殿。那里人不是太多,可以慢慢的参观浏览。两个配殿,我都留了视频,对所看到的展品,无不让人着迷。碰到个外地小女孩,让我帮忙拍照片,我欣然答应,从不同的角度,照了好多张,小女孩很满意的道了谢!</p> <p class="ql-block"> 这次因为搬家,去天坛北门比较方便,与二十年前的那次从南门进正好相反,那一次是从南门进来,西门出去的。认真的说起来,还是从南门进来是正宗。</p><p class="ql-block"> 尽管留恋着祈年殿,要想全面的了解天坛,必须要往南走,去看皇穹宇。</p><p class="ql-block"> 皇穹宇离着祈年殿大月700米吧!走过去,没怎么费劲,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皇穹宇是存放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皇穹殿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圆形围墙环绕,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内侧平整光滑,能传递声音。这道围墙就是举世闻名的“回音壁”。</p><p class="ql-block"> 墙壁用磨砖对缝砌成,墙头覆盖蓝色琉璃瓦。站在三音石那里,击掌可以听到三声回答。这种现象叫“人间秋语,天闻若雷,”寓意着“人”的言行都被天神所洞察。</p><p class="ql-block"> 围墙的狐度十分的规则,墙面光滑规整,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的规则。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会沿墙壁连续反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的声音有多小,也可以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迹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象。</p><p class="ql-block"> 回音壁的这种回音效果的原因是皇穹宇的建造,暗合了声学的传音原理。围墙的磨砖对缝砌成光滑,平整,狐度过度柔和,都有利于声波的折射。围墙的上端覆盖着琉璃瓦使声波不至于散漫的消失,更造成了回音的回音效果。</p><p class="ql-block"> 好像人们打电话一样,听的那么清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是皇穹宇的“回音壁”。</p><p class="ql-block"> 1953年,汤定远教授对皇穹宇建筑的声学效果测试,主要是墙体光洁,声波不被墙体吸纳,进而发生了反射,于是产生了回音,形成了独特的声学现象。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对回音壁回声现象进行的解释。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那圈围墙。</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是皇穹宇内殿布局。</p><p class="ql-block"> 大殿彩绘,天花藻井为青,绿,蓝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古代建筑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皇穹宇殿内8根檐柱,8根金柱,大殿上架无横梁,全靠各种斗拱支撑,层层上叠,天花步步紧收,形成弯隆圆顶。</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皇穹宇大殿的内景。</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大殿藻井照片。</p> <p class="ql-block"> 出了皇穹宇继续南行,就来到了“圜丘坛”。圜丘坛是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建立的一个三层汉白玉须弥座露天圆台,为皇帝(冬日至)祭天大典的场所,位于天坛的南部。</p><p class="ql-block"> 下层直径54.5米,最上一层直径23.5米。四面皆设台阶可以登坛。祭坛是祭祀的最高形制,圜丘的台阶,栏杆数都取“九”或“九”的倍数,以示尊贵,栏板三层共三百六十块 象征周天,三层台面的直径按古尺设计 ,上层直径九丈,取一,九数,中层直径十五丈 取三,五数 下层直径二十一丈,取三,七数合在一起,象征“一,三,五,七,九”五个“阳数”。</p><p class="ql-block"> 上层台面以中心一块圆石为圆心,其外铺九环石块,每环石块数亦为九的倍数,中,下层台面也同样……。整个的结构是对数学的巧妙运用,台面,台阶,栏杆的石制构件,都取自“九”或“九”的倍数,即是阳数。用以象征天,两道外放,里圆的围墙,象征“天圆地方”。坛中心是“天心石”,敲击或高声喊叫,周围即起回音。</p><p class="ql-block"> 天坛共有三处因具有奇特声学现象而著名的景观。圜丘坛中央的那块圆形的天心石(又名太极石,或亿兆景从石)就是其中之一。站在这块石头上 只需轻轻呼喊,就能立刻听到从四面八方传来的众多的回声。这种一呼百应的现象被封建统治者解释为,天帝在在向凡人发布“圣喻”,实际上,这不过是种特殊的回声。声音在向四周传播时,一旦遇到障碍物是会发生反射的,由于天心石的位置与每一边的栏杆的距离都相同,而且整个坛的半径都比较短,所以,仅用0.07秒就同时反射回来的声音互相叠加之后,,就会使原来的声音显得格外的响亮。</p> <p class="ql-block"> 这里需特别指出:连接祈年殿与圜丘的甬道设计为北高,南低微带坡度,,因尔祭天的人众从北向南走向圜丘祭坛时 ,随着地势的降低,周围的柏林则渐渐的升高,将四周所有的景物全部屏蔽在外,只剩下低矮的壝墙环绕下的三重崇台,背景是犹如穹隆般高高在上的天幕,诺大的北京城仿佛瞬间消失——这个空间效果比之祈年殿耸入云霄的屋顶更加富有震撼力,通过圜丘极其凝练的造型衬托出“天”的浩阔与威严。</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哲学理念的体验中,圜丘的设计者对于“空,虚,无”运用于空间营造的高超技术,是北京所有古建筑中最能展现出来的我国古代艺术对“无”的境界的追求——整座古都最神圣的场所竟然是一处“空无一物”的平台。建造圜丘的工匠更是通过精密的声学设计,使站在圜丘顶层的中央圆心石块上的人(古时自然是皇帝)发出的声响被周围的石块反射后放大并增加回响,大大的增加了祭天仪式的神秘感,配合上燔炉中缭绕的烟霭,鼓乐歌舞的表演,“天人交感”与“天人对话”般的神秘境界正如人所说:圜丘坛是中国人理念中的天地关系的建筑,它是用来体现古代中国人的独特宇宙观的,它也是为古代帝王所提供的,人世的统治者——帝王,与宇宙万物的主宰者——天,进行交流沟通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圜丘坛是为了祭天而设置的祭天坛,也被称为圜坛。它是提倡儒教治国的中国以及韩国等地的举行儒教祭天的仪式的场所。(韩国祭天省略)。</p><p class="ql-block"> 圜丘坛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别名,圜丘台 ,祭天台 ,拜天台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大典的祭坛。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圜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栏杆。</p><p class="ql-block"> 圜丘为圆形汉白玉须弥座石坛三层,通高5.17米,各层坛面俱墁艾叶青石,,环以汉白玉围栏。其上层坛高1.87米,坛面直径23.65米,中心有天心石,环天心石有石板9重,每重石板用9或9的倍数,合计有石板405块。中层坛高1.63米,坛面直径39.31米,亦墁以9重石板,计1134块。下层坛高1.67米,坛面直径54.91米,同为9重石板铺墁,石板数为1863块。圜丘东,西,南,北皆有出陛,各层出陛台阶均为9级。圜丘雕饰多为龙饰,望柱住头雕刻以盘龙,出水饰螭首面,各层须弥座间雕以雷纹,缠枝莲纹。</p> <p class="ql-block"> 望灯杆:位于圜丘坛外壝墙西南,是祭祀时候,照明用的灯具。是祭天大典标志性建筑,又是历史的见证者。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当时只设置了一根,明朝崇祯年间又增建了二根。望灯杆由石台座(夹杆石),望灯台,望灯杆,望灯及戗杆(三根)组成。另外还有滑轮与如意杆,以控制灯的升降,灯由天臺杆悬挂。</p><p class="ql-block"> 望灯杆高九丈九 (古时的尺寸,合现在的三十二尺),杆顶悬挂的灯笼高二点三米,直径三米。这个灯笼特别大,如同小房子一样,最为历害的是灯笼内插的蜡烛,名为“蟠龙通宵宝蜡”共5根,蜡烛高一点三米,直径0.3米,不流蜡油,不用剪蜡花,可通宵燃烧12个小时。这个蜡烛是云南,四川进贡来的,颜色是黄白色的,是经过内务府的蜡库加工而成。</p><p class="ql-block"> 望灯杆不仅仅只是用来照亮道路,另一个作用是用来传递信息。</p><p class="ql-block"> 皇帝祭天是从斋宫出发,斋宫钟楼里的太和钟,只要见皇帝走出斋宫,钟便鸣响四方,钟鸣,望灯杆的灯笼即刻点亮升空。祭天仪式结束后,望灯杆的灯笼熄火了,皇帝走下祭台,斋宫钟楼的的太和钟即刻响起,迎接祭天完毕的皇帝。望灯杆灯笼的功能是照亮和传递消息。</p><p class="ql-block"> 1914年窃国大盗袁世凯来天坛祭天时,看到有三根望灯杆,便下令,坎掉二根,只留一根,意为“皇帝只我独尊”。</p><p class="ql-block"> 1936年,唯一的一根望灯杆被狂风吹断,从此无望灯杆存世。</p><p class="ql-block"> 1994年,天坛管理处,对望灯杆遗址进行复建,“杆为钢管”。从那以后,祭天仪式不可缺失的“望灯杆”再次的矗立于圜丘坛外壝墙内西南。</p><p class="ql-block"> 明代:灯杆涂蓝色,绘红火🔥焰,顶部为金龙。后改成红色朱漆,顶部为金色的。</p> <p class="ql-block"> 七星石,七十二长廊与神库,神厨,宰牲亭:</p><p class="ql-block"> 这次因为是从北门进来的,看过了七星石,顺着人流,不知不觉的来到了长廊,本想从祈谷坛出来,在这里歇歇脚,谁承想,连这长廊也有个说次 。这长廊是连接祈谷坛,神库, 神厨,宰牲亭的走廊。</p><p class="ql-block"> 长廊,呈曲尺形,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天地坛旧制 ,初建时是75间,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制为72间。</p><p class="ql-block"> 长廊连接祈谷坛东砖门,神厨院,宰牲亭院落,历史上是重要的祭祀附属服务建筑,作为运送祭祀供品通道。长廊宽5米,长350米,公72间,俗称72连房 。1937年因天坛已非祭天之所,遂将七十二连房辟为游廊,拆除栅窗槛墙 添加座登,以供游人休息。与祈年殿的三十六根柱子相对应,象征七十二煞。(另外有一套说法,七十二连房的主要作用,是将神厨准备好的大量祭品从这里运往祭坛,皇帝起驾的时候,天还是黑的,而祭品则早于皇帝起身之前必须全部准备好,为了保证食物的新鲜程度,运送需要在夜间进行,因古时照明远不如现在的电灯,在漆黑的夜里,灯光如流萤般闪动,伴随着运送祭品人影的晃动,七十二连房显得格外幽深阴森。“改成游廊是1937年的事,那时还是槛墙上有栅窗”)由于天坛中的许多建筑多与天象有关,有人便将此地附会为“七十二地煞”。</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七十二长廊,早先,它可不是这样子的。</p><p class="ql-block"> 天坛的长廊连接祈谷坛的神库,神厨,和宰牲亭与祈谷坛的东砖门相连。</p><p class="ql-block"> 我从祈谷坛出来,很自然的买了饮料和零食,边休息,边看向形形色色的人群。来天坛游玩的人是真的多啊!不敢说是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也得说是人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 这照片拍摄于1900年。从照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早先的72长廊只是个72连房,称它为连房是因为,它的脊是连着的。是历史上是重要的祭祀附属服务建筑,主要作为运送祭祀供品的通道。72连房的建筑一面是墙,一面是槛墙及栅窗,1937年,因天坛已非祭天之所,遂将72连房辟为游廊,拆除栅窗槛墙,添加坐凳,以供游人休息。</p> <p class="ql-block"> 七星石是在天坛七十二长廊的东南场地中,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块巨石,在它们的东北隅还有一小块,共为八块。(明嘉靖年间的镇石)。</p><p class="ql-block"> 七星石是明嘉靖年间的镇石,迄今为止已有470余年的历史了。传说明代建都北京时(明成祖)朱棣想寻找一个祭天场所,夜里梦见天门大开,北斗七星落于此地,于是建天坛祭天。实际上这就是普通的石头,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有一道士说这里太空旷,不利于皇位及皇寿,所以设七星石镇在这里。清朝在东北方加一块,表示不忘祖籍,说七星石,其实是七大一小,八块石头。</p><p class="ql-block"> 象征北斗七星的石头,其实是把它们当做镇物,希望能借它们的威力永镇江山。清代入关后,为了收服民心,统治者给自己找了好多入主中原的“天意”理由。当他们发现中原人最为敬仰的泰山居然是长白山的一条支脉后,在七块石头的东北方又放了一块稍小的石头,作为长白山的代表,七星石的名字,还是七星石。</p> <p class="ql-block"> 丹陛桥:皇帝走向天庭的神路!</p><p class="ql-block"> 丹陛桥原名为海墁大道,不是一座桥。这条长360米,宽30米南北走向的大道, 是连接祈谷坛南砖门及其南天门(成贞门)的甬道,也是连接祈谷坛各坛与圜丘坛的中轴线。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是御道,西是王道。北高南低,桥北高4米,桥南高1米。从南往北走去,如步步登高!</p><p class="ql-block"> 丹陛桥南端路面稍向上凸起呈弧状,十分光滑。也可以这么说是座桥,古时候祈年殿举办祈谷礼是要供奉牲畜的,在丹陛桥下面修有一条东西通道,叫走牲路,也叫“鬼门关“,这样丹陛桥如同高架桥一般。丹陛桥桥东有一座小金殿,三面有雕石栏杆,称具服台,是皇上更衣休息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这座丹陛桥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2007年恢复历史原貌的大修缮中采用了特殊工艺制作的仿古砖14万块,现在每年的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五,丹陛桥上都有祭天仪式展演。重现皇帝沿着中轴线,缓缓走向天庭举行祭天仪式。</p><p class="ql-block"> 在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五这几天,你若来,就看得见,浩浩荡荡的队伍及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是绝对不能错过的!</p> <p class="ql-block"> 这照片是北神厨院子里的井亭。</p><p class="ql-block"> 北神厨,北宰牲亭属于天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是准备祭品的地方。这里虽然不比祈年殿宏伟气魄,但尤于祭祀前皇帝要来这里亲看祭品,作为祭祀礼仪中的一环,自然也非常重要。</p> <p class="ql-block"> 这照片是北神厨里的铜锅。</p><p class="ql-block"> 清代皇帝中,乾隆帝是南郊祭祀最多的,达到了158次。为表诚敬,都是从紫禁城步行至天坛。祭品种类繁多,皇帝还要亲自检验,称为“视笾豆”。其中笾有十二,豆有十二。如此多的食物,祭品都是在神厨制作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次照片是锅放置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根据“清会典”记载:大祀如天坛祭祀需厨役365名,其中供祀71人,着坛52人,宰大牲畜34人,铺排,宰鹿兔各25人,宰小牲畜23人,陈设20人,造糍,造饵,造饼各4人,瘗毛血3人报牲1人,另外还有杂差厨役百人。祭祈用品就是由这些厨师在神厨准备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也是神厨内灶台。</p><p class="ql-block"> 按照清代规制,祭祀用禽畜放养在圜丘,祈谷两坛之西的牺牲所,而宰牲亭和制作祭品的神厨在两坛之东。要将牺牲所的的家禽,牲畜送到宰牲亭,则需要经过祈年门与成贞门间的神道,可按规定,神道禁止活物通过。不得已,只能在神道下面修条门洞形遂道,。因送往宰牲亭的祭品去了就要被宰杀,有去无回,故将此处称为“鬼门关”。</p><p class="ql-block"> 宰牲时也要由太常寺官员监视,执行,规定大祈天地时各官员身着朝服,先期一日于子时赴天坛监视宰牲。如果是皇帝亲祭天坛,要在祭祀前二日酉时宰牲。汇总的点点滴滴,保证祭天大礼能顺利进行,皇家礼制规矩之成熟,细密由此可见一斑。古人的祭天之诚又岂是几句话就能描述的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里认真,仔细观察着,最后走到管理人员处,咨询一下,牲畜从哪里进入的,她带我看了一下,原来神厨大殿中央有一方形池子,,里面有孔洞,通过通道过来的牲畜,就是从这里进入的。</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的东西配殿:</p><p class="ql-block"> 东配殿展品包括七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祭天建筑历史上演变,</p><p class="ql-block"> 兼筑艺术,祈年殿的建筑艺术,</p><p class="ql-block"> 祈年殿的建筑构件,</p><p class="ql-block"> 明朝,清朝祈谷礼仪,</p><p class="ql-block"> 几次相关重大事件,</p><p class="ql-block"> 近代三次大修工程,</p><p class="ql-block"> 祈年殿的文件活动。</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的西配殿:</p><p class="ql-block"> 祭天礼仪馆,(祭天大典)。西配殿原为前九后七,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以参差不齐为由,拆了后殿,只存前殿九间。(包括东配殿的配制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现馆内集中介绍了祭天礼仪的演变过程。重点展示清代祭天礼器,祭天程序。</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是祭天乐器</p> <p class="ql-block"> 祭天礼仪服饰</p> <p class="ql-block"> 祭天礼仪服饰</p> <p class="ql-block"> 屏风</p> <p class="ql-block"> 皇上坐的龙椅</p> <p class="ql-block"> 祭天乐器</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为“斋宫”从西门进来参观此地比较的方便,去了此地后可再去神乐暑看看。</p><p class="ql-block"> 斋宫的建筑格局尤为小皇宫,是现存最完整的建筑,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到斋宫斋戒沐浴之场所。</p><p class="ql-block"> 提起“斋宫”不得不说到两座“斋宫”,一座斋宫位于北京的故宫,名为“内斋宫”,另外一座斋宫在天坛名为“外斋宫”。</p><p class="ql-block"> 祭天的前三天,皇帝必须先到斋宫内独宿3昼夜,要求不如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 ,不理刑名,不问疾吊丧 ,名为“斋戒”,又叫“致斋”,清正洁身 ,以示诚敬。</p><p class="ql-block"> 内“斋宫”</p><p class="ql-block"> 皇帝祭天前要斋戒三天,本来在天坛内有“一座斋宫”,就足够用了,故宫为何又建一座“斋宫”呢?原因有二个。(1)雍正时,平定三蕃的战事已结束,全国各地,甚至于京城及京都附近仍然是战有不断的抗清起义。(2)宫廷斗争激烈,主要表现在康熙帝之诸王争夺皇位,不少皇子 骨肉相残,各有死党,各有谋士及打手,雍正即位后,虽然说雍正利用皇权优势,采用诛杀监禁等手段,清楚了一些皇族兄弟,单雍正仍然是提心吊胆的做皇帝,十分担心被人暗害,所以不敢在“天坛的斋宫”独宿三昼夜。但是祭天大典的要求,又不能随意的的废弃,怎么办?经过琢磨,想出了用“内斋”和“外斋”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斋戒”。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下谕旨,在“皇宫”紫禁城内东南端,又建了一座“斋宫”名为“内斋”,将天坛里的斋宫称“外斋”,这样在“祭天”前一天,的夜间十一点钟,雍正帝才从“内斋”移往“外斋宫”进行象征性的斋戒,算起来雍正帝在“天坛”内的斋宫里停留的时间只有“四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天坛内“斋宫”的外部,外御河和167间围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天坛内的“斋宫”在北京来说是一座相当著名的建筑。位于圜丘坛成贞门外西北,于西天门内南侧,坐西朝东平面为方形,双层宫墙,外墙称砖城,边长66.07米,内层宫墙,紫城。紫墙边长44.13米。</p><p class="ql-block"> 围墙正东,有宫门2道,左右各1座角门,角门前各有1座汉白玉石桥。</p><p class="ql-block"> 外宫墙四周有167间回廊,是守卫宫墙八旗兵丁遮风避雨的地方。回廊上有1300多幅人物,山水,花卉,珝毛彩画。回廊外有御河环绕,整个斋宫层层设防,石桥前南北各5间朝房,是侍卫和禁军兵将住房。</p><p class="ql-block"> 斋宫内城御河,河全长350米,宽8.5米,深同外河。东面及南北面,架有汉白玉石桥,御河原为流水,1958年疏通河道,改为灌水,并且有游船,因渗漏严重,取消,又变回了干河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外斋宫的第二道门,迎面就是五间正殿的斋宫。殿座全是汉白玉石基和石柱,建筑结构和正式的宫殿一样,为重檐垂脊,吻兽亦俱全,正殿的殿顶为拱券形,不露栋梁榱桷痕迹,被誉为“无梁殿”。是北京著名的古建筑。</p><p class="ql-block"> 建筑布局讲究左右对称,殿前左右各配置配殿三间,而且在“外斋宫”殿前的丹墀台上(露台)左右各置有一座白石亭。左边的为“斋戒铜人亭”,右边的为“石辰亭”。</p><p class="ql-block">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左边的斋宫铜人亭里摆放的铜人像是谁?据说,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著名宰相”魏微”。</p><p class="ql-block"> 铜人亭石制四柱,四面砖劵拱形,绿琉璃瓦方形攒尖顶,顶上设四方吞脊宝珠。高5.5米方2米。是斋戒时放铜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斋宫铜人亭”里的铜像会是唐朝的宰相“魏微”呢?这是因为魏微自唐朝以来,在社会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魏微:</p><p class="ql-block"> 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人(今属于河北)他少时孤贫落拓,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又被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后窦建德失败,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629年)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定秘府图籍。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为而理”。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其著作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p><p class="ql-block"> 魏微的一生,尤其是他提出来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及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祭祀魏微,故在“外斋宫”的“斋宫铜人亭”里,摆放了魏微的铜人像。</p><p class="ql-block"> 铜人像有1.5尺高,铜人用两只手恭敬地握着一枚细长的牌子,牌子上写着“斋戒”二字。</p><p class="ql-block"> 将魏微摆放在这儿,示意或警示皇虔诚斋戒,切记不要胡思乱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是右侧的“时辰亭”。</p><p class="ql-block"> 石辰亭是一小型殿宇式石龛,下设一窄高石座,祭天大典开始前,由钦天监官员届时将时辰牌进于时辰亭,皇帝依所奏时辰,从容起驾出宫,临坛行礼。</p><p class="ql-block"> 石辰亭内石龛,具有实用功能,可以保护内部的时辰牌不受风雨侵蚀。窄高的石座即能突出亭子的视觉效果,也起到稳定的作用。与其它建筑相协调的装饰风格,展现了古代传统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外斋宫二道宫门内东北角有一个钟楼,明朝初期,斋宫设木架,悬挂铜钟。每于皇帝进出斋宫均鸣钟迎送。清乾隆八年(1743年)始建重檐歇山顶二层钟楼一座。内悬永乐年铸素面大钟一口,名“太和钟”,皇帝祭天时,从起驾出斋宫开始鸣钟,到皇上登上坛台,钟声即止,大祭礼毕,钟声再起。</p> <p class="ql-block"> 天坛的外斋宫正对着第二道宫门,直接入眼的是五间大殿,以及丹墀台上的左右对称的白石亭。</p><p class="ql-block"> 斋宫正殿的殿座完全是汉白玉基石和石柱。。建筑结构和正式宫殿一样。重檐垂脊吻兽俱全。唯一不同的是殿顶,成拱劵式,以砖拱乘重,不露栋梁榱桷痕迹,名无梁殿。</p><p class="ql-block"> 斋宫正殿,红墙绿瓦,顶部为蓝琉璃瓦覆盖,表示在天面前,不敢称尊。而对天只称臣,屋顶用蓝琉璃瓦覆盖,表示在天面前不敢称尊,对天只称臣。檐下的斗拱都是琉璃烧制而成,有防火作用。殿的匾额为“敬天”,殿迎面台阶为云纹雕丹陛。</p><p class="ql-block"> 无梁殿内殿布置都是乾隆时期原貌。</p> <p class="ql-block"> 此张照片是直接从正开着的门,照过去,我们看到的是门额上方的“敬天”二字和无梁殿内的实体布置。</p><p class="ql-block"> 无梁殿是皇帝白天斋戒场所,殿内陈设朴素。正面悬挂乾隆御笔“钦若昊天”巨匾,表达了天子对皇天上帝的虔诚之心,屏风,宝座均为原物,这里是皇帝举行礼仪和接见群臣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斋宫的前部以正殿为中心,后部是皇帝的内宅“寝宫”,中部是一个狭长的院子,院内两端各有廊瓦房五间,是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值守房。</p> <p class="ql-block"> 从斋宫的正殿南行,林荫甬道西行,正殿的背面,穿过这座垂花门,斋宫后面的五间大殿,就是皇帝戒斋的寝殿。</p> <p class="ql-block"> 寝殿五间,房内设宝座床,屏风,条桌,瓷器,花台 ,摆件。用于起居,礼仪,接待大臣。</p><p class="ql-block"> 殿内北尽间为冬季斋戒时的卧房,龙床设暖炕,室内设有火炕和炭盆。南尽间是夏季斋戒的卧室,龙床设有清凉的蓝纱帐。两个次间是御书房和起居室,设书架,龙书案及文房四宝,以备皇在此读书。乾隆皇帝在这里赋诗数十首,以抒发祭天情怀。</p><p class="ql-block"> 殿南还曾经建有供皇帝“澡身浴德”用的浴室,如同现在的沐浴场所内多贴有瓷砖这座浴室中贴有平整的琉璃砖。</p><p class="ql-block"> 另外寝宫的南北两端各有一个小院子落,分别是点心房和茶果局。斋戒期间,负责准备正餐的地方并不在天坛内,这两个部门只负责为皇帝准备点心和水果。</p><p class="ql-block"> 内,外斋戒的办法是雍正时期更改的,自雍正以后的皇帝,都采取了这一内,外斋相结合的传统,这座斋宫实际上成了皇帝祭祀前临时歇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是斋宫寝殿内的布局结构。</p><p class="ql-block"> 20年前我就来过这里,斋宫的寝殿有清朝好几代皇上的画像,我清楚的记得我当时看了还很奇怪,画像几乎一样(服饰,穿着)只是脸不一样而已。卧室也很小,好像是只有8或9平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寝殿前的防火用的太平水缸。请美篇文友注意看。如果你去过故宫,你就看得到,三大殿的防火用的水缸(也就是太平水缸)全部都是铜的,并且表面鎏金,八国联军侵犯中国,水缸的鎏金被刮的痕迹现在都看得到。这里的水缸是铁铸造成的,可以容数十担水。缸的底部有石座,缸底下可以生火,以防冬夜结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已斋戒三天的皇帝于日出前七刻(相当于现在的凌晨四点多)就得从斋宫起驾,并且在圜丘坛东南部临时搭起的具服室换上专用的祭服。</p><p class="ql-block"> 祭祈的礼仪是非常繁琐,都要经过迎神,奠玉帛,进爼,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望燎等九个程序(九奏)在进行每一道程序时,还要有专人演奏特定的背景音乐,但祭仪的细节却因时代而异。明代时演奏乐曲以“和”为贵,清代则以“平”为主。无论哪种乐曲,都庄严肃穆,与祭祀这种严肃的场合很般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说来话长,从二十年前逛天坛,对古建筑的每一个构件所反应出来的文化内涵都是杆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这次截然不同,但是有些地方又与以前看到的不一样,原因非常简单,为了保护文物,采取的保护措施,使游者不能近距离接触,实是遗憾。</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啰嗦一下有关天坛声学现象。天坛的第三个声学现象在哪里?我来告诉你:在寝宫!我也是刚刚知道的。</p><p class="ql-block"> 天坛的三大声学现象都与“石板有关”。在寝宫前的石雕正南方与围墙之间,有一条有许多块长条石铺成的甬路,从北往南数到第三块石板就是“天闻若雷石”。如果把寝宫的门打开,把窗户全部关闭,使殿内的神龛与殿外的这块石头之间没有任何的障碍物,站在此石上面,对殿门说话时,就能听到三次十分洪亮的回声,而且即便是站在殿外的其它地方,也能听到源起于这块石头上的回声。</p><p class="ql-block"> 这种现象也可以用声学来解释。神龛上的殿顶,殿门和位于整座皇穹宇建筑群圆心上的第三块石板是在一条直线上的,声音既可以沿此线传进殿中并反弹回来,也可以像天心石所发出的声音那样,到达周围的墙壁后直接返回,能听到三次回声的缘由则是声波传播的距离有所区别。其它石头都不满足上述两种条件,所以难于产生这种神奇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扬扬洒洒的写了这么多,可以说还是比较的杂乱,因为我不是一次走完的全过程,前后用了三天,记忆及印象有时可能会混肴,但我还是把它写下来了。作为国都,自有它的建都理念,对国都的这种建筑群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对我非常大,我愿把我看到的分享给我的美篇朋友,如果来北京旅游去天坛玩的话,我建议最好花一整天的时间来参观。我的这篇文章如果对来天坛玩的朋友能有点提示的话,可以说,我就没有白写这篇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