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斜桥东街旧景(水墨白描)

海宁老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忆画斜桥古镇东街题款</span></p><p class="ql-block">(写于甲辰年冬至)</p><p class="ql-block">故乡斜桥镇,依洛塘河而建,宛如一颗镶嵌在江南水乡的明珠。沿河街道有东街、中街、西街,皆坐落于河北岸。河南岸则建有小学、寺庙与人家,错落有致,相映成趣。为方便河两岸往来,建有三桥:东环桥、中石桥、西环桥。又因街跨河浜,再造三桥:紫气桥、牛桥、铁攀桥。洛塘河水悠悠,缓缓向东流入京杭大运河,其水路交通极为便利,仿若一条灵动的纽带,串联起古镇与外界的联系。在我脑海中,她始终是一幅绝美的图卷:小桥、流水、人家,充满着诗意与温情。</p><p class="ql-block">这幅图上,临河水阁楼房鳞次栉比,如同一幅展开的古朴画卷。小镇石板青瓦,散发着岁月的光泽;商铺满街,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古街巷道,人来人往,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洛塘溪水恰似一位慈祥的母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斜桥人。古人云:“四月四梦秋晨,洛塘桥边嘻晚春 (唐·诗人姚兖)”,此句更为古镇增添了一抹诗意的文化底蕴 。</p><p class="ql-block">早在1906年,斜桥便有了火车站,自此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解放后,这里的经济文化发展更是蒸蒸日上。榨菜、蚕丝、老酒,是斜桥的特色名片;皮影、剪纸、剧院,彰显着斜桥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在劳作之余,听听京戏、说唱,嗑嗑瓜子、喝茶,享受着温婉闲适的水乡生活,日子过得悠然自得。</p><p class="ql-block">然而,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斜桥也未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幸免。20世纪70年代初,正值文革时期,沿河所有的水阁楼房和历史悠久的拱桥统统被强拆。张和尚故居中的客厅以及厅前的廊沿过道也未能逃脱厄运,教堂寺庙更是早早被拆光。拆桥填浜致使水系破坏,盲目发展带来了严重污染。尽管近十年水系得到治理,水质有所恢复,但曾经的繁华已如过眼云烟,家境破落,人也纷纷离去。而今的小街,正如学者王学海先生所吟:“这条小街,是我的出生地,曾经的拼搏,都留在了这草台。她,原来是五大镇之一,现在,成了民间冠名的古镇。镇上的居民,却都是老人 。”</p><p class="ql-block">我殷切期望政府能引领乡亲盘活剩余资源,发展庭院经济,让古镇重新焕发生机。大家共同努力拼搏,避免再走弯路。尽管水系破损治理难度大,费时费力,但我坚信吃一堑长一智的年轻人,定能将斜桥重塑出原汁原味的洛塘溪美,让这颗江南明珠再次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p><p class="ql-block">我于1964年离开故乡在外就读、就业,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却时常浮现眼前。孩提时,我常在桥边玩耍,那些美好的时光成了我一生的珍藏。如今老来,捉笔画当年,心中感慨万千。画毕东街,不禁涂鸦几句:</p><p class="ql-block">忆画小镇东街</p><p class="ql-block">梦里斜桥每记寻,</p><p class="ql-block">毫端意淡抚心琴。</p><p class="ql-block">溪波涌处回声远,</p><p class="ql-block">舟至桥边戏羽禽。</p><p class="ql-block">万壑千峰皆踏遍,</p><p class="ql-block">四方积善自宁襟。</p><p class="ql-block">韶光荏苒洛塘路,</p><p class="ql-block">未改乡音老叟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