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00年8月6日,由平凉地区文化艺术馆、平凉地区老年书画研究会主办的“王效德书法展”在红旗街启源书斋隆重举行。时任平涼地区文化处处长张清宇,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平凉地区文联主席姚学礼,平凉地区文化艺术馆馆长口玉明,平凉地区老年书画研究会主席景向志,平凉地区书协主席何清荣、副主席李再武等领导和平凉书画名家、知名企业家代表50多人参加了开展仪式和相关活动。</p> <p class="ql-block">对于平凉老一代书画爱好者而言,启源书斋应该是不陌生的。二十多年前,这家书画店是平凉为数不多的书画经营商店,是许多文人和书画爱好者的聚集地之一。它的主人是一位农民书法家——王效德。</p> <p class="ql-block">1942年出生的王效德,籍贯泾川县丰台乡,祖上崇文尚武、家道殷实。他自小受到家庭严格的教育,读四书五经,习家传武术。新中国成立后,王效德的父亲举家迁往玉都镇尹家洼村务农。</p> <p class="ql-block">自小的耳濡目染,王效德对毛笔字并不陌生。9岁时,在学校里,他看老师写毛笔字,笔墨飞动,一下子对书法产生了兴趣,从此他开始照着描红字帖开始练习书法。</p><p class="ql-block">1960年,王效德上高二的那年,命运把一座大山压在了他的身上,父亲不幸病亡了。姊妹8人,王效德排行老三,大哥长期在外奔波,大姐远嫁到了镇原县。王效德只得放弃他的学业和大好前程,回到家与母亲一起承担起姊妹6人的抚养重任。当时的高中生是稀缺人才,王效德一边在家务农,一边在村里的学校里教书。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在教书、务农之余,还学习木匠,做木工活补贴家用。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他喘不过气,但他一声也不吭,咬着牙完成了父亲弥留之际的重托。他的毅力、恒心帮助他度过了人生至暗时刻,也练就了他坚毅的品格。七里八乡的人们看在眼中,上门提亲者颇多,于是他遇见了自己的人生伴侣,收获了自己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尽管生活艰苦、物质匮乏,但王效德一刻也没有忘记练习他喜爱的书法。没有纸,他就用树枝在地上写,用手指在腿上画,用心琢磨。后来,他用学生用完的废作业本练习。没有钱买墨汁,他就蘸着水一遍一遍地写。在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书法是他在为生计奔波之后惟一的慰藉。</p><p class="ql-block">1976年,王效德作出人生中一次重大抉择:带领妻子和4个儿女全家六口一起“闯河西”,举家迁至有水浇田的酒泉。在酒泉,他一边教书,一边务农,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1978年,看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消息,王效德眼前一亮,于是他又决定举家迁回玉都镇尹家洼村,承包10亩土地种果树,成为泾川县当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由于种植技术的缺乏,承包种植并没有获得成功,但在那个大家都“两眼一抹黑”的年代,他敢为人先的闯劲是需要极大勇气和魄力的。无论是“闯河西”还是回乡尝试承包土地,忙碌之余,王效德一刻也没有放下对书法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古人有以锥画沙、蕉叶习书的典范,而王效德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并没有因为条件的限制而湮灭心中的梦想,他广泛搜寻古代经典碑帖,琢磨经典碑帖的用笔、结体,以指为笔,以树枝为笔,在黄土地上追摹古人笔意,勤练不辍。真草篆隶诸体,王效德都有涉猎,而用功最勤、让他颇为得意的是他的行草书。</p><p class="ql-block">上世纪90年代,随着子女长大立业,王效德也告别了他生活的那块土地,来到崆峒区。生活条件的改善,让他可以在宣纸上尽情地挥洒激情。</p> <p class="ql-block">子女们知道他心里系之念之的是书法,便合计着在1998年给他开了书画店,取名启源书斋,他一边经营名家书画,一边继续习练书法。在启源书斋,王效德结识了章岚、李佐文、胡晓云、李鸿文等许多平凉书画家,并与他们经常交流学习,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2000年,王效德在启源书斋第一次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展览大获成功,前来求字者络绎不绝。子女们又张罗着帮父亲在城门坡开了一间痴艺阁,经营书画作品及装裱业务。看着饱经沧桑的父亲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子女们感到特别欣慰。</p><p class="ql-block">习书之外,王效德注重字外功夫,从四书五经到历史、历代诗词、名篇、小说、杂记,王效德多有涉猎。近些年,他又利用外出旅游时间,去西安碑林、北京故宫以及各地的博物馆,观看古代经典碑帖,感受经典碑帖的艺术气息,从中汲取营养。</p> <p class="ql-block">王效德认为,书法有刻意与随意之分,刻意性是模仿、继承、寻根,更是扎根,要专心致志地掌握笔画、结体、章法等诸多要素。而书法的随意性绝非任意所为,其效果不可能呼之即出、唾手可得,要经受磨练,突破局限,提高人文修养及欣赏能力。</p> <p class="ql-block">平凉著名书画家胡晓云曾评价王效德的书法:从王效德书法的外表看,还较多地保留着传统书法的痕迹,这说明作者并不全盘否定古人,而取于古人书法精华的一面。但从他书法用笔的肆意跌宕、酣畅淋漓中,又使人看到书法艺术回归到自由率真的本体,流露出王效德的书法不断走向个性独特、天趣老成。</p> <p class="ql-block">数十年对书法艺术的刻苦追求,让王效德获得了厚厚的一叠获奖证书和奖牌,而他最看重的是2007年平凉市文联、平凉市老龄委向他颁发的“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他的二儿子和三儿子继承了他对书法的爱好,也继承了他的启源书斋和痴艺阁。</p> <p class="ql-block">2020年王效德八十寿辰之日,天南海北的子孙全部回家,照了一张“四世同堂”照片,全家人其乐融融。王效德提笔饱蘸浓墨,为他们每家写下了家训:坚毅、包容、诚信、勤俭,忠孝、儒德、仁义、和善。如今,这一幅幅被装裱的“家训”悬挂在子女孙子的家里,这既是王效德一生追求的为人处事至高境界,也是他对后世子孙的殷切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