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乘火车从漳州到厦门,出厦门站就给了给我们一个惊喜。 </p><p class="ql-block"> 老俩口一出站是懵的,习惯性地找公交站。进入一个没有辨识度的大型环形公交站场,一位老者守在站台,态度傲慢。即便如此,我们也只能上前询问我们该乘坐的公交线路,老者一看我们是外地人,立刻叫我们拿出手机,指导我们在支付宝里边操作厦门公交、地铁老年免费码,三五下便操作成功。心里那个愉悦,也不觉得老者傲慢了,只有谢谢的份儿。</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全国仅有几个城市(就个人了解的有深圳、武汉、昆明)可以让外地老人也能享受免费公交。之前在昆明享受过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公交,但是手续比较多;像厦门这样轻而易举就上手的,是从没想到。个人的公交费用虽然不值多少钱,但体现的是社会对普通人的人性化关怀,是现代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一方经济发展良好的注解,厦门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老者的傲慢劲儿是有底气的。</p> <p class="ql-block"> 中山路步行街,建于1925年,是古老西洋建筑群组成的商业街。中山路垂直于沿海的鹭江道,与鼓浪屿遥遥相望。 </p><p class="ql-block"> 中山路人流旺,商品多,名气大,一提到厦门,必有中山路,就像重庆的解放碑、上海的南京路,成都的春熙路,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繁华,富有和时代韵律。 陈化成故居、南洋骑楼建筑、琳琅满目的闽台特色小吃,回响在小巷街坊间的古老南音,异乡风情满满。 </p><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发现在骑楼下的人行道上,居然有吊扇,为过往行人,驻足歇息的游客送出阵阵清风。如同为外地老人开通免费公交一样,对普通人的人性化关怀,厦门走得最快最远,是真正的文明自觉。 </p><p class="ql-block"> 陈化成故居隐藏在民居小街巷,从前只知道他在鸦片战争时期,官任江南提督,在上海吴淞口浴血抗英,以身殉国,看到他的故居,才知他是厦门人,是厦门人民和上海人民永远纪念的爱国英雄。</p> <p class="ql-block"> 曾厝垵位于厦门南部,从厦门站附近乘公交,一车到达。曾厝垵面朝大海,红砖古厝,南洋风格的“番仔楼”刻满华侨遗风,琳琅满目的个性小店,酒吧,小饭店填满了街街巷巷。一个因曾姓人聚居的闽南小渔村,现在也可以叫城中村,跟风靡全国的古村古镇一样,为吸引游客竭尽所能,而作为自然渔村已经被商业化渐渐替代。 </p><p class="ql-block"> 曾厝垵村也是华侨村,村里最有名的华侨,是曾国办先生。他在1927年和弟弟曾国聪一起投资建设了厦门思明电影院,而早在1920年代,曾国办就投资了当时的环岛路,1925年出任华侨银行第一任总经理,三、四十年代又合股投资了厦门到同安的海上运输。村里还有记录他修路事迹的纪念石碑。 </p> <p class="ql-block"> 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建于唐朝末年,名为泗洲寺,宋朝时改名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芜,于清康熙年间重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更名为南普陀寺。 </p><p class="ql-block"> 整座寺院气势宏伟,错落有序,是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院设有闽南佛学院,致力于佛教培养。</p> <p class="ql-block"> 除夕夜,开门迎客的餐馆都只做年夜饭包席,没有接待两个人的年夜饭,自己买了烧鹅在大排档过除夕,然后回酒店看春晚。</p> <h3> 远在家乡的亲人们也自制了一桌年夜饭,仪式感满格</h3> <p class="ql-block"> 到厦门最想去的自然是鼓浪屿,先查一下天气,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初三都是好天气,决定初一上岛,可是一查船票,才发现至鼓浪屿三丘田码头的船票已经售罄,连续三日都没有票了,抓狂😫。 </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时间就是一直刷屏,看有没有人退出的船票,终于刷到一张大年初一早上7:30上岛的票,后来又给先生刷到一张上午11:30的船票,反正他是去过的,就等着中午再相聚吧。 </p><p class="ql-block"> 船票有了,就去查公交和地铁的早班车开班时间,结果发现无论哪条线路第一班车都赶不上厦鼓码头7:30的船,心想就从酒店打车过去吧,一位交警告诉我,大年初一早上根本打不到出租车,我不信,立马在各个网约车平台挂上预叫车服务,结果一整天无人接单,真是令人沮丧! </p><p class="ql-block"> 要不换家离厦鼓码头近的酒店,却发现酒店价格暴涨,且基本客满。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远在重庆的厦门朋友也帮我们想办法,让我们去他们厦门的家里住一宿,那里离码头近,可不巧,家人全都出门在外。 </p><p class="ql-block"> 万般无奈,跟先生专程去实地路演一遍,最后决定早起2小时,五公里路程,步行前往乘船码头,如此可以确保7:30能按时上船。为了一个上岛梦,也是太拼了,哈!</p><p class="ql-block"> 转机出现在地铁站。先生心细,发现离码头最近的地铁站墙上有一个列车到达本站的时刻表,第一班车的到达时间居然在早上6:40左右,与我们原来计算的到达时间早了半小时以上,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查过,我们要乘坐的地铁早上6:30从起点站发车,到达轮渡码头站已经是7:15,再步行到码头是完全来不及的,为何这里的首班车到达时间会是6:40呢,赶紧去咨询地铁工作人员,这才知道地铁的首班车并不是只从起点站发车,而是每隔一两个站就有一辆首班车从这些站发车,因此在任意站都能坐到相应的第一班车,并不需要我们出发的站等待从起点站发出的首班车,啊,原来是这样,一切迎刃而解!原来现代文明是如此简单又人性,我们真的老了。</p> <p class="ql-block"> 鼓浪屿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南隅,与厦门岛隔海相望,面积约1.88平方公里,有“海上花园”之称。 </p><p class="ql-block"> 早上8:30,晨霭朦胧,一个人踏上了心心念念的鼓浪屿,静谧怡人,伴随声声鸟鸣,浓荫蔽日的环岛路上恣意自在。 </p><p class="ql-block"> 掩映在绿树间的红墙灰瓦白房子,风格迥异,见证鼓浪屿曾经有多国领事馆的历史。形态各异的小洋楼、私家花园、民居遍布小岛,岛上没有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等交通工具,仅在菽庄花园一带有代步的电瓶车,价格40–50元,多数街巷只能步行,是一座地地道道必须用双脚丈量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在小岛东南端,远远地看见雄伟的郑成功塑像。明末,郑成功的父亲不听郑成功的劝阻,降于清,郑成功便在厦门鼓浪屿屯兵扎寨永远抗清,至今日光岩附近还能看到龙头山寨遗址,今天厦门的思明区便有郑成功永远思念明朝之意。 </p><p class="ql-block"> 1661年,郑成功率2.5万兵勇,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直取台湾,围困8个月后,从荷兰人手中收复被侵占38年的宝岛。可惜半年后郑英雄离世,他忠贞爱国,英勇抗敌的气概永世长存。</p><p class="ql-block"> 一峡鲸波,英灵长共海涛还!</p> <p class="ql-block"> 毓园,是我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先生的纪念园。 </p><p class="ql-block"> 她是现代妇产科医学的奠基人,一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医学人才,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而自己却孑然一生,为妇女及儿童健康及为培育医学人才倾注毕生精力。 </p><p class="ql-block"> 毓园造园风格平实自然,又饱含蕴意,犹如先生慈母般的风采,用尽一生诠释“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高尚情操。 </p><p class="ql-block"> 先生1901年生于鼓浪屿,1983年在北京逝世,1988年先生的骨灰运回鼓浪屿,安葬于毓园。</p> <p class="ql-block"> 菽庄花园,是到鼓浪屿的游客必去的地方。一座园林,以“藏海”、“补山”为主题,意境精妙独特,雅致又大气。 </p><p class="ql-block"> 菽庄是爱国台胞林尔嘉先生的名字(字菽臧,亦作菽庄),这位爱国台胞,诗文涌溢家国情怀,投身实业救国兴邦并热心公益,游历海外极具国际视野,是近代中国华人精英的典型代表。 </p><p class="ql-block"> 菽庄,还是一个堪与“南社”比肩的诗社名字。一大批因日据台湾流亡的爱国文人,应菽庄主人的召集汇聚于此。菽庄吟社,吟侣两千,影响深远,被称作近代“东南坛坫第一家”。 </p><p class="ql-block"> 菽庄是鼓浪屿一个璀璨的文化符号。它是百年前鼓浪屿的多元社会的见证。菽庄建于1913年,1955年,菽庄主人林尔嘉先生把它捐赠给人民政府。</p> <p class="ql-block"> 在菽庄花园的“听涛轩”,与钢琴结缘一生的爱国华侨胡友义、黄玉薇夫妇,捐赠了一座钢琴博物馆。博物馆里有数十架形态各异,年代久远的钢琴。 </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有古老的手摇钢琴、有产自一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的古钢琴等,真想停下来细细欣赏。 </p><p class="ql-block"> 岛上还有一个风琴博物馆,也是胡友义、黄玉薇夫妇所捐赠,在八卦楼展示。 </p><p class="ql-block"> 胡友义先生在美国波士顿购得的巨型管风琴"凯思文特"高达13米,宽12.5米,重35吨,共有7451个风管和133个音栓,是国内最大的管风琴,安放在正门的大厅中央,举目望去,惊艳,震撼,叹为观止。是风琴博物馆最重要、最庞大的镇馆之宝。 </p><p class="ql-block"> 以一己之力捐赠钢琴、风琴博物馆,其心其力又岂是一个爱国华侨可以诠释。</p> <p class="ql-block"> 红色圆顶的八卦楼矗立在笔架山上,俯瞰厦门港,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见证。八卦楼建造者林鹤寿出身台湾显赫的“板桥林家”,经历乙未之殇,林家不愿做亡国奴,毅然举家内迁移居鼓浪屿。</p><p class="ql-block"> 八卦楼的身世,诉说着中华民族至暗时刻台湾同胞的游子悲思,也寄托着两岸中国人的家国梦想。历史烟云散去,八卦楼承载着那段厚重的历史,成为全国文保单位和世遗建筑。如果说鼓浪屿是一顶华美的桂冠,八卦楼就是桂冠上的那颗璀璨明珠。八卦楼的历史,就像一台饱经沧桑的留声机,向世界诉说着充满传奇的中国故事。 </p><p class="ql-block"> 八卦楼现在是风琴博物馆。</p> <h3><br> </h3> <p class="ql-block"> 穿过岛上弯弯曲曲的小巷,分分钟感觉要迷失在花花绿绿的小街中,日光岩却豁然在眼前。 </p><p class="ql-block"> 沿着弯来拐去的石阶拾级而上,登上日光岩顶端,俯瞰整个鼓浪屿,远观雾霭中的厦门市区,但觉长风习习,波澜渊浩,醉在其中。 </p><p class="ql-block"> 日光岩上有80多处摩崖石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书刻于民初的“天风海涛”,字体硬瘦通神,端庄凛然,作者许士英(1873-1964),官至民国内阁总理。 </p><p class="ql-block"> “鼓浪洞天”系明万历元年(1573年)丁一中所书,据说这是日光岩最早的题刻。 </p><p class="ql-block"> “鹭江第一”题刻者是清道光年间林鍼。林鍼懂番语(外语),做过翻译,著有(西海纪游草)一书,叙述自己在美国的游历,是近代第一部中国人的游西笔记。 </p><p class="ql-block"> 现代蔡元培题刻:</p><p class="ql-block"> 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p><p class="ql-block"> 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p><p class="ql-block"> 日光岩(英文:Sunlight Rock)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同时,据地理条件来看,日光岩是鼓浪屿早晨阳光照射的第一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在厦门的最后一站是集美。我们回家的火车出发站是厦门北站,北站就在集美。 </p><p class="ql-block"> 集美俗名“尽尾”,即大陆尽处;又名“浔尾”,即浔江之尾。明末时,大社陈文瑞进士及第,认为“尽尾”、“浔尾”不雅,改称“集美”。 </p><p class="ql-block"> 集美是著名的侨乡,海外侨胞有六万多人。集美是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故乡,此行慢慢游来,才知陈先生高瞻远瞩的伟大。</p> <p class="ql-block"> 集美大社,位于厦门市集美学村与陈嘉庚纪念胜地之间,社在当地是村的意思,因为比较大,称为大社。 </p><p class="ql-block"> 大社是集美的起源与根脉,拥有700多年的历史。这里保留了小村庄的原始风貌,是闽南民俗风貌的活化石。 </p><p class="ql-block"> 大社是陈嘉庚先生的出生地,也是集美学村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 1913年,在新加坡创业的陈嘉庚回到家乡,并在大社陈氏宗祠创办了乡立集美两等小学,这是集美学村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 集美小学校门正对面是敬贤楼。敬贤楼是为纪念陈嘉庚的胞弟陈敬贤而命名。 </p><p class="ql-block"> 当年,陈嘉庚的实业都在新加坡,而办学主要在福建厦门集美,陈嘉庚和陈敬贤两兄弟共同经营着跨越两地的事业,经常分居两地交替工作。 </p><p class="ql-block"> 1918年,陈敬贤亲自督办的集美中学和师范学校成立,陈敬贤公布了兄弟二人商定的校训“诚毅”二字,亲定了集美学校校歌。学校教职员工和当地百姓都尊称他为二校主。 </p><p class="ql-block"> 1936年初,敬贤先生因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1937年,集美学校把礼堂改为敬贤楼,纪念他为学校和家乡作出的卓越贡献。 </p><p class="ql-block"> 敬贤先生一生的无私奉献,是汇成陈嘉庚爱国精神的一支源流,流芳百世。 </p> <p class="ql-block"> 1918年3月,陈嘉庚创办的集美中学开学,中学隶属于集美师范学校,为集美的学校培养师资力量。因战乱和当时政策影响,中学和师范及陈氏创办的其他学校分分合合,多次迁出集美,至1950年,饱经磨难的陈氏私立各校终于迁回集美学村。到1955年,所有学校由政府拨款,私立转为公立。</p> <p class="ql-block"> 集美中学道南楼建于1962年,是嘉庚建筑群中最迟竣工的一座楼。 </p><p class="ql-block"> 道南楼以9座楼栋联排连接,气势恢宏又典雅金贵,是集美学村里最为壮观的一栋楼宇,亲历现场,无比震撼。</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陈嘉庚先后创立了航海、水产、体育、师范、财经等专科学院,至1994年合并为集美大学。</p> <h3> 1921年4月6日,陈嘉庚一手创办的厦门大学正式成立,1928年3月,厦门大学获得私立大学政府立案。1929年至1933年,陈嘉庚企业因世界经济危机被迫收盘,厦大办学无力维持,他将厦大无条件献给政府。</h3> <p class="ql-block"> 龙舟池是集美学村里一抹靓丽的风景。1950年陈嘉庚围筑南堤后形成一个大池塘,1954年后陈嘉庚开始组织村民师生进行龙舟训练和比赛,并于五十年代中后期不断修筑,美化堤岸及周边环境,成为集美一个理想的比赛和休闲游玩之地。</p> <p class="ql-block"> 1950年,饱经战争磨难的嘉庚先生回国定居,面对被战争破坏的校舍和自家的房屋,嘉庚先生坚持要先修校舍,直到1958年所有校舍都修葺完毕,他才着手修缮自己家的房屋。 </p><p class="ql-block"> 1941年,陈嘉庚先生回国视察,跟国共两党都有接触,通过对重庆和延安的比较,他认定共产党可以成就大业,从此一直支持共产党的事业,这是多么有魄力的远见卓识! </p><p class="ql-block"> 陈嘉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崇尚教育的精神,严格自律的精神,一生为社会服务的牺牲精神,自奉节俭,一心为公的精神,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毛主席的最高评价:华侨旗帜,民族光辉。</p> <p class="ql-block"> 至此,我们的厦门之行结束,一路走来,无论是在中山路、鼓浪屿,还是在集美,还有小小的曾措垵,都流淌着侨乡文化的芬芳,历经百年愈加浓郁醇厚又发人深省。一个多世纪之前,中华大地正在露出近现代文明的曙光,沿海的福建厦门走在开拓进取的前列,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浸润着中华文明的先人们:陈嘉庚、陈敬贤、林尔嘉、胡友义、曾国办、曾国聪……总以一生之获反哺华夏民族,可歌可泣,可敬可佩! </p><p class="ql-block"> 所以无论是厦门对外地老人开放手机免费乘车,还是中山路人行道上骑楼下的电扇,欣欣向荣的厦门都闪耀着华侨先驱们光辉灿烂的文明之光:护国为天、崇祖爱乡、恋祖为根、勤俭拼搏、奋斗为本、乐善好施、奉献为荣、包容宽厚、仁善为道…… </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美篇,向厦门致敬! </p><p class="ql-block"> 粤闽行共6篇,连载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