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漾之旅》——2024岁末滇中南行之四 古韵蹄印中与茶马相逢

王晓冬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花漾之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岁末滇中南行之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晓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古韵蹄印中与茶马相逢</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为,游记一旦与历史相连,便有了科普之嫌,若再长篇累牍,引经据典,便更是索然无味,弃之于百度百科也不可惜。我以我眼看世界是我表达的前提,若非,毋宁弃笔。</p><p class="ql-block"> 这次的滇中南行,我们一落地便踏上了这条成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的茶马古道,它被岁月的长河一遍遍冲刷,每一个沧桑古镇,每一座静谧山寨,每一段青石板路,每一抹斑驳石墙,无不见证着往昔的兴盛与繁忙,让我无法不站在这条长河里去触摸它,在马蹄声声,茶香悠悠的古韵中去回望它,这便有了此行唯一的寻古篇章——与茶马相逢。</p><p class="ql-block"> 与同为主要来自于人的行走,踩踏和人力自觉开辟的丝绸之路不同,茶马古道自诞生以来从没发生过战争流血和杀戮,是一条和平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以及各民族融合发展之路。它的滇藏线穿越了哀牢山脉,无量山脉,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跨越了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和雅鲁藏布江,一路切入南亚次大陆,把中国的茶叶传递到世界各地。这条穿越了雪山大河峡谷原始森林的古道,是挂在悬崖上的神秘天路,是中国大西南高原的生生血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哀牢山云端耀南村</p><p class="ql-block"> 行车进入哀牢山,便仿佛踏入了绿色的海洋,连绵的山峦像是大地涌起的波涛,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着每一寸土地,成片的橘林在薄雾中泛着金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植被交织在一起的旺盛气息。耀南村是茶马古道翻越哀牢山的重要关隘,是我们一路穿越了迷雾,历经了九曲十八弯,要去壮志凌云的地方。石门峡的苍翠葱茏里,我仿佛听到淙淙山泉,伴着驮满茶包盐包山货的马蹄声渐行渐远;观景台的磅礴日出云海里,我仿佛看到另一个微微显露的山头上,渐渐远去的马帮队伍又依稀可见;土司庄园的神秘壮观画面里,我仿佛看到了长途跋涉风餐露宿的马帮队伍在庄园里歇脚,补给,交易山货,历史的痕迹是那么清晰,他们的吆喝声似还在山间回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米轨小火车里的马蹄声声</p><p class="ql-block"> 石屏是我们此行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城市,有“文学南滇第一州”,“滇南明清民居博物馆”之美誉。众所周知,文化发展的背后一定是经济发展做支撑,而石屏经济发展的源头便是马帮的兴起。从明代中叶开始的石屏人“走西头”,人踩马踏出茶马古道的部分路段,到民国初期,石屏建水等地实业家为抵制法国殖民者的路权扩张,自筹资金,合股修建个碧石铁路,这一切交通运输方式的进步,都促进了石屏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时光静静地从青石板路上流过,风雨无声地将斑驳石墙冲刷,我依旧能在那些岁月痕迹中,依稀找寻到当年的非凡盛景。哐当哐当的米轨小火车似是踏着历史的脉搏,缓缓将我们带入时光隧道,为我们开启了一段回溯之旅。车窗外,如诗如歌的山水画卷里,农田错落有致,村落古朴典雅;车厢内,漂亮大方的彝族列车员,海菜腔唱起,民歌小调嗨起来......恍惚中,我仿佛看到当年的马帮归来,与老百姓一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唱歌跳舞的欢乐场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世外桃源那柯里</p><p class="ql-block"> 那柯里原名“马哭里”,是一个完全为马帮而生的村落,位于普洱市宁洱县南部,是茶马古道北上南下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马帮往来频繁,客栈马店林立。最出名的当属荣发马店,其门口写有“关山难越谁为主,萍水相逢我做东”,尽显昔日之辉煌豪气。</p><p class="ql-block"> 今日的那柯里,静静地依偎在213国道和昆磨高速公路旁,与昆曼国际大通道隔河相望,遗世独立,卓尔不群。你看它,宁静得如同世外桃源,全然无视耳边飞驰而过的现代工业产物——汽车,就那么默默地让清澈的溪流穿镇而过,让细细的垂柳水边依依,随风摇曳出温婉的姿态。石板路上,马蹄印清晰可见,马铃声叮当回旋;镇中的马店,房舍依稀沧桑,老物件古朴斑驳。当你走进一家老店,品一杯香浓的普洱,抚摸一下残破的马槽,石水缸,昔日热闹的场景似眼前重现——几碗热气腾腾的普洱茶驱散了周身的疲惫,茶香中弥漫着家的温暖和对远方的憧憬,勇敢坚毅的马帮人在这浓浓茶香中再次汲取力量,理好行囊,备好马匹,便重又走上远方的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景迈山的茶香幽梦</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普洱,世界的景迈山”,行车进入景迈村,迎面而来的便是这句话几个醒目的大字,生动体现了景迈山在普洱茶领域以及世界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合的气候条件,让景迈山既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又是马帮采购普洱茶的货源之地。</p><p class="ql-block"> 景迈山现有五片栽培型古茶树林,面积共约1180公顷,我们参观的大平掌古茶林面积310公顷,是景迈村唯一开放展示的古茶林。该片区的“茶树神”每年春茶季都会受到村民的祭拜。大平掌古茶林紧邻景迈大寨村口还保留了一段茶马古道遗迹,反映了其先民对外交往与开展茶叶贸易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漫山遍野的茶树绿意盎然,与古村寨相偎相依,山谷间争奇斗艳的东樱如粉色红霞,为绿色海洋般的景迈山增添了一抹抹绚丽。当地共十四个古寨,六个民族,以两个千年古寨糯干古寨的傣族和翁基古寨的布朗族为主,他们世代守护着这片茶园,沿袭着古老的制茶工艺,那杀青,揉捻,晒青的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古法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孟连的风情万种</p><p class="ql-block">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地处云南西南边陲,是普洱市的下辖县,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接壤。明清茶马贸易发展繁荣以来,孟连重要的地理位置让它逐渐发展成为茶马古道对东南亚贸易的重要口岸,蓬勃的商贸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物资的充分交换,更促进了文化习俗的交流融合。大金塔,娜允大桥,总佛寺,让我彷佛置身缅甸仰光,泰国曼谷,相似的飞檐斗拱,精美雕刻,相似的金碧辉煌,匍匐信徒,尤其对金色如痴如狂的夸张使用,都让我难以分辨自己究竟身居何处。大象这个吉祥物不管是在街心花园的雕塑,壁画,还是礼品店里的玩偶,品牌logo,亦是随处可见。相似的美食更不必赘述,菜包鱼,鸡肉烂饭,叶子米干,泡鲁达......都似乎在各自的餐桌上见到彼此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娜允古镇由“三城两镇”组成,即上中下城和芒方岗,芒方冒,上城是土司及家奴居住的地方,中城是官员和家属的居住地,下城是下级官员的住处,芒方岗和芒方冒是林业官和猎户居住的寨子。作为傣族主要聚居地,今日的娜允古城依旧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傣家风情,竹楼错落分布,庭院花木葱茏,孔雀昂首开屏,芭蕉葳蕤含羞。漫步在古镇的街巷,那老旧的商号,零落的银器店,虽已不现往日的繁忙,却依稀保留着旧时的风貌,依然能让我们看到曾经各族商人讨价还价,交易往来的热闹场景,马帮的铃声与傣家的象脚鼓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沧桑古道上最灿烂的多元文化交融的乐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南诏遗风之巍山古城</p><p class="ql-block"> 巍山是南绍国的发源地,位于云南西部哀牢山麓的红河源头,是连接滇西各地重要通道,滇藏线滇西线茶马古道线路经过巍山辐射四方,使其成为重要的交通节点。</p><p class="ql-block"> 巍山古城,作为最具南绍国文化传承的历史遗迹,它犹如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沉淀着南诏古国的风华遗韵。棋盘式纵横交错的街道,布局严谨庄重的建筑,古色古香的精致民居,尽显昔日的繁华与昌盛。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巍山不仅孕育出了自己的马帮传奇人物,如马家三兄弟,其故事在当地广泛流传,巍山还曾是各路商客云集之地。马帮带来的不仅是货物,还有不同地域的文化与思想,在这里与当地的南诏文化相互交融,使弹丸之地的巍山古城成为拥有着丰富民俗文化魅力的小城。如今的古城,传统扎染店,手工艺品店琳琅满目,而茶馆,以及汇聚南北各地元素的特色小吃店更是鳞次栉比,穿梭其中,总有那么一瞬间,让你仿佛置身当年热闹的盛景之中,身后是挥汗如雨的马夫,眼前是与掌柜们讨价还价的马锅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茶马古道的璀璨明珠大理</p><p class="ql-block"> 大理,这片风花雪月之地,不仅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茶马古道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文化交流中心,更是当年主要交通工具“大理马”的出产地。大理马又称滇马,其短小精干,行动灵敏,耐力较强的特点,让它被广泛使用于各个马帮队伍中。茶马古道鼎盛时期,中外各地商旅汇聚大理,使得中原文化,藏区宗教以及南亚东南亚的艺术风格在这里碰撞融合,形成了大理独特包容的文化气质。而这气质在大理独有自然环境的宠溺下被一再放大,以致今天,它依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倾慕者源源不断投入其中。</p><p class="ql-block"> 你看,蓝天白云下,洱海的波光粼粼里是苍山十九座山峰的连绵起伏;你听,茫茫田埂间,白墙青瓦的粉黛里道出的似是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大理古城内,五华楼的庄严大气,洋人街的异域风情,让所有人在这里都能找到各自的归属,它就如一本厚重的史书,让喜欢追古溯今的人一读再读,它又如一首恬淡的诗,让浪漫诗意之人去尽享它的现代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沿着茶马古道的足迹,从哀牢山到大理,这一路走来,我越发感觉茶马古道就仿佛一条宽广深远的河流,而一个个行走在这条河流里的马帮队伍,就像是河里游动的小鱼,到处不停地游弋,寻觅,繁衍,他们对云南各民族的生存,迁徙与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他们的智慧勇气与坚韧,也在岁月的长河中似不朽的光芒,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