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美在细微处绽放

~.~夏

——学《前后赤壁赋》阶段小结 <p class="ql-block">  赋的开篇,是满目良辰美景,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东坡先生与友人“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多么让人神往的画面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前后赤壁赋》一文为苏东坡贬谪黄州所作的名篇。《赤壁赋》 通过描写自己在黄州时的生活和思考, 表达了对人生的三重境界的理解。第一层反思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和虚度光阴的遗憾。在《前赤壁赋》中, 他超越了自我宽慰,以更高维度的视角来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而在《后赤壁赋》中, 最后一层境界最终领悟到人生的虚幻和超脱。你会发现苏东坡的那种和光同尘、与宇宙同在的心量,帮我们打开了我们自己人生的尺度。逆境中的苏东坡让我们得以在逆境之时有机会跟着他一起见自己、见天地、见人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赵孟頫重读此文时,其内心的郁闷与悲凉便随着东坡的语言汩汩流淌。他以婉约凄美的笔调款款写来,恬然而静谧地宣泄着自己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在正式学习之前我就尝试了临第一页,第一感觉就是分行布白舒朗,线条粗一点,用笔圆润遒劲,字形偏扁,重心偏下,让人联想到苏东坡的书风,作品充溢着浓浓的书卷气和高古的意境,开篇的基调就定了。</p> <p class="ql-block">  每日打卡要求是三行三遍,我坚持每日先临放大版,再原大版对临。放大对字形结构和用笔细节熟悉之后,原大写起来要轻松一些。对于作品的临习感悟在此总结一下:</p> <p class="ql-block">  首先是赵孟頫用笔娴熟、精湛,运笔劲健,圆转流畅。因此在书写时要把握正确的用笔,起笔以一拓直下为主,收笔善留。几乎所有笔画起笔都是承接上笔的一拓直下或者露锋入纸,很少藏锋。作品提按对比比较明显,从点画的轻重变化上看,其毛笔锋尖弹性极好。因此在调锋和运笔上,既要把握点画的粗细对比,也要注意运笔的速度和节奏。前后赤壁赋,几乎五六字形成一个段落,往往前两三字运笔速度慢,后两三字运笔速度加快,一段段循环往复,从而形成整幅作品运笔上的变化。因此在临习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字组的节奏变化,在打卡后期熟练的基础上,加快速度,记录上时间,我临一行从最长十分钟左右到最短四分钟。总之,节奏和速度使运笔劲健,圆转流畅,慢速或匀速是无法表达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其次,诚如王老师所说,在临书过程中除要做到读帖、分析的好习惯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科学的利用时间,分配时间,选择最佳的临书状态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临书的质量。对于我来说,每日最佳状态的时机不好把握,一般早上或上午精神状态最好,但是往往是中午午休或晚上临习的时候居多。然而每日写字像是有瘾,坐下来便忘记了时间,心静如水,孜孜不倦,乐在其中。临帖是灵魂最好的休憩地,闲适自在,在创作与生活的繁忙交织中,我们应当学会为自己留一方静谧的天空,享受那份悠然自得的时光,细细品味生活的甘甜与醇厚。</p> <p class="ql-block">  最后说说这次临作体验,除了原大的长卷,我用写了三幅六寸对开的,依据尺寸字比原大版小一点,比放大小一点,这个就要考验章法的把控能力,反正把作品当日课练习,写不好可以再来一遍嘛,心态上轻松,胆子就大了许多。虽然每一副作品在笔法细微处还没达到我的理想,更激励着我继续锤炼。另外在形式上我们也要多做尝试,除了正文,落款、盖章、题签、题跋的内容和字体的选用都有很多学问,各体兼修,形式与内容相统一还要进一步学习!</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说:笔墨行旅是追求,更是修行。行旅者的一生,犹如一场壮丽而漫长的文化生命探险。在这场探险中,立德行、精技艺、养雅趣、润文心与享闲适,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人生修行。</p> <p class="ql-block">  2025年,继续做一名纯粹的笔墨行旅者,坚守日课,磨练意志,涵养身心,在细微处绽放书法之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