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点军校巡礼

yaohaha

<p class="ql-block">西点军校位于纽约市以北80多公里哈德逊河畔的橙县西点镇,其正式名称为美国军事学院,曾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以及法国圣西尔军事专科学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多年来西点军校已成为纽约州的一个旅游景点,吸引着大批的游客。</p> 哈得逊河从纽约州北部向南,穿过哈得逊峡谷,当咆哮的激流奔入纽约湾时,河水受一块伸向河中的三角形岩石坡阻挡,突然折而向东,形成一个急弯。这块被称为西点的近50平方公里的岩石坡上,就坐落着闻名于世的西点军校。 西点军校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博物馆,它就设在校外的西点镇。博物馆成立于1854年,号称是美国最古老的军事博物馆,馆藏包括4.5万件历史文物和近8000件武器。博物馆地上两层,地下两层,地上一层是军校校史馆和战争史馆,二层是美国战争馆和美国陆军历史馆。地下一层是武器装备展览,地下二层是大型兵器展览。<br> 博物馆正门外一辆涂有白云闪电涂装的M4A3E8“谢尔曼”中型坦克,该车是美国著名装甲兵将领艾伯拉姆斯的座驾,这是他曾经驾驭过的第7辆坦克。 该型坦克是M4中型坦克的后期型号,装有一门76毫米火炮,能够在2000米距离击穿110毫米垂直钢板,车体正面也有107毫米倾斜装甲的保护,使美国陆军终于有了能够和德国装甲部队一搏的主力坦克。 走入展厅,迎面是西点军校的校徽,由象征着美国武装力量的盾牌,象征着智慧与知识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头盔以及一柄象征着军事职业的希腊短剑组成。头盔与短剑表示西点军校的军事与教育职能。盾牌顶端,有一只张开翅膀的美国之鹰,鹰爪紧握13支利箭和橄榄枝,象征着战争与和平。鹰右边的饰带上,刻有西点校训——责任、荣誉、国家。鹰左边的饰带上,刻有西点1802美国陆军军官学校字样。 博物馆选择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战役,通过配有模型、背景画的沙盘加以详细介绍。在一个展柜中,游客看到一场罗马军团攻城战的沙盘满了古罗马的士兵和攻城机械。<br> 这些沙盘模型制作精良,并配有对双方军队的构成、武器、特点等加以说明,评判其得失,从学术的角度表明西点军校对这场战役的观点。 奥斯特里茨战役因欧洲三大帝国的皇帝奥皇弗朗茨二世、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全部亲临战场,史称“三皇会战”,模型再现了以蓝、白、红为主色调的法国步兵方阵准备冲锋的场景。 这是二战时日本无条件投降书的复制品,投降书签字仪式在东京湾美军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日方代表、外务大臣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第一个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军方在投降书上签字。以后是同盟各国的代表签字,盟国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代表盟军、五星上将尼米兹代表美国政府先后签字。中国政府的代表徐永昌将军第五个签字。 这张照片展示了美军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军装的演变过程。 展厅中陈列的各种轻机枪 各种突击步枪,左下方苏式AK-47的解剖图很醒目,还陈列了中国的56式冲锋枪、以色列加利尔自动步枪、美国M-14自动步枪、德国二战Stg44型自动步枪、苏联波波沙冲锋枪等著名枪械。 &nbsp;各种反坦克武器,这里有二战时期德国88毫米“坦克杀手”火箭筒和美国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另外还有他们著名的后世作品,即苏联RPG-7反坦克火箭筒。 美军使用的加特林机枪的早期型号。 博物馆的地下二层面积不大,但层高很高,里面陈列着坦克等重武器。其中一辆坦克涂着黄、绿迷彩,炮塔侧面的白色菱形标示中印有梅花图案,据说是世界上第一种列装的装有单一旋转炮塔的坦克,被誉为现代坦克的鼻祖。 最引人瞩目展品可能是二战中美国投放到日本长崎的原子弹的复制品。原定目标是小仓,但小仓被云层遮盖了,躲过一劫,改由B-29轰炸机于1945年8月9日上午11:02投到当时拥有24万人口的长崎,导致14.9万人死亡,36%的建筑物被烧毁或破坏。<br><br> 这是军校的游客中心,原本军校是向游客开放的,游客的私家车可开进校园,911恐怖袭击后,游客必须乘坐校方提供的巴士,在专人的陪同下方可进入校园。 <p class="ql-block">这是西点军校的塞亚校门,按规定进门要停车检查,不允许拍照,造型别致的警卫室上边是西点军校的校徽。</p> &nbsp;这尊塑像是由1935和1936年届学员于1980年赠送给母校的,塑像的作者是费利克斯·沃尔顿,它塑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三个美军士兵的形象,基座上写着“献给美国士兵”,成为校内第一座向应征入伍的美国普通士兵致敬的塑像。&nbsp; 站在高处向校园四处眺望,只见大多数的建筑都是用灰色和黑色的花岗岩建造,据说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军营大多是以这种风格设计的。 校园内的广场、道路、建筑物都以美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将领名字的命名,如华盛顿大楼、塞耶大楼、格兰特大楼、艾森豪威尔大楼和雷兹广场等,远处的大楼就是华盛顿大楼,楼前的雕塑就是华盛顿坐在马背上的形象,高坡上的建筑是教堂。 这是主楼前的华盛顿雕像,华盛顿被誉为军事学院的概念创始人,他提议建立一所国家军事学院,并在一封正式信件中称建立军事学院是美国最重要的目标。 西点军校为几位杰出的毕业生在校园内树立了雕像,这是麦克阿瑟的雕像,他1899年进入西点,以当时最高分毕业。他39岁时又重返西点,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校长,这座雕像是由麦克阿瑟的遗孀于1969年捐赠的。 这是为纪念西点军校1915届毕业生,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而树立的雕像,与麦克阿瑟不同的是,艾森豪威尔在校期间成绩平平,还因违反校规受过几次处分。 这是西点毕业生巴顿的雕像,他1904年进入西点,第一学年就因外语、数学成绩差而留级一年。据说当被人问及此事时,他调侃说,是因为没找到图书馆。1950年校方在图书馆旁立了一尊他头戴钢盔,身着戎装,手持望远镜的雕像,似乎在说,这下你能找到了吧。 这些楼房由灰色和黑色为主色调的花岗岩建造,据说这种教学建筑群是1902 年由波士顿建筑公司以新哥特式建筑风格承建的,这种建筑风格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军营的建造起了重大的影响。<div><br></div> 河畔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场所是西点军校的露天音乐厅和剧场,不时在此举办音乐会和其他演出。 学校的体育场1924 年投入使用至今已近100 年历史,自建成后历经多次改造,但始终保留着西点军校独特的建筑美学以及时尚的体育场设施,曾被美国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d评为20 世纪排名第三的体育场馆,现可容纳3.8万名观众,是美国陆军黑骑士队的主场。 运动场边的告示栏提示着近期在此将要举办的各种赛事 校园这座建于1911年的教堂(Cadet Chapel) 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通体由巨大的灰色花岗岩砌成,与整个西点的色调十分契合。 教堂内高大宽阔,据说可容纳1400人,教堂内的长凳供教官、学员及家属参加宗教仪式用,前几排的长凳为教官专用,排号第一的长凳专供校长使用,上面的银质铭牌还标有麦克阿瑟、泰勒、威斯特摩兰等历届校长的名字。 因为在校生不许结婚,许多西点毕业生选择回母校举办婚礼。走进教堂,引人注目的是摆放整齐的圣经和圣诗集,横看、竖看、斜看都是一条直线,这也许就是军人的素养,它与解放军宿舍内叠成豆腐块似的被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p class="ql-block">  校园内不时可见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雕像,这是美国内战时期著名将领约翰·塞奇威克的塑像,他在南北战争期间曾任北方军的重要指挥官,参与过多场重要战役,并以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最终英勇牺牲而广为人知。</p> <p class="ql-block">校园内有一处占地11公顷的墓地,据称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军人墓地,有150多年的历史,埋葬着9000多人。</p> <p class="ql-block">墓地附近的大门曾经是西点的主要入口,这扇精致的铸铁大门是仅存的西点早期装饰性铁艺制品。</p> <p class="ql-block">墓园入口是西点老学员礼拜堂,建成于1836年的老礼拜堂以前是在学校的军营宿舍巴特利特大厅 (Bartlett Hall) 附近,因为1910年的学校扩建需要被废弃拆除。</p> <p class="ql-block">当时许多学员都要求将它保留下来,最终由众人捐款,将原礼拜堂一石一木拆下来搬到西点公墓,照原样恢复重建。</p> <p class="ql-block">除了极少数美国独立战争的阵亡将士,以及少数西点军校建立之前散布于校内的民间墓地的无名安葬者,绝大多数安葬在此的都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据统计,西点毕业生历次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约为1270人,其中48人死于墨西哥战争,105人死于南北战争(包括双方部队),38人死于西班牙-美国战争(包括22人死于属于西班牙殖民地的菲律宾反叛战争),32人死于一次世界大战,487人死于二次世界大战,157人死于朝鲜战争,334人死于越南战争,69人死于伊拉克/阿富汗和全球反恐战争,约占美国历次战争军人死亡总数的千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西点公墓安葬需经政府批准,小的,标准的墓碑由政府统一安置,其他形状的墓碑则由逝者的家人亲友出资自备。因面积有限,墓地已不再轻易接受新成员,因此,入葬西点墓地已成为一种荣誉。</p> 标准规格的墓穴一般占地较少,墓碑比较简单,只标明墓主人的姓名,军阶,生卒年月。 早年入葬的一些墓穴拥有个性化,形态各异的墓碑,这座墓碑上立着一面盾牌。 这座墓碑的形状像是个圣坛,墓穴所占的面积也比较大。 这座墓碑想必有着深刻的宗教寓意。 <p class="ql-block">公墓中最豪华的当属埃格伯特·维勒准将和夫人金字塔形的陵墓,维勒本人曾任多家土木建筑公司的总工程师,他亲自设计了自己和夫人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这是陵墓的内部结构,据说维勒准将相信生死轮回转世的说法,于是在他的陵墓里设计了一个与陵墓管理办公室相连的蜂鸣器,这样当他从另一个世界回来的时候,可以让别人将他从陵墓中解救出来。因为常有恶作剧的学员用长棍触发蜂鸣器,来捉弄公墓管理人,后来这个蜂鸣器装置和导线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丹尼尔·巴特菲尔德少将陵墓是公墓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华丽陵墓。巴特菲尔德是一个没有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职业商人,但他参加了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若干重要战役,包括1863年的葛底斯堡战役,曾获得美国荣誉勋章,支撑陵墓的每一根立柱都刻有他曾经参与的战役名称。</p> 在墓地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位华人的墓碑,此人名温应星,广东新宁人,17岁时由清廷选派公费赴美留学,先在弗吉尼亚军校就读七个月,后转往西点军校,四年后以全年级103人中第82名毕业,回国后担任过军、警、政各种职务,1928年曾任清华大学校长。1949年后去台北,1951年以中将军衔退伍,之后移居美国,以开洗衣店为生。1968年临终前表示若不能回归故土,希望能葬于西点母校,其子女写信给当时的西点校长,获准葬于西点军校墓园内。 <p class="ql-block">在墓园中看到了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的墓碑,他1956年从西点军校毕业,1964年在母校任教,参加过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在1990年的沙漠风暴行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他于2012年去世,享年78岁。</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施瓦茨科普夫的父亲也葬在西点墓园,这位官至少将的西点军校1917届毕业生对儿子的一生的事业和追求产生了巨大影响。老施瓦茨科普夫过世时,其家人选择了私人定制的墓碑,从而使父子的陵墓都使用了相同格式的墓碑。</p> 在哈德逊河谷旁有一个战利品陈列点,陈放着大量当年要塞防御用以及缴获的各种大炮。 孩子们骑在大炮上,把它们当成了座椅。 这些大炮都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有些炮筒上伤痕累累。 在这些炮的旁边都立着一块牌子,对它们的性能及背后的故事加以简要的介绍。 没有想到炮的形状和大小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游客看着这些来自不同时期,形状各异的武器宛如在浏览一部美国近代史。 <p class="ql-block">贯穿南北的贸易、交通、军事大动脉--哈得逊河,成为当时美国和英国殖民者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控制焦点,而地势险要的西点自然成了美军防御的战略要地。为了阻止英国军舰进犯,美军在此设防,用铁链封锁河面,并给英军以重创。</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名叫 Sherburnes Redoubt的地方安放着一段名为“The Great Chain”的巨大铁链,这些是其中的13个链环。</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独立战争期间这条铁链横跨哈德逊河,拦住英军船只,然后用炮轰,成功阻止了英国船只沿哈德逊河谷向北航行。巨大的铁链中间展示的是十八世纪建筑要塞的原石。</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耸立着1897年5月30日落成的战斗纪念碑,这座大型托斯卡纳圆柱为了纪念美国内战中牺牲的官兵而设立,据称建碑的经费来自正规军军官和士兵每月的工资捐款,这座用花岗岩打造的纪念碑圆柱高14米,直径1.5米,花岗岩是从康涅狄格州布兰福德开采的,为美国乃至西半球最大的抛光花岗岩柱。</p> <p class="ql-block">环绕圆柱的八门纪念性“大炮”分别以内战主要战役的名字命名。大炮上花岗岩圆球状“炮弹”的青铜带上刻着在内战期间为联邦牺牲的 2,230 名正规军军官和士兵的名字。</p> 坐落在纪念碑顶部的荣誉女神雕像,据称是用北军缴获的南部联军的大炮融化后浇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