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八尺四天三晚(探亲+社会调查)

八尺男儿

<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月6~9日,休几天探亲假,回八尺看望一下年将九十的老母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未坐过高铁回梅州,此行经广州体验一下“督只目睡”(打个盹)就到梅州的高铁之旅。</p> <p class="ql-block">10:22准时从广州东站出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是工作日,但岁末的高铁车厢座无虚席。</p> <p class="ql-block">风驰电掣的速度,将两旁的风景瞬间消失在身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速350公里的感受,正如邓公所言“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40多年前堪比外星科技的日本新干线200多公里的时速,今天被我们回家的高铁速度超越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位听口音像八尺声的小朋友(我偷拍的),我询问过,刚满6岁,从幼儿园提前放假跟爷爷奶奶先行回老家准备过年,她的爸爸妈妈放假后才回来。高铁时代,让小朋友们和老人家回家免除了舟车劳顿的辛苦。2003年年底,因我工作调动,一家人坐着满载家当的小货车搬家到佛山市高明区,足足走了一整天。那时我女儿3岁,也在驾驶室后排站了一整天。两相对比,“高铁小姑娘”幸福多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列车提前十分钟抵达梅州,我的方便面都还未完全泡软(五华站开始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密集的乘客涌向出站口,这是春运客流高峰的前兆,再过两周,想坐高铁回家过年,估计是一票难求了。</p> <p class="ql-block">  梅州西站到平远没有与到站高铁零距离零等候接驳的直达公交车,回平远的乘客只能各显神通滴滴打车、联系私家车或打车到五洲城车站搭班车回去,方便程度和交通成本有些不尽人意。引客流,聚人气,流量变经济,人气旺财气,零距离零等候对接到站高铁的公共交通,平远及其他县区应该有所作为。珠三角的地铁延伸到镇街,接驳摆渡的公共交通就在地铁站等候,将出站的乘客快速转运到景区、商超、医院、酒店、大型居住小区和乡村等地,方便了乘客,带旺了人气,互惠互利,两全其美。</p> <p class="ql-block">  两个月前,佛山市禅城区紫南村举办了一场鹿晗音乐节,到场的全国各地乐迷六七万人,主办地提供了非常周到的地铁口至音乐节现场的免费公交接驳服务和志愿者服务,让这场与冷风冷雨相遇的音乐节非常火爆但秩序井然。主办地赚足了人气、财气。服务也是发展的观念已根植于当地人的基因。仅供参考。</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联系到一位上举的丘师傅,坐他新购置的埃安电车回平远,回程时也叫他到八尺角坑接我到梅城。丘师傅年龄与我同龄,初中学历,与我一样也曾经是肖承辉老师的学生。他家居县城,平日以驾车搭客兼物流运输为业,小孩在县城读小学,课外作业辅导靠付费的网络教辅平台解决,他坦言他们夫妻俩没法辅导小孩的功课,不少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有的像他家小孩一样借助付费的网络教辅平台解决课外作业辅导,有的到外面的教辅机构寻求帮助,县城有大学生回乡创业办的教辅机构。他的父亲高龄瘫痪在上举老家养老,由其母亲照料日常生活,他隔一两日回去帮忙洗澡送补给。这种情况,他说在农村有不少。谈及小孩教育话题,他告诉我全上举镇仅有十多名中小学生,镇里已经没有学校了,孩子们要早起坐车到东石镇的中小学校上学。上举镇是东石法庭的辖区,我在东石法庭工作时经常下乡办案对当地山高路远林密的地理环境比较熟悉。听到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要跨镇上小学的情况后我脑子里反应出两个字:艰辛。</p><p class="ql-block"> 到达县汽车站后本想搭公交车回八尺却因没有车辆依时出站运行而与另一位八尺老乡拼了一部私家车回去。姓张的车主河头镇田心村人士,路上他给我们讲了他每周接送的一位上举镇八社村女孩的境况,她在城南中学读初三,父母在外面打工,每周末因学校不允许学生留宿(我们在县城读书时周未既可留宿,饭堂后勤也正常运作),一个人包乘他的车回八社村,来回车费300元。虽然车主有车费收取,但他仍觉不解,这每月1200元的车费足够在县城住旅店或租房过周末了,她还是坚持每周末回家一人度周末。车主和我们两位乘客在谈论中达成一个共识:小孩的父母可能让女儿周末回去打理一下家里的卫生事务,待春节一家回去团圆时才有家的感觉。不过三人均表示担心这位城南女孩孤身一人在家的安全,也认为学校应该为此类留守孩子们提供学习和吃住的周末便利。两位私家车主路途的讲述,让我感觉到农村百姓拼生活谋幸福也是蛮艰辛的。但愿上述情况只是极个别现象,希望他们今后不会那么艰辛。</p> <p class="ql-block">我坐丘师傅的车从梅州西站回平远</p> <p class="ql-block">  老母亲(89岁)吃喝拉撒不能自理了,只能坐在轮椅上晒晒太阳了,家中兄弟姐妹、姐夫和大嫂们的关心、陪护、照料,还有经常一起租摩托车赴八尺圩的“老圩友”冉凤姆(87岁)等人的陪伴闲聊,让她不会很寂寞。当前,我们八尺农村中留守的大部分是70前的村民,已届花甲或古稀之年纪,很多守护着家里的高龄老人。不容置疑,放眼全国,农村老龄化时代即将到来,农村老人居家养老问题在乡村将会非常突出,政府、社会、家庭应未雨绸缪,协同面对,联合施策,让“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护、老有所托”真真正正成为每一位中国农村老人摸得着、看得见的幸福。泰康养老陈东升董事长的燕园、申园、粤园、鹏园等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医养结合养老社区让一部分财富达到入园门槛(好像至少要有200万元购买保险后才有准入资格)的长者解决了老年医养的后顾之忧。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的中国广大农村什么时候也会出现“农东升董事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农村的老人,什么时候也有住得起的、家门口的“农园”医养结合养老社区?让</span>农民伯伯能在自己熟悉的田园村落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对大家关心的就业增收、一老一小、教育医疗等问题,我一直挂念……”习近平主席2025年新年贺词中的暖心话语,我在大哥家与现任<span style="font-size:18px;">村支书宜聪二阿叔喝</span>茶聊天时,听到刚刚开完村委会年终总结会议的他复述得一字不漏。我觉得他们既学深悟透了主席的讲话精神,也对关乎农民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入脑入心。</p> <p class="ql-block">  骑着四哥的“雅迪”电单车沿着平整的水泥路、柏油路村道在角坑村转了一圈,体验一下不断向乡亲们居住地延伸的可通车硬底化村道,看看不断改变的村容村貌和熟悉的山水田园。喜欢骑行、徒步、摄影、露营的朋友,选择八尺,选择角坑,一定是高明选择!</p> <p class="ql-block">优质烟草种植基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赴八尺圩“捉猪肉”,买豆腐、肉丸、炸猪皮、笋干、粉肠酿春……煮点原汁原味的八尺农家菜。</p> <p class="ql-block">八尺村坝子街村民门坪上的腊味,不用形容词描述,看一眼就很满意了。</p> <p class="ql-block">在八尺圩邓师傅包子店买了5斤面粉,在大哥的柴火灶上蒸了一些馒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角坑村卫生站与驻站的张医生座谈了一阵,了解一下乡村卫生站和乡村医生的情况。乡村医生和乡村干部、乡村教师一样,为中国广大乡村的发展稳定贡献了毕生的智慧和心血,功德无量,应该点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八尺农贸市场买猪脚时看到原八尺影剧院正在维修加固活化,我进入工地参观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八尺影剧院的记忆,我有《光影世界的变化》和《赴八九十年代的八尺圩》的文字作了详细讲述。可以很欣喜地预见,不用多久,这里还可以重温《大渡河》、《少林寺》、《海市蜃楼》、《闪电行动》和《庐山恋》……还能看到船灯、落地金钱、山歌剧、汉剧……以及更多的非遗文化。闽粤赣边陲的乡亲们,能在这里找到儿童、少年、青年或中老年时期的精神文化记忆。原电影院大机队的放映员们,你们在哪里?你们准备好了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八尺影剧院与八尺保险站夹缝中“生存”的原八尺法庭,现在因影剧院维修拆除了一些遮挡物能让阳光透进来,过去这里是一个很难见到阳光的场所,工作条件相当艰苦,曾经的同事们在这里办公办案,我们都笑话在里面搞“暗厢操作”。1999年冬,从市中级法院到平远法院任院长的陈小清院长第一次到八尺法庭开展工作调研后到东石法庭时对我们说“在八尺法庭看到心都冷了”。接下来平远法院才有大刀阔斧的办公大楼和法庭建设,让同志们在现代化的审判大楼和基层法庭上班。忆往昔,看今朝,我们感慨万千。今天已经是法院门外汉的我在照片中的断壁残垣上擅自给八尺法庭重新“挂牌”和“挂国徽”,一是为了留住八尺圩的法庭记忆,二是为了纪念自己在平远法院工作6年的难忘时光。1997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安排到县法院工作的通知是原来在这里上班的林玖昀庭长(现任县法院副院长)搭信告诉我的。随后不久,县法院政工科张裕礼科长带着当年的右方向盘BLUEBIRD(蓝鸟小轿车)到八尺法庭接我去东石法庭上班。当时的“岳记”还在八尺经营,一行人在此用完工作午餐后直奔东石法庭,我在那里开启了法律职业生涯,度过了两年,还在凉亭村讨到了老婆,工作表现还算过得去,受到了一些表彰。我听角坑村卫生站的张庆寿医生讲,裕礼叔退休后夫妇俩回到老家石峰村结庐筑舍过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生活,身体十分健康。因电单车续航能力有限,不然我想去参观一下裕礼叔的桃花源田园居,为自己退休后的田园居找一个样板。</p> <p class="ql-block">  2002年春,广东省高级法院吕伯涛院长到平远为新审判大楼选址时与县法院全体干警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2003年离开平远法院前,我在封顶后的新审判大楼工地留影。</p> <p class="ql-block">2004年落成的县法院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我工作过的东石法庭与新建的东石法庭。</p> <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在平远法院工作时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  我也在想,奋战百千万,建设典型村镇过程中,法、检派驻机构撤离的八尺镇等地,法、检单位该如何延伸触角、发挥职能,作出新作为,提供新服务?我们的做法是下基层、进园区、进乡村、建阵地,守正创新,多措并举,让法官袍、检察蓝出现在乡村的每一寸土地上,上管天,下管地,地表管流水,中间管空气,兜实民生底线,调处民间纷争,保障残老未妇权益(保障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合法权益)……下图为我所在的检察室将检察蓝下沉到街道、社区和学校周边,为奋战百千万和基层治理贡献检察力量。仅供参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尺圩老市场后面小巷子里的曾师傅照相馆,用光影作品定格了八十年代八尺圩镇、乡村的很多精彩瞬间,留住了很多八尺人甚至江西、福建百姓的美好记忆,记录了时代变迁的印记。还好,相馆虽不见,小楼依旧在。我连忙把曾师傅照相馆的小楼记忆收藏在我的手机里。</p> <p class="ql-block">照相馆用乐凯、公元、柯达、富士胶卷定格的八十年代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  40多年前,曾师傅照相馆里面玻璃橱柜内以黑白相片为主的男女老少摆拍样板照是那么令人羡慕,每逢八尺圩日,我总是要进去仰望、欣赏,心里总是想着自己以后一定要拍出样板照效果的个人独照或与他人一起的合照。这种念想从未改变过。前不久,因检察文化活动的需要,我拍了一套个人工作服独照,前后不到十分钟,我非常熟练地按摄影师的指引完成了各种造型的摆拍,自我感觉松驰自然,没有造作感,因为那些动作造型早在四十年前已从曾师照相馆的样板照中植入了我的基因。感恩曾师傅照相馆唯美的光影作品,让放牛娃少年对幸福生活充满向往并一直为之奋斗不止。拍摄制服照时,我还特意打着平远法院工作时搭配首套西装法官服的红色领带摆拍了一张(下图第一张),纪念自己六年难忘的法院工作时光。这条红色领带,我收藏了20多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图黑白照是原206国道卫生院附近的路段,拍照者韩冠环同志当年应该是爬上附近的山坡上守候多时拍摄的,因为在我的记忆中,八十年代的公路时隔很久才能看到一辆大货车、大客车或大轮子双拖卡的方拖经过。照片上的景观是在我们有记忆之前的,估计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们对八尺圩有记忆时,大货车所在路段两旁已是改革开放之初八尺最早诞生的“万元户”们集中建设的“农民街”了。</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沧桑巨变,八尺圩旧貌换新颜。黑白照片中的路段,健在的“老万元户”们大都还居住于此,但他们及“户后代”们的财富、去向恐怕早已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了。站在这个路段拍照,不但再也不用苦苦等待路上出现车辆充实画面了,还得随时提防接二连三呼啸而过的各种名牌小车剐蹭。</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在各级领导带头以“贺富”形式为先进地区、万元户加速“四化建设”加油鼓劲的时期,八尺镇党委政府为在改革开放初率先成为“万元户”的八尺人规划了一个建房建商铺区域,建设了这一段“万元户农民街”,旨在树标兵、带追兵。这一段“农民街”,见证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丰功伟绩。今天,很多老标兵还健在,八尺镇由追兵变成标兵的富翁也很多。或许,新的八尺农民街已延伸至珠三角、大湾区了。</p> <p class="ql-block">南海“贺富”的新闻报道</p> <p class="ql-block">八尺镇“万元户”农民街</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农民街附近,一位老伯姆“揩着撸机”(挑着柴草)打着手机,显得十分自然随意,这场面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包工头、大老板、排名比较靠前的县里领导干部打“大水壶”(大哥大)时自豪感爆棚的场面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幕,我冒着被老伯姆骂的风险毫不犹豫地偷拍下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位于八尺镇水口牌坊附近的文昌阁,是近两年在原址复建的。据八尺村党支部书记韩志勇介绍,原来的文昌阁于“破四旧”时期用雷管炸药炸毁,但幸运的是根基非常牢固未毁掉,复建文昌阁时就在原来未炸毁的基脚上按原样建设,恢复了八尺镇水口地段的历史人文景观。因无图文史料查阅,无法弄清此座文昌阁的历史故事。我在网络上查阅了各地文昌阁的资料,觉得北京熙和园文昌阁比较有代表性,引用下篇文章,帮助了解文昌阁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外观</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内外</p> <p class="ql-block">关于文昌阁的一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这些摘抄自网络的文字,有助于我们了解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乡村老物件,我们的岁月记忆。</p> <p class="ql-block">古井</p> <p class="ql-block">  村口的这种古井,过去我们生产队有两口,分别是我们老屋下面和对门老屋旁边的。上屋老屋和岗子上的饮用水从水源头的溪流引山泉水到屋后人工围砌的两眼浅池中,也可以称为井。过去,乡亲们的生活用水是用水桶装、用扁担肩膀挑,由木桶换成铁桶、塑料桶,一代接着一代挑,挑了几百年。端午节洗井也是每年必须完成的习俗,将井水一桶桶打上来直至见到井底,每年要派一名新婚或添丁的男青年下井舀净井底泥沙,清除井壁井缘苔藓杂物。进入九十年代后,上屋老屋的住户全部搬离了。同一生产队的住户,集资在水源溪流旁重新挖井铺设管道,将山泉水引至厨房、天井、浴堂,开启了山泉自来水时代。老祖宗留下的古井,像完成了历史使命的老者,在村口静观岁月流淌,时代变迁。夏天扮演着冰箱的角色冷却沉入井底的西瓜,有时也成了顽童们的潜水练习场,不识水性的侄女也曾跌落井中被其爷爷捞鲩鱼般用“捞箕”捞起,偶遇山洪暴雨浑浊了溪涧山泉时又重新履职提供着深井甘泉。前几天我看到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在讲述村口老井的故事,说中国人“背井离乡”的井就是村口的那口古井。春节将至,归家的大军又从四面八方纷纷“向井回乡”,古井,是水源,是乡愁,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家的坐标……</p> <p class="ql-block">八尺镜画厂的喜庆产品,书法为我们角坑村肖增承老师的作品。这种镜画,八十年代遍及平远城乡,在平远人民徙伙、婚礼、贺寿的喜庆场所闪亮登场。</p> <p class="ql-block">  我家的第一台,也是角坑村上水片第一台彩色电视机:14吋熊猫彩色电视机,产地:南京。购于1988年秋,家里杀了三头猪卖了2000多元购得,四哥做了这个杉木电视柜,上了油漆装了锁,搞得十分讲究。《新闻联播》、《央视春晚》、《一曲难忘》、《金色年华》、《梁祝越剧》、《红高粱》、《神探亨特》、《密探》、《公关小姐》、《英雄无悔》、《济公》、《外来妹》、《篱笆女人和狗》、《恐龙特击克塞号之人间大炮》……赵忠祥、倪萍、邢质斌、李瑞英、罗京、杨澜、许江、关白桦、陈雅芳、汤聪、程前、侯玉婷等名主持及大量的曲艺、歌唱演员……通过14吋的彩色荧屏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春节期间乡亲们围坐一起吃着油果喝着头春茶看彩色电视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4吋的熊猫慢慢变老,取而代之的是下面的几台电视机。</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家那台14吋熊猫彩色电视机早已不存在了,上图是我在网络上找到的同款图片P进柜子里的。现在的柜子放置的是过去使用过的“水角子”(搪瓷口盅)和豆腐乳ang子(八十年代我母亲每年春节后用石磨豆腐晒制、发酵、浸泡豆腐乳的陶罐子)。</p> <p class="ql-block">  挂历、奖状、彩色壁画,过年时用来装饰一下简陋的卧室。计划生育的口号,在壁画上很显眼,如果2007年就开放二胎,我可能也会生个阿二古。</p> <p class="ql-block">  老祖屋的住户已全部搬走,我打开南方叔家的房门,他们家两张油漆画杉木床还完整放置在卧室里,那熟悉的油漆画我一眼就看出是马栏铺明玉妹哥的作品。画面内容与我大哥当年婚床上的类似,整体画风反映出了八十年代农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角坑村乃至八尺的其他村落,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明玉妹哥的油漆床画作品。遗憾的是作者已离开人世,但每一张油漆画床的主人,今天基本上都过上了甚至超越了画面上的幸福生活。在深圳富起来了久未返乡的南方叔和阿强父子,你们怀念老屋里的油漆画床吗?</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下面这些物品,我帮你们录制在手机内了,是否还认得出来哪些是你们家的。</p> <p class="ql-block">  岭南台、珠江台、《万花筒》……最早是通过这台“飞跃”黑白荧屏留在我们记忆中的。</p> <p class="ql-block">  杉木油漆沙发,八十年代很多年轻人结婚新房的必备家私;热水瓶、油瓶(装盛干货食品的洋锡皮瓶子),装满了八十年代浓浓的人情味、油果味和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  上图放置尿缸的浴堂(客家话读成“药堂”,即浴室),是对门老屋昭穗哥家里的,他家条件好讲究一些,尿缸上还加了一个盖。过去,农村老屋老舍里大部分的此类公共浴堂没那么讲究,尿桶尿缸都是畅开式的,臭气熏天,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在这种环境下洗澡真的“十分难顶”哦。今天,“厕所革命”已将此种现象“革了了”(革除了),现代文明已进入乡村农宅。</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八尺谱新篇。四十多年来,我们感恩国家的繁荣稳定,让每一位八尺人的成长发展没有“乱世”的时代干扰项。我们感恩我国的洲际弹道导弹能携带试验弹头无法拦截地精准试射到mei国附近的预定海域,命中目标。数十年来,类似俄乌战场、中东诸国的枪炮声不会在我们的国土上响起。我们感恩时代发展的机遇让众多八尺人改变了命运,尽管时代仍有不少遗憾……“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切既往,皆为序章。新时代,新赛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唯有努力!奋斗!加油!新春佳节将至,在此恭祝每一位八尺人民多喜乐!长安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