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登小昆仑(散文)

笨鸟先飞

<p class="ql-block"> 一说起昆仑,就让我想到自帕米尔高原上,横穿新疆、西藏、一直延伸到青海境内,全长2500公里,平均海拔超5500米的昆仑山脉,它宏伟峻拔,地势陡峭,玉峰仙谷遥遥,冰川天女飘飘,西王母曾在此居住,伟人曾借此提诗: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和朋友们徒步的是小昆仑山,位于广东省中南部鹤山市。虽说此昆仑非彼昆仑,但就南粤大地而言,它同样寒山潜龙,谍影重重,气势巍峨,乌蒙磅礴。</p><p class="ql-block"> 小昆仑山,也是由一系列山脉组成,大小五六七八个山头,以峰高分别叫做昆山和仑山。群山的最高峰海拔603.5米,全长约11公里。其中有悬崖峭壁,有碎石陡坡,有绝望幽谷,也有瑟瑟北风,更有墟里孤烟。不可忽视沿途美丽的风景,我想了想,唯有赋诗一首方能表达:</p><p class="ql-block"> 览空步草原,寻佛敬苍生。</p><p class="ql-block"> 停杖听山语,临风忘凡尘。</p> <p class="ql-block">  运动,感受过程比分享结果重要。</p><p class="ql-block"> 登这座山的第一感觉就像见某些单位新上任的领导一样,一上来就来个下马威,严肃得让你望而生畏。在我们打卡了山脚下的一块写着“我在昆仑山等你”的风景招牌之后,迎面就是陡峭的昆山山坡,大家不得不收起登山杖,四脚并用地向上爬。冬季里,枯草断茎下的高坡,沙土很不稳固,稍不留神,上面的人脚下土一松,扬起的黄沙尘土迅速地溅得你一脸一身,那个灰头土脸的感觉,就好像你信心满满地汇报,结果被领导当头一棒一样,你绝望的眼神中视野逐渐模糊。</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们也不是没有准备:防滑手套、护膝,外穿防风衣,里穿速干装,帽子、眼镜,也提前拉伸锻炼身体,但还是没有料到有这难度。这,就是经历吧!</p><p class="ql-block"> 汗水很快湿透脸颊和脖颈,山风继续飞扬着尘土,登山的路上野草都被揪光了,只留下前人踩踏的脚坑和凹凸不平的石头。我们小心翼翼地,迂回踏步地,寻找稳健的石坎儿或根茎支点,继续爬。每踏出一小步,力求稳当,因为只要上面有一个人没有抓牢踩实,就有带翻下面的队友跌下山坡的危险。此刻我的体验是:上坡要一直向上看,向前看,莫回头,一鼓作气,一步一个踏实的脚印。</p><p class="ql-block"> 约莫半个小时,我们终于跨越了昆山第一坡,来到一缕缓平地。在补充能量水、减衣、擦汗之后,微风轻拂,放眼四望,山岚叠翠,空气新鲜。深吸一口气,再“呼”的一声尽力呼出,顿感胸襟豁然开朗,有点重获新生之感啊!回望刚才竭力攀登的长坡,经过一路的磨合,它似乎变短了,此刻身体也变得尤其轻盈,四肢的动作变得更加敏捷。再次凝视前方时,心中涌起一种想要攀登更高峰的冲动。实际上,这样的路程包括一段上坡、一段平缓的山脊,然后又是上坡和平脊,循环反复四五次。这种体验仿佛置身于陕西关中的白鹿塬:每次攀上新的坡顶,就能发现一片新的平原,回首望去,原来的坡道已不见踪影,原来的平原变得宽广辽阔,原来走过的山脊线像一条游走的银蛇般缠绕蜿蜒直至脚下,原来的我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我们已完美地适应了新领导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若遇风雨便止步,怎知悬崖之壮美?</p><p class="ql-block"> 在接近昆山山顶的地方,有一处悬崖峭壁,旁边的石缝间竟然生长着一棵迎客松,好像是天生来安慰我们这些没去过黄山的人。我小心地趴上峭石,屏住呼吸向下看了一眼,只见百丈深渊下,轻雾缭绕,裸露的怪石插在半山腰,如同千年的古刹,坚固而又神秘地矗立在天地间。抬眼远眺,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房屋似白盒,田地如棋盘,小道悠长惯穿其间,行人动如蚂蚁;阳光与微风齐撒大地,山河壮美,世界有我!找一处安全的地方,摆一个威武的姿势,将自己与峭石、青松、白云、蓝天和远山同框,真是惊险又刺激,大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山顶有一座刘三姐古庙。对,就是广西壮族的那位美丽的女子,“她12岁便能诵经,指物索歌,开口就唱。”传说她在此地教过当地人唱山歌,人们把她奉为歌仙和具有超凡能力的女神,故建庙供俸她。</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那里时,已有众多徒友虔诚地进行了祭拜,我也进去拜了三拜。民间信仰透露的都是朴实无华。</p> <p class="ql-block">小昆山景</p> <p class="ql-block">  南粤没有冬天,但有深秋。在古代,这里曾是南蛮荒芜之地,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苍山无雪,也没有高大的乔木,连中间的灌木也很稀疏,有的只是低矮的茅草和蕨类草本植物,还有一层苔藓类的地衣。如今,这些茅草、蕨类、苔藓已草枯叶黄,他们还保持生长着的样子守望在山坡上,守望在人来人往踩踏出的小路两旁,也守望在我们坐下来歇息的身旁。我们就着随身的干粮午餐过后,随手带走了产生的垃圾。做一个真正热爱大自然的人。</p> <p class="ql-block">胜利</p> <p class="ql-block">  对于常常登山的人来说,翻越这座山是小菜一碟,但对于我们这些办公室综合症来说,它确实是个难啃的骨头。所以,告诫那些搬砖人、社畜、996和码农们,请务必抽出时间锻炼身体,懒人病疾多。</p> <p class="ql-block">左图:错误的作法;右图:正确的做法。</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山顶古庙前转了个小弯,准备下昆山。值得一提的是,前面上山坡的路是一段陡峭一段平缓的地轮番上去的,而这会儿下山的路几乎是直落到山底。往下望了一眼,网友介绍说是70度,就我亲自实践,70度不止,有些地方是妥妥的近90度。开创者在坡道上扎了两根绳索以帮助登山者下山。</p><p class="ql-block">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技巧,不要用蛮力,利用结绳下山也是一样。这次我们有幸遇到了一位登山专业户,在他的指导下才得以顺利下山。</p><p class="ql-block"> 我们最开始的下山的姿势是,每个人都侧拉着绳子,侧斜着身子一脚一脚地试着往下踏,因为绳索的位置不固定,导致身体晃来晃去地重心不稳,时不时脚底下一阵打滑,惊得冷汗直冒。脚下尘土飞扬,碎石头泻落,下面的人更难安身。</p><p class="ql-block"> 专业的做法是,双手紧握住绳索,俯身正对着山体和绳索,双脚立于绳索两侧寻找落脚支点,这样身体利用绳索为中心保持平衡,双脚两侧蹬着山体作为力量的来源。这样既平稳了身体,又避免了把全部身体重量都压在绳索上而发生危险,还减轻了手部的力量。整个过程中,眼睛只关注脚下寻找稳妥的支点,顺着绳子往下走。那样子就好像小时候在田里插秧一样,不看前不看后不抬头,后退即是前进。</p><p class="ql-block"> 这一段给我的体验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下山的路也不一定平稳好走,不需要用对抗来解决问题,你要做的是顺势而为,保存实力,踏好脚下的每一步。</p><p class="ql-block"> 人往往是越经历艰难,成长就越突飞猛进。出了昆山就到仑山了。仑山上,遍野小翠松,还有山茶花,远远看去,就像一片草原一样。我们一路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路谈笑风生,不知不觉中走完了最后4公里。</p><p class="ql-block"> 全程6个多小时,从上午十点从昆山出发,下午四点经过一个叫马耳山的标识牌,最后回到起点。想到一个词:征服。你征服的,不是一座座山,你征服的,永远只是那个渺小的你自己。</p> <p class="ql-block">高歌猛进</p> <p class="ql-block">写在最后:</p><p class="ql-block"> 爬上山顶的人,在半山腰爬的人,和还在底层往上努力爬的人,都是伟大的人,都值得尊重,保不定他在某些方面比你强。</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所以,一路上同频的朋友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不仅仅在精神上给你鼓励,与你分享美丽的风景,还在你路遇困境的时候及时地给予帮助。最终,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每一个你。</p><p class="ql-block"> 没事多多运动吧!爬山也好,跑步也好,散步也好,遛弯也行,让自己的身体机能恢复一下运转,让青春的朝气涌进体魄,让奋斗的视野更加开阔,让肩头的负重缓缓放下,让沉闷的心情豁然开朗,让紧锁的眉头顷刻舒展。</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1日</p> 被我隐藏的一段文字 <p class="ql-block">再最后:</p><p class="ql-block"> 2024年,你学会了跨越,从一个山丘开始,到跨越一条小溪,接着一个山谷,一段悬崖,一座高山,你跨越的不是山,是你心中的那道坎儿。当你跨越了,迎接的你的便是新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2024年你学会了放下。放下一切过往,放下执念,放下拯救别人的圣心,放下你所不能作为的一切,剩下的就是好好爱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