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壮士群雕广场为一幅抽象的中国地图,广场上矗立着216位抗战名将和著名烈士,如左权、张自忠、赵一曼、高志航等。他们坚守着各自抗战时的岗位,巍然挺立。</p> <p class="ql-block">斑驳</p> <p class="ql-block">特别震撼,低头致敬!</p> <p class="ql-block">老公馆家具馆</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用过的书柜</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p> <p class="ql-block">长乐永康,凤栖高梧。</p> <p class="ql-block">罗汉床,鸦片床。</p> <p class="ql-block">价值连城</p> <p class="ql-block">知青生活馆</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运动始于1956年,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1977年最后一批知青插队,1978年后结束,时间长达20多年。</p><p class="ql-block">1968年以前的上山下乡以农场模式为主。因文革造成了中学生滞留学校,到1968年中国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即“老三届”)一起毕业的奇景。这年的冬季起,插队模式就成为上山下乡的主要模式。人数规模之大、涉及到家庭之多、动员力度之强、国内外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绝后的。“插队”从此成为一个特殊意义的词汇,提到“插队”就不用提“知青”,不用提“上山下乡”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插队,知青,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现象,总体看是利大于弊。今天的人们不要以现在的眼光求全责备历史现象,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特定的现实。就像今天的人们离开手机寸步难行,倒退30年手机还没有普及。</p> <p class="ql-block">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p><p class="ql-block">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p><p class="ql-block">一片手的海洋翻动</p><p class="ql-block">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p><p class="ql-block">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p><p class="ql-block">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p><p class="ql-block">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p><p class="ql-block">我吃惊地望着窗外</p><p class="ql-block">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p><p class="ql-block">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p><p class="ql-block">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p><p class="ql-block">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p><p class="ql-block">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p><p class="ql-block">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p><p class="ql-block">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p><p class="ql-block">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p><p class="ql-block">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p><p class="ql-block">——一阵阵告别的声浪</p><p class="ql-block">就要卷走车站</p><p class="ql-block">北京在我的脚下</p><p class="ql-block">已经缓缓地移动</p><p class="ql-block">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p><p class="ql-block">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p><p class="ql-block">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p><p class="ql-block">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p><p class="ql-block">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p><p class="ql-block">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p><p class="ql-block">因为这是我的北京</p><p class="ql-block">是我的最后的北京</p> <p class="ql-block">张铁生,时代印记。</p> <p class="ql-block">知青史,也是血泪史,好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令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1967年我才出生,村里有好多知青,我很熟悉他们。怎么看待这段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印证历史。</p> <p class="ql-block">李振盛摄影馆</p> <p class="ql-block">李振盛(1940-2020),中国摄影家记者,1940年8月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祖籍山东荣成。1963年毕业于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在黑龙江日报社做记者20年,在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新闻系执教15年。1988年20幅文革组照获“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系列新闻照片大奖”。1996年5月16日退休后应邀赴美访问讲学,出书办展游走世界。菲顿出版社出版《红色新闻兵》,2003年评为“世界最佳摄影画册”,2004年获美国海外记者俱乐部“最佳摄影报道奖”;美国多所大学选择《红色新闻兵》作为教材。2005年入选自1855年以来150年世界54位新闻摄影师,2006年入选“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牛津大百科的《牛津摄影指南》单独列入“Li Zhensheng”。</p> <p class="ql-block">“我始终坚信惟有依靠个人奋斗方可获得人生事业的成功。如果说我此生有什么成就可言,那就是我为世人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历史碎片。就历史而言,惟有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记忆,与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宏伟史实记载相结合,方能合成一部鲜活完整的民族史。敢于正视自己历史的民族,称得上是伟大的民族。”——李振盛</p> <p class="ql-block">虔诚者</p><p class="ql-block">1968年李振盛拍摄的照片</p><p class="ql-block">虔诚者,著名的文革照片之一,真实的表达了人物的真挚情感。</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李振盛文革照片的代表作,为1987年摄影家亲手放大,据摄影家介绍这是这张底片第一次放大两张中仅存的一张照片了。照片背面有摄影家铅笔签名:“虔诚者,1968.4.16 ,哈尔滨,李振盛,1987年放大照片” 字样。</p><p class="ql-block">那是1968年4月16日,解放军战士王国祥,作为黑龙江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应邀到哈尔滨市郊区公社为农民讲述他的先进事迹,被感动的群众纷纷把自己配戴的170多枚毛泽东像章戴到他身上。当他回到驻地与其他代表交谈时,我用“禄来福来”(Rolleiflex)相机里仅有两张底片抓拍到两个画面:一幅是王国祥面带微笑,在幸福地向取经的代表讲述‘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经验;一幅是王国祥神情凝重,在表达‘无限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深情(这就是我后来命题为《虔诚者》并被国内外媒体广泛传播的那幅照片)。当天晚上,我进入暗房把那两张底片放大成照片,从中挑选神情凝重的那一张交稿,正在报社“支左”的工人宣传队女队长看了就泼冷水说:“学习毛主席著作应当面带微笑才对,这张照片人的表情有点‘那个’……”一位老编辑替她打圆场说‘人物表情不够好’,换一张‘面带微笑’的发稿吧。我不想应合那个无知的工宣队女队长,宁可不发稿也不愿送上那张‘面带微笑’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在建川博物馆走马观花参观了6个小时,直到累的走不动了才停下来。参观了13个展馆,两个雕塑广场。</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私人最大的博物馆,馆主樊建川就是为博物馆而生。</p><p class="ql-block">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活人就要不懈奋斗,超前走,不能停步。</p><p class="ql-block">正面战场,战俘,川军,中国壮士,低头跪拜!</p><p class="ql-block">新中国1949——1978年是一段难忘的岁月,知青史同样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我在6个小时的游览中不停地拍拍拍,时隔一个月后制作美篇,从网上调取了大量资料深入学习,用心思考,是想记录历史,抛砖引玉请更多热爱历史的人走进建川博物馆,回顾历史,珍惜现在,走好未来的路。从中我学到了许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的历史知识,我对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史苦难辉煌的历史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深感不虚此行,受益多多!增加了爱国奉献的豪情壮志!照片是随便拍的,没有任何技术,大家一笑而过就好!</p><p class="ql-block">面对浩瀚的藏品,自己看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有机会一定要住下来,再次参观建川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致敬建川博物馆,致敬樊建川先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