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云门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城东北6公里的云门山下,距广东省韶关市城区约45公里,距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县城约535公里。史载,云门寺是由佛教禅宗南禅八世祖(禅宗十三世祖)文偃禅师创建于五代后唐的庄宗同光元年(923年),时年六十岁的文偃禅师已在广东韶州灵树寺弘扬南禅佛法四年,经奏准南汉高祖刘䶮(yǎn)同意后,由原驻锡地灵树移庵云门山,文偃率领徒众在云门山“因高就远,审地为基,创构梵宫,五载而毕”,寺庙被誉为“层轩邃宇而涌成,花界金绳而化出”、“雕楹珠网,庄严宝相,合杂香厨”,可以说,这是当时南禅有史以来寺院建筑中最具规模、最为豪华的一座庙宇,与当年丛林中前辈们的茅舍草庵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南汉白龙三年(927年)建成后,南汉高祖刘䶮敕赐寺名为“光泰禅院”,后又敕改为“证真禅寺”,南汉大宝六年(963年),南汉王刘鋹又敕改为“大觉禅寺”,至今仍有“云门大觉禅寺”的称谓,是我国佛教南禅五大支派(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之一的云门宗发祥地,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重点保护寺庙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大觉胜境”牌坊☆☆</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山门☆☆</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山门后的场院“云门祖庭”☆☆</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放生池”☆☆</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天王殿”☆☆</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大雄宝殿”☆☆</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大雄宝殿”内景☆☆</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大雄宝殿”内的彩色陶瓷壁画,长24米、高4米,是我国当前佛寺中最大的巨型彩色佛教故事陶瓷壁画。☆☆</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大雄宝殿”前的“经幢”☆☆</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法堂”☆☆</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钟鼓楼”☆☆</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玉佛楼”☆☆</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汉白玉坐佛”,是缅甸佛教徒于1798年捐赠的,用纯正的缅甸汉白玉雕琢而成,通体细滑,质感强烈,如真人肌肤一般,为云门寺的珍宝☆☆</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汉白玉卧佛”,也是缅甸佛教徒于1798年捐赠的,亦为云门寺的珍宝☆☆</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院景一角☆☆</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文偃,俗姓张,浙江嘉兴人,生于唐咸通五年(864年),15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在嘉兴空王寺志澄长老身边勤奋学习佛法6年,学有所成。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闻说道踪禅师(南禅南岳系洪州禅临济宗黄檗希运门下)学识渊博,于是往睦州(浙江建德县)多次求见,拜见道踪。由于文偃的诚心和好学,道踪看出文偃是个可造之材,5年后的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道踪又将文偃推荐给了福州的雪峰义存禅师(南禅青原系石头禅石头希迁法脉德山宣鉴门下)。文偃于雪峰门下数年如一日“朝昏参问”,因此得到了雪峰的秘授心印,尔后,文偃又游访了江西南禅青原系曹洞宗法脉的洞山(宜丰县)、曹山(宜黄县)及疏山(金溪县)、归宗(庐山)、九江等地,前后历时共17年之久。后梁乾化元年(911年),文偃48岁,到达韶州曹溪南华禅寺礼塔,旋至韶州灵树寺,谒见知圣禅师(南禅南岳系洪州禅百丈怀海门下),论辈分,知圣禅师是文偃的师祖,而知圣却对文偃十分赏识和器重,将文偃看作同辈的师兄弟,以最亲切的礼仪来接待。南汉乾亨二年(918年),知圣大师圆寂,恰南汉王刘䶮到韶州,命为知圣火化,同时召见文偃,请他讲授禅门法旨,随即赐紫衣一件。次年,南汉王刘䶮又命文偃继承灵树知圣的法席,此后,文偃在灵树寺住持的四年中,大力阐扬其禅宗学说,名闻遐迩。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即南汉乾亨七年,文偃60岁,他感到年岁渐高,需要一个清静的地方潜心修习,便奏准南汉王刘䶮移庵云门山建造梵宇,最终,文偃的禅学思想在这里定型。可以说文偃尽得南禅青原系石头禅、南禅南岳系洪州禅之精髓,集思广益,自成一体,其禅法的核心思想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即“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常用“顾”、“鉴”、“咦”三种表示,接引学人,表现出“刚劲”的宗风,一时,天下学侣望风而至,“抠衣者岁溢千人,拥锡者云来四表”,禅法风靡岭南,流布于天下,因寺处云门山,遂被认定为云门宗。南汉大有十一年(938年),南汉王刘䶮诏文偃入宫讲禅,封为左右衔大僧录(专营佛教事务的三品职官),但文偃推辞不就,南汉王刘䶮只好加封文偃为匡真大师作罢。南汉乾和元年(943年),南汉王刘晟又诏文偃入宫讲禅,留驻月余,赐六铢衣一件及香药银绢等物而回,并为云门寺预赐塔额为“瑞云之院,宝光之塔”。南汉乾和七年(949年)四月十日子时,文偃圆寂,终年86岁,嗣法弟子61人。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赵宋皇室又追赐文偃谥号为“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小西天”☆☆</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禅关”☆☆</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南汉碑”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大汉韶州云门光泰禅寺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铭并序》等碑,属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怀虚亭”☆☆</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释伽塔”☆☆</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慧光塔”☆☆</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古钟”☆☆</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千僧锅”☆☆</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虚云祖师舍利塔”和“虚云祖师纪念堂”☆☆</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佛源老和尚纪念堂”☆☆</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佛源老和尚舍利塔”☆☆</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塔林”1☆☆</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塔林”2☆☆</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老寺庙山门牌坊☆☆</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寺”的“云门佛学院”☆☆</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千百年来,云门寺也屡有兴废,1943年,近代高僧虚云大师从广东曹溪南华禅寺来到云门寺,见古寺年久失修,残破不堪,但文偃祖师的真身像犹存,遂发愿重兴云门宗祖庭。在虚云大师的努力下,1943年至1951年,历时9年,先后修建了殿堂楼阁300余间,雕塑佛菩萨圣像100余尊,并安禅传戒,使梵宇重光,钟鼓重鸣,宗风重振。此后,在1951年时因意外发生了“云门事件”,虚云大师离开云门寺,先是去了北京,然后又去了江西云居山的真如禅寺,从1953年起,虚云大师的入室弟子佛源法师继任云门寺方丈,他秉承虚云大师的一贯主张,实行农禅并重,以寺养寺,但不幸的是在文革破四旧的运动中佛事活动被迫停止,寺庙再次遭到破坏。直至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落实宗教政策,1983年国务院确定云门寺为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佛源法师才又得以重回云门寺,重修庙宇,再塑佛像,恢复佛教活动。现云门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禅堂、佛学院、功德堂、延寿堂等,整座建筑除放生池外,殿厅堂楼等共180余处皆连成一体,寺内还保留着有许多国家级的重点保护文物,寺庙周围则群山环抱,苍松挺拔,竹影婆娑,清风阵阵,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一座有着独特建筑风格、深厚文化底蕴和秀丽自然风光的佛教圣地。 2025.1.8</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