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同色,与云相伴(1)

小嘴樱桃

<p class="ql-block">  退休多年,离开了很多人与事的烦忧,生活变得简单而轻松。<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退休前的生活相比,</span>对我这个喜欢安静,喜欢独处的人来说,时常深感惬意。</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熟悉的家乡待久了,免不了心生躁动,就想去陌生地浪一浪,希望短暂地告别独自在家的寂寞。于是,便邀几好友,找了一个有山有海,有诗意又浪漫的地方,去品味外面世界的味道,调剂一下日常。</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我们选择了去海边,一个与天同色、与云相伴的地方。那里有日出日落,有沙滩海水,能晒太阳、能吹海风,能尝海鲜,能拥抱海水……</p><p class="ql-block"> 这个地方就是惠州,别说,这里还真是个可以让人尽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惠州是个地级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广东省东南部,集海、湖、江、泉、瀑、岛和名山古刹于一体,</span>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空气质量好,良港多,岛屿罗列,海岸线曲折多湾,半岛与海湾相间,近海水域大湾套小湾,海岸风景奇异漂亮。</p><p class="ql-block"> 惠州是个古老的城市,自古便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又是一座经济发展迅速的新兴工业城市;是一座各种文化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批复确认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广东省的海洋大市之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地质历史上,惠州岩浆活动强烈,矿产资源种类较多;河流湖泊水库众多,水质良好,淡水资源丰富;由于地处亚热带,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温湿气候,植被四季常青,雨量充足,季风盛行,有明显的干湿季节之分,一年四季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宜人度高,属于名副其实的宜居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   惠州别称“鹅城”。</p><p class="ql-block"> 相传,南北朝时,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云游到这里。一天夜游,乘木鹅船逆东江而上。他站在船上环视四周,孤舟不着边际,江湖相连、水天茫茫,于是只得在船中过夜。次日木鹅船化作一座小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小山就是现在惠州城南的“飞鹅岭”,同时</span>谢灵运也在山头羽化升了天。后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间因此便称惠州为“鹅城”。</span></p><p class="ql-block"> 北宋绍圣三年,苏轼刚被贬谪到惠州。他在为自己建造的新居举行上梁仪式时,写下了《白鹤新居上梁文》“鹅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自此,古称的“鹅城”才正式出现在文字记载中。</p><p class="ql-block"> 2018年,“鹅城传说”入选惠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个传说尽然被正式选入官方名录,这事儿有点趣!</p> <p class="ql-block">  惠州还是客家侨都,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是“客家四州”(广东梅州、江西赣州、福建汀州)之首。客家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惠州这座历史名城。</p><p class="ql-block"> “客家”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客家人是指原籍为中原地区的汉族,因战乱、灾荒等原因南迁至南方各地区生活的人。他们保留了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方言,并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因而形成了既不同于中原,又不同于所居住地的独特的文化体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叶挺、廖仲恺等人就出生在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  惠州植物种类丰富,以热带、亚热带植物为主。还有些珍稀濒危植物种类,多是古老的残遗植物或中国特有的植物。</p><p class="ql-block"> 这一路,随处都可见到这种成簇的红花,花形别致,花色鲜艳,<span style="font-size:18px;">婀娜婆娑,气质不俗,是春光里的可爱的存在。有很高的观赏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 网上一查才知道,这是惠州的市花(有几个城市都选择它为市花),怪得随处可见,名叫三角梅,还有宝巾花这个亲切的别名。由于花形似杜鹃,枝上有一些尖刺,粤语称刺为簕,因而又叫簕杜鹃。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原产地是南美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个红瓣可不是它的花,是一种特化的苞片,真正的花是像花蕊的白色筒状小花,花被外翻呈喇叭口,虽然很小,但很精致。</span></p><p class="ql-block"> 三角梅属紫茉莉科,多年生藤本植物,为攀缘状灌木,种类繁多,花期长,怕冷喜阳光,<span style="font-size:18px;">需每天光照不少于8-9个小时。</span>光照充足植株就生长良好,花多花艳,花期长,反之易落叶衰枯。</p> <p class="ql-block">  曾经来过广东的深圳,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有活力,节奏快,是个拼搏、工作、奋斗的地方,是年轻人奉献青春,挥洒精力的地方,也是成就年轻人梦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这次来惠州,相比深圳,感觉很不一样,惠州闲适安逸,整个节奏比较慢,是个适合休闲安居、旅游、养老的去处。</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一个好朋友、好同事,年轻时,弄潮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经过几十年的打拼,达成了每个年轻人向往的青春目标。如今退休,非常智慧地选择在惠州安下家。此行看到惠州的一切,从心底钦佩他的眼光和抉择。</p><p class="ql-block"> 来惠州与他相逢,一番亲热寒暄,不亦乐乎。当然少不了看看他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  惠州人杰地灵,历史名人中来过惠州的不少。如大诗人李商隐随被贬谪的长官居住惠州三年;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来惠州,写下“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更罗浮”;文天祥在惠州一带坚持抗元等等。</p><p class="ql-block"> 从唐代到清末,共有400多位中国名人临履惠州,并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在这些众多的名人中,对惠州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北宋大文豪苏轼。</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文化中,苏轼是人气十足的大文豪,而他的人生却并不如意。因卷入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争,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曾三次在朝廷为官(八个月内被擢升三次),官至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又三次遭贬外放,颠沛流离直到生命终老。千年之后回望这位历史巨人,令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  “一从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轼,这位900多年前的宋代大文豪,当年因政治失意,被贬到惠州这个南方小城,从此就成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  在宋代,整个岭南的经济都严重落后于其他地区,惠州是一片荒蛮,文化落后,气候潮湿,很多罪臣都被流放至此。“以瘴疠之地魑魅为邻;哀疾交攻,无复首丘之望。”</p><p class="ql-block"> 初来乍到的苏轼心情十分压抑。幸之遇到一位仰慕者顾秀才,热情向他介绍了“惠州的风物之美”,使他如获一个意外之喜,心里得到些许慰籍,慢慢地对惠州产生了陶渊明挂冠归隐式的欢快:“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住玉堂仙。”很快,苏轼心中的哀怨痛苦被感悟这里的风土人情的美好所替代。</p> <p class="ql-block">  惠州也有个西湖,这是惠州西湖公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国拥有“西湖”之名的湖泊众多,素有“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惠州西湖与杭州西湖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苏堤、孤山、九曲桥。</span></p><p class="ql-block"> “杭州西湖”因丰富的历史文化著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环境秀美,设施完善,游客众多为特征而闻名天下。由于地域之故,杭州西湖的冬天十分萧索。</span></p><p class="ql-block"> 惠州西湖则四季如春,林木茂盛,端庄素雅,日日都绿意盎然,月月都鲜花盛开,故有“浓抹杭州惠淡妆”之说。</p> <p class="ql-block">  惠州西湖是具有浓郁岭南山水园林特色的生态湖泊。由于游客较少,相对宁静,更适合喜欢自然风光的游客的胃口。</p><p class="ql-block"> “惠州西湖”以素雅天成及幽深曲折的山水为特征,以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为底蕴,称得上是西湖的个中翘楚。当地人说,不看西湖不算到过惠州。</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青石砖铺就的广场映入眼帘,铮亮的地面在树荫的遮蔽下还可以看到反射的路面物、景倒影。</p><p class="ql-block"> 广场中间有一棵硕大的能够遮阳挡风的伞状榕树,树枝上悬挂着条条射灯,与低垂的树須交织在一起,格外好看。不难想象,夜间射灯全开将会是多么美,多么有诗意,一定是越夜越精彩!</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惠州“西湖”叫“丰湖”,有着文人情怀的苏轼特别喜爱游山玩水,丰湖边留下了他的密密匝匝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由于丰湖位于惠州之西,一次,苏轼酒后游湖,颇带醉意地写到“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此后的诗文中屡屡出现“西湖”的叫法。所以南宋之后,人们普遍就将丰湖称为西湖,故“西湖山水之美,藉(东坡)品题而愈盛。”</p> <p class="ql-block">  惠州西湖,半城山色半城湖,西湖承载着东坡曲折甘苦的诗意人生。西子湖畔似乎还能感受到苏轼谪贬后的惆怅情怀。</p><p class="ql-block"> “杨卫,小心!”</p><p class="ql-block"> 这个动作有点影响社会的和谐,姿态太容易让人联想了。😄</p> <p class="ql-block">  平静的湖面倒影着碧绿的山峦,湖边长满了翠竹花草。湖中点缀着古朴的亭台楼阁,湖畔散落着历代名人的石碑和碑刻。</p> <p class="ql-block">  湖畔干净清新,古榕魁伟,气根悬空,千丝万缕,美若长鬚,姿容盛仪,如老之东坡。</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湖中彩船,波光粼粼,</span>远远的那座矗立在小山上的宝塔,就是著名的唐代的砖塔——泗州塔。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泗州塔是湖上最古老的建筑,北宋五大名刹之一,也是西湖历史标志性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始建于唐中宗年间(661-663),是为纪念泗洲大圣僧伽而筑,故后人称之“泗州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明嘉靖43年(1564)塔倒毁;明万历初年改建为亭,万历46年(1618)又重建为泗州塔;清光绪初年(1871)塔顶被雷破一角。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  泗洲塔保存完好,是楼阁式七层砖塔,高37.7米,平面呈八边形,每层的八个壁面均开一门;最高一层为单檐,1-6层均为重檐,每层平面积由下而上逐层收分,层高由上而下依次递减,整个高宽比例十分协调,显得端庄秀挺。</p><p class="ql-block"> 泗州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塔形制,对研究惠州古塔建造工艺和地方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  僧伽为西域何国(吉尔吉斯斯坦)名僧,在佛教典籍中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虽非佛祖,却受到佛一样的待遇。</p><p class="ql-block"> 唐高宗时,僧伽曾到长安、洛阳游历,他道行高深,为人治病,名声大噪。南游江淮时除为人医病,还治水为百姓称道,被唐中宗尊为国师。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圆寂,葬于泗州普光王寺下,故又称“泗州大圣”</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轼谪居惠州时称泗州塔为大圣塔。曾写下“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的诗句。</span></p><p class="ql-block"> 苏轼描绘了夜晚的江景:山上,月亮从云层中升起,如一轮玉盘悬挂在天空的光芒倒影在湖面上,微风吹动湖水,泛起涟漪。就像在西湖上远望涌金门一样。寒冷的月光照射在辽阔的湖面上,能看到远处烟雾弥漫的楼阁。劝赶车人停下来陪我共饮一杯酒,享受这美好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苏轼描绘了月光的明亮和湖水的波动,给人以幽静的感觉,并表达了对美好时刻的珍惜和享受。</p> <p class="ql-block">  入夜,当明月东升,晚烟薄窄,微风舒波时,塔影卧其间,曰“玉塔微澜”;</p><p class="ql-block"> 当夕阳西下时“倒影入湖塔影长,湖光袅袅动斜阳;不知自起浮图日,几度金鸟下复翔”,名曰“雁塔斜晖”。</p> <p class="ql-block">  在惠州的贬谪岁月中,苏轼每日都行走在山水之上,在与当地人的交往中,常常忘记自己的痛苦和不幸。由于难改体察民情之本性,发现民众生计多靠小船出入,十分不便。</p><p class="ql-block"> 虽被朝廷限其“不得签署公事”,但还是向官府提出修建桥梁、修筑堤坝、改善交通的建议。并多方筹集资金,发挥主政杭州时治理西湖和钱塘江的经验优势,为惠州百姓先后修建了堤坝和多座桥梁。</p><p class="ql-block"> 脚下的这座桥称西新桥。</p> <p class="ql-block">  西新桥,位于苏堤之上,也是东坡资助建造的,是石盐木(柚木)筑成,坚如铁石,又称“苏公桥”,始建于宋昭圣二年(1095)。</p><p class="ql-block"> 西新桥曾多次重建,现桥是1983年再重建的,钢筋水泥结构。</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了防止水位过高而造成洪涝灾害,同时也为了方便百姓的日常生活,</span>苏轼亲自主持修建了一条长达 2.6 公里的堤道,连接西湖的南北两岸,这条堤道就是我们熟知的“苏堤”。</p><p class="ql-block"> 苏轼不仅监督工程的修建,还亲自参与劳动,写下许多诗词,如“我愿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p> <p class="ql-block">  湖心亭,筑于湖心,四面环水而得名,通过九曲桥与岸边连接,<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边环境优美,四季景色宜人。</span></p><p class="ql-block"> 湖心亭始建于明朝,起初名为“过帆亭”,石木结构,顶覆绿瓦,高3.5米。清代文人廖鸣球赞曰:“翼然独立似神工,四望湖光面面空;耳目拓开声色外,形骸恍入画图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康熙末年因年久失修倒塌,道光初年、抗战期间和49年后</span>多次重建和修缮。1991年西湖管理局按原样再次重建,采用框架结构,呈六角形,六柱攒尖顶,頂覆琉璃瓦,高5.2米。</p><p class="ql-block"> 九曲桥,连接着点翠阁,曲曲折折,蜿蜒湖面,宛如东坡曲折冷暖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酒与茶,浓烈与清欢,恰似东坡的人生两面。都知道苏轼爱酒,他的酒文酒诗虽大气磅礴、满腹才华,却也透出几分无奈,几度愁苦。</p><p class="ql-block"> 酒太浓、太烈,适合一时的豪情激扬,若回到生命的常态,东坡更爱茶。“从来佳茗是佳人,茶亦醉人何须酒”。从东坡的茶诗茶文中,可以见到一个精细、闲雅、清欢、充满人情味的东坡。</p><p class="ql-block">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走路久了要讨茶解渴;</p><p class="ql-block"> “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午睡醒了要喝茶;</p><p class="ql-block"> “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消征。”通宵加班要喝茶。</p><p class="ql-block"> 东坡将无尽的生活情趣藏进了叶芽之间,正如他自己所说“从来佳茗是佳人”,不妨透过这些流传千年的文字中,与东坡讨一杯茶喝,喝的是生活情趣,也是人生哲学。</p> <p class="ql-block">  东坡不仅深谙煮茶、品茶之道,对种茶、采茶、制茶等手艺也十分了解。他曾在《种茶》诗中详细的记录了移栽老茶树的过程。他自豪的说,不管是进贡皇帝的团茶,还是民间斗茶所用的饼茶,都不如自家所产的茶喝起来有味道。</p><p class="ql-block"> 苏轼达观超然,苦中作乐,有茶作伴,便有了人生的希望。“他年雪堂品,尚记桃花裔。”在黄州,穷的饭都吃不饱还惦记着他年茶树的长势。</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组《东坡惠州品荔》的雕塑,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东坡品荔时的潇洒、满足、愉悦的状态活灵活现在作品中,历史的场景跃然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 荔枝一直是宫廷的贡品,朝中的普通官员都很难吃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坡寓惠期间颇喜欢岭南佳果荔枝,写下《食荔枝》这首诗:</span>“罗浮山下四季春,卢橘杨梅次第新。<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诗里苏轼表达了:假如能够让我每天都吃上 300颗荔枝,我情愿一辈子都留在这个地方,当一个岭南人。</span></p> <p class="ql-block">  惠州虽是荒蛮之地,但四季如春,气候宜人,盛产荔枝,荔枝又便宜又味美。荔枝在历史上有“百果之王”的美称,是中国文化底蕴最深厚的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荔枝虽甜,药理研究表明,荔枝中有两种降血糖的物质,尤其在未成熟的荔枝中含量更高,可以抑制血糖升高。《本草纲目》中记载荔枝具有益肝理气、补血安神、散结止痛的功效。</p><p class="ql-block"> 荔枝外表鲜红色,非常喜庆,象征美好、富裕的生活。这首苏轼的《食荔枝》成为了岭南荔枝千年不变的最佳广告词。</p> <p class="ql-block">  杭州西湖有个孤山,是西湖里数个岛屿中最大的一个,由于被自称“孤家寡人”的皇帝占有,故名之。</p><p class="ql-block"> 而惠州的孤山是西湖中唯一的一座岛屿,是名副其实的“孤山”,比杭州的小许多,就在泗州塔对面。这座孤山也是一座名山,因与周围山麓相隔而得名,也因孕育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孤山脚下可见九曲桥,青石雕栏,水静、湖美、桥曲。</p> <p class="ql-block">  东坡园位于孤山上,整体工程以苏轼在惠州的史迹“孤山苏迹”为线,是展示东坡文化、展现西湖美景的主题公园。</p><p class="ql-block"> 园内主要有朝云墓、六如亭、东坡纪念馆、景贤祠、归醉亭、潋滟亭、啖荔亭、小圃五味轩、相宜居等。</p> <p class="ql-block">  在通往“东坡园”的路上,青石路面和墙上镌刻着东坡的诗,抬头望西湖,低头读东坡。</p> <p class="ql-block">  山上有朝云墓、六如亭、东坡居士像、朝云像,东坡纪念馆等,由于相邀与惠州的这个朋友碰头,未曾去游。</p> <p class="ql-block">  王朝云自幼家境贫寒,沦为歌女,12 岁被苏轼收为侍女,是苏轼知心知意的红颜知己。苏轼遭贬时姬妾遣散,唯朝云执意相随,跟随苏轼谪居惠州。不幸卒于惠州,苏轼不胜哀伤,亲撰墓志铭,以寄托对朝云的深情和哀思。</p> <p class="ql-block">  东坡与王朝云情深意长,王朝云病逝后葬于孤山,东坡痛失所爱,筑六如亭纪念。庭柱上镌刻有一副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副亭联饱含了苏轼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而这感叹是维系在这位红颜知己的身上的。</span>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合时宜”来处:一次东坡指着肚子问:“有谁知里面是什么?”一妾曰“都是文章”;另一答“都是见识”,东坡摇头,朝云说“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东坡闻言捧腹大笑,说“知我者,唯朝云也。”</span></p> <p class="ql-block">  “人似秋鸿來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何等的悲欢情愁啊!朝云的影子永远刻在东坡的心中,也永远留在了惠州西湖的山水花木中。</p><p class="ql-block"> 王朝云是苏轼人生仕途失意时唯一与他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伴侣。王朝云对苏轼“一生辛勤,万里随从”。</p> <p class="ql-block">  苏轼在惠州,不仅留下了东新桥、西新桥、苏堤、故居和朝云墓等遗情遗物,还因他吟咏而名声大震的物化遗存,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是西湖游艇码头。</span></p> <p class="ql-block">  苏轼才华横溢,所到之处必题写诗词,他的足迹遍及西湖各处。短短二年多的时间写下580多首诗词、散文和序跋。岭南山水风物借着他的华彩文笔走出岭南,走向中原,走向帝都,走向中国文化深处。</p><p class="ql-block"> 原本不了解,不认可岭南的人,看到苏轼的激赏,也就有了对岭南作进一步了解的兴致。</p> <p class="ql-block">  1101年,偶赦北返的苏轼病逝于常州,晚年回望来路,留下了“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自嘲之语。他永远的走了,却把一段深情和爱恋留在了惠州,留到了今天。</p><p class="ql-block"> 苏轼之于惠州的意义和影响是空前绝后、无人能及的。</p> <p class="ql-block">  作者:汪企慧</p><p class="ql-block"> 2024.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