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绪情感发展

卢迎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span></p><p class="ql-block"> 儿童情绪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p><p class="ql-block">(一)情绪的社会化儿童最初出现情绪反应主要是与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以后,情绪逐渐分化发展,与脑的成熟和肌肉运动的分化有密切关系。同时,与社会性需要和社会性适应有关系。</p><p class="ql-block">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表现在以下方面:</p><p class="ql-block">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一个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为三类:</p><p class="ql-block">第一类,儿童自己玩得高兴时的微笑;</p><p class="ql-block">第二类,儿童对教师微笑;</p><p class="ql-block">第三类,儿童对小朋友笑。</p><p class="ql-block">这三类中,第一类不是社会性情感的表现,后两类则是社会性的。</p><p class="ql-block">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1~3 岁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但总的来说,在 3 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其主要动因。3~4 岁幼儿,仍然喜欢身体接触。这表明,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整个幼儿期社会性需要动因的作用越来越大。幼儿渴望被关注重视和关爱,并且希望和别人交往。特别是 5~6 岁幼儿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最为明显。小朋友不和他玩,成人对他不理睬、不注意等都会让他觉得伤心,感到不愉快,出现不良的情绪状态。在整个幼儿期,社会性情绪不断发展,出现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p><p class="ql-block">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p><p class="ql-block">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表情日益社会化。儿童在 2 岁开始,已经能用表情手段去影响别人,并学会在不同场合下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种情绪,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是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运用社会化表情手段的能力。</p><p class="ql-block">(二)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p><p class="ql-block">1.丰富化</p><p class="ql-block">(1)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刚出生的婴儿只有少数的几种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分化、增加。</p><p class="ql-block">(2)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p><p class="ql-block">2.深刻化</p><p class="ql-block">情感的深刻化是指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p><p class="ql-block">(三)情绪的自我调节化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随着幼儿脑的发育以及言语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即在成人的要求下,由于服从成人的指示而控制自己的情绪。到了幼儿晚期,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所参加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p><p class="ql-block">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婴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短暂的。</p><p class="ql-block">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稳定性不断提高,但是,总体来说,幼儿的情绪仍然是不稳定、易变化的。儿童的情绪不稳定,与情绪情感的情境性、受感染性相关,因此,父母和教师在儿童面前必须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p><p class="ql-block">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儿童,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于外,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随着言语和幼儿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其外部表现。儿童晚期,能较多地调节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但其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还常常受周围情境的左右。因此教师与成人要细心观察和了解其情绪体验,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 从出生到 3 岁是一个人的交往和情绪反应性的关键期。儿童在出生时就有原始的不分化的情绪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婴儿的情绪反应逐渐分化为愉快的积极反应和不愉快的消极反应,即表现为喜爱和高兴或厌恶、恐惧和发怒。到了幼儿期,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呈现出其发展的一般特点:</p><p class="ql-block">(一)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点:</p><p class="ql-block">1.情绪和情感的不稳定到了幼儿期,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虽然比婴儿期稍有提高,但仍是经常变化和不稳定的,甚至喜怒、哀乐两种对立的情绪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互相转换。</p><p class="ql-block">幼儿情绪的不稳定性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p><p class="ql-block">(1)情境性</p><p class="ql-block">幼儿的情绪会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出现,随着情境的消失而消失。</p><p class="ql-block">(2)易感染性</p><p class="ql-block">易感染性是指情绪非常容易受到周围人情绪的影响。</p><p class="ql-block">2.情感比较外露(外显性)幼儿从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发展为产生调节自己情绪表现的意识。但由于自我控制的能力差,幼儿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幼儿园小班。幼儿园大班左右,幼儿调节自己情绪表现的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幼儿已有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p><p class="ql-block">3.情绪极易冲动幼儿期的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他们的情感非常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冲动。这种现象在幼儿初期尤为突出。幼儿情绪的易冲动还常常体现在用过激的动作和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p><p class="ql-block">(二)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p><p class="ql-block">1.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幼儿期的社会性需要比婴儿期大力发展,需要所指向的事物的范围也不断扩大。随着幼儿社会性需要的发展,由于满足或不满足需要而引起情感体验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随之而不断丰富。</p><p class="ql-block">2.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幼儿社会性需要的发展是与幼儿认识事物的发展相联系的。由于幼儿需要的变化,引起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事物及其性质也发生变化。随着幼儿言语和认识过程的发展,他们的社会性需要和情感也发展起来。(三)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幼儿的高级情感开始形成。幼儿的高级情感是指由幼儿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社会性情感。两岁左右,儿童的高级情感开始萌芽。随着幼儿社会性需要的发展,在成人的正确教育影响下,幼儿的高级情感逐步形成。幼儿的高级情感主要体现在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三个方面,并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点:</p><p class="ql-block">1.道德感</p><p class="ql-block">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在掌握道德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热爱父母、老师,憎恨坏人,遵守纪律等都属于道德感的范畴。幼儿的道德情感是在成人的道德评价和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3 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 岁后,特别是在幼儿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发展起来。幼儿初期,幼儿的道德感初具雏形,但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稳定性,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的外部的行为,并且往往由成人的评价直接引起。幼儿中期,幼儿的道德感逐渐与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相联系,从幼儿中期开始,学前儿童不仅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具有道德感,而且开始对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产生明显的情绪体验。幼儿晚期,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和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情绪。在这个年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绪,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p><p class="ql-block">2.美感</p><p class="ql-block">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它是一种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美的爱好和欣赏。它受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的制约,受社会的审美评价标准而影响。美感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凡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都能够引起心灵美的体验;反之,则使人产生丑恶、厌恶之感。很小的幼儿就知道新衣服、新鞋袜是美的,“红红绿绿”是美的,喜欢看鲜艳悦目的颜色,喜欢听优美的音乐。到四五岁时,爱美的情感更为明显和强烈。他们对形象可爱、会动、会发声的玩具爱不释手,看到色彩鲜艳、情节生动的图片,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并会以极大的注意和热情,去欣赏美妙动听的音乐,画自己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到学前晚期,幼儿对美的标准的理解和美的体验较中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喜欢去参观公园、动物园,喜欢观赏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在唱歌、跳舞、绘画、建筑、朗诵儿歌或散文等等活动中,他们能得到莫大的喜悦和欢乐。同时,对人们的服装穿着,对环境的布置,对唱歌跳舞、绘画朗诵等艺术活动,他们都提出了更高的美的要求。学前儿童的美感表现出下列特点:情绪性、表面性、行动性。</p><p class="ql-block">3.理智感</p><p class="ql-block">理智感(又称为智慧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解决问题、探求真理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幼儿会说话之后,其求知欲开始日益发展,好奇心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是幼儿理智感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大约 5 岁左右,幼儿的求知认识兴趣开始萌发,理智感也同时开始迅速地发展。对任何新鲜事物,幼儿都想“探索”一下,他们好看、好摸、好动、好拆,很喜欢提问,并且能主动、努力地去寻求答案,会由于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感到极大的满足与愉快。同时,他们也非常喜欢看图书,听童话,进行各种智力游戏和需要动脑筋的活动,比如下棋、猜谜语等等。学前晚期的幼儿,对老师不再是绝对相信和崇拜,而是逐渐持有批判性的态度,如果老师常常回答不出幼儿的提问,画画、跳舞都不太行,老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威信就会逐渐降低,这也是幼儿的理智感发展的一种体现。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良好情绪的培养</span></p><p class="ql-block">(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p><p class="ql-block">1.保持和谐的气氛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竞争的环境,使人容易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这对儿童发展非常不利。</p><p class="ql-block">2.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亲子情感的建立虽然有先天因素,但后天的抚养亲情比先天的血缘关系更为重要。幼儿园的师生情,主要在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幼儿需要得到教师较多的注意、具体接触和关爱,特别是教师对幼儿的理解和尊重。</p><p class="ql-block">(二)成人的情绪控制家长与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导师,是幼儿模仿与学习的对象。成人要给幼儿以愉快、稳定的情绪示范和感染,应避免喜怒无常,不过分溺爱也不吝惜爱。当幼儿犯错误或闹情绪时,首先应克制自己的情绪,理智冷静地对待每个幼儿的情绪与态度。</p><p class="ql-block">(三)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p><p class="ql-block">1.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p><p class="ql-block">2.耐心倾听孩子说话。</p><p class="ql-block">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p><p class="ql-block">(四)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幼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人可以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控制情绪。</p><p class="ql-block">1.转移法</p><p class="ql-block">转移法主要就是通过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来帮助幼儿控制情绪的方法。使用转移法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的使用精神而非物质的转移方法。</p><p class="ql-block">2.冷却法</p><p class="ql-block">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方法,孩子自己会慢慢地停止哭喊。所谓“没有观众看戏,演员也没劲儿了”。当孩子处于激动状态时,成人切忌激动起来。</p><p class="ql-block">3.消退法</p><p class="ql-block">消退法是指在情绪强烈时不去关注或刻意控制,而是让其自然而然地减弱以至消退。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儿童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方式,与气质有重要联系。由于气质不同的缘故,有些儿童的主导情绪稳定,容易与成人配合,也有一些儿童主导情绪不稳定,难以与成人合作。</p><p class="ql-block">成人要尊重儿童正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尊重儿童的情绪体验,对于一些不良情绪表现,教导要及时,处理要宽容,不要急躁,更不能体罚。</p><p class="ql-block">1.反思法让孩子想一想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p><p class="ql-block">2.自我说服法</p><p class="ql-block">自我说服就是让幼儿通过自己说服自己来学会自己控制,缓解不良情绪带来的过度行为。</p><p class="ql-block">3.想象法</p><p class="ql-block">想象法主要是让幼儿在生活中或者在游戏中,把自己想象成某个角色,利用角色特点来约束自己。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在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下,孩子能学会恰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绪的表现方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