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13)穿戴篇

龙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  穿戴篇之二</b></p><p class="ql-block"> 纵观六七十年来服装的发展,我认为有这么几方面变化: </p><p class="ql-block"><b> 一是服装色彩由单调变得鲜艳</b></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以前那三十年,人们在穿着上没有大的变化,色彩单一以蓝黑白为主,当然军装绿的普及有他的背景。那时学生装大多是学生蓝,里边白衬衫,露出个白领。女孩子穿裙子,也是那种色调单一的背带裙。记得五十年代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提倡穿花布做的裤头,倒挺新鲜的,不过也没流行起来。至于布料也是市布、斜纹、咔叽等屈指可数。八十年代以后服装色彩斑斓,走在大街上的人群,五颜六色。特别是在幼儿园和小学里,更是花团锦簇。如今的服装纯黑、蓝、绿的越来越少,那种杂色、过渡色逐渐增多。不仅是妇女儿童,就是老年妇女也变得越来越花俏。</p><p class="ql-block"><b> 二是冬装由厚重转向轻便</b></p><p class="ql-block"> 以前一到冬天,人们的身上裹的严严实实,内衣内裤、秋衣秋裤、绒衣绒裤、毛衣毛裤、棉袄棉裤,里三层外三层的,还冷。现在人们穿的越来越薄,越来越轻。天气变暖是一个因素,更主要的是制衣材质保暖功能增强。像驼绒衬衣、红外线裤、羊绒衫、羽绒服等等。那些厚重的棉大衣,只有在风雪交加的日子里才派上点用场。</p> <p class="ql-block"><b>  三是服装由朴素走向时尚</b></p><p class="ql-block"> 前三十年人们就那么几件衣服,黑衣服洗的发灰了,蓝衣服洗的发白了还要穿,舍不得买新衣服。孩子们盼望过年,除了有好吃的,还能穿件新衣裳。</p><p class="ql-block"> 近四十年,什么流行穿什么,什么时髦穿什么。像喇叭裤、锥子裤、健身裤、牛仔裤;李宁衫、胶衫、夹克衫、休闲装;登山服、羽绒服等等。记得八十年代,街上流行蝙蝠衫、喇叭裤,特别受小青年喜爱。九十年代中期流行一段胶衫,上千元也买,买不起真的就买假的。市场上羊绒大衣走俏时,女同志都买。买不起好的,就买差的,实际羊绒含量还不到5%。有段时间为了追求名牌,有的年轻人专门穿带着商标的服装,并把商标露出来,为的是显示自己衣服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服装样式、品种几年一换,面料常有出新,根本记不住也叫不上名来,服装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现在不用说旧了破了,就是新买的穿不了几天,看着不顺眼就不要了。九十年代以前,旧衣服都用来扶贫或送给农村的亲戚,现在送不出去了,农村也在变。</p> <p class="ql-block"><b>  四是服装变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b></p><p class="ql-block"> 款式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离谱。人们穿戴的服饰千变万化,款式层出不穷,而价格虚头越来越大。价格与价值不相称,不会砍价肯定吃大亏。</p><p class="ql-block"> 男性戴帽子的减少,女性戴帽子的增多。</p><p class="ql-block"> 女人衣服越来越露,老人越来越花俏。</p><p class="ql-block"> 以前是布鞋、皮鞋各领风骚,如今旅游鞋独霸天下,因为它轻便、舒适、耐用,深受男女老少的钟爱。</p><p class="ql-block"> 精品屋专卖店越来越多,家用缝纫机的用途越来越少,以至于要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以前,生炉子扒炉灰,做饭烧水取暖,是每家每户每天重复操作的最基本的生活场景。城里人住平房多用地炉子,做饭取暖两用,也有用铁炉子取暖的。</p><p class="ql-block"> 生炉子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装好炉料,盖上炉盖子,然后点燃。装炉料时,最底层放点废纸,接下来是容易燃烧的秫秸、小树枝,然后是玉米棒子、劈柴等比较坚硬的材料,最上面是煤块。装好后,用炉钩子插上纸点着,送到炉坑里,点燃炉箅子上边的可燃物,一层层将煤炭点燃。等炉火烧旺时,再加入煤泥、煤面子。如果炉子中引火之物没有烧起来,还要掏出来重新装。</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方法是打开炉盖子,点燃容易燃烧的引火之物,等火焰熊熊燃烧时再加入煤块,烧。盖上炉盖子。不过容易冒的满屋都是烟。</p><p class="ql-block"> 那时煤炭公司供应的煤炭,都是块面混合的原煤,人们基本选择块多的买,然而还是面子多。就将煤面子与黄土加水混合,把煤泥摊在地上拍成饼,或用模具打成煤坯,晾干了敲成小块,当煤块烧。北京等大城市有卖蜂窝煤的,比较容易燃烧。</p><p class="ql-block"> 当早饭做完后,为了下次不再生炉子,就用煤泥压在熊熊的炉火上封严,使它不再燃烧。等到再用炉火时,在上面扎几个洞,里面的煤又会重新燃烧起来。这个操作叫压炉子。有时压不好,把火压灭,就得重新生炉子。</p><p class="ql-block"> 那时一到冬天,小学高年级学生值日,就有一项特殊任务,早上生炉子。毕竟孩子还小,家务活不大会干,弄得满屋子烟是常有的事。</p><p class="ql-block"> 扒炉灰是每天必须干的活。生炉子之前,将前一天燃尽的废料从炉子里扒出来,将炉坑底下的炉灰掏净,然后倒掉。那时住宅区里随处可见一堆堆的炉灰渣子。下雨天道路泥泞,就用炉灰垫,也能派上用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