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游之揭阳

niuma

<p class="ql-block">20241228。今天到揭阳先参观揭阳博物馆。揭阳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秦军南下戍于揭阳岭,揭阳由此得名。潮汕地区流行一句话:先有揭阳城后有潮州府。</p> <p class="ql-block">揭阳进贤门,位于揭阳古城东、北二城门之间,始建于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距今已有400年历史。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在揭阳“古八景”中被称作“谯楼晓角”。</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城楼上设有更夫,每当残月西斜,晨曦初现,更夫吹响报晓号角,角声随晨风传遍全城,“谯楼晓角”因此得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揭阳学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迄今已近900年,别称孔庙、文庙,俗称 “红学”,同时也是“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揭阳学宫是岭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建筑群,有着“粤东古建筑的明珠”之誉。</span>学宫自建成以来,迭经重修,现存为清光绪二年(1876)重修的“右庙左学”布局。</p> <p class="ql-block">1925年3月、11月,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同志两次到达揭阳: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周恩来同志率南昌起义军叶挺、贺龙部队五千多人第三次来到揭阳,均在揭阳学宫住宿、办公。</p> <p class="ql-block">20241229。揭阳古榕武庙又称关帝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后清代几次重修。</p> <p class="ql-block">前厅顶部,国内罕见的雕镂八卦形藻井,题材有三国故事、海族与农耕生活、镂空蟹篓、工夫茶具、南狮等。采用浮雕、圆雕、通雕等工艺。</p> <p class="ql-block">今天不知道是什么日子,有巡街活动,还有舞狮子,像过年一样的热闹。</p> <p class="ql-block">揭阳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p> <p class="ql-block">两个侧门的对联很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门神。</p> <p class="ql-block">城隍伯府大人</p> <p class="ql-block">伯府夫人</p> <p class="ql-block">夫人房</p> <p class="ql-block">屋脊上的嵌瓷</p> <p class="ql-block">雷神庙建成于清康熙三年(1664)。康熙二年(1663),清廷为截断台湾郑氏的给养,下令沿海迁界,碣石总兵苏利抗旨,朝廷派兵追剿。清军途经揭阳,胡鹤翥奉命供应粮食,县印不慎被盗。有人告诉他海阳彩塘的雷神最为灵验,有求必应,胡鹤翥便亲往祈祷,三个月后,县印终被找到。由于彩塘也在迁界范围,雷神没有栖身之所,胡鹤翥便在此建庙供奉雷神。至清中叶,雷神信仰在揭阳已十分盛行。</p><p class="ql-block">2003年,雷神庙和后面的龙起禅院再次重建。重建后的雷神庙石雕、木雕、泥塑、嵌瓷等装饰尤为精美。</p> <p class="ql-block">揭阳打铜街</p> <p class="ql-block">揭阳中山路的骑楼。</p> <p class="ql-block">禁城原称金城,也称石城,是古代揭阳县的内城。元至正十二年(1352),揭阳“达鲁花赤”答不歹为防御海寇侵略而筑石城,周长200丈。明天顺四年(1460),揭阳知县陈爵增拓100丈,高1丈5尺,厚1丈4尺。</p><p class="ql-block">禁城历经700年之久,现在仅剩原来西南面城墙一段,长660多米,高约4米,巍然兀立。城墙全部用石条作顺丁法垒砌,贝灰勾缝。</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禁城除作为城墙拱卫县治之外,还是揭阳古八景中的“金城榕色”,已经成为揭阳著名的地标文化符号,受到骚人墨客的推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榕城区博物馆,原是百阑山馆,丁日昌的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丁日昌塑像。</p> <p class="ql-block">丁氏光禄公祠又称丁日昌旧居,位于揭阳市榕城区元鼎路,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100平方米,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是一个集祭祀、起居、藏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丁日昌(1823~1882年)历任苏松太道、江苏巡抚、福建巡抚和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洋务派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双峰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