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心情特别沉重地走进不屈战俘馆,感到特别地震撼,战争就会有战俘,战俘的命运更加的悲惨,屈辱,牺牲了的是烈士,幸存的成为英雄,那么战俘应该算什么?我说,他们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们是铮铮铁骨的硬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牢记,一定不能忘记。</p> <p class="ql-block">低头致敬</p> <p class="ql-block">赵一曼,赵尚志,东北抗联英雄的杰出人物。</p> <p class="ql-block">浩气长存</p> <p class="ql-block">铁血丹心</p> <p class="ql-block">世界并不太平,战争是人类的灾难,和平与战争,需要伴随人类很久,但我们永远呼唤和平,杜绝战争。</p> <p class="ql-block">涅槃重生</p> <p class="ql-block">自由,是人类的第一生存需要。</p> <p class="ql-block">耿谆(1915年11月6日—2012年8月27日),字信庵,河南省襄城县人,生于1915年11月6日(农历9月29日)。在抗日战争中,耿谆参加了著名的忻口战役、中条山战役和豫中会战等对日军的抵抗作战。在1944年5月,上尉连长耿谆率部参加惨烈的洛阳保卫战,战斗中腹部等受伤,被日军俘虏。被日军强掳至日本秋田县花冈町充当劳工,为鹿岛组公司做工,1945年6月30日,耿谆率领700多名劳工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花冈暴动”;回国后,自1987年起,耿谆率领“花冈暴动”幸存者及遗属,7次远赴日本提出诉讼,要求鹿岛公司谢罪、赔偿。2012年8月27日下午于襄城去世。</p> <p class="ql-block">“他们都曾是中华民族抗敌的战士,但他们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贡献没有受到正视,长期被历史埋葬。他们的艰苦战斗、英勇牺牲和苦难遭遇,是六十年前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所付出的重大代价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永远正视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成本华(1914—1938),女,安徽省和县人。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侵入安徽省和县,和县人民奋起抵抗,成本华指挥战斗,最终被日本侵略军俘获,她宁死不屈,视死如归,被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24岁。</p><p class="ql-block">她被捕后历经酷刑,被处决前面露微笑,被称为“最美抗日女兵”。</p><p class="ql-block">多年以后,成本华的笑容和对敌人蔑视的态度依然打动着后世中国人,这也不由得使人们想起了海明威的那句名言:“你可以打倒我,但无法打败我”。</p> <p class="ql-block">二战日本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p> <p class="ql-block">致敬国际友人</p> <p class="ql-block">国人到此,低头致敬!</p> <p class="ql-block">飞虎奇兵</p> <p class="ql-block">陈香梅女士题</p> <p class="ql-block">前言</p> <p class="ql-block">血色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实物展示</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工作的像小日本一样努力和迅速,我们将更快地摧毁东京。</p> <p class="ql-block">英烈墙</p> <p class="ql-block">统计表明,因为他的努力而获救的,在华东的美国飞行员有46人;在汉口的中国军队战俘有500人;在汉口的各国平民有250人,总计796人。</p> <p class="ql-block">“信手拈来描述一静默无闻的人,有时你会找到英雄!”,专栏作家罗莉。普赖斯的这句话,就是理查德.V。希尔(1908.10.02—1992.09.05)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p> <p class="ql-block">图片展</p> <p class="ql-block">将军服装</p> <p class="ql-block">罗拯杜中敦李</p> <p class="ql-block">中美友谊万岁</p> <p class="ql-block">邓公祠</p> <p class="ql-block">中国装备最差的军队,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长城,可歌可泣。</p> <p class="ql-block">三十万川军,出川抗战。</p> <p class="ql-block">30万军队,300万民夫,出川抗日,气壮山河。</p><p class="ql-block">抗战中的川军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中国军队的正规部队,而是一支地方军阀武装。无论是部队的装备和军事素质、部队待遇,都无法与国民党中央军相提并论。但抗日战争中,这支部队用自己大无畏的牺牲换来了“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的名声。在数十年的内战中,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许没少干过坏事、甚至伤天害理的事,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也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他们很难有一些“理性的精英”那样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间关系的感悟,身逢乱世,他们也许感受最少的,就是“国家”这个概念,感受最多的应该是大大小小的“大帅”。从成军之时起,这样的部队事实上就只是某人的私人卫队。从个人而言,他们也许从来就没有感受过“国家”对他们做过什么,但他们知道,“打内战”是一个军人最大的耻辱。他们也许曾横行乡里、也许曾鱼肉百姓,但只有在投身于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投身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时,他们才真正体会到了一个军人的使命和荣誉。只有在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斗争中,他们体内火一样的激情才被唤醒,并且像火山一样地迸发出来,令他们可以无视敌我实力的悬殊而奋勇前行----为了身后四万万同胞,宁可战至最后一人而决不后退。</p> <p class="ql-block">放下恩怨情仇,放下党派之争,这一刻,我是中国人,驱出日寇,保卫家园。</p> <p class="ql-block">战胜日本鬼子,狠狠地打!</p> <p class="ql-block">碧血长空</p> <p class="ql-block">邹绍孟(1895年—1938年03月17日),1895年9月6日出生,字慕陶,四川省荣县乐德乡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少时读私塾,24岁考入四川陆军讲武堂。1925年起历任少校参谋、中校营长、中校参谋主任。1935年起,任川军41军124师上校参谋长,1938年3月牺牲。</p><p class="ql-block">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p> <p class="ql-block">死重泰山</p> <p class="ql-block">滕县保卫战发生在抗日战争初期,是川军阻击日军第10步兵联队南下的一次防御战,也是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战的序幕战,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悲壮的战役之一。战区司令李宗仁和著名记者范长江都做了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滕县保卫战自1938年3月15日傍晚日军进抵滕县城附近开始,至18日城陷的4天中,我军“共毙敌两千余人”。</p> <p class="ql-block">川军出川时正值秋季,多穿短裤、草鞋,后因战事频繁未及更换,来到鲁南已是冰天雪地的时候,还有人穿草鞋,父老兄弟看见,心中不忍,又纷纷送军衣和棉衣,川军将士倍受感动鼓舞。”滕县人民的抗日爱国拥军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将士的士气与斗志。</p> <p class="ql-block">李家钰(1892年4月25日—1944年5月21日),字其相,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大兴镇人,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三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抗日英烈。</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率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随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集团军出川抗日,转战山西、河南抗日前线。1944年5月21日,豫中会战失败后撤退途中,奉命率部掩护友军撤退。行至河南省陕县秦家坡,所率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集团军总部遭日军伏击,身受重伤,壮烈殉国。这是十四年抗战中,继张自忠在第一线督战、死战不退后,第二位殉国的集团军总司令。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二级上将。</p><p class="ql-block">1984年5月2日,民政部追认李家钰为“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2014年9月,李家钰将军入选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p> <p class="ql-block">浩气四塞</p> <p class="ql-block">志在千里,心雄万夫。</p> <p class="ql-block">三百万壮丁,出川抗战。</p> <p class="ql-block">死字旗是1937年冬川军战士王建堂在出川抗战前,由其父亲王者成赠送的一面旗帜。旗帜上写着一个斗大的“死”字,左右两侧分别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和“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p><p class="ql-block">这面旗帜不仅象征着王建堂及其家族的爱国情怀,也成为了川军抗战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死字旗见证了中华儿女在国难当头时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尽管死字旗原件在战争中遗失,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展示的是20世纪80年代根据王建堂的记忆复制的旗帜。</p><p class="ql-block">王建堂在出征后,在前线作战期间三次负伤,每一次负伤他都用死字旗擦拭、包裹伤口,然后把沾满鲜血的旗帜收好。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当时的战士,也成为了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忠孝师表匾</p> <p class="ql-block">1939年6月11日,日寇军机轰炸成都,给成都这座古城造成重创,当年年仅23岁的钟树梁先生,身历此浩劫,愤然写下长诗《哀“六一一”四十韵》,痛斥侵略者的暴行。两年后的1941年7月27日,日机再次大规模轰炸成都,钟树梁先生再写长诗《哀“七二七”六十韵》,痛呼:</p><p class="ql-block">前岁端节前,寇机犯城阙。</p><p class="ql-block">锦里半丘墟,锦水为之赤。</p><p class="ql-block">屋庐成焦灰,死亡相枕藉。</p><p class="ql-block">甫二周年祭,万家哭呜咽。</p><p class="ql-block">重罹旷世灾,重被大屠杀!</p><p class="ql-block">资料显示,1938年至1944年短短6年间,成都遭日机轰炸超过30次,平均每年5次,其中尤以1939年6月11日、1940年10月27日和1941年7月27日3次最为惨烈,街市丘墟,死伤数千。前辈诗人、学者钟树梁先生以《哀“六一一”四十韵》《哀“七二七”六十韵》两首长诗,记录了当年的亲历所见,是我们今天了解当年成都大轰炸惨案的重要文献。</p><p class="ql-block">钟树梁,四川成都人,汉族,四川成都人。1916年8月生,大学学历,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p><p class="ql-block">曾任四川杜甫学会及四川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民进四川省委会主委、民进中央委员,成都大学原副校长。2009年逝世。</p> <p class="ql-block">四季杀敌歌</p><p class="ql-block">1939年3月26日</p><p class="ql-block"> 内江伍学文作</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春,春,春,</p><p class="ql-block">男儿为国去从军,</p><p class="ql-block"> 男女同胞,大家欢迎!</p><p class="ql-block">伫送征骑影,</p><p class="ql-block">迤逦踏歌行!</p><p class="ql-block">鸟语花香逐征尘,</p><p class="ql-block">青山绕道,</p><p class="ql-block">征马狂鸣,</p><p class="ql-block">为国争光万里行!</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夏,夏,夏,</p><p class="ql-block">英雄共起保中华!</p><p class="ql-block">离乡背井暂别爸妈,</p><p class="ql-block">战地争先,</p><p class="ql-block">横冲直杀!</p><p class="ql-block">怎怕你炸弹坦车,</p><p class="ql-block">长戈挥日,</p><p class="ql-block">杀敌如麻,</p><p class="ql-block">赤胆忠肝为国家!</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秋,秋,秋,</p><p class="ql-block">河山破碎恨未休!</p><p class="ql-block">试看胡骑遍神州,</p><p class="ql-block">轰轰弹声吼,</p><p class="ql-block">共赴沙场复国仇!</p><p class="ql-block">金风肃然,</p><p class="ql-block">争取自由,</p><p class="ql-block">男儿英名万古留!</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冬,冬,冬,</p><p class="ql-block">血花烽火相映红!</p><p class="ql-block">青山雪压,奇景无穷,</p><p class="ql-block">哪管征衣重!</p><p class="ql-block">大狂风送,倭奴消灭顷刻中!</p><p class="ql-block">鞭催快马,</p><p class="ql-block">横刀狂笑饮黄龙!</p><p class="ql-block"> 这是内江的伍学文于1939年3月26日写的,当年4月2日在《内江日报》上刊登。抗战期间,内江经常有知名人士到访,这首诗歌发布的前后,知名记者范长江、著名作家老舍都在内江演讲宣传抗日。当时还有一群中小学生组建“内江孩子剧团”穿梭在成渝城乡间,大力宣传抗日救国,他们中最大的15岁,最小的只有10岁。剧团在成都演出时,还受到了冯玉祥接见。</p> <p class="ql-block"> 感谢四川人民</p><p class="ql-block">《新华日报》社论 1945年10月8日</p><p class="ql-block">在八年抗战之中,这个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就是四川。自武汉失守以后,四川成了正面战场的政治军事财政经济的中心,随着正面战线内移的军民同胞,大半居于斯、食于斯、吃苦于斯、发财亦于斯。现在抗战结束了,我们想到四川人民,真不能不由衷地表示感激。</p><p class="ql-block">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的,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三百零二万五千多人;四川为完成特种工程,服工役的人民总数在三百万人以上;粮食是抗战中主要的物质条件之一,而四川供给的粮食,征粮购粮借粮总额在八千万石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后征借亦自四川始。此外各种捐税捐献,其最大的一部分也是由四川人民所负担。仅从这些简略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p><p class="ql-block">虽然四川人民的热血洒遍了整个正面战场,滇西缅北之役,更把四川男儿的大量头颅抛掷到国境之外,然而出征军人的父母妻子,却仍在家乡为抗战忍受了一切的痛苦,这几年来由于官贪吏恶,特务横行,役政,政府的腐败,物价的狂涨,黄金的戏法,更使得四川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四川人民吞下一切的痛苦,像一头牛,被人们挤着多多的奶,被人们喂着少少的草,没有一句说的!单凭这一点,那些抢着吃它的奶,抢着扣它的草的人们,难道不应该愧死么?现在抗战结束了,全国规模的复员虽还在开始,但是我们对这个为正面战场出了最多力量的四川人民,决不能忘恩负义,无所报答,一切稍有良心的人们,都应在经济上努力使四川人民有一个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的机会,废除苛杂,豁免粮款,发还侵占人民的财产粮食,撤销一切统制专卖的机构;在政治上,努力使四川人民能够解除身上的一切束缚,实现四川的地方自治,结束一党专政与特务活动,解散四川的一切集中营,建设一个新的民主的四川。</p><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我们忽然打了一个寒噤,这一切在今天岂不有点痴人说梦的嫌疑么?真的,这些年的四川,无论如何,总算还有两个民主运动的中心———重庆与成都,这两个地方总算还有人能够替人民讲几句话。“复员”以后,希望由这个基础向前发展。</p><p class="ql-block">我们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只希望无论什么地方,总要越变越民主,而不要越变越不民主。对于向来在中央政府直接统治下的四川,我们当然抱着同样的希望。我们说了一大篇四川人民的丰功伟绩,末了只提出这样一个希望,这总该是四川人民最低限度的低调,不该再感到失望了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p> <p class="ql-block">抗战到底,始终不渝。</p> <p class="ql-block"> 四川抗战</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四川是中国参战人数最多、牺牲最惨烈的几个地区之一;四川征工在340万人以上,抗日战争中国家总计支出14640亿元(法币),四川就负担了约4400亿元。四川出粮也最多,仅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稻麦总量的31.63%。[5](注:此中川军仅指国民革命军中的四川籍将士,而并非真正意义的国民革命军四川地方军阀,抗战中从四川招募的士兵很多补充到了中央军等国民革命军主力军队中,而非国民革命军四川地方军阀。)</p><p class="ql-block">为抗日,川军执行了蒋介石“军队国家化”的指令,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整编。而一心想插手四川的蒋介石以几道军令,把刚出川的川军分得个七零八落。从此,川军的足迹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几乎所有的对日大会战中,都有川军将士的身影。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慷慨赴死,以劣势武器,无数次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殊死决战。</p><p class="ql-block">“无川不成军”,抗日战争中,340余万川籍将士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奋勇抗战,浴血沙场,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p>